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閱讀•散文】蔡詩萍/我所不夠理解的悔之,正是我所喜愛的悔之,最迷人之處!

聯副電子報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MUZIK古典樂刊】提供最新古典音樂訊息,以及有趣的音樂小知識,突破你對古典音樂的想像。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8/03 第641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散文】蔡詩萍/我所不夠理解的悔之,正是我所喜愛的悔之,最迷人之處!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何致和/班究竟是什麼?
【書評□新詩】楊宗翰/羅記桃花源,黑衣故事雲

  今日文選

【閱讀□散文】蔡詩萍/我所不夠理解的悔之,正是我所喜愛的悔之,最迷人之處!
蔡詩萍/聯合報
《就在此時,花睡了》書影。(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許悔之散文集《就在此時,花睡了》(木馬文化出版)

我必須承認,拿到稿子後,翻讀了三分之一,我便有些後悔了。

不該這麼快答應,替悔之的散文集子《就在此時,花睡了》,寫篇序文。

但,我又猶豫了一會。心想,不然擱個幾天,再看看吧!

但擱在那幾天,我並沒有長什麼新見識,拿起來再讀,還是有點懊惱,答應得太急。

於是,就在擱下,想想,再猶豫,再翻讀的推拉下,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寫這篇序文了。

以我跟悔之的交情,沒理由不寫這篇文章。

以悔之的才情,我也很有理由,為他的讀者詮釋一些「我所認識的許悔之面向」。

但,這本文集,有些超乎我的能力之外,並非我所熟悉的人與事,寫來難免心虛啊!

悔之,從一位工科出身,但本性文青的少年詩人,青年編輯,中年文創,習字作畫,抄經學佛,如今集多重角色於一身:中生代重要的詩人,成功的編輯人出版人,優秀的作家,令人耳目一新的書法家、水墨創作者,一路走來,我是看著他的蛻變,但也遺漏掉很多沒看到的部分,特別是,他在這本記錄自己心路歷程,交友範圍的散文集裡,有很多我也是讀了方才知道原來他是這樣走過來的啊!

悔之其實徹頭徹尾,是一位文青。

但,他太聰明太優秀了,以至於,在少年時期,必須被迫投入理工的範疇。然而,他又是一個相當桀驁不馴的反骨之人,注定不可能在「被迫的」際遇下,接受現實一輩子。

悔之的魅力,是他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剝離」過程中,以他的生命,全方位的去迎戰,不逃避,且不吝於顯現自己的脆弱,於是往往是那麼樣的充滿張力,充滿辯證,充滿掙扎,充滿困惑。於是,也惹人好奇,與疼惜。

他有那麼多朋友,來自各領域,多半是被他這股氣質給吸引,給迷上的吧!

我無以名之,只好稱之為,一種詩人的天生氣質。

悔之因而就是個天生的詩人。

寫詩的時候,他當然是詩人。不寫詩的時候,他也是以詩人的細緻,敏感,堅定,去處理人事,去看待紅塵,去因應他的創作。

他自己承認,嘗試習字,抄經,是為了抑制自己的躁與悶。躁與悶,於我看,無非都是一股對生命本質的躁動與不安,對生活困頓於現實規律的反抗。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些,不過,詩人,或傾向詩人本質的人,會更多一些些罷了!

悔之,就是這樣一個,注定「本質是詩人」的人啊!

你能叫他怎樣安頓於紅塵,而不倦怠!

你能讓他怎樣沉默於現狀,而不仰嘆!

很難,很難,於是,我們便讀到了這一本,悔之記錄他的工作,他的交友,他的創作,他的沉浸於「古典之現在化」種種嘗試的文字。

你會驚訝,他的涵養之深,之博,之雅,之動人!

我仍然無以名之,於是給了一個轉借過來的名稱,他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新人文主義者」!

注意到悔之的詩作,寫作,創作的人,必會注意他從詩人轉入研讀佛學,出入禪宗禪畫的境界,在一定的程度上,這領域我是沒有置喙餘地的。我必須對悔之,誠懇的承認。

不過,由於近代以來,出入文學與佛學之間的詩僧,在哲學與佛學之間接軌的思想家,我稍有涉獵,於是對於悔之的由詩、由習字,而入禪入佛,我並不意外。

悔之的詩,早就不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性之嘆了。他對生命本質的幽嘆,他對世間因果的反思,他對人性幽微的凝視,他對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困惑,都使他在感性之外,踏入了理性哲思的境界。

但他選擇的,是以詩入畫,以畫證詩,更在詩與畫之間,選擇了最能詮釋這種過渡氣質的,書法,當他撫慰自己人生中場以後的定向座標!

我很喜歡看悔之寫的字。

他沒有走北碑的風格,或許他根本不適合。

但他傾向的南帖氣質,則完全襯托了他的自由,不羈,與瀟灑,我常想,南方一脈的水墨,書法,那般文人風,除了江南氤氳,常綠的環境因素外,一定也跟江南文人天生的氣質,脫不了關聯。接近悔之的朋友,必然懂我的意思。

悔之的氣質,無疑是孤僻而孤獨的。

但人生往往弔詭。孤僻之人,孤獨之心,卻因緣於工作際遇,走進了出版業,走近了要協助其他不同程度之孤獨者出版其創作的生活世界!在這本散文集子裡,我們往往能看到悔之與這些孤獨心靈的對話,有時見之於言語,有時見之於默契,非常的「現代世說新語版」!

我甚至,都相信,書名:《就在此時,花睡了》,都像一句見證悔之靈魂深處,那種永遠抹除不了的永世之焦躁,之不安的吶喊!但,卻是幽幽靜靜的吶喊。

太像悔之了,除了他,擁有那顆顫顫幽幽的靈魂在風中,凝視花朵們的世界外,誰能那麼細緻而敏感的,察知花在此時,睡著了呢?

我所不夠理解的悔之,正是我所喜愛的悔之,最迷人之處。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何致和/班究竟是什麼?
何致和/聯合報
《第五個孩子》書影。(圖/寶瓶提供)

推薦書:多麗絲.萊辛著、余國芳譯《第五個孩子》(寶瓶出版)

多麗絲.萊辛不愧是史上最高齡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在文字中打滾了一輩子,深諳小說的綿柔與剛勁之道。《第五個孩子》是萊辛七十歲前夕之作,雖只是個家庭故事,萊辛卻有辦法把它寫得像哥德式小說驚悚刺激。長達二十年的故事,她沒有使用章節切割,一鏡到底不做任何停頓,讓讀者能一口氣看完這六、七萬字的故事,敘事功力令人嘆為觀止。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可能會把重點劃在主角海莉身上,同情她的不幸遭遇,敬佩她堅持「一個都不能少」的母愛光輝。我們不免也會對拖垮這一家人的小兒子「班」感到好奇,想知道他到底是過動還是自閉?是情緒障礙還是智能發育遲緩?才會搞得母親身心俱疲,讓原本幸福美滿的一家人分崩離析?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母性的探討,或扮起柯南推敲每個句子想知道班究竟患了什麼病症時,很可能就把這本書的格局看小了。用愛與善的觀點看待這個故事當然可以,只是這樣的理解,就像把萊辛定位成女性主義作家一樣,明顯有片面和簡化之嫌。

班究竟是什麼?此為母親海莉的疑問,也是讀者想知道的事。但就像卡夫卡的《蛻變》,主角變成哪一種昆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故事一開始就是這樣了。不管班是什麼,都是天生的,如同故事中患唐氏症的小女生艾咪,他們都不需要為自己的狀況負責。更何況,萊辛在故事中一再利用非此家庭成員的話語暗示,班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班在《第五個孩子》中卻成為惡的表徵,因為邪惡是無法理解的,而行為怪異心思無人知曉的班正符合這點特質,才會與其他「正常」的孩子形成差異。原本幸福美滿的一家人,同意或默許把班送去收容所,反映的正是社會多數人的心態。人們總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理性、和諧的整體,不願「異類」影響自己的生活。他們雖無法像《美麗新世界》的人類從胚胎開始就控管品質,卻也會使用各種方法「制約」異類,以保持群體的「同一」和「穩定」——無法容忍差異的最佳藉口。

在故事中,海莉把班帶回家的行動,與其說她發揮了母性,不如說她是這個制約的破壞者。她本來屬於這個幸福美滿群體的一分子,可是當她決定接回班之後,她不被諒解、被家人仇視、被親友孤立,在眾人眼中海莉也變成了一個難以理解的異常之人。我們無法知道班的感受,但從海莉的處境,可以深深體會這些異類在正常人敵視下過的是怎樣孤獨和痛苦的生活。

這個社會上有這麼多「班」,他們是怎麼形成的?天生的差異或許不是問題,後天的歧視、排擠、冷淡對待,可能才是「惡」之所以具現的主因。萊辛把這個既醜惡又難解的社會現實濃縮在一個家庭裡,用「愛」的形式反思「惡」的本質,目光如炬,手法高明,堪稱必讀經典。


【書評□新詩】楊宗翰/羅記桃花源,黑衣故事雲
楊宗翰/聯合報
《問津:時間的支流》書影。(圖/聯合文學提供)

推薦書: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聯合文學出版)

羅智成(1955-)總也不老。自從林燿德以「微宇宙的教皇」為題評述羅智成詩作後,這位酷愛一身黑衣打扮的教皇,就是許多五、六、七、八年級文青的心頭好,閱讀書單裡永遠都有「我愛羅」的特殊位置。羅智成總是貪玩。因為愛玩好動,這位精力旺盛的創作者自行判定「大腦過動」,而且除了上個世紀九○年代的一段空白,他就算再怎麼忙於戀愛、家庭、編務、公職、事業,寫詩就是他的終生勞作,也是他的休閒娛樂。早年《聯合文學》曾替羅智成製作「無法歸類的創作者」專輯,我倒覺得他不只是無法歸類、拒絕歸類,應該說羅智成一直在反思創作如何歸類,與探索詩究竟有何邊界?從二○○五年啟動迄今的「故事雲」書寫計畫,應當就是這位跨界詩玩家的暫時解答。他在《迷宮書店》(2016)裡嘗云,這個計畫欲「透過故事或劇本的創作,探索參與其他的藝術或影藝形式的可能」。同處他也提及,在繳出《迷宮書店》之前,已經完成〈桃花源〉等作與早期詩篇〈說書人柳競亭〉的劇本改編。明乎此,便知《問津:時間的支流》(2019)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羅記版本桃花源最新樣貌——情節跌宕中敘述者彷彿藉問津一事,持續叩問:何謂「理想」?怎分新/舊?該走還是該留?是建構抑或解構?

羅智成《問津》跟洛夫《漂木》(2001)皆逾三千行,可視為新世紀以降台灣現代詩史,在這廿年間收穫的兩大長詩鉅作。不同處在洛夫筆下心繫家國命運,轉化個人際遇,終成《漂木》之天涯美學;跟洛夫一樣祖籍湖南的羅智成,《問津》以帶長輩溯源返鄉/返湘為本事,從昔日祖父的恍惚夢境開篇,連結到奶奶想回老家「永周邑」之願。後者是詩人以當代心智來塑景,拓展而成的桃花源想像。此地久與世隔絕,得等待每六十年一次的穀雨之時,趁春水大漲跟「無若溪」雙源合流,才能從中覓出蹊徑。敘述者在陪奶奶回家的過程中,方知六十年前原來在此處實習做「司命」(掌管占卜與鬼神之事)的她,與因傷昏迷而誤入桃花源的軍官相戀。奶奶因愛想要出走(「我義無反顧/干犯所有的禁忌/愛情已徹底點燃了我/女巫的基因」),打算私締盟誓的二人,終於逃離了沉睡的永周邑。可是這段遭遇不能向人訴說,只得由兩人孤立承擔,「而孤立也是/我們愛戀最完美/最完美的形式了……」。

羅智成的企圖,當然不會止步於一則淒美愛情故事。陶淵明〈桃花源記〉述及晉武陵漁人誤入後,隱士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既要成為新問津者,就得以詩筆建築「永周邑」細節,甚至包括「位權」跟「貨權」等新創概念。羅智成除了發揮想像構圖著色外,也參考過湖南古城鎮、新店、烏來、石碇、太魯閣、客家土樓,今古拼貼,真幻相濟,難怪詩中敘述者說,穿越樓宇廂房時「感覺夢越作越深了」。《問津》中帶入的環境、生死、胡漢之別、建築形式、紀年方法等,可以看出羅智成有意嘗試讓「詩」走得更深、更細,也更遠。值得注意的是,從《傾斜之書》中的〈問聃〉、〈離騷〉,到《擲地無聲書》中的「諸子篇」系列作,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像一直為愛詩人津津樂道。這次《問津》中寫道「被夢寐以求的古代」、「我的先秦時代終於有聲音了」,可視為詩人對往昔之先秦圖像,一次更豐沛完足的造型塑影。

既然被列入黑衣教皇的故事雲系列,就難掩欲將其與小說或劇本創作揉雜的企圖。四月十三日晚間在華山紅館的《問津》發表會上,由多位詩人文友交錯朗誦書中段落,搭配魅惑樂音繚繞,現場氣氛頗有「在時間的支流」,錯入桃花源的恍惚感。「天堂的門已經打開/滿眼繽紛、桃紅的粉彩/將他凡間的視野完全遮蓋」,吾人若能認同以詩跨界,在小說、音樂、戲劇、聲光、氣味聚合的故事雲中,當可體會彼時祖父的驚訝與感受,並能進一步確立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樣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