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開啟自心 無量寶藏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藝術不該硬學,藝術是用來玩的!!【小典藏】獻上最無壓的美學饗宴,隨時歡迎您與孩子一起用藝術玩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04 第21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生生世世的路
證嚴上人專區 無盡藏/開啟自心 無量寶藏
慈濟脈動 主題報導/慈濟教育25年 先成人後成才「晨鐘起,薰法香」:每一天從行願開始
焦點專欄 社論/向上向善的未來志向
生生世世的路
 

同樣在天未亮起床,
不同的人,同樣地克服睡魔侵擾,
或走路、騎車或共乘,利用不同交通方式,
在靜謐黑色夜幕下,懷抱了共同的虔誠心……
即便世間上總有許許多多同與不同,
但是渴望聞法的心,引領著不同的人走上同一條路,
一條求法的路,也是生生世世的路。

無盡藏/開啟自心 無量寶藏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四年十一月一日至十七日

人人心中都有無量寶藏,
只要開啟潛藏的智慧與大愛,
就能由貧轉富。
不必擔心來生來世,
要把握今生今世,
在人群中結好緣、造福緣。

菲律賓海燕風災十一月滿周年了,這個超級颱風摧毀萊特省許多城鎮,造成七千兩百多人罹難及失蹤、建築物倒塌毀損。慈濟人及時膚慰、安住人心,從急難救助到援建簡易教室與住屋,持續以真誠的愛陪伴受災民眾,振奮他們的心靈,讓孩子們能持續學習、讓失去家園者能安身。

一年來在慈濟人陪伴下,居民生活雖然暫時還無法回到受災以前,卻增強了人人的愛心——無論是慈濟發放或搭建簡易屋現場,都有許多人報名當志工。看到經歷大災後人們重新展露笑容、開闊心門,重建家園也重建了心靈,彼此相惜相愛,令人欣慰。

菲律賓人多數信仰天主教,災後慈濟人借用獨魯萬聖嬰教堂發放,發現�面屋頂和牆壁都在風災中受損;考量災後人心困頓時刻,很需要宗教依靠,因此決定協助修繕。今年十月三十一日,聖嬰教堂主教歐品亞諾神父來到花蓮,感謝慈濟不分宗教的援助,教堂可望在耶誕節重新啟用,讓獨魯萬市幾十萬人的心靈有依靠。

感恩全球慈濟人為海燕災區重建募心募愛,更親入這片苦難之地關懷——拔苦的同時,也用愛引導,讓他們了解:即使生活貧困,也可以提升心靈的富有;牽引人人伸出雙手彼此幫助。當人人心靈如湧泉般充盈大愛,給了別人還永遠有餘,這就是愛的能量,能創造溫馨、祥和的世界。

懷疑對立,激起人禍,
貪欲無盡,助長天災。
調和人心,啟發善念,
少欲多善,天地平安。

人心之愛,能消弭大災帶來的苦難。然而放眼天下,還是有很多事令人感慨。

敘利亞內戰迄今已經三年多,連天烽火讓無數人家破人亡,逃到國外的難民高達三百多萬人。逃難過程充滿血淚,不少人逃到其他國家後傷痕累累,甚至必須截肢;即使在自己國家是高知識分子,事業成功或擁有地位名望,流落到他國不能工作,淪為靠人救濟的難民,實在苦不堪言。

住在邊境帳棚區的難民,夏天室內悶熱如煮日煎沙,冬日天寒地凍、雨雪泥濘,滲透到薄薄的帳棚�,坐、臥都有困難。難民飢寒交迫、身心難安,生病了更是苦上加苦,生活的每一秒鐘都是煎迫。這樣的日子還要捱多久?實在不堪設想,也讓人很不忍。

不只約旦慈濟志工長年照顧境內的敘利亞難民,土耳其慈濟志工也在十月及十一月,針對境內敘國難民展開發放。土耳其志工胡光中是穆斯林,但堅守慈濟人文,事前勘察了解難民的需要,請廠商特製三千多條禦寒厚毛毯;兩次發放中,一千多戶家庭不只拿到食物、用品,這一件件厚毛毯,更充滿了將心比心的溫暖。

人與人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呢?戰爭,往往只是少數人心念偏差,串連鼓動,激起人們對立、仇恨情緒,終致造成不可收拾的災禍。

心念偏差,對人不信任、彼此對立爭鬥,造成人禍,冤冤相報,牽連無辜;反之,心寬念純,你見我歡喜、我看你順眼,以愛互動,凝聚福緣善業,社會才能祥和平安。

根據統計,包括敘利亞在內,全球有八億人口處在飢餓中;每年卻有十三億公噸的糧食被浪費掉。以前人採下蔬果甩一甩土,就擺到菜攤上販售;現在農產品上架前,要削頭去尾、淘汰掉賣相不佳的,然後包裝精美,以賣得好價錢。這些被精挑細選、一層層剝除的部分,其實是可以食用的。

現代人不斷追求享受,好,還要求更好;過度浪費地球資源,就是折福。如果人人在生活中節省一點,就能讓更多人有飯吃。身在有福之地,要培養節儉美德,珍惜食物,把握造福的機會。

期待人人調和心念、啟發善念,以開闊的心胸包容一切眾生,以大慈悲心疼惜天地萬物;少欲多善,保護天地平安,如此世間就是祥和美好的淨土。

發心不難,
難在容易懈怠,
難在只想獨善其身、
不願利益眾生。

《賢愚經》描述一段故事——

佛陀時代,一群比丘到外地結夏安居圓滿,齊來見佛、禮佛。佛問弟子們:「這段時間辛苦嗎?」眾人回答:「輕安自在,愉悅歡喜。」

阿難感於佛如此輕柔慈愛,請問佛:「您視眾生如己子,這分悲心、愛心、慈心,是何時開始的呢?」

佛說,在無央數劫前,地獄中有兩位罪人,身上綁著一輛燒紅的鐵車往前拖行,若前進速度不夠快,夜叉就用鞭子抽打。夜以繼日拖車不得休息,其中一位體力不支,另一位心生憐憫,於是向夜叉求情:「讓他休息吧!這輛車我一個人拖就好了,我願意用我的身體,代他受苦。」

夜叉聽了起瞋怒,用鐵棒打他,應聲即死,即刻生忉利天。

「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捨,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愍一切。」

這就是佛陀為眾生發慈心的開始。佛陀憫念眾生一念無明,造作錯事,業力累累,墮落地獄受極大苦難;因此不願在天堂享樂,發心立願回歸娑婆度化眾生。佛陀視眾生如愛子,以慈父的心,希望讓人人了解真理,不再造惡業、受惡報。

儘管娑婆世界眾生剛強,執迷不悟;佛陀仍然鍥而不捨,來來回回度眾,心卻能維持「靜寂清澄」,不受五濁惡世眾生習氣污染。

人人本具佛心,卻因為無明厚重,覆蔽真如本性;不知因緣果報、不斷複製煩惱,就在生與死之間「眾苦所惱亂」。

發心不難,難在不肯精進、容易懈怠。「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即使得遇佛法,卻只想獨善其身、不願利益眾生。心門打不開,只執著於解脫生死,不只停滯原地,同時也困住自己,生命也就隨著時間消磨逝去。

人人心中都有無量寶藏,但如果沒有開啟內在的智慧,永遠貧窮。不必擔心來生來世,要把握今生今世,與眾生結好緣,在人群中造福。要學佛發大心、立大願,生時盡力利益人群,死時順應自然法則,心無貪戀苦惱。一念心轉,就能輕安自在。

心起貪欲,纏縛六根,
有一缺九,患得患失。
薰法入心,入群造福,
見苦知福,提升智慧,

《雜阿含經》中記載——

佛陀時代,弟子聽經之後,會集會論法。有一天,一群上座比丘討論佛所說的六根六塵,到底是眼看到外面的境界,把境界綁住,或者是外境來纏縛眼識?是耳、鼻、舌、身、意六根,被外境所纏,還是六根去纏著外境,使心無法安定?

正在議論時,質多羅長者來到精舍,大家遂請問長者。

質多羅長者說:「依我的看法,不是眼識去纏著外境,也不是外境來纏縛眼識。譬如一頭黑牛、一頭白牛,兩牛被皮索綁在一起,大家看到會說是黑牛纏白牛?還是白牛綁黑牛?應該會說:是皮索將兩牛綁在一起。」

長者繼續說:「佛陀說,人心起貪欲,去緣外面的境界,才會煩惱相纏、複製無明。這條皮索,就像我們的貪念——所以,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纏外面色、聲、香、味、觸、法;一念欲心起,才是纏縛的原因。」

眾上座比丘聞言,敬佩長者體會佛陀說法真義;質多羅長者歡喜作禮而去。

人間苦樂參半,是最好的修行道場;佛陀說法引各種譬喻,都是要讓人人理解真理、行菩薩道,回歸真如本性。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但如果聞法是左耳聽、右耳出,將徒勞無功。

薰法入心,還要深入人群中;接受法、也知道方法,入人群就沒有困難。接觸真實人生疾苦,自我反省過去人生有一缺九、患得患失,實在苦不堪;人生苦短,生命在無常中過,要見苦知福,啟發自心,還要去除煩惱無明,精進造福修慧。

芸芸眾生的無明煩惱如熱火,入人群中就如在洪爐大火中,「菩薩心如清涼地」,要堪得起淬鍊而不受染著。如金屬必須經過高溫搥打、鍛鍊,才能真正成器;在人群中修行,要去除執著,讓清淨法水不斷入心來,自我提煉、去蕪存菁,如此慧命才能成長。

臺南環保志工高玉蓮,高齡九十二歲依舊耳聰目明,過去在家閒閒無事,容易胡思亂想;五年前兒子發現住家附近有個慈濟環保站,於是鼓勵她去做環保。

她每天清晨五點準時到環保站「薰法香」,之後留下做環保;她手腳俐落,一人可抵好幾人的工作量,一直做到下午三、四點才回家。兒子說,媽媽在家有時候連拿筷子或者剪指甲都不太有力氣,卻可以推著嬰兒車沿路撿拾回收物送到環保站。

玉蓮老菩薩說,很感恩有這個環保站讓她「做得很歡喜、很有趣味」,所以不會覺得累;每天做環保,吃得飽、睡得好,「實在很好命!」

人生能抱持正知、正見、正思惟,且行正法,一心一志付出,所行所為皆對大地有利、對人群有益,自然身心健康。時時心懷感恩,用「誠」與「情」待人,就能擁有真誠美好的人生。

請大家多用心!

主題報導/慈濟教育25年 先成人後成才「晨鐘起,薰法香」:每一天從行願開始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每天清晨五點到社區道場與花蓮靜思精舍連線「靜思晨語」,
說「易」卻也「難」──
早睡早起難、離開被窩難、苦無交通難、薰法點遠難、
精神不濟難、語言不通難、網路不穩難、恆持聞法難。
即使有這「八難」,
新加坡「晨鐘起,薰法香」人數卻節節上升,
他們互為護法,堅定信心,
從以往一覺睡醒即捲入俗事的「怨」,
轉為聞法受用的「願」。

將近一千四百年前,唐朝玄奘法師展開一場長達十九年、跋涉十萬里的西行取經,其模範精神成為後世學習對象。相較於法師取經過程克難地或步行、或乘馬,還遭遇迷途潦倒、盜匪搶劫等劫難,身處科技時代的人們如果想求法,則幸福多了。

近兩年全球慈濟志工參與「晨鐘起,薰法香」,他們親近佛法的意志和決心,也是精神可嘉的求法者。在新加坡,志工徒步、乘車抵達鄰近住家共修處後,經過電腦網路視訊連線,就能「抵達」臺灣花蓮本會「取經」,距離從三千多公里迅速化為零,直接省去四個半小時的飛行,即刻徜徉在佛法浩瀚的智慧�。

他們啟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同樣也在「取經」的過程中克服關關困難,對佛法生起信心,堅定「傳法」的精神意志。

啟程取經•宏願為導

玄奘法師俗名陳褘,相傳在出家前,主持剃度考選的主考官鄭善果問他:「你為什麼想出家呢?」年僅十三歲的陳褘回答:「我年紀尚幼,學佛法的時間很短,知道沒有資格參加考試。進入山門,長遠的,是想繼承佛陀的教誨;近一點的,是想光大被隱棄的佛法。」陳褘的談吐令鄭善果印象深刻,於是破格錄他為沙彌。

玄奘法師遍習佛經,發現佛典中文譯本不同、學派也分歧,更因為隋末戰亂而有待振興;於是他懷抱著求證真理和重振佛教光輝的想法,在西元六二七年、二十八歲那年啟程前往印度取經。

二○一三年,慈濟新加坡分會成立二十周年,志工舉辦三天四場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雖然如期圓滿,志工卻不約而同有了喟嘆:「入法不夠」、「沒有聽懂上人的話」。

志工經歷了讀書會共修、排練手語、練習走位、懺悔分享等過程,認真地想要成就演繹,但因為入法不夠,一路以來彷彿霧�看花,抓不到精髓;因為沒有聽懂上人的話,所以參與入經藏演繹的志工要茹素一○八天,最後卻變成一○八餐……

就像少了機油潤滑的齒輪,團體普遍運轉得很吃力辛苦,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說明:「從前的想法是,該辦活動就辦活動,卻沒有深刻地理解上人要的方向和淨化人心的方法。」如今回頭檢視,這股反省成為他們日後「薰法香」的重要動力。

演繹團隊在演繹結束後回花蓮靜思精舍與上人分享心得,當時發生一個插曲,志工曾寶儀與上人對話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聽懂上人的問話,所以答非所問,她發現後主動懺悔。上人告訴她:「如果再不每天薰法香,你會愈來愈聽不懂我說的話。」

這句如當頭棒喝的提醒,讓曾寶儀想起「入經藏」期間遭遇的考驗和挫折,「從前對佛法不熟悉,只喜歡做志工,跟著活動來來去去。這次很深刻地發現沒有上人的法,自己過得很辛苦。」於是她當下向上人承諾一定會聞法。

她將這分心情與同行的志工邱秉柔、林振泉、施懿芸和吳世程等人分享,開始規畫回新加坡後帶動「晨鐘起,薰法香」。這群夥伴都來自馬來西亞,年紀相近有慈青的背景,又共同經歷「入經藏」的磨練,能夠了解曾寶儀的立意良善。

「她的作風豪邁很像大姊頭,就直接說,你,回去薰法香!」施懿芸語帶玩笑,卻由衷感激曾寶儀的積極主動,她曾經在家�看《靜思晨語》,最終還是懈怠,「那次回精舍聽上人開示,回想入經藏以來的過失,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決心要改變習氣,所以開始薰法香,並且堅持到現在。」

他們各自前往鄰近住家的社區道場,曾寶儀在靜思堂「薰法香」,並且積極串連大家,「『入經藏』剛結束,就覺得要趁熱邀大家聞法,所以我在手機通訊軟體設了『薰法香』群組,報告每天的聞法狀況。」

施懿芸是紅山慈濟義診中心的職工,她主動負責在此開機連線,她不怕摸黑獨行,只怕遲到或懈怠會斷了自己和他人的慧命;她與連美兒更一同鼓勵因為交通考量和信心不堅而猶豫不決的林振泉。

吳世程則是在福慧中心聞法,並且開車載交通不便卻有意願聞法的徐敦盈。她記得很清楚:「那天是一月一日,路上有許多車,都是徹夜玩樂未歸的人,跟我們要做的事完全不一樣。新年的第一天,精舍師父還祝福國泰民安。」她來自臺灣,看到遠方傳來的祝福,感動得淚流不止。

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在籌備「入經藏」期間,有感聞法的重要性,已經先帶動幾位分會職工參與「薰法香」;更有「先知先覺」的志工張愛萍、王偉國等人各自在社區道場聞法。

這分精進求法的願力,就像一個個自轉的齒輪,逐漸形成一股善的力量,帶動更多人步上「取經」之途。

路途艱險•堅定克難

玄奘法師走進環境惡劣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放眼望去盡是戈壁荒礫、飛沙走石,那是他西行中最艱難的時刻。

由於飢餓和脫水,他的眼前產生幻覺,在身心俱疲的瀕死邊緣,他觀想諸佛菩薩:「祢不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嗎?為什麼祢沒有聽見我孱弱的呼救?」

漫天的沙塵幾乎要將他掩沒,堅持不住的時候,他自問:「我為什麼來這�?」放棄的念頭一閃而過,轉念矢志西行,誓不東回。他將自己完全的交付出去,並開始默誦《心經》,一遍又一遍……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比臺北市大上兩點五倍,目前有四個薰法點,分別是東區的靜思堂、南區的福慧中心、紅山義診中心,以及位於北區、由志工沈喜洲提供自家公司作為場地的環保教育站。

清晨五點到社區道場「薰法香」,說「易」卻也「難」,曾寶儀就曾歸納「薰法八難」:早睡早起難、離開被窩難、苦無交通難、薰法點遠難、精神不濟難、語言不通難、網路不穩難、恆持聞法難;樣樣都是阻擋精進的絆腳石。

不願受人性的弱點所囿,志工彼此提供妙方,克服「薰法八難」──

在新加坡必須競標「擁車證」才能開車,然而數量有限,並非人人都能買到,因此間接造成晨起聞法的難度。因應這樣的情況,志工在手機通訊軟體中設了「菩薩車」的群組,交通不便的志工得以從中協調接送事宜。實業家志工黃泉霖就是駕駛「菩薩車」的其中一位:「就像《法華經》�提到的『大白牛車』,能載志工去聞法是一種福報。」

徐敦盈曾因為睡過頭,讓「菩薩車」在外等候,志工告訴她累了就繼續休息吧,「我聽到之後趕緊起床洗臉整理,打電話請她繞過來載我一程,我想薰法香!」

目前是研究生的林振泉曾因睡眠不足,在實驗室�打瞌睡從椅子上跌下來,嚇到了一旁來自德國的同事。施懿芸也有類似經歷,白天工作頻頻失誤,晚上進修課程卻又精神不濟;正在學習中醫的她反省,薰法香的作息時間是符合生理的,會覺得疲憊是不懂得把握時間,「以前睡前還會磨磨蹭蹭、滑個手機,現在事情做完就躺平,爭取時間睡覺!」

新加坡族群融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要聽懂上人開示的「閩南語」,對部分志工有難度。來自馬來西亞的許翠琴,從小陪阿嬤看歌仔戲等閩南戲劇節目,耳濡目染之下「閩南語」頗佳,她為了服務志工,架設了另一個屏幕,投射即時聽打出來的逐字稿,「我盡量如實呈現上人說的話,不去摘要,如果來得及連語助詞都會打出來,最後一定也要打上『時時多用心』才能結束。」

四個薰法點個別在聞法後帶動討論,透過彼此分享,不僅加深對佛法的印象,也是護持道心的重要環節。主持南區義診中心會後分享的邱建義,會邀請志工圍坐在一起,談談內心所獲,「我先拋磚引玉,大家陸續討論,內容不用太艱深,而是分享如何將法應用在生活中。」

不斷調整腳步和心態,大家逐漸建立共識,也產生一個帶動一個的力量;不僅陸續有人主動承擔司機協助交通,也有志工將上人的開示內容翻譯成英文,甚至有志工使用繪圖的方式呈現佛法故事,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讓更多人聽懂、看懂。漸漸地,人數不因「薰法八難」而減少,反而不斷地增加。周小平認為,因為「願」起身聞法,有別於過去一覺睡醒捲入俗事產生的「怨」,心靈境界截然不同。這或許也是每位志工的心靈寫照。

美好的經驗不願獨享,志工之間以「今天,您薰了嗎?」相互問候,提醒彼此每日聞法,薰法人數持續增加,成為第一個晉級前五名的海外國家。

深信力行•自度度人

玄奘法師終於抵達西行取經的目的地,位於印度的那爛陀寺。這不僅是一座寺院,更像是一所「大學」,全盛時期約有九百萬卷藏書,上萬名佛教學者和僧人紛紛留學於此。

玄奘法師求學於「校長」戒賢法師,潛心修習五年,而後周遊印度考察;再度返回那爛陀,受邀參與數場論辯和講學,見解普獲推崇。

結束十九年的遠行,玄奘法師重返中國長安,與一批譯經師共同翻譯從印度帶回的六百五十七部經典,正信的佛法因此得以在中國流傳和發揚,嘉惠後人。

任職新加坡分會祕書組的許翠琴觀察到,志工開始「薰法香」以後,新加坡分會的氛圍改變了,「從前做事講求效率比較一板一眼,聞法以後多了人情味和情感的互動。」

如同鄧鳳梅有感而發的比喻:「開始『薰法香』的志工,就像藍天白雲又加上了一道彩虹。」

曾寶儀曾在「入經藏」期間擔心人數不夠或志工不茹素,後來她發現不僅「入經藏」的人數齊全,即使演繹結束,許多人也茹素至今。

「回想起來很懺悔,當時因為『疑』障蔽了內在的佛性。開始聞法,心中才慢慢生起了信心。」而今她深信人人皆有佛性,更篤定地與眾分享法益。

徐雪友的慈善訪視資歷十多年,除了到社區探訪個案,也定期進入監獄關懷愛滋病受刑人,頻繁地與人談話互動,還能夠觀機逗教適時引述故事和典故,這都是她每天點滴聞法的內化所得。

周小平是公務人員,根據興趣進修了中醫課程並取得執照;他從前對佛法就有興趣,經常看書自修,開始「薰法香」以後,他將上人開示的內容或佛法智慧運用在每週固定的義診之中,「我發現很多人的慢性病都是跟『心』有關,需要藥和智慧,才能除病根。」

他每週前往幾位病人家中診療,在針灸療程的空檔時刻,他與病人一同收看上人的法音節目,討論當中的內容。

他認為學了佛法就要使用,與醫術結合才不會讓治療只停在表相,「有時候和病人聊著聊著,觸碰到他的心和他的苦,他會哭的,我就會適時地分享一些上人的法。」

聞法後,新加坡中區志工信心大增,力行「菩薩大招生」,突破自我障礙,帶著笑臉走入大街小巷,逢人便主動「說慈濟」,並且運用手機通訊軟體即時分享招募會員的法喜,「信、願、行」就在彼此的激勵中與日俱增。

如同《華嚴經》所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深信」是志工踏上「取經」之路持有的「羅盤」,在五花八門的誘惑�,指引他們方向。

玄奘法師抵達西行的終點那爛陀寺後,曾經探訪附近的靈鷲山,山頂風景極佳,相傳佛陀即在此處講解《妙法蓮華經》。

時空轉變,物換星移,《妙法蓮華經》中「三界火宅」、「大白牛車」、「慈父窮子」的故事,如今仍日復一日地被重述講解著,上人就是那殷切的說法者之一,聆聽故事的志工雖然看不見靈鷲山頂的風景,卻能夠看見彼此被佛法感染後生起的法喜,那個最美麗的心地風光。

志工趙信玉曾形容:「『薰法香』的奧妙,有來的人才能理解,因為心靈交會,所以看到彼此就有會心的一笑,我不會形容……妙不可言!」

資料參考:《西域記風塵》 經典雜誌出版

社論/向上向善的未來志向
 

兒童福利聯盟最近公布「二○一四年臺灣國中生未來志向調查報告」,顯示現代少年最想從事的職業為廚師、職業運動員及建築工程師,少女則嚮往美容美甲、廚藝烘焙及護理。學子對未來職業的想像,與以往家長們希望兒女取得高學歷,成為有穩定收入的白領階級大不相同。

也許十幾歲的志向將來會改變,在變遷快速的時代�,人終其一生,可能換過許多不同的工作,也可能在單一領域�精益求精。但若能在青少年時期確立人生的價值和方向,就可以避免將來走偏迷失,而能自愛愛人。

工作無分貴賤,重要的是敬業樂群的工作態度,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是恬安淡泊的胸襟,以及樂於助人的行動力。證嚴上人曾開示:「人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物資?沒有基準。只要心中有愛,克勤克儉,每個人都可以做助人的人。」

我們周遭不乏這樣的典範,例如關山慈濟醫院潘永謙院長,今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的榮譽。他生於東方明珠香港,卻在臺灣行醫二十四年,其中有十二年多奉獻給臺東的關山小鎮。偏遠鄉鎮醫師人力不足,身為院長的他經常連續三十六小時守值急診,自許:「醫師遇到病人,除了盡力,不該有第二句話。」

行醫多年的他,不諱言當年考醫學系,只是單純地想:當醫師不但能幫到人,還可以養家糊口。畢業後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沒想到下鄉服務愈走愈遠,而成為後山民眾肯定的大醫王。

「身為醫師最大的收穫,不是自己會多有名,而是病人在哪�都記得你。」潘永謙院長說,他最大的成就是能夠幫助病患,讓他們不用奔波長遠路途,就能得到醫療照顧。

本月慈濟教育志業歡慶成立屆滿二十五周年,大中小學的莘莘學子聯合以《無量義經》經藏演繹,薰習「慈悲喜捨」的校訓和精神,嚮往成為眾生善知識與安隱樂處的美好境界。

我們相信,青年學子在接受智識教育、探索自己興趣和性向時,同時受到德育教化,立定向上向善、自利利他的未來志向,將來在人生旅途上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過得充實有意義。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76期

勇抗伊波拉:防疫醫師羅一鈞
伊波拉病毒肆虐,今年已經奪走四千多條人命。為預作防疫準備,學習現場經驗,台灣防疫醫師羅一鈞在眾人搶著逃離非洲時,搭上飛往奈及利亞的班機,展開一場伊波拉震撼之旅。

用鹽水洗水果能保鮮?
過去很多人習慣用鹽水清潔蔬果,或將水果浸泡於鹽水中保鮮。不論是清洗或保鮮,只需要用「清水」即可。透過泡鹽水保色、保鮮的做法雖然有用,但水果還是現洗、現削、立即食用最好。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