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第273期】重溫皇后合唱團的傳奇!還有人性和教育的好電影


【MUZIK AIR】與你分享更多與音樂相關的大小事,讓所有人都能毫無障礙的接觸美好音樂。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1/02  第27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關於本週電影
好片推薦 《波希米亞狂想曲》將我們的記憶與電影連結
《我的嗝嗝老師》 從心改變一個人,而不是從腦袋
《親密陌生人》人與人最理想的距離,絕對不是零距離
 
關於本週電影
各位朋友大家好

本週雖然沒有特別強的商業大片,但仍然有許多好看的片子,相對比較大的是《波西米亞狂想曲》,講皇后合唱團的故事,可能會需要一些觀眾的實際經驗連結來增加感受度;另外還有兩片也一定要推薦一下的,《我的嗝嗝老師》是講教育的印度片,有特殊疾病的老師帶放牛班的學生,是真的能夠打動人心而不是說教的電影;還有翻拍的韓版《親密陌生人》,把人際關係的距離拿出來赤裸裸地探討,很好玩也很切身,還能引發很多思考。

祝大家週末觀影愉快

火行者

 
《波希米亞狂想曲》將我們的記憶與電影連結

有先說一下,我自己不是皇后的歌迷,當然他們的熱門歌曲有聽過,可是對樂團成員的狀況以及樂團發生過的事情都不清楚,某種程度可以說是以一片白紙的狀態來看《波希米亞狂想曲》的吧。

也就是說,我並沒有比較的基礎,哪些地方是否符合事實,還是有什麼選擇性呈現,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些我都沒有預設值,我完全是當一部電影來看,所以或許對它的感受跟樂迷會有角度上的不同,就參考看看吧。

整體來說我覺得還算不錯看,至少我這個沒有皇后感情的人,看到最後,聽他們現場演出都覺得感動了。

其實仔細回想,過程沒有太深刻的細節,有點平順地描述他們的發展過程,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機緣,坦白說,並沒有很傳奇性的橋段,像是一般樂團成名的故事,讓我覺得少了一點…神性。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就是神級樂團也是凡人出來的,不是嗎?

我在想,因為《波希米亞狂想曲》的定位夾在真實跟虛構之間,確實皇后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是紀錄片,電影多少有電影的成份。假設今天片中的樂團是虛構的,歌曲也是我以前沒聽過的,我看這部片子可能分數就會打不少折扣,因為它選取的過程橋段還不夠突出有特色,不差可是不容易吸引到我。重點是,偏偏它講的是皇后,是我認識也想要了解的樂團,我也想知道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後有什麼前因後果,這樣子的心態就會增加我對過程事件的好奇心,對片子的好感度就上升了。(有點類似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的差別。)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屬於這種知道皇后卻知道得不夠清楚(可能叫不出主唱的名字,甚至不見得看過他們的演出,只是聽過樂團名和知道特紅的歌曲),也許也會有這種效應產生。

因為知道了許多我本來不知道的故事,當電影的最後,最鼓舞人心的大場面演出,確實有讓我聽到鼻酸,熟悉的歌曲,全新的感受,以前覺得好聽,但純粹是弦律好聽,看了電影之後,是知道背後故事而多了心情的好聽,另有一種味道。

且在試片的時候,電影公司安排了聲林之王的人,在最後段的演唱會時站起來一起唱,我們剛好選到了這些暗樁前面的位置,所以沒有被擋到畫面,又覺得背後有真人像是演唱會現場一樣,搭配電影還頗有臨場感(但聽坐在後面的人說,完全被擋到畫面的感覺就很不好了)。最後一整段演出蠻長的,其實單就電影來說,這個比例有點太高,但就想要認識皇后,或想要聽歌的歌迷,應該是不會嫌長的。

所以這部片子真的很不好寫,它帶著太多不是純電影的因素,真實世界中我們自己的記憶和認識,都會和電影交織在一起,改變我們對於電影的感受。想了解他們的觀眾、本來就是樂迷想要來懷念他們的觀眾、非常迷到太清楚許多細節而會要求電影要忠實的觀眾…各式各樣的背景看《波希米亞狂想曲》的反應可能都會不同。

至少對我這個皇后門外漢來說,《波希米亞狂想曲》是有用的,它沒有讓我悶到,它讓我對皇后有了概略的了解,它讓我更喜歡皇后的歌曲,它也讓我體驗了我以前錯過的皇后魅力。

 
《我的嗝嗝老師》 從心改變一個人,而不是從腦袋

《我的嗝嗝老師》 是一部談教育的印度電影,教育這個題材,好像蠻硬的?但電影用輕鬆幽默又帶著溫馨的方式,從一個自己有無法控制的抽蓄問題的老師帶一個放牛班,來讓觀眾對「教」與「學」有不同的感受。

說到印度的教育電影,就會想到《三個傻瓜》〔3 Idiots〕,《我的嗝嗝老師》 雖然沒有到那麼感人,但還是兼顧商業性跟很好的訊息,蠻容易消化,看完也可以帶走一些想法。

這種要讓人「改變」的故事,就看過程是否有說服力了,片中不只是老師改變了不想唸書的學生,改變的還有老師教學的方式,學校對於老師及學生的看法等等。蠻不錯的一點就是這些改變並不是發生一件事就完成了。很現實的,有些事情的確會在當下打動我們,讓我們「想要」改變,可是回到生活中,改變的過程遇到挫折,當初讓我們不想改變的那些環境或個人因素還在,幾次之後我們很容易又會覺得不可能改變的,於是又回到原狀了,而《我的嗝嗝老師》 有去談這一塊,所以讓它更能說服觀眾。

當然,劇情有比較戲劇化的設計跟時間上的巧合,但也因為這樣所以還蠻能吸引一般大眾,如果要把訊息傳遞出去,我倒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

而且片中的大人小孩選角都不錯,感情流露都蠻真摯,不會有作戲的感覺,角色特色鮮明,雖然人物蠻多的,但不重要的都還可以分辨出來,連年輕演員也可以把內心的感受表現的不錯,把故事想傳達的訊息帶出來。

所以想傳達的訊息到底是什麼?其實還蠻多的。

女主角本身就會受到異樣眼光,她跟大家不同,但只是她的不同比較外顯而已,其他人就比她「正常」嗎,我們為什麼要覺得人一定要怎樣呢?

同樣這些放牛班的學生也是因為貧窮背景而受到其他學生排擠,甚至被老師排斥,越是用叛逆的方式反抗,越是被討厭,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點出問題以外,《我的嗝嗝老師》 也有解決方案,老師用更生活化的方式把大家已經知道的事跟課本上的內容連結,且把不同學科融合,因為在真實世界上問題本來就不是一種學科可以解決的感覺。

而且不只是學科而已,老師教得再好,如果學生沒有意願,也不會去學習。所以幫助他們看到學習的意義,可以選擇怪罪環境,怨天尤人;也可以選擇接受環境,去做自己能做的。除了學科上有好的教學方法,也要在心態的引導上配合,才會有效果。

還有,《我的嗝嗝老師》 最後還更進一步點出,並不是當了老師之後就不用再學習了,教人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傳授出去,但並不表示自己已經完美。這點也很值得已經「定型」的大人們思考,自己有多少年沒有改變了?沒有再吸收新知了?沒有再成長了?不見得是指學術上,待人處事上、生活態度上等等也都包括在其中。

以上只是列出一些,《我的嗝嗝老師》 有不少很正面也很實用的訊息,透過輕鬆甚至有些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不是對觀眾說教,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感受,進而接受。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示範。

 
《親密陌生人》人與人最理想的距離,絕對不是零距離

《親密陌生人》是之前義大利版《完美陌生人》〔Perfect Strangers〕的翻拍版,兩個版本我都喜歡,如果先前錯過了義大利版,韓版別再錯過囉,這部片子利用一個小小的遊戲,把很多人與人之間相處互動的距離拿捏和相關的元素拿來討論,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對當中的某些情節有共鳴,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只是我們不會這樣赤裸裸地呈現。

《親密陌生人》用一個老朋友的聚會,在聚會上玩一個晚餐期間所有手機訊息都要公開的挑戰遊戲,讓許多問題浮上台面。看起來要說的主題是,我們認為非常親密的人(另一半、四十年的好友),我們了解他們的程度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嗎?但我覺得這只是其中一個主題,還有很多很多相處之間的細節很值得細細品味的。

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一點小亂,因為一下介紹三組人馬,且對我來說韓國人的名字都蠻難記的,我又不是很會做臉孔辨識…如果你也有這類困擾,別擔心,等他們都聚在一起的時候其實並不難分,一方面夫妻會坐在一起,二方面人物就只有這些了,都定下來之後硬是看衣服也能區別(男性角色差異比較大,女性一個比較年輕小女孩,只剩另外兩個熟女靠衣服來分,應該不難),且因為面對面了,叫到名字通常也會把鏡頭帶向那個人,所以記不住名字也都可以知道在說誰,不會認人沒有什麼影響,可以放心看。

雖然片中的場景幾乎都是在一對夫妻的家中,完全看人物之間的聊天,但一點也不會悶,剛開始或許好像只是看著我們不熟的人聊我們沒什麼興趣的話題,不過不用多久,他們決定開始玩遊戲之後,有趣的改變就會發生。加上對白中有些幽默,角色的個性也很鮮明,緊湊度是足夠一直吸引觀眾注意力的。

至於過程,就要留給大家自己看了。

要看什麼?可以看得很多,我可以抽象地聊些概念,具體的事件就不談,不要破壞到大家看電影時的新鮮感。

可以先思考一件事,當我們「覺得」自己很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了解的是不是只有他和我們互動的這一面?只是我們主觀認為那就是他的全部?換個角度好了,想想你和家人的互動,你有什麼事都告訴家人嗎?你家人知道你在工作上或和朋友相處上是什麼樣子?你的另一半又知道你所有的事嗎?也許你們向彼此保證過會信任、會坦誠,但你真的所有的事都會跟他說嗎?

任何兩個人之間都不可能100%吻合的,再親密的人,可能都會有些小磨擦,或是不喜歡對方的某些習慣,而因為有差異的存在,再近的關係,也有一定的距離和彼此自己的空間,才會能夠呼吸,能感到比較舒適自在,要求對方完全公開自己的一切…可能沒有人能承受得起。

你有沒有不自覺和朋友甲出去時說了兩句對朋友乙的抱怨?但那就表示你討厭乙嗎?或許只是牢騷,你也沒有很在意,但如果甲跟乙說?乙會是什麼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有話沒跟對方說,是有考量的。也許是因為說了也不會改變什麼,能接受就接受吧(但偶爾可能會和別人抱怨兩句);也許是因為說了反而會讓對方有不好的感覺,或對方不見得能懂,說了會破壞關係,又何必說呢?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重點是,說與不說影響的不只是資訊的傳遞而已,對方是人,對方對於訊息的解讀和反應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你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點,他可能超在意,反之亦然,怎麼拿捏實在是一門學問。

其實人與人之間可能一直都存在著這種…距離的調整,只是以前因為資訊傳遞的方式簡單,基本上見到人才有可能說到話,所以很多現象並不一定會浮現出來,可是這些年網路的發達,社交媒體幾乎人人在用,很多埋藏已久的狀況就會被帶出來了。

請問各位有沒有看過甲截圖乙的對話,然後傳給丙看?有沒有因為對方訊息已讀不回就在想東想西?會不會不經意地用臉書貼文來讓影響別人對我的印象(「我和男友很幸福喔」的放閃照;「我和這個網紅很熟喔」的炫耀文;「我在做善事喔」的捐血打卡;)?請問你事情做不好的時候,你被貶的時候,你幹了壞事的時候,你有險惡心態的時候,你會不會在臉書上寫出來?你不會,那你覺得別人會不會?如果也不會,我們在臉書上看到的是否只是一個人的「公關」形象?

並不是我們對人都要有防衞心,而是這是人際關係的本質,我們是在「能夠舒適互動的範圍」進行互動。我們是可以一起運動的朋友,不表示我們一定要一起吃飯或談心;我們是可以聊天的朋友,不表示我們一定要一起去旅行;我們是價值觀很像的朋友,不表示我們做事的方式一樣能夠共事;我們是夫妻,也不表示我所有和同事、朋友的互動細節都要讓你完全接受認同。因為人與人有差異,人與人之間最理想的距離絕對不會是「零」。那個距離並不等同「信任度」,我倒覺得比較像是「適合度」。

怎麼和人相處最好?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們可以學一些經驗,但對於每個個案,多少都還是需要一些試誤的過程(所謂的磨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意識到,人際關係本來就不完美,人本來就會有自己想要保留的部分,也沒有任何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我們連自己和自己24小時相處都不見得能了解自己了)。想想看,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很多面,當你接觸它的時候,都只能碰到面對你的那一面。如果你們的互動也都維持在類似的情境,可能永遠不會接觸到其他面,有時是要發生一些事才會有機會看到的。就算你每一面都看到了,還有裡面呢。我們都只認識一個人的一部分,剩下的都是我們的幻想(或說推論,基於你自己的渴望、你的人生經驗、你看過的電影小說…等等),再親密的人,我們也不可能參與他們完全的人生。有了這些認識,在關係碰到問題的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更客觀也更宏觀、處理得更好一些。

如果你對上述聊的這些有感或是有想法,或者自己身邊也有很多距離拿捏、說與不說、從別人那裡得知訊息的狀況,《親密陌生人》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但如果你是大喇喇的個性,和人相處時完全不想要想什麼,那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最後,給看過義大利版的觀眾:

我的腦容量沒很大…坦白說對義大利版的記憶不深,所以看《親密陌生人》還是很多亮點,就我僅存的記憶來比較,我會覺得韓國版有刻意把一些當初比較象徵或喻意的部分說清楚些,讓觀眾更容易看懂;演員的部分也都選得很好,都能呈現出自己的表面和真正感受,即使畫面主要在呈現某個人時,旁邊人的反應或小動作也是很講究的,這些人之間的生與熟表現都頗自然。或許有些對話題材感覺沒那麼韓(畢竟原作是西方的背景),但整體上並不會不協調,我這個把義大利版忘得差不多的人,看《親密陌生人》是覺得進入主軸之後我的注意力就一直被吸引著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