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戍守疫病前線 向醫療團隊致敬


細細品味【每日一詩】,悠活一整日∼輕薄短小的如珠詩句,讓你咀嚼再三、餘韻無窮,也歡迎創作投稿! 【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04 第36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人間至情
證嚴上人專區 天降大任 人人承擔
慈濟脈動 臺北慈濟醫院 防疫的事,全院的事
焦點專欄 做有志氣的修行人
人間至情
五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趨緩,亞洲卻開始升溫,病毒也持續突變,傳播速率更為猛烈。過去一年相對平安的臺灣此刻爆發疫情,全臺進入三級警戒,醫療體系一時來不及因應病患的暴增和診治。

有公衛學者受訪時表示,「防疫疲勞」導致人們態度放鬆是原因之一。對臺灣民眾而言,此刻方才感受到疫情的切身威脅,焦慮也限縮了行動的自由,以及人與人間的互動空間。

人流紛雜的臺北市萬華區為最初的感染熱區,進駐現場進行快篩的醫護人員觀察發現,有社區民眾怕被另眼看待,如何讓人們願意走出家門篩檢是否染疫,成為當時最大的考驗。另外,許多流浪者吃飯飲水也成問題,在民眾的恐懼中被指為「防疫破口」,似乎已被社會放棄。

所幸,嚴峻的疫情也激盪出人性溫暖的一面。靠著萬華在地熱心的店家、NGO組織及社工人員發放生活及防疫物資及宣導,九成以上的街友都戴上了口罩,有了基本的生活憑藉。

在臺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醫師在失眠的夜�媟Q起,一位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家屬表達不使用葉克膜治療的意願,盼能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他自己也深受感動,產生第二天繼續盡力而為的勇氣。

被視為「英雄」的醫護人員同樣背負著親情的牽絆,和病房中面對生離死別的衝擊,想為病人多做些什麼,但也並非都能如願。例如遇上病人往生,無法讓家屬到病床邊好好道別,目睹的悲傷因此也難以了結。

身為醫護的專業使命讓他們恆久堅持,盼能夠照顧好當下每一個病人。如臺北慈院專責病房護理長陳美慧所言:「我們不是英雄,是抗疫的志願者。」她說,只有用愛防護,將心比心,才能夠消弭此時人際關係的緊張和對立。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臺北慈院除積極加開專責病房收治確診患者外,也以醫院規格承接一間防疫專責旅館。同時,海內外慈濟人在防疫規定的難行能行中,仍勉力展開慈善行動。

同樣是五月下旬,證嚴上人座下的首位出家弟子德慈法師捨報往生,他跟隨上人潛心於自力耕生近六十年,深信唯有磨練自己不怕勞苦,才能為眾生付出。他為靜思精舍樹立家風典範,對人始終慈悲關懷。此時此刻更讓人感悟,人間至情莫過於為世間注入美善的力量。

天降大任 人人承擔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順雄
多一個人付出愛心,就多一分力量;每個人都能承擔起時代重責,

在這一波世紀性的疫情中翻轉人間苦難。

一年多來面對世紀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有許許多多心靈的牽掛、擔憂,難以言喻!這一段時間以來,臺灣醫療人員的負擔很重,分秒不空過搶救生命。每天早上與慈濟的醫療志業開會,感動與感恩各院同仁不顧己身守護生命、守護愛,也知道大家都很疲累,但為了全民的健康,還是努力承擔。

醫護人員同時兼顧職業的使命和家庭的平安,專心工作也怕身上有病毒,連續上班好多天不敢回家。他們穿戴一層層防護裝備,封住頭、臉、身體,密不透風,連喝水也困難。

醫療同仁如同勇士、大將,披著戰甲入沙場,領兵上陣擋著疫情大敵;病毒看不到、摸不著,不僅要做好防護,還要發揮愛心安撫病人。我天天都叮嚀院長們,醫療人員照顧別人,要先照顧好自己;也請院長們代替我照顧全院同仁,向大家說感恩。

醫療團隊守志奉道,勇於承擔,真的很不捨。所以不只關懷我們的同仁,也要關心臺灣所有的醫療院所,只要需要物資,全球慈濟人同心協力做後援。慈濟四大志業已同時啟動,醫療志業溫柔體貼染疫病患身心的煎熬與惶恐;慈善志業不遺餘力做各地醫療後盾;教育志業與醫療志業密不可分,用心整合資源研發相關藥劑;人文志業報真導正,安定人心,讓社會大眾了解預防染疫的方法,還要宣導虔誠茹素,素食是健康之道,也是防疫之道。

疾疫節節升高,惶恐害怕沒有用,而是要戒慎虔誠──反省自己的生活行動有沒有為所欲為,要真正覺醒,以戒殺持齋表達出虔誠。人不一定要吃肉才能活命,動物有動物的世界,不相侵犯共生息,天地才能調和。如果認為損傷生命來滿足口欲是理所當然的,殺生造業,脫軌亂序,眾生共業,反撲的力量會如海嘯洶湧難以抵抗。

很多病菌潛藏在動物身上,不去引病毒入口,是最高的防範。蔬食足夠營養,而且吃得乾淨無染。每個人多說一分好話,就多一分口德;少吞食一條生命,就多布施一分口德。每個人都茹素,就等於每一餐放生許多生靈,能成就無量功德。

人人都能發揮影響力,只要在網路上手指一點,將茹素的訊息分享出去,一秒之間可以普及天下,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就地持齋、就地造福。真心誠意與人分享茹素的道理,心服就會口服,一日三餐吃得很心安理得。

面對疫情,醫療系統中的每一個人用心投入工作,可以說是大無畏施,還有如同社會保母的警消人員,對他們要提升同理心、體貼心和恭敬心。防疫不只在第一線,「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斯人就是你、就是我、就是大家,面對疫情,人人都有承擔時代「大任」的責任,一起撐起這一片天,發心立願成為翻轉人間苦難的菩薩。多一個人富有愛心,就多一分福;人人富有愛心,天下有大福,就能消弭災難。

我也感恩所有的慈濟人,聽懂師父的話,貼近師父的心,誠懇地盡心力要承擔、要投入、要付出,集天下人的愛共同幫助最急、最苦、最難的人,讓我減輕肩膀上的重擔。看到菲律賓的窮困人,接受慈濟紓困的同時,哪怕身上只有一個銅板也願意捨出救人。人人隨分隨力付出,是人間之美,美在知人間疾苦,美在心富願意喜捨,看見別人得救就很歡喜。點滴布施,分毫會合,愛的能量會更密集。

這一波疫情是「大哉教育」,提醒人類現在不只是聽道理,更要行在道理上。生命就在呼吸間,也在分秒間,要確保此生的每一分秒都用得有意義,把握因緣承擔天下重任、成就天下善事。自行善法,度眾如善,請大家多用心!

臺北慈濟醫院 防疫的事,全院的事
撰文•張郁梵
攝影/蕭耀華
去年初,當全臺灣只有三十多位確診病例時,

臺北慈濟醫院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收治五名確診患者,

後來緊急隔離七十名醫護同仁,所幸最終無一感染。

也因為這樣的經驗,全院面對疫情始終戒慎,

五月初開始收治確診患者,即積極加開專責病房,

到六月上旬平均每日照顧一百五十位,

前線攜手並進,後勤動員支援,要共同守住這一役!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六月四日全臺累計確診人數已突破一萬例,雙北地區情勢尤其險峻,於五月十五日起升至三級警戒。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臺北慈濟醫院,陸續將五區病房改為專責病房,增設重症加護病房,又承接收治輕症的防疫旅館,並配合新北市政府於醫院大門旁設立社區篩檢站;雖然非緊急醫療已降載,但全院同仁負擔更為沉重。

臺北慈院每區專責病房最多可容納二十四床,一年來雖收治少量患者,但始終維持建置。感染管制中心吳秉昇副主任表示,這波疫情來得又急又快,專責病房供不應求,加上患者多半是有多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有很高的機率惡化為重症,甚至需仰賴呼吸器,因此在原有的10A及內科第一加護病房兩個專責區外,又增設12A、12B、10B、9A、第二加護病房等四區專責病房及加護病房,希望能盡全力提升最大的醫療量能,幫助亟需醫療照顧的民眾。

隨著確診病人增加,插管及病歿人數可能會愈來愈多,僅是增設專責病房還不夠;吳秉昇醫師強調,每間專責病房須有兩位主治醫師、兩位住院醫師,護理站每班也須同時配有五至六位護理人員才有辦法負荷;加上需固定人力分艙上班,因此維持足夠的醫護人力,始終是眼前最大的挑戰。

親情支持 有愛無懼

「我們的做法是,專責病房的醫師由胸腔內科及感染科承擔,也由原本負責這些病房的護理師協助。」護理部陳似錦督導坦言,去年第一區專責病房成立時,很害怕同仁會反彈,在發布公告前還和護理長沙盤推演多次,也承諾同仁若是家屬擔心或有疑慮,願意主動致電解釋,讓大家放心。沒想到隔天,護理長就轉達大家的意願,「不僅單位沒有同仁說不願意,還說我們不會放下夥伴孤軍奮戰。」讓她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感動!

「我覺得願意從事護理工作的同仁,都會把護理師視為一種天職,有一股使命感!」陳似錦督導分享,五月二十二日10B病房開始收治確診患者,某天上班時,她在電梯巧遇一位穿著便服、在該區病房服務的同仁,雖然當天排休,但正準備去幫單位添購用品,「我才知道原來她們整個單位已經在醫院�埵磽n幾天了!」

從原本主要收治慢性患者的病房,瞬間轉換成高強度、高風險的專責病房,面對患者病情的瞬息萬變,不少前線醫護人員擔心把病毒傳染給家人,決定申請醫院住宿,在確認篩檢結果後才離院返家。10B病房同仁在成立專責病房前,也早已全部主動申請醫院宿舍,全心投入照護工作。許多原本下班都要趕回家接送小孩、照顧家人的同仁,現在只能透過視訊表達思念之情。

陳似錦督導很感恩同仁家屬願意支持,其中一位護理師的弟弟甚至在公司號召支持醫護,獲得不少同事響應,一箱箱來自各界的愛心泡麵、餅乾、飲料等零食堆滿護理站旁的討論室。陳似錦笑說,不知情的人看到還以為是便利商店的囤貨倉庫呢!

在溫馨的10B病房有個特別的祝福儀式,每位同仁都會趁對方穿戴防護裝備時,於防護衣上寫下集氣祝福的話語,為即將進入隔離病房照顧患者的夥伴加油打氣。有人寫上「有愛無懼,挺進!」還有人畫出可愛的愛心圖樣,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寫滿鼓勵的防護衣就像是被加持過的金鐘罩,有一股安定的力量,讓每位身著「愛心」的同仁勇氣倍增。

陳美慧護理長表示,包括整合醫學科林冠宏醫師、神經內科謝宇欣專師等人,都覺得這個儀式充滿正能量,彷彿有一種療癒的作用,可以調適原本害怕的心情,勇於面對挑戰。

凌晨結束一天的忙碌後,看著卸下裝備的慘白雙手,早已布滿皺痕,這是勇士抗疫的光榮痕跡。站在疫情最前線,每天都得戴著雙層乳膠手套,反覆地替病人採檢甚至插管,不少醫護即使患上接觸性皮膚炎、手部溼疹,依然堅守崗位。

「我們不是英雄,我們是抗疫的志願者!」家人的支持是不少醫護同仁最大的精神支柱,陳美慧護理長回憶,成立專責病房那天,剛好是她訂婚二十八周年的日子,雖然無法回花蓮慶祝,家人卻成為她的後援隊,疫情無情分割彼此的距離,但切不斷親情,她也感謝先生照顧媽媽及兩位寶貝。

各就各位 行動相挺

配合政府防疫措施,臺北慈濟醫院自五月二十日起,常規營運降載,暫停非緊急醫療服務,儘管如此,院內仍有許多需定期回診抽血或拿藥的慢性病患,總務室每天都會號召院內後勤行政人員,利用早上開診前及中午休息時間展開公區清潔消毒,在每個座椅、桌面、扶手等任何可能觸摸到的地方仔細擦拭,確保醫療環境的衛生安全。參與清消工作的日照中心護理師陳佳琳說:「醫院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牙科醫師黃文國長期為失能、失智等身心障礙者提供診療服務,由於有特殊牙科門診的醫療院所不多,患者多半得提前三個月預約,所以即便已實施門診降載,他每週還是會為患者看診。

牙科診治必須與病人口腔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黃文國不敢掉以輕心,看診時在防護面罩下,戴外科口罩和N95口罩,並套上頭套,層層防護嚴陣以待,避免成為防疫破口。

防護面罩是一線醫護的重要裝備,屬於消耗品,每日用量約七、八百份;總務室江英仁主任說明,為了確保防疫物資供應不間斷,行政同仁自製防護面罩,維持安全庫存量。

臺北慈院每日召開防疫會議,滾動調整作為,趙有誠院長指出,防疫是全院的事,醫護於前線奮鬥,行政同仁投入定期清消、製作防護面罩等後勤事務,全院上下一條心守護民眾健康,也見證眾人堅守家園的決心。

(資料提供/曹耘綺、廖唯晴、李依如)

做有志氣的修行人
撰文•釋德澡
攝影/阮義忠
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

上人建立,慈師父帶領常住眾依教奉行,

慈悲堅毅的身行典範,讓我輩在修行路上受用無窮。

佛教衛塞節,每年五月的月圓日(農曆四月十五日),是南傳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入滅的節日,也是結夏安居的開始。今年的這一天,上人的第一位出家弟子、我們的大師兄德慈師父於晚間八點五十五分捨報。

三天前,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二點,精舍總機師父從廣播中緩緩道出這樣的訊息,「各位常住師父,請著長衫,於二點四十分到大殿前接駕、祝福。」精舍二百多位師父,及同仁、慈濟志工,保持社交距離防疫,在大殿前面合掌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迎接慈師父回家。

上人於第一時間探視慈師父,常住眾也以五人一組,分批探視,一切遵守防疫規定。慈師父真的很貼心、很慈悲,就這三天,讓常住眾有充裕的時間去探視他、跟他互動,圓滿大家的心願。他選擇這個特別的日子跟大家道別,來去自如。

是嚴父也是慈母

三年前,上人提出「壽量寶藏」,要資深者把五十歲存在寶藏中,回歸年輕再出發,我們的大師兄──德慈師父說的一席話,言猶在耳:「三十五歲,是我正勇健、是我正拚、是我正『做』的時候。」

慈師父那年八十五歲,將上人「第一代弟子就要徹底犧牲、徹底奉獻」的教示,修行五十餘年來拳拳服膺。他將「勤行道」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精舍一天,就要為常住付出一天。」雖已高齡,每天仍努力不懈地將靜思法脈的精神注入在他的陶藝作品中。

早期精舍,常常吃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堙F初期,慈師父做手拉胚只是單純一念心,「為了還債,減輕常住的負擔。」漸漸地,在製作的過程中,激盪出他的藝術天分和興趣,並與團隊研發了「宇宙大覺者」等具法脈精神的「法品」。

剛開始研發鏤空的陶燈時,一天做不到一個,因為力道還拿捏不準。下手太重,作品很容易破掉;力道不夠,又刻不出燈中精舍模型的精神。慈師父說:「這與菩薩行中道一樣,才能體會過程中的風光。」

在陶慈坊的一個小角落,慈師父專注雕刻「宇宙大覺者」的面容,心似乎完全與佛相通,對周邊的境界置身事外。上人曾經讚歎慈師父的一念堅持:「他這樣用心地捏啊捏,也讓他捏出了一片天地。」

一手創立陶慈坊的慈師父,除了藝術天分,各項法器出類拔萃,唱誦嗓音渾厚,悠揚遍法界。他鼓勵常住:「學任何東西都一樣,唯有一個『勤』字。勤練、勤練、勤練,是學會法器的不二法門。」

精舍大殿的鐘、鼓是懸吊在天花板上的,打鼓需要真功夫,慈師父道出讓鼓聲迴盪虛空法界的要領:「要用內力,聲音才會清脆悠揚,有節奏感;三陣打下來,也不覺得吃力。」這就是上人所說的「軟實力」。慈師父也曾經個別指導我唱誦,因為自己資質之故,沒有得到要領;但因勤學,各種法器都已學成,也有所心得、有所承擔。

「大師兄就像嚴父慈母一樣,在修行中教會我許多事情。」來自都會區的德和師父是上人第七位弟子,早年在出坡的工作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打菜畦。「慈師父做事一絲不苟、有條不紊,非常『頂真』(仔細)。」

精舍的菜畦要打得很直,當中還要用竹子將大顆粒的泥土打細、打平、打鬆,整得方正,「前面的菜畦有多寬,後面的就要有多寬。」和師父說,慈師父常常叮嚀:「菜畦要打得方方正正,人的處事行為才能方方正正。」

我的動作較慢,一次洗衣服時,慈師父忍不住說:「我通常這樣做──用最後清洗的襪子,洗一洗臉盆四周,就不必再用刷子重覆一次動作。」事情一氣呵成,我學起來了;還有,他知道我「抹香末」的速度慢,也專程到大殿教授訣竅。慈師父告訴我:「這�堿暀@點時間,那�堿暀@點時間,就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做別的事,如自修、讀書。」

有一次,慈師父與我回寮房途中,看見一盆梅花的枝椏突出桌外,「如果不小心,人很容易被刺傷。」他隨即將梅花盆栽轉了個方向。還有一次,與他同行在文化走廊上,他看到有張海報一角脫落,很心疼地說:「要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就像愛自己一樣。」

惜福愛物,慈師父是如此慈悲,更何況是人。曾是更生人的陶慈坊同仁吳紹民,他眼中泛淚說:「慈師父對所有人都是平等心,不會因為我曾入囹圄而有差別待遇。」對更生人有心改過,慈師父非常疼惜。慈濟志工陳貴珠表示:「對於更生人,尚未成為正式同仁之前,慈師父常常私底下幫助他們。」

滴水恩湧泉回報

我曾經住在慈師父隔壁寮房六年多,有時候會幫他做一些生活小事,芝麻綠豆事,微不足道,但他耿耿於懷,總說:「真的很不好意思,老是請你幫忙。」而我都以歡喜心回應:「感恩慈師父給我機會,這是我的福報。」對慈師父那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心懷,陳貴珠也心有同感:「只要受到一點點幫忙,慈師父一定會想盡辦法回報人家。」

陶慈坊去年底的尾牙,因慈師父住院開刀而取消,他老人家心中一直記掛著;出院回到精舍,體力稍微恢復,就補辦尾牙。陳貴珠說:「慈師父反覆一直交代,要將某某人、某某人都叫來,因為他們平常少有這種聚會。」在病中的慈師父,心心念念,想到的還是需要幫助的人、還有曾幫助他的人。

與慈師父同住的德穎師父說:「慈師父的個性、為人與他的法號是一致的。」如果有人需要任何幫忙,慈師父一定二話不說,使命必達。這種精神令穎師父非常感動,「他就像精舍的『沒問題師父』。」

老了、病了,只要還能做的,慈師父總是不麻煩別人,「每個人都各有執事。」我們有時想牽他,讓他平穩走路,他總是說:「不要、不要,若被上人知道,就不會讓我出門了。」堅毅的精神,讓他一直走得挺直。幾年前慈師父雙腳置換人工關節,他一回來就去銷假,忍著痛向上人頂禮,此等堅毅,上人感到佩服:「我也要學學他的毅力。」

第一代徹底奉獻

精舍師父與靜原老師團隊在討論「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綱要」時,對於上人何時提出「做事要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這則法脈,確切的年分一直無法定案;在一次逐條綱要討論中,慈師父斬釘截鐵地說:「就在一九六四年。」雖事隔五十餘年,慈師父對上人的教誡仍記憶鮮明、謹記在心。

「上人受戒回來的隔年,就教誡幾位弟子:『我們人窮,但志不能窮。一個人能吃多少呢?我們不需要接受供養。』」一九六四年,上人立下修行清規,期勉弟子,「要有『獅子的勇猛、駱駝的耐力、赤子之心』。既發心修行,就要當一位有志氣的修行人,要守住本分,在崗位上付出,精進『為佛教』。你們是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靠雙手自力『耕』生,磨練自己不怕勞苦,將來才能進一步『為眾生』付出。」

上人告誡弟子要有決心,「即使沒有東西吃,日子過得再苦,都不能回俗家拿錢。人家不能吃的苦,我們要能吃;人家不能忍的,我們要能忍。」

慈師父娓娓道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家風」,就在大家一點一滴的付出中建立,不曾動搖。

慈師父曾說:「我們跟上人有約,好像收音機的頻率一樣,頻率接上了,就碰到上人,很有緣。」相信慈師父已接上了種種好緣,踏上另一個人生旅程,乘願再度與佛結緣、與上人結師徒之緣、與師兄弟們結法緣、與眾生結善緣。

有情在人間,人間菩薩行,虔誠祝福我永遠的大師兄──德慈師父。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56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