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這種片子,我實在很怕有人直接問我「《探訪》好看嗎」,因為它非常非常的個人化,我覺得我是喜歡的,也覺得片子有些梗和嚇人以外值得感受的東西,但試片現場也有人輕蔑大笑給全場聽他有多不屑,散場走我後面的還大聲說「這就是神經病拍的神經病電影而已」,我相信大家看電影有自己的角度,但《探訪》這類的電影特別容易引起觀眾一種奇特的「我最懂」勢的優越感…相信各位若去看大螢幕,也很有機會遇到一些深怕別人不知道他們有多厲害到能嘲笑電影的觀眾。
我想,電影類型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探訪》定義在驚悚片,又是奈沙瑪蘭〔M. Night Shyamalan〕自編自導的片子,有的觀眾就是要來「被嚇」,有的觀眾就是要看那個梗,很難真的把它當作一部正常的電影來看待。
被嚇的部份,實在是每個人都差異很大,我就是只要很安靜,知道等下會有超大音效和東西跳出來,我仍然會被嚇到且會彈一下,所以超討厭電影這樣子嚇我,偏偏電影又總是這樣嚇人的…可是也有那些自認看恐怖片驚悚片看很多的人,對於一些電影拿來嚇觀眾的手法會「嗤之以鼻」,甚至會大聲笑出來要讓其他觀眾知道他有多看不起這些手法。可是我相信也有許多比較安靜的觀眾,默默的在把自己融入電影當中,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那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探訪》很標準就是會有這兩極化的反應。所以喜歡不喜歡看《探訪》,可能真的要看你的個性和期待了,如果你只是想要很緊張很緊張,再加最後一個梗讓你大吃驚,我覺得看《探訪》實在會讓你覺得很不屑…文章也請不用看下去了,因為下面寫的不會是你想看到的東西的。
這裡,我只想把《探訪》當作一部普通的電影,不要帶著什麼自己的預設立場去看片的角度來聊它。
《探訪》的中心,其實是一個家庭問題,很常見的問題,爸媽和孩子鬧翻,孩子離開家之後就不再聯絡,在這部片子中,是單親媽媽和自己的雙親有這樣子的問題,但單親媽媽的兩個孩子還是想去拜訪多年後主動聯絡上他們的爺爺奶奶。所以電影大部份的過程,是孩子們拜訪的那一週的生活。
不過片子的角度是用兩個孩子中很迷拍片的姐姐,想要做一支紀錄片,因而拿著攝影機到處拍的角度。但片子一開始就有說明,她做這支紀錄片也是為了媽媽,因為她知道媽媽還是對和爺爺奶奶翻臉不相往來這件事放不下,心中也始終有個傷,所以貼心的孩子想要為媽媽拍一支紀錄片,在片中呈現出爺爺奶奶的心情,可能再加一些對老家的回憶,來讓媽媽能夠放下。
這就是前面說的,電影背後一些可以思考的部份,我們常常會因為一時氣憤而做出後悔的事情,而這忿怒可能會讓我們拉不下臉去修復,而永遠有著遺憾在,不論誰對誰錯,打從心底原諒都是很難的一件事。如果你也願意去看《探訪》的這個層面,會在這場…驚悚劇之餘,更有些收穫。
不過,《探訪》的過程還是驚悚的,是有一點詭異的那種驚悚。這樣說可能有點難想像,我舉個例,我自己曾經有一個經驗,我們家有一間房間是橫向拉門,有一天半夜我聽到聲音被吵醒,就起來上廁所,結果看到我弟站在拉門前面,一直不斷把門拉開、關上、拉開、關上…當下真的覺得有點恐怖,因為完全不了解自己如此熟悉的人為什麼突然做這種無法理解的行為…(後來證實他在夢遊完全沒意識)。大部份的時候,我們和人相處,都是看到人可以控制的理性面,但這並不表示人只有這一面。(比如很正直的男人說不定酒後亂性就想對你如何…)《探訪》剛開始的驚悚來自於,因為孩子們去和從未見過也不了解的爺爺奶奶相處,一連好幾天都共同生活在一棟房子中,不小心也會發現他們的一些怪癖…甚至怪行為…對於和我們不同或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狀況,偏偏又是身邊的人做出來的時候,心理多少會有一種很詭異的不安感吧?《探訪》的感覺大概就是這樣子的。
越到後面,發現問題越來越大,怪事也越來越嚴重…但再怎麼說就是人類能做到的行為…只是可能不是你會想到的而已,所以要說嚇死人的恐怖嗎?我想應該不至於,但就是前面說的,像我自己見過每天相處的親弟弟晚上突然有怪異舉動時那種說不出的詭異感,若你一定要看很恐怖的東西而不願用開放的態度去理解,可能就會像試片現場有些人直接對這些行為「大笑」(其實這讓我很反感,因為有人確實試著把自己投入情境中在感受當事人對這怪事的心理反應,而這種人卻單純覺得「啊你弟弟好好笑一直開門關門不累嗎」)。
再來,就是片子接近後段時少不了的梗了,梗…一句話就可以道破,所以網路看文章時要小心,梗一點也不難,只是因為我們從頭到尾都是跟著兩個小孩所見的一起去了解爺爺奶奶,所以我們得到的資訊也和他們一樣多,才能夠體會他們知道梗的時候心中的感受。
我想從上面寫的,大家應該多少看得出來,《探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觀眾和片中兩位小孩相同的視角與體驗,也因此你是否能夠去融入、感受、成為當事者,或是你只是很旁觀的要看戲,這兩種不同的心態會造成很不同的結果。還有就是對一些角色本身沒說出來的想法,比如小孩對於爸爸丟下他們離家的反應,是生氣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媽媽不願和爺爺奶奶重修舊好心裡又是怎樣的轉折?電影沒有很多機會談這些,卻有一些反應是出於這些心情的,這部份也會需要觀眾自己發展同理心而不是覺得「幹嘛這樣」。
也許《探訪》不是那麼大眾口味,畢竟它需要觀眾調整期待,且雖然主打驚悚卻也有人情探討,但喜歡看人情探討的觀眾可能又不愛被嚇(我就是),只想被嚇的人又覺得不夠嚇人,定位是有一點難讓全民瘋,至少希望這篇文能給大家多一點點概念,判斷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