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的練習,能幫助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對治人與人關係中的種種煩惱與問題,進而能夠影響生活中各種面向的關係,例如家庭、情感、工作、人際,甚至是與世界的關係。 練習的對象可以從自己開始,然後是你喜歡或深愛的人,再來是對你來說感覺比較中性,無明顯好惡的對象,最後才是不喜歡的人,甚或怨敵。
一般來說,人都是愛自己的,因此以自己做為柔軟、善心的對象較為容易。但也可以從自己摯愛的對象開始練習,最後再回到自己身上。總之,原則就是從自己覺得較容易的對象開始著手練習。
一、慈
最基礎的慈,是一種無所求的「友善之意」。像是一個不為什麼而發生的微笑。慈的品質有非常多種,像是母親對孩子的溫柔、祖母對孫兒的慈祥和藹、朋友之間的關愛互助與厚道,或是初見陌生人之間的親切與友善……等。
深化慈心的練習,必須來自於對自己的友善與溫柔。若對自己極為嚴苛,自我批判強烈,外在的親切友善,有可能只是流於世俗表面的禮節而已。大多數生長於較嚴苛或教條式成長環境的人,在練習這個部分時,會比較困難,這是因為孩童時代的自己,在某個階段被過分嚴苛地要求或對待,凍結了柔軟的心。
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觀想那個孩童時代的自己,像對待自己所生的孩子一般,溫柔友善地擁抱著那個孩子,給他需要的愛。
慈心的培養和練習範圍可從自身開始,延伸到我們愛的人,然後延伸到所有不認識的人,最後是我們不喜歡、怨恨,或視為敵人的人。
慈心的培養和練習,可以用靜坐或觀想的方式,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通勤移動的零瑣時間。
用零碎時間來練習是很好的,因為現在的人生活太過忙碌,所以一想到要抽出時間做十五到二十分鐘的練習,一開始難免會覺得困難,因而容易放棄。
零碎時間的練習能讓初學者覺得比較輕鬆,而已經有練習基礎的練習者,則可將正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悲
悲心即是指「同理心」,如此之心能夠轉化煩惱。「同理心」是如同英文所說的「讓自己站在別人的鞋子�堙v(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意指將自己置身他人的境地著想,而非以一種「我高你低」、「我優你劣」的態度,帶有自我優越感地給與同情。
「同情心」有種「雖然對方很可憐,我很同情他,但這種事絕不會發生在我的世界」的意味。「同理心」是除了設身處地去試想對方的情況,也深深了解如果其他種種的因素與今不同的話,這可能也會是我所經歷的處境。
例如走在街上,偶爾會看到身有殘疾的人在兜售物品,或是衣衫襤褸的乞討者。向他們買東西或是捐贈時,若是覺得:「這些人的景況離我太遙遠了,這些狀況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如此便是用一種施捨的態度在對待別人。真正的「悲」心,應是深刻地了解到,今天若是自己身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際遇,其實這些狀況,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是不無可能,因此油然生起同理的感受,進而更能關心各種與自己不同的人。
悲心的練習也包括深深地關注、傾聽與陪伴。不急著安慰,不急著叫對方不要哭,而是以安靜的方式感知對方所正在經歷的一切身心感受。
三、喜
喜是因為心念知足而對當下時刻能深刻地滿足,安詳的喜悅,而這個喜悅也是為每一個人的。喜同時也是打從心底真心地為他人感到喜樂。像是母親第一次看到孩子走路的感動和喜悅,或是真心地為他人的卓越成功或幸福而感到喜悅。
喜的練習,是對治妒忌心的良藥。當我們不能因他人的成功或幸福真心感到喜樂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感到恐慌,或對於他人的現況感到羨慕,但卻擔憂自己無法成功地成為那個樣子。在生活中,如果感到妒忌,或擔心自己不夠好時,可以觀想自己經歷著對方的一切卓越成功或幸福的現狀,然後深觀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生命中的卓越成功與幸福。當這麼觀想的時候,內在慌亂妒忌的心,就會像一個哭啼不停的小嬰兒被安撫至安心地睡著。
四、捨
捨的意思是無分別心,深深理解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以人的本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好惡和分別心。「捨」即是儘量帶著覺知,平等地對待周圍的人。
當然,我們對於喜歡或愛的人總是有偏好,但至少透過練習,可以讓分別心的落差不至於那麼大。
在練習中,如果察覺到好惡心或分別心非常強烈明顯,也要帶著覺知照看這樣的分別與好惡從何升起。要體悟這些,需要從實際具體力行做起。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養成捐助物資或善款的習慣,或者投身任何人道義工形式的活動。
因為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和精神替不認識的人們付出的時候,代表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不是自我中心地全都只專注於如何讓自己更成功或更富有。透過這樣的善行,幫助我們從內在去體會「捨」的真正涵義。因為光看字面上「無分別心」這四個字,真的太抽象了。透過身體力行後才能從內在實證和體會。
雖然以上我們用慈、悲、喜、捨這四個部分來闡述,但四無量心的練習其實是無法切割開來的。當我們對陌生人練習慈心友善時,在無所求笑容升起的那一剎那,我們必然也同時體會到喜(因為友善之意所帶來的喜悅)和捨(一切平等)。
例如,當我們以悲心面對正在經歷著情傷的朋友,真心深切地傾聽與陪伴時,我們同時也練習著慈心(友善耐心地陪伴),悲心(感同身受地體會他人)和捨(也憶起只要是人都會經歷的情傷)。
當我們因發現自己的妒忌心,而修習喜心,為他人慶喜時,在記起要修習喜心的同時,對自己內心的恐慌已然起了慈心與悲心,才會記得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溫柔地安撫恐慌的煩惱心;也憶起你與對方都值得生命中的卓越成功與幸福,而那便是捨的平等心,人人都值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