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食安監督機制失靈,卻一心想著嚴刑重罰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9/29 第334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一國兩制沒行情
聯合報社論 食安監督機制失靈,卻一心想著嚴刑重罰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改革 用短痛換長利
聯合晚報社論 丟書事件與彩繪階梯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習近平為何要獨尊儒家?
慈善投資 效益分析當指標
陸生納保修法 反映兩公約草率立法
一國兩制、占中 習近平預防性進攻
台獨不通 一國兩制更不合民情
黨禁報禁 何不談談一國內涵
拚盡全力 謝謝中華隊
尊師,從主政者做起
用禮運大同篇 檢驗一國兩制

聯合報黑白集
一國兩制沒行情
黑白集/聯合報
習近平在接見新黨主席郁慕明等人時,拋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說,並強調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實現「會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狀況」。正當香港市民為特首直選之爭進占中環之際,「一國兩制」用於台灣的提法其實只剩負行情。

習近平的發言,不論是為了嚇阻獨派,為統派製造聲勢;或是為拉高姿態,為馬習會抬升門檻,他收得的喊話效果恐怕是反作用居多。我總統府和行政院已發表聲明,表示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都無法接受一國兩制,這個立場不會改變。如此一來,馬習會也變得更遙不可及。

與此同時,中共原要作為「垂範台灣」的香港一國兩制,正因特首直選的層層限制掀起滔天巨浪。香港回歸時取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何以今天卻陷入「鳥籠政治」的幽怨?這個「現實狀況」,也值得北京充分考慮。

香港學生團體近日發起抗爭,並在一般市民的聲援下擴大規模,並迫使「占領中環」提前登場。另一方面,警方則持續採取逮捕拘留及噴霧驅離的行動,壓制抗爭群眾,其最後手段難以捉摸。如此劍拔弩張的對峙形勢,最後將如何收場,讓人難以樂觀。如果警察清場或鎮壓過程太過粗暴,導致市民學生流血或傷亡,那麼,香港市民的怨怒將越積越深,新生代港人也勢將更離心離德。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網路世界成長的一代,對於極權的恐怖不曾有過體驗,對於權力不覺得有敬畏之必要,心有不滿立刻直接發洩。在此情況下,不論是北京或香港警方所面對的抗爭者,都有別於一向溫和、務實的香港市民。也因此,我們要提醒那些握有權力和警棍的人必須謹慎使用,至少,要為香港一國兩制的未來行情保留一點樂觀想像。

   
聯合報社論
食安監督機制失靈,卻一心想著嚴刑重罰
社論/聯合報
行政院會近日通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草案,對攙偽假冒廠商的罰鍰提高十倍,另加重不肖業者的刑度及罰金。奸商一味逐利而罔顧消費者安全,自應嚴刑重懲;但面對七年修法六次、如今又將七度修法的窘況,不論政府部門其實都該思考:一味強調事後的嚴刑重罰,是否反而疏失了制度的防範設計?

尤有甚者,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不論是當前的若干輿論或當事的主管機關衛福部,都提出「溯及既往」的主張,希以新法重懲餿水油案禍首強冠公司。一旦此舉成真,我國首開紀錄將刑罰溯及既往,就算能重罰強冠,勢必也將寫下破壞法治的惡例。

刑罰「不溯及既往」,是民主法治的根本原則。道理非常明白:政府怎能制定新法,去懲罰人民過去的行為?舉例而言,以往石棉瓦、使用氯甲烷做為冷媒的冰箱充斥人們生活周遭,但隨著科學研究顯示石棉或氯甲烷是致癌致病物質,當然必須禁止使用;然而,若立法「溯及既往」,要對以前曾生產的業者論處刑責,豈非變成強行入罪於民?如此一來,不僅經濟及社會秩序將大亂,也與威權體制無異。

檢視這次政院版食安法草案,重點有三:一是提高不肖廠商的行政罰鍰十倍,即最高可罰兩億元;二是加重不法業者攙偽假冒的刑度至七年徒刑,罰金也加十倍;三是取消法院對業者判處罰金規定,以修補之前「大統油案」的法律缺口。在大統假油案中,行政上處罰鍰十八億五千萬元,而法院判處罰金三千八百萬元,卻因「一事不兩罰」原則及優先適用刑罰規定,最後僅能罰三千八百萬元了事。此一缺口,透過俗稱之「大統條款」予以彌補。

簡言之,根據法治原則下的罪刑法定、不溯既往、信賴保護等基本精神,無論是對廠商提高罰鍰、對業主提高刑度或罰金等規定,均不宜作回溯之主張。法務部長羅瑩雪說,若刑罰可溯及既往等同「顛覆民主」,此語也許不符若干民意之期望,卻是實情,也是政務官該有的堅持。

就政院版草案看,唯一可適用於強冠案的條文,就是「大統條款」。目前強冠已被高雄市政府裁處五千萬元罰鍰,將來不當利得計算出來後,還可能再被裁罰數以億計的巨額罰鍰。若依現行食安法,強冠繳了法院判處的罰金後,即可逃過行政罰;但因新法草案取消了法院判處企業罰金之條文,只要立法院趕在強冠判決前通過修法,強冠即無法以繳罰金逃避巨額行政罰鍰。

《食安法》草案彌補過往立法缺口,算是還給社會一個公道。但嚴格而論,一味追求加重刑罰,卻不通盤思考法律在實務上的適用是否周全,每每碰到新的事件便發現法條不敷所需,這也反映出行政及立法部門的粗疏草率,使法律的功能變得太過扁平。

近幾年,面對層出不窮的各類食安問題,政府往往只能施展重罰策略,足見主管部門已黔驢技窮。食安管理不能僅指望廠商的道德良心,故必須建立在制度的透明及監督的有效之上;如果政府的制度周延可靠,廠商為惡取巧的空間就被壓縮。而如今,衛福部門卻往往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知從源頭建立良好的機制;結果七年七修食安法,濫用「重典」,仍治不了「亂世」,其癥結恐怕更在制度不當。

商鞅變法徙木以立信,除了政府必須取信於民,更重要的是「公權力必須貫徹」。歸根究柢,政府的初始制度設計不良,第一線的監督查察不力,而後端的懲處不夠迅速有效,才是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畢竟,就算罰金、刑責再高,只要業者能脫產、訴訟牽拖數年不決,仍無濟於事。

在這種情況下,「新法可溯及既往」之說或許滿足了民眾「重懲奸商」的想望,但以取巧、媚俗的心態去迎合民意,又豈是負責任的民主政府所應為?所幸,法務部能堅持「不溯及既往」的原則,政院版草案也終未違逆「一事不二罰」原則,沒有肇下一場開法治倒車的災難。

國父當年「扁擔與彩票」的寓言,說明行事絕不能心存妄想、而丟了根本。試想,如果只是為了重懲強冠,卻犧牲國家的法治精神,那跟中了彩券、而丟了扁擔有何兩樣?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改革 用短痛換長利
社論/經濟日報
據媒體報導,大陸決策高層在上月北戴河會議一致接受經濟增長低於7.5%目標的現實,甚至明年可能進一步下調增長目標,這意味北京下半年應不會推出重大刺激經濟措施,貨幣政策也將遵循「定向寬鬆」基調,不會全面降準或減息。北京為深化改革政策引發應否「穩增長」的爭議定調,彰顯出習李推動改革不回頭的意志力,雖影響市場短期信心,但對大陸經濟無疑是利大於弊。

習李掌政後銳意推動經濟改革,去年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更確立「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路線,習李秉持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經濟短痛換取長利,短期容忍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率下滑,透過改革紅利,引導大陸經濟健康發展。然而,自去年開始,大陸經濟下滑速度超乎預期,迫使北京持續加大「微刺激」政策力道,但大陸經濟減速是長期結構性問題,政策微調不足以扭轉經濟走緩勢頭,北京當局因而陷入繼續堅持深化改革或先「穩增長」的深層矛盾中。

今年上半年大陸雖勉強穩住7.4%的經濟增長率,但7月後經濟下滑趨勢益趨明顯,各方揣測下半年北京勢必加大刺激經濟力道,貨幣政策也可能從「定向寬鬆」轉向全面降準甚至降息。8月北戴河會議召開前,市場預期北京對「穩增長」勢必有所著墨,但上周媒體透露,北戴河高層秘密會議達成改革優於刺激及接受經濟增速低於7.5%的共識,讓很多市場專家大失所望。

事實上,北京改革優於刺激的政策取向,亦取得專家學者的強力背書。一向對大陸經濟高度樂觀的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9月在北京大學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共同舉辦研討會上表示,明年大陸GDP增長目標應定在7.0%至7.5%之間;IMF專家亦呼籲大陸將增長目標定在6.5%至7%,以便解決更緊迫的結構性問題。

在現實面,今年下半年大陸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8月各項經濟數據包括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進出口、工業生產增速等皆遠不如預期;在金融面,房價連續第四個月下滑,貨幣供給增長降至五個月最低點,而且資本外流;部分國際金融機構及專家視大陸經濟可能「硬著陸」是當前全球經濟最大風險。

北京亦體認到形勢之嚴峻,「微刺激」措施頻率勢必增加,如最近人民銀行透過SLF(常設貸款融通),對大陸五大國家銀行注資人民幣5,000億元,為期三個月,利率3.7%,目的顯在因應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並引導短期利率下降。

大陸經濟最大風險仍在房市泡沫問題。大陸房地市場占GDP的四分之一,房市泡沫和銀行過度放貸、地方債、影子銀行等金融亂象亦息息相關;近月來房地產市場減速明顯拖累GDP增長,如果房市走向崩潰,不僅GDP增長可能降至5%至6%,而且可能引爆系統性金融風險。為穩定房地產市場,北京已改進調控手段,並授權地方政府採取因地制宜的應對措施,但能否避免房市大幅下滑,仍待後續觀察;這也是未來幾年大陸GDP增長能否「保7」的關鍵因素。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數是美國QE(量化寬鬆)退場對全球資金移動的影響,8月大陸已出現資本外移現象,近來雖因「滬港通」暫時緩和資金外移,但明年美國一旦升息,長期來資金湧入大陸的趨勢如果逆轉,勢必加速大陸房市崩跌及金融風險,這也是大陸當局貨幣政策必須考量的更深層因素。

儘管大陸經濟下行風險愈來愈高,但改革絕不能回頭,因為唯有深化改革才能讓大陸經濟去腐生肌,徹底擺脫困境。據彭博社日前對17位經濟學家調查結論,習近平雷厲風行的反腐行動將使大陸在2020年生產總值提高0.1至0.5個百分點,約700億美元;這就是改革紅利,習李必然已體會其中三昧。

   
聯合晚報社論
丟書事件與彩繪階梯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這兩天有兩件和年輕人有關的新聞,一件是大一新生趁總統馬英九出席活動時丟書抗議,另一件是兩名八年級年輕女生,發願彩繪100個階梯,透過公共藝術讓人快樂。他們都是做自認為對的事,最大的差別在於使用手法是負面或正向。

丟書事件,總統馬英九有沒有賣台、是否過度傾中,歷史自會慢慢證明一切;但中山大學大一新生顏銘緯向元首丟擲書本,雖然沒有造成任何人受傷,但激烈的手法已引起爭議,姑且不論是否構成違法,但只因政治見解不同,就丟擲物品攻擊他人,顯然不符合民主社會追求的多元價值。

這個突發狀況,勢必使總統維安大幅升級,民選總統和人民間的距離,肯定將會被層層維安人員拉大,國家元首和人民的距離,若因為一起丟書事件變遠,這個年輕人的行為是否反而傷害心中堅定信仰的民主?

而在另一頭的台北,兩個年輕女生利用自己繪畫的專長,騎著機車到處尋找適合彩繪的階梯,即使迷路她們也不慌張,反而會因為發現一個隱身巷弄的階梯而開心,正面陽光的思考,讓人際關係疏離的城市,多了一抹暖陽。

因為擔心被誤以為是亂塗鴉,兩個女生每次彩繪階梯前,都按部就班先申請,甚至還打算辭去工作專心創作,理由只是想利用彩繪階梯,「給台灣和台北一種單純的快樂」。

兩件年輕人做的事、關心的議題大不同,但假如丟書的年輕人能退一步想,透過參與總統可能出席的會議,勇於舉手發表對國政的看法,只要合理合法,相信民選的總統,會願意花時間靜靜聽你說完話。

正如同兩名彩繪階梯的女生,若未經申請,很可能就認為是任意塗鴉、破壞市容;但她們願意為自己認為對的事,不嫌麻煩花時間合法申請,快樂作畫的同時,也帶給台灣一些正向力量。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習近平為何要獨尊儒家?
郭崇倫/聯合報
習近平上台後,海內外逐漸感覺到其立場傾向中華文化,在中共歷代領導人中是最有儒家修養的,現在除了打貪不留情的習近平、民族主義的習近平,還有儒家的習近平現身。

首先是國務院去年九月提議,將教師節訂於九月廿八日孔子誕辰。

在三○年代,國民政府訂九二八為教師節,台灣至今遵循,但是中共建政後,教師節卻被與「五一勞動節」合併,八○年代改為九月十日,現在打算恢復為九二八,反映出對教育與儒學連結的重視。

去年十一月,習近平到曲阜孔府考察,推崇《孔子家語通解》與《論語詮解》,今年五四,習到北大,與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促膝交談。

如果這些訊息還不足以表明他的立場,習近平廿四日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長篇講話,在共產黨執政歷史上,以一個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身分,出席紀念孔子誕辰的學術大會,這還是第一次。

習近平要獨尊儒家,究竟目的在哪裡?

首先,有人猜測是恢復傳統道德的正當性,從而獲得打貪的依據,尤其是面對既得利益集團盤根錯節,習近平目前「鐵腕治吏,大得民心」;但大家擔心的,這僅是政治鬥爭的餘緒,未來不過又來一個極權統治,習必須要將政權的正當性提高到另一個層次。

所以第二個解讀是,由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破產,習想借用孔子思想,做為替代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全球廣設孔子學院僅是意識形態輸出。之前民族主義一度曾是候選者,但是民族主義就像玩火,不小心的話會惹火燒身,自毀政權。

雖然這兩個目標都可以藉儒學來達成,但是習近平似乎更想要找到儒家與現代的對接,他在演講中對目前全球現代化的問題憂心忡忡: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他明顯想藉儒學,找尋現代安身立命的方式。

在國小教科書刪去古詩詞的爭議之後,習近平公開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儒家與君王之間,始終有著拉鋸,王權表面上尊儒,實際上是為了儒學可以為王權所用,而儒家為了開展內聖外王的理想,也只有與王權周旋。

習近平知道共產唯物主義是走不下去了,但是西方的政治與經濟制度,也證明有其侷限,獨尊儒家儒學,或許是習近平唯一可以走的路。

   
慈善投資 效益分析當指標
黃正忠/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聯合報
當今社會慈善公益投資往往以捐款、捐助物資、舉辦公益活動或社會扶助為主,要呈現這些善舉的效益時,無論是企業或民間團體,大多以投入多少人力、捐贈多少物資、幫助多少人與家庭等來估算。然值得思考的是,投入這麼多人力、金錢或物資,帶來的社會效益是什麼?又帶來多少正向影響?

根據KPMG的全球調查,即使在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企業界的公益投資金額並未明顯減少,平均約占受調企業稅前淨利的二•五%。因此,若這些善舉能明確連結到具體的社會效益指標,那麼公益善款就可更有效、更有策略性地使用在改善重要的社會問題上。

國際上已有許多機構在發展公益善舉的「社會衝擊」分析與評估,期望用客觀衡量方式,讓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了解捐助是否被用在刀口上。社會衝擊的衡量,簡單說就是讓各界明確了解自己的公益善舉所產生的投資成效,將欲達成的目標訂定指標並進行成效的量化;藉由這樣的分析,可對以下各種投入公益善舉的個人或法人帶來好處:

一、對從事社會公益的非營利組織而言,需要重視可以藉由自身執行公益善舉的價值衡量,來展現組織對社會的具體貢獻,並可以爭取更多投資及捐助。

二、對企業所成立之基金會而言,可明確衡量基金會的社會投資方案,以增進母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

三、對從事許多慈善捐助的企業而言,本身更應重視如何衡量社會衝擊,以對股東負責且持續改進投資績效,並展現公司除本業以外為社會所帶來的貢獻。

四、對社會企業創業家而言,應用明確的社會效益評估,更能證明社會使命的滿足,進而吸引投資人資助,加速與帶動經濟、環境與社會三重盈餘的達成,實現社會企業的存在價值。

例如一個提供輟學或失業青年技能培訓的方案或組織,在執行方案後,一年幫助多少青年;而這些青年在完成技能培訓後,一年有多少青年可以因此受雇而就業;就業後一年可以創造多少薪資收入;增加多少國家稅收。總的來說,方案的投資與後續產生的經濟效益,自然就可以量化投資效益了。

愛心無價,但如果社會中所有豐沛的善舉資源,都能依循明確的效益指標有效應用在真正需要的領域,那麼一個社會幫助社會的自我扶助與救助機制,就可以具體形成。這樣的境界,值得政府、企業與民間一同努力。

   
陸生納保修法 反映兩公約草率立法
張升星/法官(台中市)/聯合報
上個星期立法院初審通過,將陸生納入健保。這個修法過程,涉及台灣獨步全球的《兩公約施行法》,值得詳加論述。

依據《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條約文字使用「人人(everyone)」,而非「國民(national)」或者「公民(citizen)」,因此,只要是「人」,就有權享受社會保險。而且依照《經社文公約》第十九號一般性意見,締約國必須在「無歧視」的情況下,提供「人人」包括健康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

《兩公約》倡議者屢屢引用《兩公約施行法》第二條所謂「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作為各項論述的法律理由。可是陸生開放來台,在野黨杯葛馬政府的親中政策,反對陸生納入健保,卻從來不見《兩公約》倡議者大聲疾呼,強力捍衛《經社文公約》第九條「人人」享受社會保險的人權價值。不是「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嗎?外籍學生可以參加健保,陸生不行,這不是赤裸裸的歧視嗎?難道陸生不是「人」,所以不得享有健保?《兩公約》倡議者對於不同的人權議題,選擇性的主張國內法的效力,不禁令人質疑標準何在?例如廢除死刑,《兩公約》倡議者強力主張「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而且錯誤詮釋《公政公約》,忽視《第二任擇議定書》的條約明文;但對陸生納保,《兩公約》倡議者卻又始終保持沉默,隻字不提「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這種標準不一的態度,到底是法律正確?還是政治正確?

國際條約為了獲致最大公約數,取得多數締約國同意簽署,多以概括、籠統的文字表達,這些條約在本質上就難以做為具體訴訟的裁判依據。尤其台灣是二元論的法律體系,涉外條約須經國內立法程序,才能具有國內法律的效力。當初加入WTO,立法院因此修改數以千計的經貿法令,不是嗎?如果早知如此,乾脆比照《兩公約施行法》的體例,直接規定:「WTO協定具有國內法的效力」,豈不省事?

然而立法院在人權團體的遊說下,捨棄正常的立法程序,逕以「兩公約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這種政策宣示的口號,推卸國會必須踐行的義務,令人不敢恭維。台灣雖因國際現實無法參與締結各項國際公約,但就算不是締約國,也可以一步一腳印的把各項人權公約經由立法程序成為國內法律,這有什麼困難?《兩公約》倡議者執著於人權保障「一步到位」的理想,卻不考慮司法機關適用法律的疑義,當然齟齬叢生,事倍功半。

試問:當現行法律與《兩公約》衝突時,何者優先適用?如果《兩公約》優先適用,那陸生納保何必修法?直接引用《經社文公約》第九條不就得了?如果必須修改法律,不就證明所謂「兩公約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只是政策宣示而已,仍須完成國內立法程序才有法律效力。

其實,法官對於《兩公約》適用的疑惑,並不是否定《兩公約》標舉的人權價值,然而國會盱衡政經因素之後所制定的法律,就是國民總意志的反應,法官忠實執行,難道不是值得表彰的價值?

比較務實的態度還是應把《兩公約》當成解釋國內法律的參考準則,較為妥適。至於選擇性的主張「兩公約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想用就喊得震天價響,不想用就束之高閣,那是政治,不是法律!

   
一國兩制、占中 習近平預防性進攻
夏重生/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九月二十六日習近平一番談話,重提許久未聞的「一國兩制」,震撼台灣朝野。當然,留意兩岸關係者,會發現此話早有鋪陳。九月二十日張志軍在「求是」雜誌的文章,雖以和平發展為題,卻直指台獨是兩岸關係的現實威脅。一周後習近平談「一國兩制」,強調對分裂國家的行徑絕不容忍。二十八日香港占中行動展開,數萬民眾占領政府廣場,要求人大常委撤回決定,港府重啟政改。兩者併合觀之,習對台的強勢言詞,不但要對台劃定紅線,表現其在對台事務有所作為,同時也是面對香港變局,預先豎旗喊話,避免自亂陣腳,可以說,在中共內部,兩者對習帶來相當的壓力。

習近平此番講話,對外界理解中共外交決策,是很好的個案。自去年大陸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以降,西方觀察家有兩個猜測。一說認為,由於習上任初始,各派系競相角力,在新政局下未受益的派系,通過對外冒險讓習為難。另一說則認為,面對大陸內外各種壓力,習必須在外交上採取強硬,方能鞏固自身地位。從這次一國兩制講話來看,即便內部有壓力,但習居於主動和主導,採取預防性進攻,非常明顯。

其次,習在講話中,談到要台灣理解大陸十三億同胞的感受。若說習有內在壓力,這是最佳證據。這個感受,在香港問題非常清楚。今年六月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一方面表明,香港自主限度完全來自中央授權,另一方面則歷數回歸後,大陸對香港經濟發展和國際活動的各項支持。言外之意,大陸對香港仁至義盡,若香港還要占中反中,那就真是不顧大陸人民感受,是以絕情換真心。這種感受,值得台灣參考。雖然到目前為止,大陸對台灣只能稱得上有市場開放,對國際活動,多數是打壓排擠。但這句話背後的,其實有著大陸作為後進發展者,對於跑在前面的台港富親戚,以往是愛憎交織。如今大陸富裕崛起,還對富親戚不時伸出援手,但富親戚仍要保持距離,毋寧是對窮人翻身的否定,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習的講話,也談到要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這點就值得中共三思。究竟大陸人民最在意的是什麼?是台灣反獨不促統?是香港追求直選?還是大陸本身的政經改革?經歷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大陸經濟快速起飛,但國富民窮,國進民退,需要改革之事何其多。改善國有企業的不公平競爭,解決司法的人治和不透明,乃至於更多更深的公民參與,對大陸民眾來說,遠比在政治上框限台港迫切太多。這些向普世價值靠攏的改革是大陸同胞的真心選擇,是胡溫晚期以來大陸民眾的殷切期盼,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之道。

   
台獨不通 一國兩制更不合民情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聯合報
分離主義的產生,最常見的是出於對不當政治壓力,及經濟分配不均所產生的反感。要根本解決分離主義有其難度,但要使其不形成風氣,就要從政治壓力及經濟不均去疏壓,如果反其道而行,增加政經壓力,那就如同打氣般,越打壓越膨脹,終致不可收拾。

黨外及民進黨成立初期,是以反對中國國民黨及政權為主,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中共飛彈威嚇,終於激發出「兩國論」、「一邊一國」、「正名」、「制憲」等一系列台獨運動。甚且民進黨發展出一套競選策略,即「倡言台獨↓中共跳腳↓民族悲情↓收割選票」。

二○○八年後中共改採懷柔策略,倡言兩岸一家親,在政治上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心願,在經濟上採讓利措施,逼得民進黨對內有廢台獨黨綱的聲浪,使兩岸發展出難得一見的和平氣氛。

然而今年的太陽花學運,反中、仇中及學生台獨背景,令中共訝異,讓習近平感受到「台灣年輕人『去中國化』史觀思維,對兩岸和平發展有很大傷害。」在兩岸和平發展中,學運應屬小插曲,如果將其上綱到是兩岸發展的威脅,而嚴肅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無異是對獨派及民進黨打氣,好讓民進黨在下一次選舉收割。

現在台灣政治氛圍,是主張維持現狀,堅持自由民主體制是台灣的核心價值,兩岸「不統、不獨、不武」才是目前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台灣反對台獨,是在反對台獨分子摧毀憲政,是在保衛中華民國的主權,而非想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因此,只要有一絲「兩岸一家親」的觀念,或者尚存追求「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統一」的想法,就不該排除「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而來大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中國對香港「一國兩制」有新的詮釋,香港是行政特區,權力來自中國政府的授予,所以才有「可以不愛黨,但不可以反黨」的論調。這種一國兩制的想法,與台灣目前總統直選,愛國與否由民意來決定,完全是天壤之別,如何讓台灣人民樂意接受?中共應知道台灣民眾對於一國兩制素無好感,對於兩岸排除中華民國而大談統一更缺乏興趣。

對於習近平所言「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十三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與日前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說「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換句話說,兩岸前途是由大陸十三億人及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這種說法完全沒有「尊重」的氛圍。台灣人民想當家作主的強烈意識,完全是藉選舉制度來展現,台灣的前途何去何從,是由台灣人民來作主。

個人不主張分離主義,終究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道路。但習近平強悍的態度於事完全無補,甚至恐傷及最近兩岸對和平的努力。「去中國化」思維,是傷害兩岸關係,但「去中華民國化」的論述,更傷兩岸的統合。

包容與疏解壓力是處理分離主義的不二法門,如果不從兩岸共存的雙邊利益去思考,而僅從誰統誰的單邊思考,對兩岸關係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悲劇型的思維,也將是歷史的罪人。如何從兩岸去構想一個框架,包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共存共榮,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正道。

   
黨禁報禁 何不談談一國內涵
朱駿/政大國發所博士(新竹市)/聯合報
習近平近日重申對台的「一國兩制」政策,廈門大學劉國深先生認為,台灣方面應藉此機會好好問問「兩制」中為台灣保留的特殊空間,我倒認為,台灣當局與人民要有不做奴才的勇氣與決心,應奮然而起,好好與中共當局談談「一國」的實質內涵。

可以談的項目從國旗、國號、國歌、黨禁、報禁、人身自由…到上百項的議題,每一項都可攻占國際媒體頭版頭條,令國際勢力側目,必然爭相來台探詢台灣真意,必然會以利益拉攏勸阻,台灣若能堅守自己的最高利益,不為所動,國際地位必然大幅提升。

這個戰略的開展,一定至少要有八年十年的時間才會談到一個程度,在這期間台灣方面可以借重這些掩蓋不住的議題達到與大陸人民直接對話的效果,等於台灣與大陸人民共同進行一次雙向溝通的自我民主教育,在此進程中共同成長。

依照中共歷來的發言,只要台灣方面願意談,什麼都可以談,台灣方面若願與中共政治談判,中共是無法拒絕的。若因議題內容而拒絕,中共將無法對內外交代,這個微小的空間正是台灣可以發展偉大戰略的舞台。不要嫌它小,會搞的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我們所推動的「一國」的內涵為兩岸人民共同接受,焉知三四十年後,主中國大政者非台灣子弟?

   
拚盡全力 謝謝中華隊
許鴻昌/學生(高雄市)/聯合報
又一場被球迷戲稱為「吃鍋貼」的比賽,但難以想像的是我們第一場比賽被提前結束,這場打了七點一局的好球才逆轉敗下陣來,這批選手的拚勁令人讚賞。

當然,這場比賽還是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無論是打者調度、投手更換方面都還要加油,甚至還遇到幾次誤判,這些讓我們又「差一點而雖敗猶榮」。

但這批平均年齡約廿四歲的小將在這場比賽展現出來的鬥志相當精采。這次拿到銀牌的結局雖然不盡人意,但短期內立刻調整心態作戰而不再被韓國隊一路壓著打的精神值得讚賞,謝謝拚盡全力的中華隊!

   
尊師,從主政者做起
袁樂民/退休教師(宜蘭市)/聯合報
讀了兩天有關良師難求的投書,想到兒時親見校長在放暑假的那天晚上,穿著長衫,工友提燈在前,教務主任托著錢板在後,到家來輕扣門環。叔父開門後揖讓而進,坐定獻茶。校長懇請家叔下學年續予「屈就」。家叔首肯之後,校長除了道謝,雙手奉上聘書。跟著教務主任也端上錢板,上有紅紙封好的兩包現大洋,先拿一包說:「這是下個月夫子的束脩,」又拿第二包說:「夫子如有需用…」今天我如果遇著這樣的校長,真是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再看今天一些校長,對老師頤指氣使,有如部屬,那有賓主禮遇的存在?加以不能體罰學生,家長動輒對老師掄拳羞辱,師道那有尊嚴?老師為了生活,也只好忍氣吞聲,得過且過,這才真的叫「屈就」。

說到這,想起光緒廿八年,清廷派吏部尚書張百熙主持教育大政,張為聘請吳汝綸為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總教席;吳不肯接受,張竟長跪不起,留下一段感人的佳話,如今這樣的主政者,更是少見了。

   
用禮運大同篇 檢驗一國兩制
徐芳敏/台大中文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昨日民意論壇刊出前考選部長林嘉誠教授投書〈習拋一國兩制,台灣如何接招?〉。在習近平主席領軍下,中共大規模反貪腐、全球追逃追贓,世人印象佳,值得肯定。不過,政治乃眾人之事。一國兩制想要達陣,必須台灣多數眾人同意。筆者建議:一切回歸原點、回歸經典,用兩個來源相同的、普世的、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則作標準。

第一,中共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幾年前胡錦濤主席的時代,天安門廣場立起孔子銅像,惟孔子或儒家學說不僅敘述好聽、陳列好景觀而已,更需要真真正正的實踐。〈禮運•大同篇〉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完全實踐並不容易。至少先從「人」開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中共能不能在中國大陸逐步施行?

第二,中共可以不理會西方式民主政治,可以建立自己「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但無論過程如何,最終目標仍然是〈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既然是普世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台灣也不能在旁看熱鬧,也要努力付諸行動。兩岸良性競爭,不是「你壞,我比你更壞」,而是「你好,我比你更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禮運•大同篇〉係檢驗一國兩制能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臺灣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創新
這些年來,同時發展的韓國早已是「文化大國」,反觀臺灣,從2008年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重點計畫後的多年,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一直在原地踏步,才正準備要「出發」?

趁鮮趕流行 潮玩臺北
臺北人現在潮什麼?如啜飲一杯好有文青fu的風味午茶,到東區剛開幕的復古冰菓室,看看日本來的Hello Kitty變身本土「寶島凱蒂」剉冰、鳳梨酥後的全新風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