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北京大學和光明日報進行薪資調查後發現,2021年中國大陸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約為新台幣2.5萬元,雖仍低於台灣的2.8萬元,但差距已經有限;碩士起薪約為新台幣4.35萬元,已超過台灣的3.23萬元達1萬元之多。相信台灣不少人對這項調查會感到震驚,長期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雖然沒有大陸快,但至少人均生產和薪資水準一直都顯著超過大陸,一般人很少會預期對岸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待遇會追上甚至超越台灣,如今看到這種事實,心理上還是不平衡。但這個現象可能只是剛剛開始,未來應該會愈來愈明顯。
經濟學對工資的高低,慣例會以勞動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作用來解釋。台灣近年大學畢業生供給大量增加,但需求增加有限,其薪資成長自然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而大陸大學畢業生雖然供給也有增加,但因經濟成長快速、需求增加更快,趕上台灣必然是遲早之事。事實上,對岸調查顯示,2021年大學畢業生月薪起薪人民幣5,825元,是從2020年的平均5,440元提升的,上升幅度達7.1%;而2020年的數據,又比五年前上漲了24%。而且,上述數據只是全國的平均數,也就是說,在大陸一、二線大城市,平均起薪應明顯高於平均數,那麼台灣不僅碩士、應該連學士起薪都已不如大陸的北上廣深等大城。這原本是意料中事,只是比想像中來得快,的確讓我們心理上不容易適應。
然而,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也有明顯差異,人力公司調查顯示,幾個前排大學工科生起薪約4萬元,和平均2.5萬元有相當落差;因此,台灣的低薪問題,主要發生在文學、法政、商管、教育、農業、衛生等類群。以民國108年為例,當年這些類群大學畢業生在14萬人以上,占全體畢業生過半。工科和資訊因台灣高科技電子業發達,大量出口提高了人才需求;而上述類群則因市場局限以致需求難以擴張,薪資也就停滯不前。
以台灣零售業龍頭「統一超商」為例,其2020年營收75.5億美元,在全球只排到142名;第二大「全聯」,營收40.7億美元更只勉強擠到247名,和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的實力相比,可說天差地別。統一超商近年在大陸上海、浙江、菲律賓擴點,但因研發成果和投資力道相對有限,不足以帶動員工薪資迅速上調。反觀美商星巴克,在台雖由「統一」代理,但具強烈競爭優勢,營收和獲利相當出色,員工薪資和福利也就高人一等。這種現象在服務業非常普遍,除金融和資訊服務業,一般行業中只有外商能提供較高薪資,因為有獨特性故獲利好、薪資自然較高。
本國服務業為何競爭力弱?主要原因是市場多限於國內,規模有限對創新研發投入不足,故獨特性不高難以創造高附加價值以提供優渥薪資,因此,如何擴大市場腹地關係重大。台灣可擴展服務市場最好的腹地就在對岸,但在兩岸關係惡化下迄今無解。另外,台灣許多企業主獲利極高卻對勞工嚴苛;目前製造業極為缺工,但半導體某龍頭上市公司「強力招募」技術員,竟然只提供3萬元月薪,大夜班也只有3.7萬元,戴面罩穿無塵衣和機器為伍,可能打亂生理時鐘,賣命卻還養不起家,難怪年輕人寧願在環境較好的服務業領取低薪。
最後,政府在協助提高服務業生產力上不夠積極,例如對勞工眾多的餐飲業,僅有的輔導集中在提升其「服務電子化」,對衛生改善和美味提升上毫無作為,許多民眾盡量避免外食,「需求」不足衝擊其業績和該有的投資,惡性循環之下自然難以改善薪資水準。
市場狹小加上政府不夠用心,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落後對岸,應該只是剛開始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