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第400期】電影中也有三級管制可能遇到的問題


保健身體重要,可是你知道豐沛心靈更重要嗎?【講義雜誌電子報】供應有機閱讀,讓你的心靈更柔軟。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02  第40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關於本週電影
好片推薦 (Netflix)《空巢之旅》父母能讓孩子離巢擁有自己的人生?
(Netflix)《就愛斷捨離》丟掉的是東西,還是它所連結的回憶?
 
關於本週電影
本週介紹兩部電影都和三級管制宅在家可能遇到的狀況有點關係,《空巢之旅》談的是長大之後的父母和孩子相處,《就愛斷捨離》的題材則是整理家裡的東西而帶出回憶與往事。

 
(Netflix)《空巢之旅》父母能讓孩子離巢擁有自己的人生?
《空巢之旅》的調性算是輕鬆看看的喜劇,笑的份量相對不算多,不過步調是緊湊的,也有一些可以思考的現實內容(關於孩子離巢之後的親子關係),只是用大眾娛樂的方式呈現,算不上太深入但總是一個沒有壓力的休閒選擇。

我蠻喜歡片中的一句話,是一個母親對她在外面已經有自己一片天的兒子說的話,意思大概是「沒有我時,你也知道你是誰,但我卻要去找到沒有你時我是誰」。這句話道出了親子關係的兩方完全不同的立場。

對父母來說,孩子是生活的重心,一切都為了孩子在做,卻得要面臨孩子越來越不需要父母,也就是說父母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對孩子來說,小時候也許父母的確是自己生活的重心,但隨著長大,反而會是一直想要能越來越獨立、脫離父母,擁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可能永遠無法把孩子當作獨立的成人來看,總會想管一下這個、唸一下那個、甚至指點一下,總是會想要涉入孩子的人生,因為過去一直就是如此,孩子後來的成長他們並沒有完全參與(在學校、在外面和朋友),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變成和以前不同了,他們認識的孩子可能還是完全依賴他們時的孩子,所以對孩子的工作、交往對象、生活方式…什麼可能都有意見。

孩子則是在家外面成長了很多,開始脫離家,想要去交朋友,也會感覺父母越來越不懂自己,需要自己的空間和隱私,父母想要參與的那份心意反而會很惱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一種狀況,父母拿著二、三十年前的舊照片,秀給別人看,說以前孩子多可愛,但當事人並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可愛,或者是說並不喜歡這種被說以前好可愛的感覺。這種落差其實就有著上述角色立場差別的成分在。(電影中也有這樣的橋段)

不是每個家庭都如此,不過可能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比重不同吧。如果你能理解這些矛盾,《空巢之旅》就是在談這個主題。它是從三位母親的角度出發,觀眾可能會因為自己身分的不同而有不同感觸,像我沒孩子,不是人母,就比較難感受父母那種想要積極「介入」的心情,但我就很能體會已經成年的孩子雖然仍然愛父母卻很不希望父母不斷出現在自己生活中各篇章的心情。

因為我是子女視角,電影前半段是三位母親很積極要把自己重新強迫放入孩子的人生中,這部分讓我看得不是很舒服,雖然三位母親的對話有些還蠻機智幽默甚至犀利,但她們的行為實在讓我很同情她們的孩子。(當媽的觀眾也許感覺會和我有所不同。)

三條故事線代表三種不同的家庭狀況,不過《空巢之旅》算是比較簡單,用幾個主要事件來帶出訊息,比如和女友求婚事件、工作的派對事件等等,過程中會有一些衝突,不過算不上是太深刻,也就是說,會有「安排」的感覺,為了要引導到某些結果而安排,後來也的確是發展出屬於電影式的好結果,走向仍然是皆大歡喜。不是說沒有點到重點,只是仍然偏向是娛樂電影只是以現實議題當題材,而不是真的要很赤裸裸把最真實的現實帶給觀眾(前幾天看了《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講的夫妻關係就是這種夠真實的形式)。


因此,《空巢之旅》有點卡在不上不下的地方,是有可以思考的空間,但最後又偏夢幻而娛樂掉了;若要說純娛樂,添加的笑料又不太夠,比較像是想輕鬆一點談嚴肅主題時用的笑料份量,而不是喜劇片的笑料份量,可是角色的討喜程度不夠,單純追求娛樂的觀眾大概不會滿足。兩個面向都有,只是沒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用。如果要推薦的話,我會推薦本來就對這個主題有些興趣的觀眾,因為雖然沒有很深刻,總是有帶到一些狀況是可以自己再思考的;反而沒那麼推薦單純想看喜劇的觀眾,因為《空巢之旅》並沒有把親子衝突拿來玩的喜感做得很有喜感,若又對題材無感的話,看完大概就只是普普的感覺。

P.S. 英文 Otherhood 是把 Motherhood 的 M 拿掉,它的意思就是「女性的非母親身分」,可參考:https://wordspy.com/index.php?word=otherhood

 
(Netflix)《就愛斷捨離》丟掉的是東西,還是它所連結的回憶?
疫情宅在家期間,有不少人會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整理東西,同時可能挖出了一些數十年的回憶。《就愛斷捨離》就是部蠻「應景」的電影,因為它談的,就是整理與回憶,以及它們所衍生出的人際關係。

不過要先說一下,雖然我蠻喜歡《就愛斷捨離》當中談到的幾個點,但電影本身的手法和步調一點也不商業化,對我這個比較沒耐心的觀眾來說,過程實在有點慢,再加上女主角並不討喜(不是說她演得不好,她其實演得很好,是角色不討喜),我反而比較能同理被她傷害的那些人,而不是她,在不太喜歡女主角的情況下,步調又慢,就很容易…火大,尤其是看到女主角做出白目的事情時,會忍不住想罵她兩句…這對於觀影體驗來說不是很好的現象。

因為《就愛斷捨離》的面向蠻多的,上述是我個人看的感覺,我比較難站在女主角的立場進入電影,反而配角更能讓我認同,我想這和每個人的經歷及視角有關,不見得觀眾都會有這種感覺就是了。撇開這個不談,這篇文章比較想談談的是我能夠感受的部分。


就女主角來說,每一樣物品對她都有某些意義,把這些物品丟掉或者物歸原主,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內心清理,把一些懸著的關係解決掉。但我比較有感的是,這是她單方面的解決,一段關係會牽扯到兩個人,單方面覺得可以放下了,並不表示對方就可以釋懷。她和前男友的部分就有這樣的內容,而我對前男友的心情反而更有感,我也會覺得女主角終於去面對、去道歉,是要給自己的良心一個交代,多於真正對前男友受傷的關心。

另外還有共同回憶的部分,這個家庭對離家爸爸的記憶,繫著一台鋼琴,對女主角來說,或許她想要忘卻爸爸的缺席,因此想要丟掉鋼琴,但卻無法同理她的媽媽對這台鋼琴可能有著不同的連結,即使是連同一個人,每個人與他的關係也有所不同,你能放下,不代表別人也能放下,而你有權強迫別人放下嗎?不放下是否也是別人的選擇?

在片中好幾段類似的關係中,我總覺得我相對都偏袒非女主角那一方的感受。所以看電影的過程不是很舒服,但另一方的感受都能讓我想很多。


我自己在整理舊物時,也會回想到它是怎麼來的,它代表著誰的心意或者一段怎樣的時光,如果是現在仍然存在的關係,我還會想想這段關係怎麼會從當年變成現在這樣。一般人可能沒有像《就愛斷捨離》中那麼多可以用物品帶出來的恩恩怨怨,不過多少都有一些不同的相關回憶。

不過,物品只是一個象徵,最終還是回到兩人的關係上來,每個人對關係的需求及期望都不同,有人送你東西,會很希望看到你珍惜那個東西,但如果你是個理性看需求的人,心意收下,可能東西就轉送某人了,有天那個某人又遇到當初送禮的人,送禮的人可能會很傷心,但那真的表示你不重視兩人的關係嗎?或者只是每個人重視的點有所不同?但那些「透過物品產生的期望」,重點不在「物品」,而在「期望」。

《就愛斷捨離》能用整理物品帶出一些往事以及人的相處,可以看到切斷關係的一方,也可以看到關係被切斷的一方(也可能一個人兩方都有),是還蠻多可以思考看看的內容。只是說電影的呈現方式並沒有很親民,要蠻有耐心(尤其是跟我一樣不會很喜歡女主角角色的話,更需要忍住在一些橋段不要把手機拿起來滑…)。算是看題材,可以自己想想的電影,但本身的娛樂性質並不高。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