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誕生了,然後呢?試著回想幾年前,第一次拿到智慧型手機的感覺,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一通電話隨時就能找到家人、朋友;只要連線上網,隨時隨地所有資料一把抓,一個典型將科技應用延伸到生活的範例。 然而,科技帶來了便利之後,科技「焦慮」也隨著而來。記得我以前在學校要寫論文的時候,為了到讀書館找參考資料,必須舟車勞頓親自到讀書館內,靠著書目索引找到想要的書目、論文,再一一翻閱、詳讀,才能找到我真正想要的內容。
那時候人們與資料之間的關係是對等的,資料對人們來說就像是寶藏,但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之後,資料卻變得太多、太雜,上網隨便打一個關鍵字就能找到上萬筆的資料,多到根本沒有時間看完。網路,原本方便人們查找資料的「便利」儼然變成了「焦慮」。
2步驟 解決用戶焦慮
隨著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一直都有新科技取代舊科技,創造出更多「便利」;天性使然,人們的慾望無窮,永遠有新的「焦慮」需要被解決。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我認為需要透過2大步驟,第一:找到前科技的「惡」,第二:做好做滿,來找到最佳解答。
步驟1 找到前科技的「惡」
「新科技的發明是用來解決前一個科技留下的『惡』。」一位諾貝爾物理學家所說的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它說明了科技雖然帶來了便利,卻也同時扭曲了人們的部分需求,進而造成了其他問題,需要透過新的科技應用去解決。
也因此,我認為要解決客戶焦慮的關鍵就是,去觀察現在的科技應用「到底改變了什麼」、「當中留下了什麼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說:手機出現了以後,聯繫變方便了,但詐騙電話也變多了,Gogolook開發的防詐騙APP「whoscall」就是用來解決過去科技遺留下的問題,把人們的電話體驗拉回過去小時候,接到電話是興奮的、開心的,而不是感到困擾的時刻。
步驟2 做好做滿
透過第一步驟找到焦慮,進而創造出新的服務與產品,解決焦慮之後,如何將服務做得更深,繼續鑽研下去,做好做滿,則是第二步驟。若是不斷在眾多使用者需求當中打游擊戰,服務並沒有辦法深入解決「焦慮」,反而應該緊抓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需求,做到最好。
也許在鑽研新解決方案、加深服務與產品的過程,企業會經歷一段不見實質獲利的陣痛期,但是,保持信念、堅持做到好,才能真正解決「焦慮」,甚至找到自己過去推出的服務中,所造成的「焦慮」,繼續創造價值。
量化資料 貼近使用者需求
因此,「察覺」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其中「資料」的價值不可以被抹滅。我認為與其透過假想、創意發想的方式,去發現客戶的焦慮,以及他們更深一層的需求是什麼,倒不如回過頭來相信資料的力量,再據此去改善產品的發展方向。
有一句話這麼說:「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文化把策略當作早餐吃掉。)」其實就說明了文化對產品、服務走向的影響力是很強的,並不是有強大的策略就可以在全天下走透透,傾聽「當地」使用者的心聲永遠最重要。
比如說:根據我們在東北亞各國當地所做的調查發現:台灣的電話騷擾數目比簡訊騷擾多,對電話騷擾封鎖的需求比較大;韓國卻相反,簡訊騷擾的數目比電話騷擾多,因而對簡訊騷擾封鎖的需求比較大;日本市場則很特別,不論是電話或是簡訊騷擾,數量都不大,所以他們並不特別需要電話或簡訊封鎖功能,反而應該從lifestyle出發,像是「找電話」等功能。所謂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其實就是在各個國家要本土化(Localization),因此在拓展服務、產品到海外的時候,透過分析當地使用者的行為的資料,能夠幫助團隊找到產品在各地的不同發展方向。
再比如說:現在通訊軟體發達,家人、朋友之間打電話溝通的時間減少了,有些人可能會對從電話體驗出發的APP抱持存疑的態度,但資訊依舊是有價值的。根據whoscall內部所做的調查顯示,雖然整體電話的撥打數量變少了,但騷擾電話反而比以前還要多,也就是說防止電話騷擾的需求,比以前還要強。
除此之外,根據whoscall在2014年7月1 日至12月31日,分析資料涵蓋727,498,789通電話所做的調查中顯示,惡意電話造成平均1人1生損失新台幣14,035元,等於可以幫學童買2年的午餐;台灣人1年遭受的騷擾電話數量約75,421,674通;惡意電話每個月造成了超過15萬小時的時間浪費,每個月的金錢損失則可以買上386萬份的珍珠奶茶與雞排。
這樣的資料,不就是在告訴我們防詐騙服務的價值嗎?也就是說,量化資料的分析,能夠幫助梳理出路。
ad = advisor 廣告是價值交換
解決焦慮、創造需求、提供服務給用戶,相對於找到獲利模式來說,我認為是比較簡單的事情,當然做到這些事情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建立獲利模式卻是Gogolook與許多其他企業都還在學習的事情,除了要滿足使用者之外,更要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而這對於純粹做網路的企業來說,又是更難的一項挑戰與關卡,因為像是用APP叫車的服務,使用者就一定要付錢給司機,但使用純粹解決非實體、網路的APP時,相對難以要求使用者付費。
跟大部分網路事業的獲利來源一樣,目前「whoscall」也是利用廣告作為營利來源,但是在廣告流程上,我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做法。比如說:將廣告流程與使用者體驗以及需求做整體搭配。傳統的做法有的是用全版面廣告、或是banner等方式,有時容易造成內容閱讀、流程體驗的困擾,因此我認為最確切又不會干擾使用者的做法是,將使用者真正的需求考慮進去,這個廣告必須是用戶有興趣的、有需求的東西,而這可以透過來電對象等資料來分析。另外,不論是模板的優化或設計,也都是影響使用者觀感的要素。
「ad」這2個英文字母,除了代表著「advertisement(廣告)」這個解釋之外,我認為將它賦予「advisor(顧問)」的價值會更好。比如說:今天一家餐廳打電話來跟用戶確認訂位,在掛完電話之後,就顯示餐廳廣告在內,提供用戶更多的需求選擇,advertisement反而成為了advisor的角色。
創意因為限制而自由
不管是過去的網路破泡沫化,或是未來網路世界瞬息萬變的發展,都可能造成企業殞落,而我認為企業要永久經營下去,第一要堅守最初的核心思想,不以短期利益為誘惑;第二要專注於解決客戶焦慮、創造需求;第三則是信念。
目前台灣網路科技產業在發展上遇到了許多困境,相對於其他穩定的產業來說,新興的網路科技產業除了有諸多限制,更是有諸多不確定性,優秀人才也因此不敢貿然投入,再加上人才的大量缺乏,對新創公司而言,要找到對的人才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我不認為企業可以把找不到人當作藉口,進而怪罪政府或任何人,現在的產業環境變化得太快,又沒有標準的模式,人才的培育本來就很容易跟不上速度。除此之外,在Gogolook拓展產品到海外的過程中,我跟許多國家的年輕人一起工作過,我不覺得台灣年輕人的素養有比別人差。我反而認為企業應該減少抱怨,將時間花在積極吸收有潛力的人才,透過做中學、師徒制的方式,激盪出新的做法,讓年輕人發想創意。Linkedin執行長傑夫.韋納(Jeff Weiner)說過一句話很有趣:「經營新創公司就像是有一堆飛機的零件從空中掉落下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零件掉下來的過程中,把飛機組裝完成,然後飛起來。」
我始終認為:「創意因為限制而自由。」如何在合法範圍下顛覆限制、產生創意,是一大挑戰,也是網路創業好玩的地方。
whoscall實例:解決焦慮的下一步
2階段把服務做好做滿
以防詐騙APP「whoscall」的開發歷程,作為將服務做好做滿的實例來參考,雖然目前都還在努力當中,卻也經歷了2階段的服務開發歷程:
階段1解決不好的電話
事實上,我們經常遇到有投資者問說:「現代人打電話的機會變少了,開發防詐騙軟體的意義是什麼?」但根據調查,沒錯,現代人打給朋友、家人的電話變少了,但詐騙電話還是有,甚至還更多。
因此,防詐騙APP「whoscall」最一開始,是以協助用戶辨識詐騙電話為服務核心,透過將電話號碼放在網路上做搜尋的方式,找出這些騷擾使用者的電話號碼,諸如:直銷、保險等,協助用戶直接阻擋、封鎖擾人的電話號碼,減少麻煩與焦慮。
階段2解決好的電話
不過,我們卻發現了這些電話當中,也有些可能是利益良善的來電,不一定所有的陌生電話都是「不好」的,比如說:PChome的送貨員在送貨前確認客戶方便取貨的時間,這就是一通陌生卻利益良善的電話,但使用者卻可能依然帶著存疑,甚至質疑的語氣答話。因此,我們的第二階段就是找出這些「好」的電話,再換句話說,是找回手機發明後、詐騙電話變多後,人們溝通通話之間越來越缺乏的「信賴」。
為了找回信賴,「whoscall」用增進產品功能的方式,也就是讓使用者在APP內,建立名片,詳列名稱與資訊,讓利益良善的企業單位可以避免被掛電話的可能,更可以協助微型商家透過手機、透過網路,在提供服務的時候,能夠快速讓消費者認識自己,建立微品牌。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5年12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