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每次擔當合照的攝相者,總要在關鍵時刻大吼一聲,把眾人的眼光集中起來。事後看看相片,各人顏面也都出現那一種〝精神為之提振〞的表情。 人數多的合影場合,要達成〝一致〞勢必有所提醒才行。但有時拿照相機的人口裡雖喊:一、二、三!但快門始終不按下,其實還在對焦或調整構圖,等真的拍下來,人們笑僵的笑僵;閉眼的閉眼,只好重來一遍。 女編劇家向田邦子寫說,影劇圈合照的時候,有人在團體裡號令:「日暮里!」大家都笑了。再來一張的時候,那人又大叫一聲:「上野!」張張都會成功。 與畫友或學生們拍紀念照的時候,一切就緒之際,我會在列隊中大聲說:「為台灣民間的繪畫史!」結果大家也都在相片上留下笑影。 我指〝民間的〞意思是並非學院派,也絕不是主流,要緊的是當下這些喜愛畫畫的人留下這麼一刻! 照相數位化以後,圖像紀錄量上萬倍的增加,人們隨時隨地留影,完全不當回事。往昔要經由底片沖晒的時代,費時若干日才能看到影像,照相機具也操在專業者之手,這些困難重重的情形,也反映在老照片上每個人慎重其事的表情和衣裝可見。 我自己也遇過那麼嚴肅的一回。約摸卅五年前吧,拜訪遠房親戚–幾乎從未見過面的一大家子,在她們家聚餐之後,忽然請來職業照相師來拍照留影,助手搬來木製三角架和大型閃光燈,要為此次聚會拍紀念照,使那時已擁有35厘米照相機的我感到驚訝,當然,事後看到照相底邊那一行註記年月日及主題的反白文字,感受親戚那份對這次相會的珍重。 細想起來,木箱式的大底片相機相當笨重,連同三角架移動更不容易,在室內將十幾人都容納進去,經過一翻前後間錯和隊形曲度的調整,最後照相師才從紅黑蒙頭布裡鑽出來,手捏橡皮球快門,要大家看著他靠貼鏡頭邊的食指,「噗!」一聲啟動快門,這才留下長幼有序、凝神聚氣的一瞬。 現在我端詳手上一張女兒訂婚禮後的合影,卻是一個反例。 那是在酒店廣闊的庭園中間,一個自然拱起的圓坡頂,賓客二十人散走上去,新郎新娘才站定中間,攝影師友人便大吼一聲,用35mm小型相機接二連三按了多次快門,結果全是長幼無序、親疏不分的一大團人定格在那裡,現在看起來還十分遺憾。主要是機具太靈便,以致留影輕忽隨便。 壁上有一張長一公尺的合照相片,包含百多人在草地上,人人面目清晰表情自然,這也是35mm小型相機拍的,可見其鏡頭解析力很強,以擴大掃描輸出技術,得到這麼一張可珍貴的合影,那是五年前朋友、學生們為我的七十歲生日聚宴,攝影的人從高角度拍下這幅巨影。 掛在牆上已經好一段時日了,有一天孫女小米仰頭看照片半天,––照片中也有她坐在大石塊上、母親的身旁。她看了一會兒,稍後,五歲的口中吐出:〝這照片裡有許多人消失了…〞 我聽到大吃一驚,瞪視相片裡那些熟悉的人影,彷彿覺得他們正乘我們不備之際,悄悄的彼此交換位置,或者偷偷溜出了畫面呢。 編輯說明:上週(12/1)電子報因故停發一次,還請見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