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莎颱風造成花蓮和平電廠輸電鐵塔倒塌,引發限電危機,政府機關中午關冷氣,並呼籲民眾節約用電。然而反核的供電缺口,加上夏季用電量增加以及其他電廠因颱風的耗損減產,使得不合時宜的燃煤發電還要變本加厲地持續下去。
台中火力發電廠碳排放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中區民眾每一口呼吸都充滿了危機。等到風向隨著季節改變,這些汙染物很可能與其他大型汙染源的廢氣產物結合,毒害整個中南部的民眾。北部或因地形屏障,對這霾害幾乎沒有感覺。而這一切戕害中部民眾健康甚劇的發電決策,全是由天龍國裡無感的政客做成,在地人求告無門,連自由呼吸的權利都失去了。
事實上,台灣這種由大型發電廠發電、再透過高壓電線一一分送給遠端使用者的做法,已經是落伍的思維。本世紀初就有研究人員發現與其無上限地擴大發電廠的規模,造成供電成本的浪費與無止盡的環境汙染,不如在用電者周圍就近建立發電系統,降低發電運輸成本,並提高供電穩定度,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這就是分散式發電,也叫做去中心化發電。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在社區家戶樓頂裝設太陽能板,供應家戶所需,還可將多餘的電賣給政府或其他需要的單位。這套做法在德國、瑞典等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
很多人質疑太陽能發電成本較高,其實因電池製造技術突破,太陽能發電成本已大幅下降,品質提升許多;台灣也早已有許多平台與民眾參與,「自己的電自己發」已非癡人說夢。
很多人誤認為煤炭發電成本最低,擔心其他發電方式的電費會上漲。先不論煤炭的國際價格逐年增加,光是這些發電機組每年的維修成本、傳輸電要蓋的變電所、高壓電塔、變電箱、電纜線等,都是可觀的經費支出,但是在發電成本的帳面上是看不出來的。還有電力運輸過程會有相當比例的損耗、降壓時造成的電力散逸,更別提線路損壞而漏失的能源,都大幅降低了煤炭供電量的效益,形成可觀卻無謂的浪費。
供電危機使社會大眾特別是工商界承受莫大的限電壓力,這絕非政府機關拍拍胸脯說中午不吹冷氣就可以解決的。最重要的是人體經年累月受到PM 2.5、戴奧辛…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一旦生病,家庭的痛苦、健保的龐大支出、國家整體人力質與量的下降…都是隱藏在火力發電後面的長期社會成本,必須由絕大多數無辜民眾買單,非常不合理!
與其利用電塔倒塌恫嚇民眾,不如思考台灣能源政策可長可久的前瞻性。就像越來越多的人現在不裝有線電話,直接人手一機;同樣的,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度、孟加拉也考慮跳過火力發電階段,直接進入各家各戶自給自足的太陽能源供應系統。這是世界趨勢,或許可能帶動另一波台灣再生能源相關產業的發展!這確保了人民的健康與環境的永續,是政府應該優先考慮的政策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