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為了節電,就完全不使用電。我們可以思考,怎麼樣節電才是聰明節電……
核災後的改變
我從沙崙車站搭車,欲前往台南火車站。抵達時,電車已在月台等待,冷氣、燈光與車門都開著,準備好讓乘客一一進入。
這似乎是常見的現象,但我越坐越不安。想到離發車還有十分鐘,車頂上傳來冷氣機轟隆作響的運轉聲,車廂兩側共六個大門,其中一側有三個大門,卻都大剌剌地開著,進來的乘客只有少數幾人,但其排碳代價卻是眾人一起承受。
回想起同樣燠熱的八月天,我在日本搭電車旅行,電車雖早已進月台等候,但距離發車時間還有五分鐘,車門緊閉,直到時間更近了,車門才開啟,乘客魚貫進入車廂。車廂靜悄悄的,電燈還沒開,冷氣也關著,但因身體進到車內涼爽處,即使一時沒有冷氣,也不會燜熱難耐。人們很少為此抱怨,頂多埋怨一下氣候變遷。
這個國家從四年前發生核災後,全國上下力行節能,到處都可以見到節電的措施,像是餐廳內的燈少開一點,公車每遇到紅燈就熄火省油。
SMART節電
當然不是為了節電,就完全不使用電。我們可以思考,怎麼樣節電才是聰明節電?
管理學裡有聰明管理的方法,英文簡寫為SMART五個步驟,S是就事論事,M是量測,A可達成的,R是有關聯的,T是時間(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再來檢視成果),這剛好可以用來檢視上面的例子。
S 就上述而言,車長應認知到,車廂在發車前十分鐘就將冷氣、電燈、車門全部開啟,固然方便旅客,但也勢必耗費掉許多能源。
M 若電車有電表,就能明顯看出大阪電車的「只開車門不開燈與冷氣」等客模式,與「開車門且冷氣燈光皆開」的等客模式,兩者的耗電差異。不過,即使沒有電表量測,大概也能判斷「暫時不開」比較省電。
A 如果車長決定要採用節電模式,那前提就是每種電器是否可以獨立控制,是「只開車門不開燈或冷氣」,還是像日本許多地方的電車,先讓旅客在車站等候,等到開車前約一分鐘才開啟車門。
R 一旦執行了改變的行動,是否能看出有無成效?
T 節電的行動往往需要時間來證明,要是沒有量測的電表,就要試著做一陣子,靠電費帳單來證明。
SMART是現代管理學前驅彼得·杜拉克在1954年首先提出的,六十年來改變世界上無數的企業體,減少浪費,讓經營更有效率。
風能創客
萬里國小每年舉辦新北市小學風力車競賽,比賽辦法很簡單,先利用回收的牛奶瓶、寶特瓶、瓶蓋等材料做出車體,由主辦單位提供氣球,將其中一個氣球連結在車體上,吹飽後向後釋放,其噴氣就成為推動賽車前進的能量。競賽在體育館內進行,每次由兩個隊伍在兩個跑道上各跑一次,測量兩次距離,跑得較遠的勝出,輸的則進入復活賽,如此對決產出總冠軍。
我每年都去觀察學生們的表現,參賽的學生必須展現高效率用能的設計能力,畢竟,風力車的動力僅來自一顆氣球,車體必須設計得沒有阻力與輕盈,車輪則要運轉流暢,更重要的是氣球的噴嘴要控制好,氣太小推動不了車子,氣太大車子會爆衝,但一下子就沒氣了,跑不遠。能夠持續穩定地提供噴氣動力的車子,才有機會贏得冠軍。
參加比賽的隊伍大致上都會學到這些觀念,藉以設計心目中最佳的節能車輛。但比賽時,不單要有設計最好的車子,臨場的穩健也十分重要。常常見到學生在試跑的過程很順利,但比賽的時候,不是車頭角度放差了,跑出跑道,就是氣球與噴嘴控制不佳,讓氣球白白消氣浪費掉了。
這道理和生活用電一樣,我們常常以為節能只要把設備改善好就可以了,其實人才是能源的使用者:好的設備固然可以節能,怎麼聰明善用能源,才是最大關鍵。
■ 愛地球守則:現代生活,無時無刻在使用能源,隨時提醒自己,聰明善用且不浪費能源,才能減少用能排碳,減緩全球暖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