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兩種怯戰:朱立倫和蔡英文之互詰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阿姆尼愛閱讀】電子報介紹好書,以閱讀帶給青少年豐富的心靈滋養和成長的力量,讓讀者們樂在閱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5/04 第348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一竿子打翻的黑道
聯合報社論 聯合/兩種怯戰:朱立倫和蔡英文之互詰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開啟台灣幸福之門的鑰匙
民意論壇 朱立倫大陸行/順勢騰飛 更能大聲喚公義
朱習會 朱要展現台灣領導人實力
浴血抗戰史 中共整碗捧去
恢復閣揆同意權 不必學者入閣
聯合筆記/要看的是人心
空心世代 需要「新五四」
少了賽先生 德先生剩無知
統獨之爭 左右英國大選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一竿子打翻的黑道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柯文哲的嘴鼓砲火常常傷及無辜,這已不是稀奇的事。但是,在內湖媽祖煙火祭站台講個話,都可以把砲彈打到彰化,說那裡搶轎的都是「黑道」,護轎警察都要換成刑警;柯文哲這等「出口傷人」的威力,也太撈過界了。

當然,要說柯文哲是「心直口快」也行;但是,這塊藥布已經用過太多次,藥效漸漸失靈,還好意思再貼嗎?再說,一個首都市長,不時失言,不時道歉,不時牛頭接上馬尾,卻依舊每天在那裡大放厥詞,得意洋洋;他自己不覺得羞愧,市民都感到顏面無光了。

綜觀柯文哲的各項紀錄,他之所以一犯再犯,不以為意,主因有三:一是他已練就一套推諉、轉移、及自衛的功夫,只要出事,即趕緊另起議題轉移焦點,也一再得逞;二是有一批死忠柯迷不斷幫他辯解、開脫、反嗆,讓他有恃無恐;三是他的人格特質和社會認知,不以待人禮貌為必要,不因傷害或羞辱他人感到不安,甚至不認為社會文明和人際互相尊重是值得珍惜的東西。也就是說,內心的自衛機制,低度的道德責任感,網軍不問是非的支持,均造成他不知慚愧和反省。

老實說,柯文哲的失言風波,若發生在別的政治人物身上,只要那麼一次,就可能名譽掃地,汙點纏身,永無洗刷之日。但是,柯文哲卻可以信口羞辱女性,對外賓出言不遜,張冠李戴將錯誤傳言昭告天下,更一竿子打翻彰化縣民為黑道;如此一犯再犯,卻因為習慣了自己的脫線和粗口,就連道歉都省略。

柯P也許不在乎自己的粗魯,但台灣社會對他的鄙俗與不負責任,卻不能一退再退。用嚴苛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還可能是言而有信的人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兩種怯戰:朱立倫和蔡英文之互詰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朱立倫登陸訪問,遭蔡英文嗆聲:「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兩岸關係不應「國共化」。朱立倫則反問:兩岸當然不只是國共關係,兩岸應該有「民共關係」,但為何獨缺這一塊?這段朱蔡互詰,反映了朝野對兩岸議題的奇怪拉扯,也暴露了兩種不同的「怯戰」。

朱立倫行前數度重申會將新北市長任期做完,被外界解讀為「怯戰」;原因是,他此行登陸必定會被在野黨抹紅、抹黑,連藍營內部都有人勸他不要前往,以免不利二○一六選情。包括今天舉行的「朱習會」,無論北京對台灣作出什麼友好承諾或冷然以對,可想而知,綠營若非指控朱立倫「被摸頭」、「出賣台灣」,必是批他「無能」、「空手而回」。在「成也罵、敗也罵」的情況下,朱立倫再怎麼努力,可能皆屬枉然。

試想,如果僅僅是進行兩岸接觸,無論得失功過都要遭到抹紅,而台灣民眾竟然也都苟同;那麼,還有誰願意在兩岸間奔走穿梭、排難解紛?遺憾的是,台灣的民意,不時就會擺盪到這樣的極端心理,如此刻便是如此。因此,朱立倫尚未出訪,民進黨已經擺好陣仗,準備把一頂大紅帽子戴到他頭上去。在這種氛圍下,朱立倫深知此行凶險甚多,才會提前作出棄選姿態,以減緩在野黨追殺之敵意。而朱立倫如果存有這樣的心情,恐怕是所見者小,過度自我限縮了。

反觀綠營的心態,則完全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限縮。蔡英文說得沒錯,兩岸關係不應該只是「國共關係」,必須超越政黨格局。但誠如朱立倫的反詰,為何兩岸間獨缺「民共關係」,究其緣由,不正是民進黨長期迴避面對兩岸議題的結果嗎?民進黨在政治上標舉「反中」、「仇中」,從而使自己失去與對岸交手、對話的立場和機會;不僅如此,它還藉此杯葛、拉扯與醜化藍營任何與對岸交往和交涉的努力,甚至假裝兩岸關係是台灣不需要處理與面對的一塊。台灣近年日趨自我閉鎖,不正是受到這類反中論述的牽引所致?而兩岸關係向國共關係傾斜,不也是民進黨放棄自己的角色的結果?

對於這次的國共論壇,民進黨很酸葡萄地說「台灣社會不大關心國共談什麼」;綠營北市議員梁文傑還說,國共的「作文比賽」,「真的很無聊」。但是,兩岸關係真的「很無聊」嗎?兩岸的經貿往來不重要嗎?兩岸人民的互訪交流不重要嗎?兩岸的和平共處、互不否認、乃至合作打擊犯罪,真的一點都不重要嗎?如果把兩岸關係從台灣的政治、外交、經貿、民生中完全抽離,台灣的現狀又將是怎樣的面貌?

民進黨因無法在兩岸關係中找到自己的著力空間,又困於政治立場不知如何參與兩岸對話,就把兩岸關係轉化成國內政爭的主要武器,用來攻擊對手。長期以來,兩岸議題對民進黨的主要意義,只剩下「提供彈藥」的功能,專供內鬥之用。試想:致力於維持兩岸和平的一方,被指為「賣台」;極力挑撥、離間兩岸衝突的,卻可以自詡是「愛台」。這種弔詭的思維,卻能在台灣大行其道,豈不令人心驚!

民進黨的「抹紅」戰略之所以能夠奏效,主要是建立在民眾的盲信上。但剖析「抹紅」策略的玄機邏輯,卻是做事的人只得到負債,不做事的人卻坐收「只出一張嘴」的利益,這絕非健康的民主。再說,蔡英文提不出有超越眼光的兩岸政策,更無法推進有效的「民共交流」,卻依附在國民黨建立的基礎上奢言「維持現狀」,這除了疏懶,也未免太過投機。如果朱立倫因唯恐遭到抹紅而怯戰,在同一個意義上,蔡英文因無法應對兩岸關係而一概採取曖昧戰略,難道不是更嚴重的怯戰?

對台灣而言,這正是個可悲的局面。在兩岸關係這種攸關國家大局的議題上,兩黨無法凝鑄共識以合作對外,反而演成勇於內鬥、彼此牽制的局面,對外關係將注定失敗,最後付代價的其實是整個台灣。一般民主國家,會極力避免讓內政上的爭執外溢到外交領域;但在台灣,兩岸關係卻被用來作為內鬥廝殺的工具,綠營消損國家利益絕不手軟,藍營經營兩岸關係則日益喪失眼光與自信,這是台灣的不幸。

兩岸關係當然不是國共關係,但從朱立倫與蔡英文的相互詰問中,卻暴露了雙方的不同怯戰心理。兩人在意的,其實都不是兩岸關係,而是自己的政治得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開啟台灣幸福之門的鑰匙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馬總統任期即將屆滿七周年,行政院要求各部會以「七年來,台灣更幸福了」作為宣傳政績主軸,在執政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後,此舉難免引發很多人士的嘲笑及批評馬政府「自我感覺良好」。不過,近來多項國際幸福指數評比,台灣排名表現不差,遠超過一般民眾的直覺感受,兩者間為何有如此巨大落差?台灣人民追求的幸福是什麼?值得進一步探究。

近年很多國家及國際機構皆著手編製衡量國民幸福或快樂的相關指數,今年3月初財經新聞機構彭博(Bloomberg News)公布51個經濟體的「痛苦指數」,「痛苦指數」愈低的國家代表愈幸福,泰國、瑞士、日本、南韓和台灣包辦前五名幸福國家。4月下旬聯合國公布《2015年世界幸福報告》,評鑑指標包括人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健康預期壽命、社會支持、對人生選擇的自由、社會廉潔和慷慨等,在158個國家中台灣排名第38,優於日本(46)、南韓(47)、香港(72)和中國大陸(84)。

行政院主計總處前年亦首次公布官方版「國民幸福指數」,和國際經濟暨發展組織(OECD)34個會員國及二個夥伴國比較,台灣排名第19,屬「中等幸福」國家,優於納入評比的日本、南韓;去年第二次公布「國民幸福指數」,台灣排名晉升至第18。

無論國際或官方的國民幸福指數評比,台灣表現皆不賴,馬政府以之作為政績宣導主軸,可以理解,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多數升斗小民卻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其癥結原因值得深思及反省。

從所得來看,主計總處以國際比較之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受僱者去年平均年收入達4.9萬美元,換算約新台幣145萬元,即平均月薪逾新台幣12萬元;但現實情況是:台灣實質薪資成長率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扣除物價因素,實質薪資倒退回15年前水準;月薪低於3萬元的工作貧窮人口逾348萬人,占總受薪階層的40%,試問,在這樣的所得條件下,人民如何能感受到幸福呢?

再從物價來看,政府很自豪台灣物價平穩,近三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計上漲不到4%,但攸關受薪階層生活的核心物價指數漲幅卻不斷飆高,食品類漲幅更達一成以上。如果再將房價因素納入,馬政府上任以來都會區房價漲幅,少則幾成,高則數倍,年輕人及無殼族望屋興嘆,如何快樂得起來呢?

在生活品質方面,這幾年食安危機連環爆、高雄氣爆事件、水災及旱災頻仍、生態環境破壞及空氣品質惡劣等等,人民食不安心、居不安寧,連乾淨的空氣和水往往求之而不可得,這是幸福國家會長期存在的現象嗎?

再者,人民追求的是有保障、確定的未來,面對台灣快速邁入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但迄今為止,社會勞動力不足,教育體系及相關產業的調適,各類退休年金制度瀕臨破產等問題,仍是無解,社會集體焦慮日甚一日。還有,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及兩岸關係因素,導致社會長期分裂及族群對立,對國民幸福亦有不利的影響。

以上這些因素是造成台灣幸福指數和民眾幸福感出現落差的根本原因,事實上,台灣人民普遍樂觀、進取、向上,對政府要求並不嚴苛,但這些長年累積問題的處理解決,不是靠人民努力可以克竟其功,而是政府必須扛起的責任。是以,就馬政府而言,與其爭辯七年來台灣是否變得更幸福,倒不如實事求是,在剩下一年任期內,就改善上述各種問題作出能力範圍內的最大努力,盡其在我,留給人民良好印象。

有志爭取2016年總統大位的政治人物,皆應就如何有效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課題,深刻反省,並提出具體政見,作為人民投票的選擇依據;可以說,開啟台灣幸福之門的鑰匙,就是選出能夠讓人民真正幸福的新總統。

   
民意論壇
朱立倫大陸行/順勢騰飛 更能大聲喚公義
龐建國/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大陸之行在復旦大學做了一場演講,朱立倫向青年學子們強調,在台灣,舊的一代拚經濟,新的一代則重視公義與公益。他希望年輕的朋友不要只想到賺錢,更要重視分配公平和社會責任。朱立倫的說法,頗能迎合太陽花學運以來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的思維,但是與對岸追求「中國夢」的熱情相比,卻不免讓人有些感傷。

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下滑,所得分配惡化,年輕人前途茫茫,社會積累了許多鬱悶不平之氣。對於這種「悶經濟」的局面,朝野各有解讀,也想要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只是抓不到病根,拿不出有效藥方,甚至是自欺欺人地猛吃安慰劑。

其實情勢是很清楚的,從全球化的大格局著眼,許多產業的供應鏈都得進行跨國布局,各個國家都得想辦法在重要產業的供應鏈中卡位。台灣由於市場規模不夠大,就更需要在境外尋找合作夥伴,那麼,誰是台灣最佳的合作對象?

中國大陸有廣大的市場,又有和台灣可以互補的許多要素條件,再加上兩岸之間地理距離鄰近,語言文化相通,大量台商多年經營開拓出了相當的社會網絡和在地知識,兩岸合作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何況,今天的中國大陸仍然維持著較為快速的發展步伐,扮演著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台灣照道理更應該抓緊對岸的騰飛之勢。

然而,太陽花學運告訴我們,台灣社會對於大陸的崛起有著深深的恐懼,對於兩岸進一步的經貿往來抱持高度的疑慮,對於國民黨主政下的兩岸關係表達了相當的反感。這股強大的反對力量讓兩岸關係制度化的進展陷入了空轉,也使得馬政府的兩岸開放動作變得保守遲疑,不敢採取大開大闔的作為。

有如朱立倫在參選黨主席的聲明中所說的,經濟與兩岸本是國民黨的強項,兩岸交流和平互利本是人民所期待的,但是,由於特權介入,和平紅利分配扭曲,卻加深了民眾對於國民黨執政的不滿。也因此,朱立倫要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強調追求公平正義。

不過,公平正義不能成為托辭,儘管大環境不佳,朱立倫領導的國民黨要有勇氣告訴大家,擴大兩岸經貿往來,是現階段台灣打破「悶經濟」最佳的突破口。台灣如果不敢拆除兩岸之間諸多的壁壘,善用本身所剩不多的優勢,及時連結大陸的布局,攜手邁出內聯外通的步伐,台灣很難避免走向邊緣化。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著「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的說法。「增量改革」是把餅做大,讓原先分不到餅的人也有機會分享成長果實,形成雙贏的賽局;「存量改革」是將既有的餅重新分配,你得就不免是我失,淪為零和式賽局。追求公義的較佳途徑,應該是謀求雙贏,而不是陷入零和。

台灣要想在追求公義的過程中達成「增量改革」,就不能不正視對岸的成長動能。

呼喚公義的聲中,若能有「增量改革」的力道作為支撐,才會有美麗的前景;若是陷入「存量改革」的境地,就不免要出現哀愁的歎息了。

   
朱習會 朱要展現台灣領導人實力
羊曉東/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政治的冷酷與權力更迭的現實,比珠穆朗瑪峰的雪崩還要無情。胎死腹中的「馬習會」餘溫猶在,取而代之的「朱習會」已然登場。朱立倫此行的指標性意義,在於「兩岸新領導人的會晤」。更值得觀察的是,兩岸關係已進入新的態勢,當台灣藍綠還在閉門爭論九二是否存在共識時,已然崛起的「中國夢」裡,遭邊緣化的台灣,卻仍不自知。

大陸對台政策一直在微調修正,只是優游在溫水鍋裡的藍綠青蛙們,渾然不覺。二○一二年蔡英文高調參選但得票遠低於預期,北京已看透情勢:九二共識是台灣內部面對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且解決兩岸問題的鑰匙不在國民兩黨,關鍵在民間。近三年來中共省部級官員訪台,已不再高調拜會政商ABC咖,而是走訪基層。例行的國共論壇、兩岸峰會、海峽論壇,也流於形式。隨著陸委會、海基會不斷「降格」,講究對等的大陸涉台部門領導都不免喟嘆:台辦系統的影響力亦隨之江河日下。

決定政治地位的關鍵,是實力而非頭銜。朱立倫在兩岸博弈所詮釋的角色,不在於是否具備國民黨主席或二○一六可能參選的身分,而是他潛在被認同的「台灣領導人」基因。從北京的觀點,可接受的台灣領導人,必須能夠整合爭取台灣的民意,而且在兩岸議題上能堅定支持九二共識。

對北京而言,朱立倫是否投入二○一六大選或能否勝出並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朱立倫必須要能夠展現台灣領導人的實力:一,有能力擺平國民黨內派系雜音(吳、王的潛在挑戰及馬的個人意志)。二,有能力擔負國民黨的重整(政體的改造及必要的修憲)。三,營造最大民意的支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

朱習會登場前,反對者即以「朝聖」、「自我矮化」形容;擁護者則以「不二人選」強化此行的正當性。其實,朱立倫在北京政治觀察家的眼裡,仍有兩大罩門:一是曖昧的美國情結(當年維基解密風波的陰影仍在),另一則是朱立倫對中國大陸的真實立場究竟為何。舉例而言,馬英九服膺「親美友日和中」立場,雖看似「等距」,但優先順位上仍是美、日居先。朱立倫是否能夠「順序調整,距離不變」,北京自會看在眼裡。

台灣政治人物習慣以哈哈鏡的效果,自我解讀兩岸關係:不但扭曲,且忽大忽小。在習近平倡議的一帶一路、亞投行裡,以經濟實力與科技能力自豪的台灣,卻連跑龍套的角色都沾不上邊。媒體調查中國一千大上市公司規模,台資企業占有率已降至新低。這些政經情勢的冷酷,恐怕不是太陽花新世代靠火熱激情能夠禦寒。

二○一六大選被視為藍綠生死鬥,但對北京而言,這場選舉頂多只是平添變數,不致改變兩岸關係的終極結果。看待朱習會,民進黨不必擴大解釋,國民黨也不必與大選掛勾。

朱習會政治效應,在於開啟兩岸新領導人實質接觸的序幕,至於後續的演變,則要看朱立倫蓄積的政治能量究竟有多少。朱習會,外界不妨單純視為國共兩黨的「主席會」,至於二○一六誰選誰不選,則應是另一個戰場的故事。

   
浴血抗戰史 中共整碗捧去
張延廷/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兩岸都有擴大慶祝活動。因中共一向積極搶話語權來凸顯其在抗戰的主導性與貢獻,使歷史的真實性變了調。

八年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中一段異常艱苦的血戰過程,有國軍士兵手拿大刀對付日軍長槍大砲,是個很典型的說法,可說是以血肉長城來阻擋大敵當前。

抗戰期間中、日共進行二十二次大會戰、一一一七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則高達三八九三一次,陣亡官兵達三二二萬餘人,雖然贏得最後勝利,但國軍付出代價相當慘重,現在怎中共說拿去就拿去。

抗戰時期中共尚未建有海軍,因此海戰皆為國軍所戰,尤其民國二十六年激烈的淞滬戰役,使國軍所有作戰艦艇幾乎喪失殆盡,海軍後續只能進行江防及布雷進行狙擊戰,遲滯日本沿江向內陸挺進之攻勢。

抗戰時期中共尚未建制空中武力,全國各戰區的空防任務盡為國軍初創之空軍艱苦奮戰。抗戰全期空軍飛行員陣亡四千餘人,戰機也幾乎戰耗殆盡。整個抗戰過程中,中共在海上、在空中未嘗有任何戰事與戰功,何來貢獻。

當時國軍的飛行大隊甚至有「中尉大隊」的特名,因為全大隊的飛行員在戰況吃緊下要不斷輪番空中出擊,一直到戰死為止,這些年輕飛官在還沒晉升到上尉就血灑長空為國殉職,能活到中尉已是最年長最高階,可謂慘烈。甚至連日人聞風喪膽的空軍戰神高志航,戰死也年僅三十歲,這時共軍在哪。

抗戰全期,中共為發展壯大,「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發展、十分宣傳」,採取保留實力為上策的戰略方向。勉強可上檯面者僅為抗戰初期的平型關戰役,及其後歷時四個月號稱百團大戰,均是以游擊戰、騷擾戰、山地戰來伏擊日軍,雖小有斬獲,卻也因此瞭解日軍遠遠強於國軍,為保留爾後鬥爭實力,從此便儘量不再與日軍正面作戰,避免大規模的消耗戰及決戰。

此其時,共黨積極經營中小型城市、強化控制鄉村實力,當時也因中共八路軍、新四軍於敵後長期控制大量鐵路幹線、交通運輸,反而在作戰正面上增加國軍作戰部隊機動的困難度,使國軍戰力無法全然施展。

當年由十萬國軍精銳組成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與日本血戰,不但解救英軍被殲危機,亦遏止日本揮軍印度攻勢,粉碎軸心國會師的企圖。經過苦戰,國軍也僅四萬餘人返國,犧牲慘重,共黨又何嘗一兵一卒參戰。

這些歷史值得兩岸細考還原,中共今日已有大國姿態,尊重史實及還原真象,已亳不影響本具的實力與地位。

   
恢復閣揆同意權 不必學者入閣
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聯合報
隨著立院修憲委員會的公聽程序接近尾聲,各政黨修憲底線漸漸浮現,立院閣揆同意權成為朝野攻防焦點。日前,蔡英文表示將不會任命缺乏歷練的學者出任閣員,本文擬從這個角度討論恢復閣揆同意權的可欲性。

在先進國家,美國和歐陸的政治甄選過程存在基本差異。如同我國,美國傾向自我甄選,黨政經歷並非當事人取得閣員,乃至於總統職位必要條件。相當高比例總統當選人在勝選以前不曾擔任國會議員。歐巴馬以前,要遠溯到一九六○年的甘迺迪是在聯邦參議員任上當選總統,當事人缺乏全國性事務宏觀視野可以預見。

相對地,在採行內閣制,或是具備內閣制本質的雙首長制國家,制度性甄選占有重要地位,當事人必須在黨政系統拾階而上,才能夠當上閣員、總理和總統。卡麥隆以前,英國首相平均具備二十年平民院議員資歷。在法國,缺乏國民議會議員資歷的總理和總統少之又少。

在我國這樣的雙首長制國家,恢復閣揆同意權具備兩項意義。第一,它可以節制總統權力,簡拔得到國會多數支持的領袖出任要職。做為民意橋梁,國會和多數黨能夠向總統推舉人選,總統也應該做出善意回應。在這方面,二○○二年以後的沙克吉是典型案例。擁有超過兩百位執政黨議員支持的他,儘管和席哈克恩怨糾纏,但是仍舊能夠歷任內政和財政部長,進而在二○○七年當選總統。

第二,有閣揆同意權,內閣和立院可望成為政務官,甚至是總統的養成訓練所。因為需要國會多數支持,閣揆多會樂意邀請重量級議員入閣,進而指揮和當事人有扈從關係的議員通過法案。

法國第五共和制憲當時,起草人戴布瑞指出新憲法的本質就是內閣制。既然朝野政黨都無意將我國憲政體制修改成權力制衡的總統制,能否體會戴布瑞制憲意旨或將決定這次憲政改革成敗。

   
聯合筆記/要看的是人心
謝邦振/聯合報
兩年多未看電影,隨票房紀錄進電影院觀賞「玩命關頭七」,除了聲光特技,跑車飛空穿樓,人命玩不死,實在不知道在演什麼,兩個鐘頭活受罪,只因捨不得票價,勉強看完。散場後走在武昌街人行道上,就是想不透,這電影賣座得離奇,對我卻不起勁,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幾天後看報導,導演馮小剛也看不完全劇,拉著太太徐帆離開電影院,徐帆說:「早就不想看,它怎麼就讓我看不到人心。」

馮小剛頓時領悟:「你給我看的是一份熱鬧,我不滿足,我看的是人心。」

「讓我看不到人心」才是問題。在台灣,太多的聲光,炫而不實。政治上,最高的總統說來說去都是他的政績,只是很多問題沒解決又新生問題,人民無感,乃至惡感。

二○一六大選前太多的表演,朱立倫老說不選下任總統,深懼公無渡河的悲劇,一副「我不選,故我在」;某些男女,明明不看好,卻又天天裝模做樣,「我要選,故我在」;還有一種可憐像,強忍羨食,「我沒說要選也沒說不選」…,媒體天天追逐報導。這些沒多大意義的內容,大都可以扔掉,卻又樂此不疲,說穿了,跟電影一樣,就是追逐一份無聊的熱鬧湊趣。

看不到人心,得不到人心。要不,總統怎麼那麼沒自信,老愛自我取暖,政客又為什麼那麼怕沒人支持而瞻望囁嚅,因都表現得空洞乏味,感動不起。

政治上看不到人心外,社會上越來越多出現的是獸心與魔心,網路霸凌致死,情愛毀滅相殘、欺騙拐誘…,種種都由各式媒體即時反映。媒體運用數位科技複製類似題材,日復一日,密集噴薄,以為營利模式必在其中,哪顧得及人心尋覓。

倒是民間角落自有一片風光。最近有兩個「點燈」的本事,靜靜的鋪陳著。

一是台南社大講師、志工籌錢找裝備,跋山涉水,為素昧平生的深山大同部落裝太陽能板,點燃七十年來第一盞電燈,單純的幫助後,又能尊重原民生活、文化,毫不打擾的下山而去。

另一種點燈亦證人心。台灣人有進廟點光明燈的習俗,有些廟宇排隊花錢還點不到;但人心轉得動,點燈也不一定在廟裡。新竹、彰化、南投、苗栗、台東,有很多鄉鎮付不起路燈維修及電費,請鄉民認點,每盞一年千元,可在電桿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或匿名「善心人士」,鄉民紛紛認養,解決了部分財困,而這些「廟外的光明燈」,照亮了更多的人,鄉民必也相信神明會認證保佑。

事都不大,但看得到人心。細細發掘體會,或者生活實踐,遠近角落不乏感動。

   
空心世代 需要「新五四」
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台灣主流文化出自中原,過去數百年來受到各種中西文化洗禮,本有特殊的機會可匯集人才,融會中西文化的優點,為世界文化樹立良好榜樣。

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一九六○到七○年代,中國大陸曾陷於文化大革命的泥淖,這時期中華民國在台灣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及其後約廿年的經濟發展成就,就像是一座海上的燈塔,為後來中國大陸的復興指點迷津。

遺憾的是,從九○年代的「盲忙茫教改」與「濫爛亂修憲」開始,我們自暴自棄,一方面拋去固有優良文化,另方面盲目移植抄襲,文化越來越膚淺而破雜!在學問界,風氣敗壞,人文式微,「賽因斯」淪為「賽引事」與「賽銀事」;在公眾領域,法治墮落,「阿眾主義」盛行,「德謨克拉西」淪為「德歿詭賴戲」,「文創」多呈現「文化創傷」。

誠、仁、中、和的教養毀棄,禮、義、廉、恥的四維不張。「名嘴」從早到晚在媒體上搖唇鼓舌捕風捉影,「婉君」無時無刻不在網路裡匿名隱姓惹是生非。青年成了低頭滑指的「空心世代」—沒有認同,沒有自信,沒有耐性,沒有願景,沒有志向,沒有主張。在這種情況下,標竿政治人物提出「三不」或「四不會」之類的負列政見,竟也能騙選票。

根本問題在於教育失根,文化空洞!教育當局行政掛帥:重視活動卻偏廢德性,空想「國際化」卻輕視國文教育,標舉「產學聯繫」與「創新」卻不思鼓勵磨礪基本功。教育部對學校的評鑑不重實質但看表面,大學對教授的要求不重視問學但偏執論文指標。各級考試對學生只要求會「選擇」,不要求能「申論」;作文題目多屬抒情,少屬義理。毋怪乎,學生程度下降,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如鳳毛麟角,大學在國際間的評價逐漸退步。

在世界經濟瀕臨崩潰、人生價值趨於混亂的此時此刻,我們理當有所作為!識士們當超然於政治之外,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力融會中西的新文化運動,庶幾台灣在世界上重新定位,自覺而覺人,自救而救人。

   
少了賽先生 德先生剩無知
成靜傑/教師(台南市)/聯合報
台灣的社會在追求「德先生」多年後已具備華人世界中最充分的民主環境。但在「賽先生」的發展上,「理性的思考」並不受到重視。

因而產生了諸如以下的現象:要充足的用水,但不想建水庫;要充裕而低價的電力,但不要發電廠;稱許風力發電,但不要噪音妨礙我的生活;要減少碳排放,也要進口更多天然氣發電;想要與世界進行更密切的交流與聯繫,卻讓外國見識到對鄰居的敵意;歡迎外來觀光客的消費,卻憎惡他們占據了風景區;希望下一代具有更優勢的競爭力,卻又要減少學校知識課程和教材內容。

以下引述受到五四影響甚深的蔣渭水先生在〈臨床講義〉一文中,對於當時缺乏朝氣之台灣社會所提之處方:「受正規學校教育 極量;要補習教育 極量;進幼兒園 極量;設圖書館 極量;讀報社 極量」。讓我們的目光從網路八卦、名嘴臉孔和遊戲畫面移開,擁抱真實的知識並思考如何當家作主吧!

   
統獨之爭 左右英國大選
梁崇民/輔仁大學教授(新北市)/聯合報
五月七日英國將舉行大選。這次大選,被視為英國自二次大戰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選舉。各政黨選戰打得難分難解,很難預測誰將進駐唐寧街十號。而這次選舉的結果也可能攸關英國是否舉行退出歐盟的「獨立公投」。因此統獨之爭(英國主權和歐盟主權之爭),很可能成為左右勝負的關鍵因素。

英國最近幾年在多元社會和多元文化的發展下,小黨紛紛崛起,使得傳統兩黨制的英國也轉型為多黨制。此次大選共有七個政黨參選,但比較引人矚目的是以下五個:

.工黨:堅持統派。工黨強烈主張英國應該留在歐盟中。工黨領袖米利班最近與電視名人布蘭德的辯論,對他有不少加分效果。布蘭德呼籲選民不要去投票,而米利班則強調選民去投票的重要性。很明顯地,米利班將努力目標放在數百萬尚未決定是否去投票的選民身上,爭取搖擺的選民支持。

.自由民主黨:支持統派。自民黨與保守黨合作已經長達五年,是目前聯合政府的成員,但自民黨主張留在歐盟中,保守黨卻是不統不獨,主張以公投解決。自民黨雖然參與聯合政府,但在統獨議題上卻是與反對黨工黨不謀而合。雖然主張脫離歐盟的訴求愈益高漲,但整體而言英國選民支持歐盟者還是占多數。如果工黨與自民黨聯合組閣,則反映出了此一統派(親歐派)仍然占多數的事實。但最近幾次的民調顯示,自民黨可能會輸掉許多席次,自民黨領袖(現任副總理)克里格可能落選。

.英國獨立黨:堅持獨派。英國獨立黨領袖法拉居,一貫主張英國應該退出歐盟。但是民調顯示,這位口才便給,喜歡喝啤酒的英國獨立黨領袖,也可能慘敗。

.蘇格蘭民族黨:先獨後統。蘇格蘭民族黨主張脫離英國,加入歐盟。去年九月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差點成功,蘇格蘭民族黨的影響力格外引人注目。民調顯示,該黨甚至可能席捲蘇格蘭選區所有的五十九席。果真如此,該黨黨魁史特金將會對下一屆聯合政府的組合,產生重大衝擊。

.保守黨:不統不獨。執政黨領袖卡麥隆,夾在統獨爭議之間,處處顯得捉襟見肘。他選擇暫時維持不統不獨的態度,將英國是否退出歐盟,交給選民來決定。卡麥隆多次表示,如果保守黨贏得大選,將在二○一七年底前舉行公投。但卡麥隆失敗的歐盟政策(抨擊歐盟卻又不獨),可能會是導致他失去首相寶座的重要因素。

當歐盟強盛的時候,會有許多國家選擇加入歐盟。當歐盟衰弱的時候,會有許多國家想脫離歐盟。最近希臘總理因為債務問題與歐盟執委會談不攏而訪問俄羅斯總統普亭,破壞了歐盟的共同外交安全政策。匈牙利總理奧班暗示可能恢復死刑,違反了歐盟的基本價值,也受到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的警告。這次再加上英國有不少民眾主張脫離歐盟,再次顯示歐盟在內憂外患衝擊下,其全球影響力明顯下降。

英國大選中的統獨之爭,不但凸顯了歐盟合則強、分則弱的警訊,更凸顯了強則合(西瓜偎大邊)、弱則分的定律(鳥獸散)。

   
如何讓自己更好?
很多「中青代」怪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怪自己懷才不遇,就是沒怪自己哪裡不夠好,其實沒人願意不夠好,應該是不知道「從何開始」,一起來試試專家的建議,讓自己變得更好。

絡腮鬍大叔的話與畫
我不曉得大叔講得故事是真是假,也不會想要打電話給他。如果不是真的,那對我來說是一個經驗,警惕自己出門在外要更加謹慎小心,別太輕易相信陌生人。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