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蘇蘅/新冠挑戰 媒體展現了什麼?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不只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20/04/24 第19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蘇蘅/新冠挑戰 媒體展現了什麼?
蘇蘅(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聯合報

疫情當前,大家每天仔細看報紙、電視,媒體已經好久沒有這麼「受寵」了。應該怎樣把握機會,展現媒體的智慧呢?

「我開雜貨店,我上班要不要戴口罩才能工作?」、「我有糖尿病,如何度過疫情難關?」、「我媽媽住老人院,在鄉下,我很難探望她,怎麼辦?」這是CNN每天電視新聞下面的跑馬,攝影棚坐著公衛專家、醫師或社工人員,立刻回答各式各樣的問題。跑馬並顯示,如果CNN沒有立刻回答,會用推特、臉書或IG回覆。

在歐美國家,許多優質媒體扛起責任,不但在網站開闢互動專區,接受各種詢問;還主動徵詢醫護人員、養護中心服務員工、失業人士:「請告訴我們,你還好嗎?」媒體不僅傳播資訊,也傳達溫暖。

美國彭特中心(Poynter Center)整理媒體表現,指出迄今以紐約時報最出色,無論是「消失的一個月,政府在忙什麼」、「CDC為何沒有早點篩檢」,或「川普想用WHO卸責」,記錄川普一開始輕忽,不重視專家意見,把疫情政治化。調查報導一波波出擊,發揮影響力。

這次,紐時由白宮記者謝爾領軍,揭露為何在危急之際,政府無法保護自己的國民,導致驚人的死亡數字,暴露統治者決策過程如何粗糙。雖然川普酸臉,怒罵「失敗的紐時」,但的確改變了輕忽的態度。

不僅如此,紐時還決定「超前部署」,規畫重創後的經濟系列專題,走在政府前面。總編巴奎承認,紐時這方面人才不足,但會和專家智庫合作,展現公民社會的智慧。

歐洲方面,義大利最大的「米蘭晚郵報」在封城前一天,獨家報導政府將在倫巴底實施封城的政令全文,引起媒體激辯。保守派媒體認為不當的洩漏會引起恐慌,很不道德;但也有媒體支持,認為當時最重要就是禁止民眾四處走以免傳播病毒。

義大利另一中間偏左雜誌「共和國」(La Repubblica)的總編輯也說,此時讀者最需要媒體,從新冠病毒發生之前每天三百萬人次流量,到現在最高峰達一千四、五百萬。他認為,「這是電視和報紙透過每天最新事實和數據,重新獲得讀者信任的關鍵時刻」。

美國許多媒體也展現空前合作。經歷SARS、西非伊波拉疫情的ProPublica醫藥記者Caroline Chen,公布一系列記者應對危機應有的提問,列出分享清單。

哈佛流行病學教授哈奈吉開講,建議慎選專家採訪: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不見得是這方面的權威;他說,就算是事實,都要一再查證,而且要把真實和個人觀點分開:此時需要的「是科學報導,不是政治報導,一定要對來自政黨或政府的消息來源保持警惕」。

這次疫情也凸顯台灣的媒體仍是嚴重的偏頗分化,無論是張經義或G7領袖有沒有支持川普譴責WHO,明明是簡單的事實,媒體還要釋放仇恨、製造對立,情何以堪?

幾乎全球媒體都稱呼「新冠病毒」時,台灣媒體是不是還要稱呼「武漢肺炎」?我們一直希望被國際接納,而國際社會都認定川普的「中國病毒」是歧視語言了,會認同「武漢肺炎」這個詞嗎?

一路走來,我們用非洲裔取代黑人,用原住民取代高山族,用身障取代殘廢,用亞斯伯格、用喜憨兒取代自閉等用詞,都是為了減少歧視、散播溫暖。然而歷經磨難的武漢人還在療傷,台灣卻有媒體就要用這詞。大陸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能不能多一點同理心呢?

當疫情置人類在生死一線間,如果媒體仍被政治正確沖昏頭,失去對人和社會的關懷,終將使原本低落的媒體信任不堪一擊。

張曼娟╳周慕姿:鼓起勇氣 朝向無邊孤寂的練習
我們邀請《小王子》的資深讀者張曼娟,以及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帶領我們逐一檢視並解讀,那些親密關係屢屢相仿的傷痕、始終無法甩脫的 #孤寂感,教導我們如何在荒漠之中站穩腳步,不再失足、輕易陷落到幽深的情感深淵。

神祕的超人氣DJ棉花糖
他去年賺了超過四千萬美元但仍然拒絕告訴任何人他的名字。他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音樂製作人之一,但很少人看過他的臉。一開始,棉花糖身分神祕是他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甚至連著名的DJ史奇雷克斯都熱衷於查明棉花糖是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