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花椰菜上停著蟋蟀 全是木雕啦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解讀財務、會計、金融、稅務等趨勢走向,讓你掌握財經專業脈動,開拓國際視野! 【e研快樂日語初級報】提供日文初學者實用生活日語,以及東京旅遊資訊,體驗日本文化並將所學用於生活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 大台北 | 基宜花東 | 桃竹苗 | 中彰投 |
| 雲嘉南 | 高屏離島 | 聯合新聞網 |
2014/10/06 第296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今日爆報 花椰菜上停著蟋蟀 全是木雕啦
新聞提要 66對新人 同心許願真愛永不渝
卑南族語式微 巫師面臨失傳
張廖家廟修復 師傅手藝全揭露
抗戰分離半世紀 老夫妻續前緣
石碇百年打鐵店 傳藝秀真情
相揪看螃蟹 後灣打造生態旅遊

  今日爆報
 
花椰菜上停著蟋蟀 全是木雕啦
記者江良誠/彰化報導/聯合報
木雕的花椰菜上面還有一隻蟋蟀,栩栩如生,讓不少觀眾忍不住瞧個仔細。
故宮的翠玉白菜赴日展出引起轟動,彰化縣木雕家黃媽慶也發揮巧思和細膩的技巧,創作了木雕「花椰菜」上面還有一隻觸鬚畢現的蟋蟀,讓不少人誤以為是真的花椰菜,也對他的雕刻技巧佩服不已。

彰化縣青溪新文藝學會在彰化市立圖書館舉辦「台灣之美」聯展,作品內容豐富多樣,吸引不少民眾參觀。其中的木雕「花椰菜」,外型顏色都和真的花椰菜幾無分別,不少參觀民眾更上前瞧個仔細。

青溪新文藝學會理事長邱于誠說,這次的聯展共有近百件創作,從書法、繪畫、攝影、琉璃、雕塑都有,極盡特色。尤其是黃媽慶的木雕相當生動,讓不少人聯想到翠玉白菜,但對他以彰化盛產的花椰菜做為創作主題,更顯得相當親切。

尤其,花椰菜上的木雕蟋蟀,連纖細的觸鬚也吹彈可動,讓觀眾好奇,觸鬚是否也是刻出的?但黃媽慶為大家解答,因為觸鬚太纖細,擔心不小心碰斷,因此插上棕鬚取代,反而更顯生動。

邱于誠說,除了木雕外,攝影家張啟聰的作品「黃山之美」以黃山的照片搭配書法提字,兼具攝影和傳統水墨之美,也相當難得。9日上午10時開幕茶會,還有畫家陳正隆、劉士勳、王柏勳揮毫及古箏演奏。


 
  新聞提要
 
66對新人 同心許願真愛永不渝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聯合報
花蓮縣秋季集團婚禮中,原住民新人紛紛穿上該族服飾亮相,十分吸睛。
「愛戀花蓮.幸福一生」秋季集團婚禮昨天下午舉行,66對新人在縣長傅崐萁、議長楊文值、祥德寺釋地皎法師多人祝福與見證下,完成終身大事。

婚禮儀式一開始,東華大學絃樂團演奏結婚進行曲,為新人奏出愛的樂章,新郎們西裝筆挺、新娘們一身白紗,攜手沿著遠雄飯店海側步道緩緩步入會場,不少原住民新人穿著該族的傳統服飾,吸引觀禮者目光。

求婚儀式中,新人代表新郎林宏俊與新娘徐如玲,帶領大家高喊「請嫁給我」,新娘大方回應:「我願意!」,傅崐萁夫婦、議長楊文值、副縣長蔡運煌、縣議會秘書長楊傑分別擔任主婚人、證婚人、雙方介紹人,為新人福證;第二對新人代表與傅崐萁夫婦一起吃棗子及種植桂花,意喻「早生貴子」;接著由傅崐萁致贈第三對新人代表洗衣機,並頒贈結婚證書,祝福新人們永浴愛河,共創璀璨人生。

傅崐萁說,很榮幸能擔任證婚人,為在地優秀子女證婚,集團婚禮已連續舉辦13屆,造就千對佳偶,每年都受到熱情回響,去年起春、秋兩季各舉辦一場,讓花蓮兒女都有機會報名參加。

他期勉在場66對新人負起應盡責任,扛起守護家庭的擔子,希望新人能相親相愛,相互扶持。楊文值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期許新人「婚前選你所愛,婚後愛你所選」。

花蓮舉辦過多屆集團結婚,已有1218對新人、2436個的家族在花蓮留下美好回憶,本次盛事備受期待,遠雄悅來大飯店邀請北濱國小烏克麗麗樂團表演,晚宴中,由遠雄海洋公園總經理吳方榮領軍,帶領俄羅斯舞群浪漫舞蹈,獻上深深祝福。


 
 
卑南族語式微 巫師面臨失傳
記者潘俊偉/台東報導/聯合報
卑南族巫師以傳統方式,將手放在族人頭上,為其驅魔。
早期卑南族有專為族人治病、驅魔的巫師,因為年輕族人改信其他信仰,加上不會講族語,又沒有意願接手,現今卑南族巫師僅剩下3位,部落耆老擔心,巫師文化可能就此消失。

卑南族巫師以熟練的動作,用族語唸出深奧難懂的咒語,手搭在患病族人頭頂,為其治病、驅魔,不一會兒,巫師臉色痛苦、發出陣陣作嘔聲,隨著巫師咒語停止,原本患病不適的族人,感覺身體舒坦些,十分神奇。

「年輕人不會講族語,無法接手」卑南族寶桑部落巫師伊魯拜表示,大約20多年前,卑南族巫師約有30多人,由於巫術要靠老一輩口耳相傳而來,且須以族語發音才有用,加上深奧難懂,年輕族人根本聽不懂,也不知道意義為何,就算有心想學,也學不來,到現在巫師連同自己,就只剩下3位。

部落耆老說,以前巫師替人收驚,視為自己對族人的責任,族人為表達感激,就算給1杯水、1包檳榔,巫師都欣然接受。傳統巫師業如今難賺錢,相對讓想接手的年輕族人縮手。

伊魯拜說,年輕族人被其他文化影響,信仰大多改信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甚至道教等,卑南族的巫師文化,再也不受到重視,生病了找醫生,視驅魔為無稽之談,現在巫師幾乎快要絕跡,實在很可惜。


 
 
張廖家廟修復 師傅手藝全揭露
記者姜宜菁/二崙報導/聯合報
雲林縣政府投入3000多萬元修復崇遠堂,並舉辦工地現場展。
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主體建築建於西元1926年,格局外圓內方,加上完整水路配合,也反映建造過程注重風水的傳統,是雲林詔安客家族群重要的宗祠及精神信仰中心,縣府文化處投入了3000多萬元進行崇遠堂主體建築修復工程,最近並舉辦工地現場展,提供民眾深入了解台灣傳統建築及詔安客家文化。

修復工程進行的同時,有2位廟宇雕飾剪黏師傅施作剪黏雕飾藝品,幾個廢棄磁碗,在師傅的巧手施作下,化身為龍鳳呈祥等藝品,栩栩如生,充分展現台灣寺廟雕飾藝術。

適逢2014客庄12大節慶,縣府文化處與主持修復計畫的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等單位合作最近舉辦工地現場展,介紹崇遠堂的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以及修復理念與施工過程介紹與工地現場導覽解說,讓民眾更深入了解雲林縣歷史建築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歷程,及詔安客家文化。

身為張廖元子公第21世子孫的縣議員廖清祥表示,能近距離觀賞貼近修復中的古蹟實為難得,充分展現縣府對於文資教育推廣以及工程修復品質的信心,在專業修復人員的引領下,讓參與民眾走上施工廊道一窺台灣傳統建築的修復中樣貌,令人大開眼界。


 
 
抗戰分離半世紀 老夫妻續前緣
記者凌筠婷/永靖報導/聯合報
李福堂(左)與管文英(右)分開50年各自嫁娶,17年前重逢又再續前緣。
「他永遠是我的另一半」96歲的李福堂和89歲的管文英,結婚3年就因戰爭分隔兩地51年,兩人各自嫁娶,直到開放大陸探親後重逢,17年前再度共結連理,至今依舊恩愛如昔,兩人堅定的愛情,讓人稱羨。

李福堂和管文英都出生山東省兩人是鄰居,管文英8歲時搬到遼寧省大連市,二年後李福堂也到大連市工作,再次相遇。8年後兩人結婚,結婚3年育有1子,沒想到孩子才1歲多,李福堂就被徵召入伍參加抗戰,後來跟著軍隊撤到台灣,從此音訊全無。

管文英因為兒子身體不好,她負擔不起龐大的醫藥費,後來改嫁給一名工人;而李福堂則是退役後,再娶了一名有5個孩子的寡婦,但他卻從沒忘記遠在大陸的妻兒。82年台灣開放探親,他透過親戚找到管文英,這時李福堂的台灣妻已過世,但管文英還有丈夫,兩人僅留下聯絡方式。

85年管文英的丈夫過世,隔年管文英決定來台與李福堂再續前緣,她說,雖然已經分隔50年,但兩人相處卻不陌生,「他還是我的丈夫」。李福堂和管文英沒有再到戶政事務所登記,但98年時,弘道老人基金會替他們又辦了一場婚禮,李福堂的繼子和親生兒子都獻上祝福。

如今兩人感情依舊緊密,李福堂因為重聽而說話不清楚,管文英緊緊牽著他的手在旁解說。李福堂說,管文英很體貼,處處幫他準備得妥貼,兩人經過五十多年分隔,更珍惜彼此感情。


 
 
石碇百年打鐵店 傳藝秀真情
記者王柔婷/石碇報導/聯合報
記者王柔婷/攝影
走進石碇老街,大老遠就可以聽見清脆的打鐵聲,由葉德茂師傅經營的百年打鐵店,不只是老街上的活招牌,持續40年的老聲音,也是石碇人的共同記憶。

狹小的工作室內熱氣逼人,火爐內的溫度遠超過1500度,打鐵師傅葉德茂早期幫石碇農人做鐵具,現在的客人多是來自城市裡的有機農夫,從錘烤、塑型、拋光完全手工訂製。

「已經沒有年輕人想學打鐵了,整個葉家也只出過5個打鐵師傅。」葉德茂今年60歲,是葉家打鐵第三代,18歲跟著父親做學徒,前總統陳水扁、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都曾前來參訪。

葉師傅的名聲甚至紅到海外,前陣子還有旅美的客人返台後,特地來石碇請他幫忙做鐵製雕像的零件。

談起40多年打鐵過程,葉德茂驕傲地說,「只要是客人要的,他幾乎都做得出來!」

讓葉德茂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打造展示用的捕鯨豚鐵具,「屏東海生館拿日本文獻給我看,我從來沒做過,也是看著圖片慢慢摸索,才將鐵具打造成形。」

「我從網路上找到葉師傅,請他幫忙做鋤頭和鐮刀。」內湖的陳大哥特別趕來石碇取貨,陳說,家裡的有機菜田都在等葉師傅的鐵具。

「同樣1把鐵具,外面賣100元而已,葉師傅的可以賣500元。但100元的用不到一年就鈍掉,葉師傅的鐵具可以撐10年。」家住石碇的陳奶奶是葉師傅的老鄰居,平常就拿葉師傅的鐵具做農事。

「台灣的打鐵店越來越少,自己的兒子也沒有要接手,現在體力比較差,訂單接的也不多。」葉師傅無奈的說,傳統工藝產業雖逐漸凋零,他仍會堅守崗位,作品絕對不負顧客的期待。


 
 
相揪看螃蟹 後灣打造生態旅遊
記者潘欣中/車城報導/聯合報
原本暮氣沉沉的車城鄉後灣村,彩繪後頓時「鮮活」了起來。
毗鄰屏東國立海生館的車城鄉後灣村,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如今遊客進來了,「後灣人文和自然保育協會」不只扮演護鄉角色,多年來更以行動證明「生態旅遊」也是活絡小農村的妙方。

後灣村32年前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戶籍人口500人,但青壯人口多到外地謀生,實際居住人口約一半,村裡「老的老,小的小」,農曆過年才見得到「人氣」。

12年前返鄉經營民宿的楊美雲,投入社區關懷工作,她發現,還是要把經濟帶起來,否則,再多投入也徒勞無功;但「要怎樣的旅遊模式,才能永續經營?」為此楊美雲積極參與生態解說員訓練,認真思考後灣村推動生態旅遊的可能。

在墾管處輔導社區自主發展後,她也和幾個好友組成「後灣人文暨生態自然保育協會」,希望讓暮氣沈沈的小農村,變得充滿活力。協會成員腦力激盪,合力美化農村,接著推出具地方特色的生態旅遊。

近年來後灣社區重現老祖宗煮鹽方式,把早期從取鹽滷、煮鹽到炒鹽,並以天然鹽鹵製作鹽鹵豆腐,帶著遊客觀察後灣豐富的陸蟹生態,更是行程的一大亮點,為後灣帶進不少遊客,年輕人也開始認真思考返鄉發展的可能性。


 
  訊息公告
寫詩來表達你的愛情,送崔舜華最新詩集《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
最最珍貴的事物,贈予最最親愛的那個人。當詩人寫下「早知道不可能看著你白頭/就把我的胸膛讓與你/就把我的髖骨讓與你」,我們或許也感受到一絲心痛的愛意。

「領薪水」要被動一點
「我一個月領一次薪水。」這句話的英文你會怎麼說?如果你用 I get my salary once a month. 也不是不對,但老外多半不是這麼說。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