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雙手互換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幸福講義 雙手互換法
世界講義 紐約時報新視界:吃得健康又環保
2020/04/27 第1283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雙手互換法
文/博楓

從棒球投手得到的靈感

以前的同事秀妏,除了工作之外,回家後仍要忙著家務。她的丈夫體貼想幫忙煮菜,分攤她的辛勞。不過,從孩子的反應來看,老爸煮出來的菜肴,禮貌的評價是不合胃口,但實際上是太難吃,難以吞到肚子�堙A因此還是需要老媽當大廚。長年下來,秀妏的右手過度疲勞,常肩膀痠痛,這是因為她做任何事務,都習慣用右手,烹飪也是如此,但為了孩子滿足的笑容,她仍然勉力為之。

幾個月前,秀妏有了新的嘗試,就是用左手煮菜,包括切菜、剝皮、剪開各種包裝,都儘量使用左手。其實,這並不是丈夫建議她的,而是她在陪小孩看棒球比賽時,聽到主播介紹,有些投手在平日練習時間,會以非投球的手臂來做練習,形成有趣的畫面。畢竟,要看王牌右投以左手投球,或是當家左投換成右手投球,都是不易見到的。這些投手雖然換手投球,但球速和球質依舊有職業水準,動作也很流暢,絲毫不受換手的影響。電視的投球畫面,給了秀妏靈感,她想,或許真的可以試試改成使用左手,以減少右手的活動量。

一開始,秀妏不習慣用左手負責料理動作,連剪刀都無法拿得順手,更不用說是施展刀工。不過,她還是很有耐心,從小動作開始練習,慢慢的,她已經熟悉運用左手的技巧,拿刀切的速度,也愈來愈快,這樣一來,在廚房時,就能以左手效勞,而菜肴美味並未跑掉,讓右手有喘息的空間。

從此之後,秀妏儘可能用左手做更多事情,包括左手寫字、左手拿筷子、左手做其他家事。左手寫字就是全新的考驗,雖然她可以寫出來,也寫得認真,但字跡並不如右手寫得好看。對她來說,能增加左手的使用量,就算是達成目標了,而右手的疼痛,也有一定程度的舒緩。

這可說是秀妏的左右手互換法,竟然被她練習成功,她現在可以驕傲的說,那些王牌投手左右互換的投球練習場面,相信假以時日,她一定也能做到。

 
紐約時報新視界:吃得健康又環保
圖說:大啖美食之際也能夠做好環保(照片/紐約時報提供)
文/Somini Sengupta;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五個簡單法則,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我能享受又不破壞地球嗎?身為一個關注氣候問題的記者,同時也是一個胃口極佳的孩子的私人廚師,對於這個問題,我做了很多思考。世上是否有一種食物對我們和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都是健康的呢?如果有的話,我們願意吃嗎?

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美食能夠拯救地球上的物種,但確實有很多方法能讓你吃得健康,同時吃得環保。科學家也指出,要避免氣候變化產生更嚴重的影響,我們必須立刻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

食品生產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百分之二十一到百分之二十六,之所以會有數字差距,是因為分析數據的方法不同。食物浪費則占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百分之八。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我們浪費了三分之一的食物,但在另一方面,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所造成的乾旱和風暴,全球有八億人口面臨著糧食不足的新風險。

要保護地球資源,你不見得只能吃奇怪的東西,或者少吃,或者必須傾家蕩產。不管是外食還是自烹,有五個簡單的法則可以讓你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一、少吃肉。我到越南河內採訪時發現,越南河粉的靈魂是肉湯,肉湯的厲害之處在於只要一點肉,就算不是上等的肉品,加上蔥、薑、香料和越南菜的精髓─魚露,也能熬出一鍋令人垂涎的湯頭。

二、多吃豆類。豆科食物豐富多樣,自成一個小宇宙,在五大洲都可以吃到,在印度尤其能夠吃到豐富的豆科食物。木豆變成早餐的薄餅;鷹嘴豆磨粉蒸熟後,撒上炸過的芥菜籽,就成了蓬蓬鬆鬆的黃色蒸糕,是下午點心的好選擇;也別忘了扁豆糊,那是印度重要的主食之一。豆類富含蛋白質和纖維,而且脂肪含量低。除此之外,豆科植物能夠適應惡劣的氣候,復原退化的土壤,甚至讓牛飼料更容易消化,所以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是非常適合「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的農作物。

三、多吃貝類。只要是來自乾淨的水域,蛤和扇貝等雙殼類動物就是一種健康的蛋白質。由於貝類是濾食性動物,吸食浮游植物,只需要消耗生態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就能製造出優質的蛋白質。華盛頓世界資源研究所農業專家韋茨說,從動物蛋白的角度來看,貝類是最接近免費午餐的東西。

四、善待土地。每到了春天,堪薩斯大學原住民歷史文化教授米赫蘇亞都會從自己的菜園採摘蒲公英,再去採收田野�堨耵曭熙孕肮v蔥,做出一盤天然又可口的沙拉。此外,她不會噴灑農藥來清除別人認為是雜草的東西,因為蜜蜂需要這些野生植物來授粉。她這類的習慣源自原住民的飲食傳統,「吃在地」是傳統的一部分,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污染到食物生長的地方,也不要把資源全部吃光。

五、分享。與親朋好友分享食物,不只是歡樂的來源,更是避免浪費和過度消費的好方法。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