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行善生力軍 心燈薪傳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1/04 第36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心蓮再度綻放
證嚴上人專區 從我開始 點亮人間希望
慈濟脈動 擺渡 到達菩薩道起點
焦點專欄 親子之間,誰先放下手機?
心蓮再度綻放
慈濟與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共同捐贈予主管機關的一千五百萬劑BNT新冠病毒疫苗已陸續抵臺,緩解了疫苗短缺的緊張。

對慈濟而言,購捐疫苗實超出能力所及,證嚴上人不畏艱難,秉持一貫的信念:「不知錢在哪�堙A但是知道愛在哪�堙C」許多實業家相繼護持,全球慈濟志工也藉由義賣等方式展開愛心勸募,其中最特別的當屬「賣心蓮」。

「賣心蓮」最早是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將落成時,樂生療養院的漢生病病友所發起,無形的「心蓮」每朵一萬元,病友間募得一百多萬善款護持建院,引起社會紛紛響應。

本期特別報導中,花蓮靜思堂一群平均六十多歲、發心維護道場整潔的「福田志工」匯集了百朵心蓮,期盼為疫苗善款貢獻心力。他們之中有些是沒有經濟收入或較為弱勢的長者,許多人的前半生歷盡滄桑,節儉積攢小錢,或邀約親友共襄盛舉,而圓滿了行善的心願。

新北市一位慈濟志工經歷了家人陸續確診、自己也一度住進重症加護病房的恐慌,深感染疫之可怖、疫苗需求之孔急,她在病床上發願捐出百萬。儘管這是身為藍領勞動者的先生和她打拚一輩子才有的儲蓄,但她說,錢如果沒有用在這個當下可能會後悔,「幸好平安出院,還來得及!」

上人時常以「火金姑」為喻強調,個人力量微小,卻可在暗夜�媔袘E光明;行善源自對世間眾生的真誠之愛,以及自身生命的信念,這份信念普遍存在於任何宗教。

印順導師在《我之宗教觀》談到,宗教的本質並非人與神的關係,而是人在經歷生命中的苦難後,期望藉宗教達成究竟清淨的終極理想,而這必須從提昇自我的修行實踐開始。

哲學學者傅佩榮亦指出,人之可貴,在於不論命運好壞,都相信生命具有意義,自己具有存在的價值,此即信仰之所在;凡由外在所追尋而得的名利權位並不足以真正肯定人生之意義,最終都得放棄,唯有內在心靈的充實才是活水源頭。

歲末之際,全臺年度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陸續展開。本期主題報導中,培訓志工在疫情中完成了培訓課程。這分矢志投入的初心,也是實踐超越自我的理想,將在菩薩道上領略心蓮綻放的法喜。

從我開始 點亮人間希望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如同螢火蟲發出光亮,每個人都能付出力量,

好事從我做起,好話從我說起,彼此勉勵,相互讚歎,人人讓生命亮起來。

  十二月十日,美國中西部六個州遭到三十多個龍捲風席捲,其中一個甚至移動了三百多公里,等於整個臺灣從北到南的距離;再牢固的房屋也如同紙糊一般,不費吹灰之力被席捲摧毀;慈濟人已啟動救災。

  不只美國,菲律賓風災、馬來西亞水患,看到此刻天下種種災難,讓人感慨、擔憂。氣候變遷威力之強,自然生態已不規則,四大不調頻頻發生,不能再說「那離我很遠」,其實不遠。宇宙說來很大,但人類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龍捲風、大地震難以預警,森林大火燃燒遍野似乎成為常態,空氣污染嚴重,能見度愈來愈差;世間就像陷入一片黑、霧、暗。

  人力真的能勝天嗎?其實人很渺小,卻也很自大,控制不住貪念、欲念,道理普遍人人皆知,但明知不可為還是為之,衝動造惡後又後悔;當下次境界現前了,還是由不得自己,妄動造業,在不知不覺間累積成強盛的業力。人的心態和行為,造成了異常的生態。

  佛陀來人間說法,說盡世間苦、空、無常之理;但人很難體會和覺悟,反而是在苦中作樂。人生方向迷茫,就會背道而行。

  人皆有佛性,修行要修的是斷除習氣。分分秒秒提高警覺,不再隨境造作;停止追逐欲念,生活會輕安自在。要反觀自性,聽聽自己心的聲音,也對自我聲聲呼喚,將自己的良知、覺性喚醒,不再迷茫。

  最近常說起「螢火蟲」(火金姑),在黑夜中,螢光點點閃亮,燦爛光明,雖然無法照亮黑暗大地,卻有一種活躍的生機,真是人間景物之美。看到大自然的生機,就會思考現在人間的希望在哪�堙C

  還是要有信心,就從自己做起,呼籲和影響更多人。好話不斷宣導,好事不斷來做,彼此勉勵,相互讚歎,人間哪會沒有希望呢?天下事人人有責,自問有沒有盡到責任,雖然我們力量很微小,但如同「螢火蟲」也能發揮點點閃亮,不要輕視自己,相信自己能付出一分的力量,每個人也都能讓生命光亮起來。

  我也期待自己是一隻火金姑,和大家的光亮會合,群策群力,閃閃發亮,給予黑暗的社會一線光明,引導正確方向;還要往前飛,接引更多人來投入。

  「盤點生命」,反省這輩子是天天造福、利益人間,還是不知不覺地空過時日。如果做得不夠,趕緊再努力向前;如果做了不少,既然知道方向是對的,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要繼續提升自己、看重自己。

  只要願意付出,力量多少都沒有關係。於家庭盡心力,於事業利於社會,更進一步把所得的利益回饋於社會,不只營利在人間,更要造福在社會。對的事情,對準方向做就對了,一心一志,勇猛前進,把握因緣,造就功德,成就福緣;如果三心二意,時間與因緣過去了,那念心也失去了。

  好事如果我們不做、好話如果我們不說,天底下就沒有道理可說了。期盼人人當菩薩,人人能說法;現在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身體力行,做得心安理得、理得心安。請大家多用心!

擺渡 到達菩薩道起點
撰文•林慈緣 攝影•蕭耀華
所謂「培訓」,就是培養正知正見的信念,訓練守之不動的道心。

由已受證的委員陪伴學員深入學習與自省,

確認不是一時的感動,而是生生世世智慧的選擇;

如同「擺渡」,將有緣人送渡到彼岸,彼岸並非終點,而是菩薩道的起點,

相互接引又相互成就,人間菩薩「一」生無量。

每年慈濟委員與慈誠培訓課程中,尋根精進與皈依圓緣課程最受海內外學員期待。二○二一年十月起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臺灣的學員獨享親身回「家」尋根,以及近距離與證嚴上人分享參加培訓的心�婺隉C

每人加入培訓課程的因緣各有不同,圓緣課程約兩小時的分享中,就可以聽到數十種「被渡」的因緣,可知在海內外每年上千位的培訓志工中,更有百百種「被渡」的故事,這無非也是「無量法門」的見證。

「因緣到了!」苗栗的謝銘育分享,「我國中時,就跟著父母在慈濟環保站做資源回收,那時候的我只當作在遊山玩水;而到慈濟苗栗園區輔具平臺任職後,我看著人們從借用輔具到歸還,一是健康痊癒,另一是往生。生老病死,讓我體會能『做』就是『福』。」

家住南投的藍金雲,草根中帶著點幽默分享培訓第一個遇到的難關:「培訓的第一天,我拿到十本書,不識字的我,慌了!問自己怎麼辦?而且每個月還要交出讀完一本書的心得!想了想,打電話給在高雄教書的兒子商量,是不是我不要參加培訓了。兒子說:『沒關係!我幫您讀,再寫心得給您。』他寫好心得後,還解釋那本書的大意給我聽,我也就過了這一關。」

「沒想到疫情來了,改成線上培訓課程!我不會上網,就打電話給在科技界工作的小兒子,『沒問題!我幫您設定線上學習,我也加入群組。』」結果,一人培訓,家中三人一同加入群組,一起上課。

陳強聲與陳如君,不同的家庭,卻都是因為孩子「渡」了他們進入慈濟,「兒子參加慈濟青少年成長班,我也加入了班級志工行列,陪伴兒子一路成長,帶孩子到老人院及醫院當志工」、「我孩子參加兒童精進班,我也成了班級志工,更了解慈濟……」

「我們有四個孩子相繼就讀慈濟中學;小兒子的慈誠懿德會爸媽鼓勵我與同修一起出來培訓……」臺中的劉明�葳P謝美黛,因為孩子的因緣,讓法緣父母「渡」了血緣父母,「我是澎湖人,從小家中餐餐有鮮魚,現在全家餐餐素食了。」謝美黛如是說。

「在整理慈濟環保站的歷史溯源中,了解早期推動環保志業的艱辛,更加堅定我參與慈濟的決心。」臺中的宋克家,認為能在五十五歲的這一年,在慈濟五十五周年受證,別具意義。劉子甄是慈濟人的第二代,「疫情期間,我參與整理早期志工的口述歷史,師姑、師伯的艱辛足跡,提醒我要繼續承擔使命。」史料的力量提醒這些培訓志工不只要留住史料,並有責任再創寫歷史。

「我的專長是建築工程,經常穿梭在兩岸三地,忙忙碌碌。疫情之前,每每回精舍,精舍的門總是開著,而且可以看到笑瞇瞇的慈師父迎接我們;疫情來臨後,敬愛的慈師父不見了,近距離看著師公上人,上人年邁了!」也是「慈二代」的吳宗芸,哽咽地傾吐心�婺隉A「以前媽媽總是勸我『要把握因緣』,原來是這麼回事!現在才懂,而我以前總以為機會『永遠』在。」

她利用疫情期間無法出國,努力補足見習、培訓課,「我發願,在未來的工作帶著師公上人的祝福,到各地讓慈濟遍地開花。」

這批培訓隊伍中有諸多「慈二代」的成員,這些種子已株株成長茁壯,期待鬱然成林。上人懇切叮嚀大家:「不要忘了今天的發願,殷勤精進!」

慈濟委員及慈誠隊員的培訓,是由一群已受證的志工承擔相關事務,諸如報名作業、課程安排、隊員陪伴、總務生活、文書記錄等,樣樣不可少,才能讓整整一年的培訓工作,環環相扣、節節相通,圓滿完成。

培訓工作就如同擺渡,而培訓的工作人員就如擺渡人,在渡口用力搖著櫓槳,將有緣人從此岸送渡到彼岸;這段路,是成就他人的重要歷程。而培訓者到達彼岸後,不是終點,卻是菩薩道的起點。

「渡」,自渡也渡他;「渡口」是菩薩道的起點,是相互接引、相互成就的作場!

親子之間,誰先放下手機?
撰文•李秋月 插畫•鍾庭嘉
問:後疫情時代,我希望孩子減少出門群聚,但年輕人就是喜歡在一起玩樂,即使在家也抱著手機聊不停,我真的有點看不順眼……

答:目前的家長正面對史上最願意親近父母、卻最不快樂的i世代;手機成了孩子人際、紓壓的主要管道之一,所以要讓孩子放下手機,也成了家長「不可能的任務」,它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帶來新型態的教養難題。

要讓孩子放下手機回歸家庭、少出門的不二法門:營造溫馨、和樂、安全的堡壘。

這一代面臨的問題

家長看懂孩子遇到的問題了嗎?人際或家庭關係、學習挫敗、沒有自信心、失去自我價值、無法處理親密關係……

這代的孩子表面看來比上一代幸福,但是面對的問題比上一代複雜;我們比上一代的家長更用心教養孩子,擁有更親近的親子關係,卻無法養出更幸福的下一代,為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耐心」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沒時間」去察覺、陪伴,所以孩子幾次求助失望之後,不再告訴家長,轉而從網路找人紓壓、找同儕訴苦,他在網路找到知音、溫暖後,為什麼要放下手機?為什麼要留在家�堙H

營造在一起的幸福

很喜歡一個爸爸經營家庭的方法:在孩子入睡時才在電腦前加班;早晨上班前目送孩子搭上校車;傍晚下班後,和孩子一起運動、玩球、騎腳踏車;全家一起晚餐,用餐時聽孩子吱吱喳喳說當天發生的大小事……

這些「小事」才是真正的小確幸,卻往往不在我們每天的待辦清單上,等到孩子長大,想要溝通卻有代溝;想要知道孩子心�媟Q什麼,他卻不願意透露;只因為我們沒有好好把握孩子稍縱即逝的童年。

孩子幾歲可用手機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臺灣孩子平均十歲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但是衍生爆發的親子教養衝突與日俱增。到底應該幾歲時給孩子手機比較好?

「能愈晚給愈好」,這是許多親子教養專家的建議;然而,判斷標準不是孩子的年紀,而是父母是否已經準備好踏上手機教養旅程?家長是否有合宜的規範與引導?所以專家說:「與其一味地禁止,不如積極教導孩子因應網路留言與陷阱。」

期待孩子走出網路世界,家長要先放下手機,定時走出家門到戶外運動、踏青;想要孩子留在家中,就要重視與孩子相處的品質;工時長、經濟壓力增加,仍要耐心傾聽、陪伴孩子;能當面溝通的,不要用簡訊,親子互動才是最可貴的親情。i世代的家長真的很難當,但孩子要的不多,他們只要家長跟他們是同國的、家是溫暖可避風雨的、他想訴苦時有個人陪在身邊!

有句靜思語真好:「培養子女是家長的責任,但不能施以權威。不能因為是家長,就要子女處處都得順從自己的主意——這樣的愛太苦太嚴,會令受者、施者都受傷,豈不失去了疼惜子女的本意?」若能善用,必能讓孩子放下手機、歡喜待在家中。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62期

數位行銷不只上線賣貨 還須導流分眾定勝負
選擇哪一種通路模式進行電商行銷,必須先考量企業數位行銷能力水準。如果傾向自建官網或選擇套版電商系統,企業當然要具備足夠的自主行銷、導流能力;而選擇電商平台,就如同上架連鎖通路或在百貨商場內設櫃,平台本身日活流量就可能為企業帶來訂單。

室內設計師分享兒童房規劃6原則 爸媽快筆記!
想親手為孩子打造合適的專屬兒童房,爸媽需事先了解規劃要點,才能將腦海中浮現的各式想像與想法落實在整個空間,因此,超人媽咪設計家旻潔室內設計師以其經驗歸納6原則供爸媽參考。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