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法語晚報Le Soir,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近年發行持續下跌,報業衰退雖然是全球的共有現象,總歸還是要設法改善。這份晚報分析衰退的原因與別的報紙幷無二致,就是讀者年齡過高,年輕人不讀報紙,年長的讀者一年年雕零,讀報人數越來越少。 不光是讀者,這家報紙的編輯年齡也過高,平均是47.5歲,也同樣一年年變老。雖然增加新讀者、尤其是增加年輕的讀者,是首要的目標,但要吸引年輕人必須要有年輕的編輯,才有共同的思維與語言,於是成立了一個專案,叫25號,也就是雇用25歲以下的年輕人當編輯,編寫吸引25歲以下年輕人的內容。 這個决定讓報館的報編輯部大吃一驚,突然多了十分之一沒有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要與年長資深的編輯共處一室,不知如何對待。報館對這些年輕的准編輯也有基本的要求,首先要聽從老編輯的指導,瞭解編輯的基本倫理,什麽可做、什麽不能做,不要養成壞習氣。 其次是數位技術,對各種數位媒體都能熟練應用,這個要求對年輕人比較容易。另一個要求對年輕人就不太容易,就是要有政治與經濟的基本知識,而且要繼續學習,光是數位技術不足以成爲一個好的報紙編輯。 年輕的編輯進到編輯部先開始輪值各個領域,用自己的思維編寫報導,在報上開闢園地,這些年輕人也編成記者小組,用年輕的手法與活力採訪年輕人的新聞,刊載見報。因爲工作認真,不久老編輯們漸漸與他們合作,傳授新聞技巧,同時試著瞭解年輕人的想法,編輯部的代溝氣氛漸漸融合,有了新鮮的空氣。 年輕人給編輯部帶來了活力,大家可以找一個晚上一起小酌,或發動一項社區服務,甚至一起野餐。報社位於一個公園附近,有一天全體員工出動,在公園中心野餐,讓過路人的分享他們的歡樂,大家玩的非常的盡興,對這家百年的傳統報紙來說,是以前從來沒有過、難以想像的事。編輯部的新鮮氣息,帶來了新鮮內容,發行量、尤其是網路發行,開始慢慢回升。 總編輯 Didier Hamann對編輯部兩代的融合發展引以爲傲,他說編輯部與以前主要的區別,在報紙內容的更新,以及新的方式與思維來處理新聞的手法。年輕人把新穎的事物帶進了編輯部,年長的編輯也開放心胸接受這些新的事物,徹底改變了編輯部文化。 他說,讓讀者知道雇用優秀的年輕記者與編輯,來改變編輯部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環,甚至值得寫一篇報導來告訴讀者,報紙即將煥然一新,更年輕、更有活力。 對編輯部來說,找到互動與趣味的題目來吸引年輕的讀者,也是成功的一環。以Le Soir爲例,就分別製作了技術玩家、比利時iPhone、環保、明天、地球等各小專題。 Hamann相信這僅是開始,雇用年輕編輯,對解决高齡讀者與高齡編輯所延伸的問題,應有所激勵。他建議如果別的報紙要做的話,最好也同樣要如海嘯一般,一次做到底,如果慢慢步行,就達不到改變編輯文化的目標。 報紙讀者的年齡偏高,以前大家假設年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捨棄電子、拿起報紙,當然這個假設早不成立了,讀報年齡只會年年升高,讀報人數也年年减少。多年來大家在發展報業營運模式盡心盡力,只是還沒有找到統一適用的方法。 現在撇開營運,從改造編輯文化著手來吸收新讀者,雖未必適用所有報紙,但在環境不斷變換、不斷年輕化的今天,確實值得嘗試。我們拭目以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