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多年前,一群音樂家陸續從國外回國,有的人進入學校任教,有的人到樂團任職。雖然分散各地不同單位從事演奏與教學工作,但熱情與活力是這群「青年藝術家」的共同特質,每個人都迫不急待、躍躍欲試,想把自己鍾愛的樂器透過各種方式推介給社會。那個年代,舉辦獨奏會與從事室內樂的風氣正逐漸興盛,同時,國人作曲家致力創作,年輕的「藝文生力軍」因而時常受邀首演發表。音樂家們擁有許多相互交流、合作的機會,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不時會聚在一起,談理想、聊生活。在某次聚會上,眾人談起室內樂,提議何不組一個跨領域的室內樂團,讓不同樂器的演奏者有機會一起演出?於是,「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就在絃樂、管樂、擊樂等幾位好朋友的熱情相約下,於一九八九年成立了!參與「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是我美好的青春記憶,那時候,出於對音樂的單純愛好,每個人想辦法從各自的行程中排出時間,一起排練、演出,時常玩得不亦樂乎,深厚的情誼也由此累積。
一九九四年,「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另一章—大兵的故事》。創作於一九一八年的《大兵的故事》,配器含括絃樂、木管、銅管、鋼琴等樂器領域,音色對比強烈,再加上一組打擊樂器後,音響效果更加豐富。對我們這群年輕的「音樂新兵」來說,一起演奏《大兵的故事》是很好的操練機會,因為這首經典作品可謂「小成本、大製作」,除了能展現室內樂團的細緻特質,還可嘗試舞台劇、動畫、多媒體等跨界融合,讓展演能力獲得提升。演出後,獲得熱烈回響,也有意猶未盡之感。
二○○三年,由兩廳院所規劃的獨奏家系列特別邀請徐家駒老師擔任策劃,再次集結多位「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成員及知名國人演奏家,結合音樂劇場的概念搬演《大兵的故事》。這次演出,有成熟的深化也有創新的拓展,創造了相當難忘的回憶。二○一七年,適逢兩廳院卅周年,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委託徐家駒老師擔任製作人,重新演繹《大兵的故事》。時隔多年,老友們再度為了演出聚首,如此「再現經典、經典再現」的形式,實別具意義—此舉不但映照出一份對音樂卅年不變的情懷,也象徵著社會給予機會和環境讓藝術工作者漸進學習,所能達到的寶貴成果。
物換星移,當年的「藝文生力軍」如今已成「沙場老將」;一起排練的時光仍舊歡笑聲不斷,彷彿再次回到了當年的「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我們半開玩笑地互勉:無論新兵還是老兵,都一定要保持專業水準,如果沒演好,《大兵的故事》豈不成「天兵的故事」了!我想,三度參與演出的大兵,不但要為作品注入更多的生命歷練,使音樂更加深刻,還要成為支柱,累積承先啟後的經驗。如此,我們便能夠期待,不同的時代裡,不斷有經典被創造、被再現。(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