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小心物價完美風暴

若無法正確顯示 請點選這裡查看

最新出刊報

1899期|2024.04.04


劉佩修

商業周刊 總編輯

統計數字常是落後指標,對於物價,尤其如此。

這期封面故事與特別企畫,主題都圍繞著物價。從碳費到電費,從建商到餐飲業,都反映了:高成本時代來臨。

政府宣布2025年開徵碳費,首當其衝的是水泥、鋼筋、玻璃等高碳排產業,它們都是建案主要原料。基於麵粉漲、麵包也會漲的預期心理,碳費成為房價助燃劑。

但碳費對房價影響怎麼算?有人乘機哄抬,或確有其事?

商周團隊進行3個月調查採訪,從上游原料追到下游代銷,一層層揭開碳費的蝴蝶效應。

我們發現,碳費確實會提高建築成本,但究竟是官方宣稱的不到1%,或民間計算的15%,莫衷一是。原因在於:政府並未把收費規則透明化,各界用不同的假設推算,就出現極大價差。

目前市場游資多,台商資金回流、竹科新貴崛起,碳費遇到熱錢,如同乾柴烈火,一點就燃。

或許官方會說,目前CPI平穩,並未發現碳費衝擊物價。

但我們想說的是:別只看CPI,請到現場,看第一線發生什麼事。

首先,台灣的CPI統計並未包括房價,縱使許多國家也未把房價計入,但台灣平均房貸負擔率達42%,部分城市高達五、六成,等於人們把可支配所得的一半,拿來付房貸。

假設碳費對建築成本的影響全球一樣,但在台灣,因為不合理的房貸負擔率,使得民眾對房價變化,感受更加強烈。

其次,台灣長期壓抑的電價,剛好選在此時調漲,可能引發物價共伴效應。

商周團隊調查餐飲指標業者,近半都計畫漲價。電價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食材、包材容器、垃圾清潔費,先前已全數漲價。

台灣還有幾個特殊現象: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一,少子化且移工政策保守,缺工問題嚴重;美中對抗導致供應鏈重組,企業生產成本上揚。

碳費、電價、工資、供應鏈重組,全都不利物價,同時發生,可能引發物價的完美風暴。

這不是升息所能解決的事,更不應從下游壓抑企業定價。政府應從源頭梳理,這是新總統、新內閣,必須嚴肅面對的事。



專題報導


不可錯過


限時免費讀







立即下載商周Plus APP,隨時獲取新知識!

此郵件是系統傳送,請勿直接回覆

商周官網 | 客服中心 | 取消訂閱

Copyright © 1999-2023 Business Weekly a division of Cite Publishing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周聯絡處: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號6樓
客服電話:(02)2510-8888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18:00 (例假日除外)
o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