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生活進行式】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當我們期待從親密關係裡獲得更多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12 第465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當我們期待從親密關係裡獲得更多
【青春名人堂】印度尤/從我的辦公室看見印度教民族主義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當我們期待從親密關係裡獲得更多
文/珍妮佛□彼崔格里利 譯者/�/聯合報

只有「剛剛好」是不夠的

伊萊□芬克爾在他的著作《非成即敗的婚姻:如何經營最幸福的婚姻》中提到,西方世界過去認為婚姻只不過是一種經濟交易,直到近年來,才出現所謂「自我實現的婚姻」。芬克爾透露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重要趨勢——我們期待從親密關係裡獲得更多。剛剛好已經不再足夠。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愛、支持與頻繁的性生活,和美好的伴侶關係連結在一起。此外,他們也預期隨著時間過去,兩人之間的激情會被親情所取代。這當中的第一個改變是,我們的社會期待,儘管兩個人在一起多年,愛、支持與生理上的激情都應該持續下去,而不是隨著時間昇華。現在當夫妻之間的激情不再時,就是一種警訊,引發更多深層的關係問題。

第二個改變是,過去三十年來,我們在這些期待中加入了自我發展的層面。如今在西方國家,多數人都認為在一段美好的關係裡,兩個人應該都很了解彼此,同時鼓勵對方充分發揮潛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期待另一半扮演這樣的角色,學者將它稱作「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以此推崇這位藝術大師的雕刻理念。這位大師曾經說,他從未創造出任何一座雕像;他只是不斷削去大理石塊多餘的部分,直到沉睡其中的靈魂被解放出來。在米開朗基羅的眼裡,他不是那些著名雕像的創造者,而是解放者。

同樣的道理,我們期盼的不是另一半形塑我們,而是幫助我們成長,展現最好、最真實的自我。我們不只希望他們對我們付出,還期盼他們協助我們發展,並發揮潛能。這正是人們在第二次轉變期間,想從伴侶身上獲得的東西。

最著名的心理學模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用金字塔的形式來呈現人類的需求。金字塔底層是我們對食物、溫暖與安全等最基本的需求,最頂端則是對充分發揮潛力的需求(馬斯洛把它稱作「自我實現需求」)。根據他的理論,當金字塔底層的那些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時,我們就只會關注最頂端的部分。

依照這樣的邏輯,夫妻應該將自我發展看成蛋糕上的糖霜,當其他部分都進展得很順利時,就努力尋求自我發展,為彼此的關係錦上添花。問題在於,他們不把它當作糖霜,而把它視為製作蛋糕的原料。即便這段關係的其他部分已經夠好了,如果另一半不想幫助我們發揮潛能,我們就會感到不滿足。

「熟年離婚」逐漸增加

這種對彼此發展漠不關心的態度,正是導致我所認識的一對--艾蓮娜和克里斯多福在五十五、五十六歲時瀕臨分手的原因:幾十年來,他們都想擁有一切,並且努力做完每一件事。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覺得這麼做很有意義,但事後看來,這卻使他們忽略了這段感情,以及彼此的成長。

艾蓮娜和克里斯多福都是醫生,他們一直都充滿雄心壯志。夫妻倆對工作,以及養育兩個孩子投注大量的心力。他們都在醫院裡成為資深員工、負責更多志願服務工作、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並保有想要的生活。艾蓮娜和克里斯多福在家烹煮所有食物、定期邀請朋友們到家裡作客;他們仔細監督孩子寫作業、自願擔任家長會委員。總而言之,他們努力做完每一件事,卻沒有為彼此付出。

艾蓮娜為他們五十歲出頭時的感情狀態做出這樣的總結:「從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擁有了一切——所有我們想要的一切,但這樣是不夠的。在獲得這些東西的過程中,我們變得不再親密,彼此之間的鴻溝也日漸加深。」

在確定一切都進展順利後,艾蓮娜和克里斯多福就不再主動關心對方人生的高低潮,也不再彼此督促。此外,他們也不再留意克里斯多福口中的那些「小事」;他們把細微的意見分歧都藏在心裡,而不是一起面對。儘管他們感到有點失望,也沒有說出來讓對方知道。多年來,這些小事不斷地累積,最後變成了不滿與責怪。

三十、四十幾歲時,他們因為四處奔忙,把這些小事擺在一邊,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們總是有緊急的事需要處理;光是要讓家庭持續運作,就必須付出許多心力。只是當他們回首過去,才驚覺自己對這段關係造成的傷害,使它變得冰冷。他們都覺得孤獨、不被關心,思考著如何(其實是能否)填補彼此之間的鴻溝。克里斯多福感嘆地說:「我覺得她已經對我的人生、我是怎樣的人,失去興趣。我不知道我們如何,甚至能否重新找回這一切。」

艾蓮娜和克里斯多福的故事透露出某種固定的相處模式。在忙碌的青年與中年,很多夫妻都不再為彼此與他們的感情付出。這些夫妻通常原先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很穩定;他們深愛彼此,可能也有許多肢體接觸。然而,他們不再協助對方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不再對彼此的發展抱持興趣。他們讓小事不停地累積。日子一天天過去,很容易就忽略了這些小事,即便我們很多人都告訴自己必須好好地處理,最後它們仍變成了複雜難解的問題,讓我們不敢面對。

此外,艾蓮娜和克里斯多福的故事也說明了,我們在關係早期階段所做的決定,以及確立的相處模式,將使我們在年歲漸長後面臨困境。他們想擁有一切,卻讓彼此的感情消磨殆盡,甚至兩個人都懷疑,能否挽救這段關係。

或許我們希望另一半完全了解我們,能幫助我們自我發展,但要建立這樣的關係,必須長期投入心力。我們得持續關注兩人之間的各種小事,同時展望未來、留意我們的伴侶想要如何成長。

●摘自遠流出版《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青春名人堂】印度尤/從我的辦公室看見印度教民族主義
印度尤/聯合報
2月24日,新德里爆發連續兩天的暴力攻擊,是印度首都三十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兩個多月以來,反對歧視穆斯林的「公民身分法」修正案,從和平示威、靜坐抗議,演變成(又或是被操作成)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相互攻擊,造成超過五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雖然流血衝突在第三天降溫,有些事情卻起了變化。有隻暗黑的手,悄悄地偷走了安樂生活的基本需求:安全感。「我有個記者朋友去印度教徒居住的社區採訪,被要求大喊『Jai Shri Ram』(羅摩萬歲)才得以進入。」我的印度製作人Sapna備感荒謬,眼前這個印度教民族主義猖狂的時代,極端印度教徒攻擊的不只是穆斯林,連喊不出特定口號的印度教徒也不安全。

派駐印度七年多以來,我報導過無數選舉、政治集會與抗議遊行,怎麼樣也能夠學會幾句口號,除了羅摩萬歲,還有很多在印度教為主流的社會裡「錯不了」的口號,像是「印度之母萬歲」(Bharat Mata Ki Jai)、「印度萬歲」(Jai Hind)、「讚美如母親的印度」(Vande Mataram)以及獨立時期的愛國口號「革命萬歲」(Inquilab Zindabad)等等,就在我沾沾自喜細數這些「保命符」時,Sapna卻說現在恐怕只有「羅摩萬歲」比較管用。

羅摩是梵文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記載的傳奇英雄,也是印度教重要的大神之一。去年底,印度教徒成功地從穆斯林的手上,奪回了據信是羅摩出生地的阿約提亞的一塊土地,那裡自十六世紀起就矗立著一座清真寺,卻在1992年遭到極端印度教勢力搗毀。如今,羅摩神廟將蓋在清真寺的遺跡上,有著印度教至上的隱喻,這也讓「羅摩萬歲」的口號變得更加響亮刺耳。

要能呼喊「羅摩萬歲」才能被「認證合格」,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新聞:想在穆斯林極端恐怖分子的槍口下存活,背誦可蘭經或許能救你一命。這兩者之間實質上並無區別,只是宗教與地點換了。

我想起辦公室裡的幫傭Reshma,她剛來面試時宣稱自己名叫Ajmeri,讓Sapna滿頭疑問--Ajmer是恆河流經的城市,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城之一,但在印度教裡並沒有這個名字。後來細問,才知道她的穆斯林身分讓她一直找不到工作,因此就以自己的出生地編了一個「類印度教」的名字。「Reshma的原意是最頂級的絲綢,這樣美的名字怎麼能變成Ajmeri這樣一個四不像的名字呢?」Sapna感嘆,「之前還有一個名叫Farrukh Razak的穆斯林攝影師,他說他叫Guddu;這是一個印度教徒常見的小名,而Farrukh的意思則是幸運,偏偏現實生活中卻非如此。」

改名換姓還不夠,還得改容易貌。新德里騷亂之時,帶著白色小帽、留著鬍子的穆斯林男子最容易遭受攻擊,就連辦公室裡的印度教徒攝影師Anish和穆斯林剪接師Khalid,都被朋友勸戒:「把鬍子刮掉吧,安全最重要。」管你是穆斯林還是印度教徒,有鬍子就不安全,身上帶有任何一點「區別符號」都不安全。

我心想,這不就是極端印度教勢力希望的結果嗎?若是不能將其他宗教驅逐出印度,就讓少數族群開始淡化自己的身分,甚至「假裝」自己是印度教徒,接納印度教徒為主流--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教民族主義豈不已然實現了?當具有包容性的印度教徒,被逼得一起呼喊「羅摩萬歲」那一刻,「合格」的印度教徒「標準」也隨著利益團體與政治勢力而改變了,用以維護他們的最高正統性,判別誰是「非我族類」,用以決定誰安全,誰不安全。

光是我所處的小小辦公室,就有如此明顯的跡象了,更遑論新德里與印度。在新德里的騷亂中有超過五十多人死亡,但死去的不只有他們;歷史一再重演,每次都淘掉了一些什麼。

我想起朋友分享北野武的一句話:「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或八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訊息公告
 
 
 
 
臉部辨識系統 有種族性別「偏見」
國家標準及科技研究所指出,比起白人臉孔,商用臉部辨識系統錯誤辨識非裔美國人和亞洲臉孔的機率高出10至100倍。研究發現,在美國執法單位使用的照片資料庫中,辨識美國原住民的錯誤率最高。

《雨天.紐約》年輕的題材,老式的味道
《雨天.紐約》的男主角雖然是大學生,卻是很文青的路線,不喜歡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好惡,電影是從他的角度出發,所以即使是講大學生愛情的愛情片,仍帶著很多老式情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