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COMPUTEX 2015:不只能玩還能吃?3D參展焦點超吸睛!


金庸之最,獨有茶館領銜金字招牌;茶館已開,敬邀四方豪傑仗劍前來!各位看倌請來欣賞【金庸茶館電子報】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04 第9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COMPUTEX 2015:不只能玩還能吃?3D參展焦點超吸睛!
   
法規訴訟 專利攻防新玩法:以全球性防衛策略來應付地方性訴訟
   
深入報導 失控的政府
   
智財管理 買不到日企沒關係,買日企專利的CP值可能更高!
   
 
COMPUTEX 2015:不只能玩還能吃?3D參展焦點超吸睛!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6月2日剛登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5)中,琳瑯滿目的智慧穿戴裝置已經不稀奇,今年還特別設立3D商業應用產品區,從16家相關廠商參展的產品內容可發現,3D 列印設備尺寸選擇更寬廣、3D掃瞄機速度更快,鎖定的市場目標對象更從工業走向家庭及個人,想要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創意料理?現在用3D食物列印也能做得到了 …

 
專利攻防新玩法:以全球性防衛策略來應付地方性訴訟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毫無疑問的,專利訴訟已成為許多科技公司在經營上的重要議題,不管公司規模大小都無法幸免。一方面,不管是原告或是被告都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不斷變更及修正的法律條文,並持續尋求新的對應策略;另一方面,各國的政府也不斷的以新的政策及制度來改變遊戲的規則。由於專利戰爭在近年來已演變成全球性的戰爭,因此即使是面對地方性的專利訴訟,廠商的攻防也必須從全球著眼。例如愛立信在印度告小米侵權,小米如果要反擊,大可在中國對愛立信提出訴訟,畢竟小米手上的專利還是以中國專利居多。不同國家的訴訟環境可以說是「小同大異」,但即使只是小同,也可以從中建立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

在第十屆偉凱台灣科技業年度春季研討會 (10th Annual White & Case Spring Symposium for Taiwan Technology Companies )中,其中一個單元就以:「Sued Locally? Defend globally」為例,討論了在專利大戰峰火全球漫延的情況下,廠商要如何自保及發揮最大的戰鬥力。此單元之與談人包括White & Case的合夥人Thomas Flynn、Bijal V.Vakil及台積電專利訴訟的常務法律顧問Michael Shen。

圖1是全球各地專利訴訟提告及判決的數量,雖然是4年前的數據,但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為有些情況即便過了4年仍未有改變,那就是起訴與最後判決的案件比例,美國一直都是最低的,從圖1來看只有3%。圖3也顯示從起訴到進入審判階段,美國的比例也是最低的。究其原因有2點,首先,圖5顯示,美國專利訴訟所需的費用是全球最高的,因此,很多時候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兩造很多時候在進入審判階段前便已經私下和解了。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專利訴訟有很大比例是專利蟑螂提起的,由於索賠金額不高,因此很多被告為了避免龐大的訴訟支出,都會選擇和解了事。

圖1. 全球專利訴訟戰場概況

資料來源: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0年9月


從左至右:White & Case合夥人Thomas Flynn、台積電專利訴訟的常務法律顧問Michael Shen、White & Case合夥人Bijal V.Vakil。

圖2. 各國專利權人贏得訴訟的比例

資料來源:10th Annual White & Case Spring Symposium for Taiwan Technology Companies簡報資料;中文翻譯:李淑蓮

圖3. 各國專利訴訟進入審判階段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Bloomberg BNA, the Global IP Project ; 中文翻譯:李淑蓮

圖4. 從提起訴訟到判決需要之時間 (單位:月)

資料來源:Bloomberg BNA, the Global IP Project ; 中文翻譯:李淑蓮

圖5. 從提起訴訟到審判所需之費用 (侵權及專利有效性)

資料來源:Bloomberg BNA, the Global IP Project ; 中文翻譯:李淑蓮

企業要如何面對?

不可否認,全球性的專利訴訟都是擁有數量龐大的專利組合、及多金的國際大廠才玩得起,然而,在這些國際大廠的專利攻防案例中,White & Case歸納出一些能應用在不同規模企業上的規則及策略。企業一旦被告便應善用訴訟選擇及早行動,常言道「有效的攻擊就是最好的防衛」,企業可以考慮在不同的法院出擊,包括本土及國外法院;重要的原則當然是選擇對自己形勢比較有利的戰場。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第134期:專利攻防新玩法:以全球性防衛策略來應付地方性訴訟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瀏覽《北美智權報》第134期

訂閱《北美智權報

 
失控的政府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政府」是政治的一項發明,華人社會從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中,學習把上一任統治者推翻後,試著建立一個可以和人民溝通的「組織」。這個「組織」不是私人所有,而是公眾所有,那麼「政府」是什麼?西方國家所謂的「政府」,它是怎麼來的?

天上掉下來的嗎?為何新一任的執政者推翻上一任統治者以後,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王國,反而放棄那些特權,願意建立一個和人民共享的共和國家,哪位執政者真的這麼佛心?

20世紀的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Mancur Lloyd Olson博士,他在自己的著作《權力與繁榮:超越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專制》(Power And Prosperity: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中描述到關於政府的…

有一群不務正業,不事生產的傢伙,也可以稱他們叫做搶匪,他們搶劫村莊,然後不斷的移動,洗劫完甲村換乙村,雖然搶別人的糧食財物可以很高效率獲取所需,但搶劫過程還是有很高的風險,例如搶到身手矯健的村民,可能被打到殘廢,搶劫過程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太不靠譜了,於是搶匪們四處尋覓,終於找到一塊四面環山的樂土,而且山腳下的居民很有禮貌,沒啥暴戾之氣,搶匪們安營紮寨在山上,每一季找一天定期下山搶劫,然後平常日休息,好像公務員一般的規律生活,但時間一久,村民們覺得很不爽,開始逃亡,不再努力耕田,製造業和服務業都停止運作了,搶匪們下山發現情況不對,寄生蟲的日子過不下去了,於是跟村民重新談判,搶匪頭子跟村長說,搶匪們以後不用暴力搶劫了,但村民要乖乖的繳稅,保護費變成了合法稅收,搶匪們則是用武力保護大家,避免村民被別的搶匪搶劫,幹起了「國防」的工作,一些需要粗動勞力的造橋鋪路工程,搶匪也幫村民建設,幹起了「內政」的工作,佔領的地盤變成國土,於是搶匪們變成定居生活,與民生活…。

故事說到這裡,讀者覺得「搶匪」跟「政府」有啥差別呢?

對於古代的軍閥盜賊而言,「流則為寇,坐則為王」,故事中的搶匪們既不當寇,也不當王,與民生活,但誰能保證這樣的和平能維持世世代代呢?村民靈機一動,應該來和搶匪約法三章,簽訂合約,確保雙方的合作關係,避免搶匪翻臉不認帳。

13世紀大憲章 憲政制度體系起源

在13世紀初,英格蘭國王約翰被迫和貴族、教會簽訂協定,國王放棄部分權力,保障教會的權力,雙方必須尊重司法審判,王權也要受法律的限制。這份合約就是歐美憲政制度重要起源之一的「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美國是全球第一個制定成文憲法的政權,地球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模仿美國,而美國是從英國的經驗仿效而來,英國沒有成文憲法,在全球第一個憲政體制被發明出來以前,英國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然後一步一步的演化出現今的憲政體系,美國進一步把這套憲政體系發揚光大,建立國家元首、行政機構、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等人民主權和代議制度,並且用憲法來規範整個制度運作。

憲法是什麼?中學時候的公民課本會教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保障人民的各種基本權利,調整人民與政府(立法、行政、司法機關)之間的關係…,但大多數人根本不明白這樣的描述意義。簡單來說,憲法的等級凌駕在其他法律(刑法、民法、程序法)之上。其他法律是用來管理普羅大眾,但憲法則是用來約束政府這台國家機器,規範政府的違憲行為或政策,如同規範古代國王的法律,避免管理階層失控,現代則是用來規範政府,避免國家機器失控。

為何全球很多國家,把美國那套憲政制度和憲法,完全複製,然後空降到自己的國家,制度運作下去卻產生悲劇的結果,跟美國在限制體制下搖身變成世界強權的結局大不同?如中國與台灣這兩個國家,中國從愛新覺羅家族的清朝帝國,轉型為公有的中央集權國家,台灣則是從日本的殖民地轉型為中央集權國家。美國是聯邦政權,國內是主權分割,地方民情和法律不同,各州自治的模式也不同,跟台灣和中國這種中央集權的共和體制大不相同,而台灣和中國直接套用美國限制體制的結果,就是消化不良,水土不服。像日本是民族國家,美國是聯邦國家,德國是聯邦民族國家,但中國和台灣同時擁有多個民族融合,既不是民族國家,也不是由多個邦所組合的聯邦國家,更不是像穆斯林之類的單一宗教國家。台灣和中國的整體架構,和帝王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度非常相近,政府套用了美國的憲政體制,但卻沒有嚴格遵循憲法的規範,政府領導階層把官位私相授受,賣官圍事、裙帶關係、貪汙賄賂、非法關說、栽贓構陷異己,於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淪為國家執政者控制國家機器的工具,台灣這民主共和國家,三不五時上演著類似極權統治的荒唐政策,中國政府更是典型的極權統治國家,上面故事中,搶劫村民的搶匪又恢復原形了。

政府與企業相互掩護 現代盜匪更加可怕

對某些國家的執政者來說,憲法是用來統治人民的,而不是用來管理國家機器。除了憲政體制紊亂以外,會造成整個國家出現失控局勢的還有私人財團,在資本主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加持下,現代化的私人財團,可以變為富可敵國的巨型怪獸,而用來監督私人財團勢力的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作時,企業財閥成為刀俎,人民變成魚肉,在台灣,國家機器甚至和大型財閥互相掩護,成為更可怕的合法搶匪。

私人財閥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凡是對於企業不利的負面因子,可以在政府監管之下,有限制的排放出去,例如重工業工廠排放汙水毒氣到環境中,政府必須監控和規範,甚至是設立環保單位善後汙染,如果不及時處理,後續可能造成人民在醫療產生更大的負擔;企業壓榨迫害勞工,政府必須規範企業,避免人民被荼害,甚至提供勞工福利或醫療協助,企業把勞力耗盡的勞工裁員,政府必須提供勞工退休福利或生活補助,如果不及時處理,那些失業或被壓榨的勞工,可能造成治安問題的隱憂;企業雇用員工,員工被迫放棄撫育子女,政府必須設置相關幼教機構來協助,幼兒無法受到完善且即時的照顧,未來也會造成社會的負擔,政府必須從消防、警政、醫療、安養、幼兒保健等多種角度來協助善後企業所產生的副作用,這些都是行政成本,這也是為何已開發國家會用大量的國家資源去設計各種社會福利制度,其實就是在處理企業營利後所產生的副作用。

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和效率,所有東西都用「錢」或「資本財」去計算。老的員工、殘的員工、能力不足的員工、過期的原料、垃圾或汙染物、行政罰單等,財團希望這些對公司不利的包袱離開企業這個「封閉空間」,通通想盡辦法排到社會這個「開放空間」。汙染物傷害居民健康無所謂,被裁員工的生活家計與老闆無關,反正只要能賺到錢,「道德」可有可無。當企業追求利潤和效率的同時,會不斷地釋出「社會壓力」,造成社會負擔,所以政府這個「救世主」的角色就很重要,但是當政府領導人過度強調追求經濟成長時,這時候政府很可能就會和財閥站同一邊,因為財閥可以幫政府追求高經濟產值,而那些對GDP沒有幫助的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文化休閒都可以忽視,於是企業和政府開始產生狼狽為奸,商人給政府豐富的稅收,政府協助企業獲取更多利潤,與民爭利,變成牟利機關,企業的收入來自於消費者心甘情願的消費,但政府的收入來源,從大眾的觀點來看,跟合法搶匪沒啥差別,如果政府跟財閥一樣追求利潤和生產財富的效率,那就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官商勾結,造成政府完全失控,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很多開發中國家和未開發國家,像是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阿根廷都是典型的例子,表面上複製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憲政體制,看似有民主概念的投票制度,實施民主制度,但事實上,對這些執政者來說,民主的真相是,人民是民,但他是主,執政者拿著槍指著人民做事,假民主真極權,顛覆了民主概念的本質,政府像是失控了的國家機器,民主制度不是建立三權分立和投票制度那麼簡單而已,民主是建立在「公民社會」之上,當國家沒有「公民」,那麼這個國家的人民,選出來的政府就如同「搶匪」一般。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瀏覽《北美智權報》第134期

訂閱《北美智權報

 
買不到日企沒關係,買日企專利的CP值可能更高!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日圓一直貶,赴日旅遊消費的人次也屢創新高。但除了訂機票排行程,這波日本振興經濟對台灣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過去不可一世的大型日本企業,現在都正嘗試各種方法以重返往日榮光,也讓一直是技術跟隨者的台灣有了可以趕上甚至超前的機會。就算我們因為文化等因素,沒辦法直接買下日本企業,但要是能買下他們握有的關鍵技術專利,再搭配我們自己的研發團隊和製造能力,台灣產業躍進的契機可能就在這裡。

從業界到民間,台灣一直對日本商品有著難以抗拒的信任與喜愛。在消費的層次來看,品質優良的日本舶來品自然很容易受到消費者喜愛,但對企業來說,對於日本太過依賴就不見得是好事了,尤其是台灣命脈的製造業,每年都得從日本進口大量的精密儀器或關鍵零組件,形同產業命脈被日本緊緊地掐著;但是,現在我們有機會反轉這種現象,方法就是:買專利。

雖然長期經濟不振,但是Corporate Japan仍然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質量均佳的研發實力。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調查,近十年來,以日本作為專利合作條約(PCT)第一局的專利申請量,一直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中國、韓國以及德國等競爭對手(圖1)。以企業別來看,2014年全球前五名的PCT申請人中,日本企業也占了兩名(松下電器、三菱電機);而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近20年來日本每年在研發上的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從不到3%增加到3.5%,比美國還高,顯見即使經濟不景氣,日本也不願意犧牲研發上的投資。

圖1:1990~2014專利合作條約(PCT)前五大申請國案量變化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就質的角度來看,日本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已經足以跟美國平起平坐。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調查,2014年時日本企業所佔的比例40%,首度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圖2)。這項調查的依據除了專利獲證量外,更把獲證率、引證數以及在他國申請狀況列入評比,以反映某項發明的真實價值。事實上,從2011年首次執行此一調查以來,日本就是唯一能跟美國匹敵的國家,而且每年都在成長。如此質量均佳的研發成果,正是台灣企業應該好好把握的機會。

圖2:2014年TOP 100 INNOVATORS調查結果:依國別分



資料來源:Thomson Reuters |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這兩年來,台灣企業思考的主軸,都是直接併購日本企業,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卻不多,反而碰壁的比比皆是。在博凱(White & Case)律師事務所五月初的「高科技企業的風險管理」研討會中,博凱日本分所的木下万�(Kinoshita Mangyo)分析,對於日本人來說,由於文化因素,要把整家公司出售給外國人總是充滿許多猶豫,例如在日本相當普遍的終身雇用制,就讓許多外國投資者卻步,而日本企業也因此對外國資本相當審慎。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跨國併購案,最後都以失敗收場。

White & Case日本分所律師木下万�

攝影:蔣士棋/北美智權報編輯部

但另一方面,當生產設備與銷售網路日漸普及、而生產和運輸成本也日漸低廉時,只要能獲得關鍵技術,就能夠建立品牌並且生產產品,而生產製程的管理能力,正是台灣的優勢。木下万�補充,日本企業的「好學生」文化,讓他們不會輕易地終止任何一項專利,使得大多數的日本企業手上,都握有許多閒置未曾商品化的專利技術;而經歷了二十年的低度成長後,日本企業對於處分此類非企業核心資產的態度也日趨開放。因此,只要能在其中挖出黃金,對於急需技術升級的台灣廠商來說,絕對能帶來不小的助益。

早從1980年代的經濟部長趙耀東,一直到現任央行總裁彭淮南,都曾經公開向產業界警告台灣長期對日本入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只不過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台灣重度仰賴自日本輸入技術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變。當然,長期而言從頭就把根基扎穩,才是研發的正道,但當環境變化越來越快速、產業遊戲規則也全面改寫中的時候,台灣不能只想著搶訂單,而是應該把目標放在搶關鍵技術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看得更遠;若能成功站在日企的關鍵技術上,台灣的產業界也許就能看到一個光明的未來。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瀏覽《北美智權報》第134期

訂閱《北美智權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