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祁立峰 / 【書市觀察】書市蕭條時代的推廣閱讀家?

聯副電子報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4/27 第631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祁立峰/【書市觀察】書市蕭條時代的推廣閱讀家?
人文薈萃 楊宗翰/不只是編輯經
夏夏/矛盾式修辭

  今日文選

祁立峰/【書市觀察】書市蕭條時代的推廣閱讀家?
祁立峰/聯合報
《星讀物語》書影。(圖/有鹿文化提供)

閱讀專家到底是啥

我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巴西監獄允許受刑人讀書換減刑,不過規定要閱讀四百頁以上的大部頭著作,且不得是漫畫。如果留心網路書店的綱目科屬,這幾年分出獨立一門稱之曰「閱讀」。我輩日常就習耐文字載體之讀者,當真丈二暴龍摸不著地表。旅遊專家出書教你暢遊列國、寰宇搜奇;時尚專家出書教你妝髮穿搭、衣櫥改造;健身館長教你深蹲硬舉,引體向上……但閱讀專家到底是啥子玩意?「閱讀」不就是接收資訊連結外界的渠道之一,只要受學識字略通之無,加上自己踮起腳尖搆到書架就行了嗎?

我覺得這大概也是書市衰頹下的奇觀。要知道書市衰頹是全方面的,即便每年勉強能炒作騰湧出幾本暢銷大書或話題之作,有時是翻譯小說,有時是情緒諮商,有時是紀實或政治主題,當然也包括工具書著色書、深蹲生酮眼球膝蓋運動等養生書,但基本上傳統閱讀的幾大類型,確實走向大崩盤大解離。但即便市值蒸發無下限,依舊有作者熱中以出書為業或為樂。他們有的奉行著古典時期所謂「三不朽」、「文章乃經國大業」;又或單純迷戀著作等身、「作家」頭銜在書腰上那枚黏呼呼的標籤。總之書沒人看,但作者繼續寫,那麼將推廣「閱讀素養」或「故事行銷」本身作為書的內容,倒也是別開蹊徑,在衰退行當空際轉身開出一片藍海。

這類閱讀推廣,寫作教學的書,若以關鍵詞大數據搜尋斷然不少。最近的新書像許榮哲老師的《故事課》系列;黃國珍老師的《閱讀素養》;宋怡慧老師的《星讀物語》,林怡辰老師的《從讀到寫》,無論是從十二星座或生肖論起的閱讀配對書,從親職教養到親子共讀的教學書。再來就是面對閱讀素養考題的邏輯力。從更悖論猶如莫比烏斯環的程式遞迴來考察,這些書的內涵其實無涉於書中去推薦其他的書,而是一種技術,方法,故事的演示,將閱讀當成了一項技藝推廣。

透過寫書來推廣閱讀

上述的這些閱讀推動者,有些是前任或現役作家,有些是學校教師,有自創品牌學堂私塾的創辦人,也有建立起自我覺察自我對話作為信仰號召的宗教家形象,當然推廣閱讀有心得就能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這點我絕無指摘,只是我總覺得這個透過寫書來推廣閱讀的流程本質上格外弔詭,簡直像雞生蛋、飛矢不動或阿基里斯追烏龜那種奇妙的詭辯術。

試想——現在一個從來不看書的人要看第一本書,應該去讀引其入勝的書?或教他如何閱讀的書?教導從來不讀書的讀者去閱讀,推廣閱讀之美妙予不喜歡閱讀的讀者,這本身到底有何意義?或是說更哲學的角度,凡存在必合理,意義先於本質,就像清談時那個著名的言盡意與不盡意的談題。

但轉念來說,工商社會時間有限,在浩繁充棟的經籍典墳裡,迷茫浩瀚的閱讀星圖上,快速找到閱讀標的,猶如那種五分鐘縮時電影的二創,實在也沒什麼不對。我猶記幼年時志文就有一系列世界經典,如《罪與罰》、《卡拉馬助夫的兄弟們》、《安娜卡列尼那》、《戰爭與和平》的刪減版本。那時候童蒙不解,還誤以為書薄價廉,只要貴桑桑厚沉沉大部頭的五折價,閱讀時間更濃縮,但行年長大看清楚書背上的精簡版三字,實在不好意思擺上書架了。

我所知的古典時期,這類將繁盛典籍作摘錄索引的工作沒少過,大家都聽過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或《古文觀止》,大概就是這類工夫。其實在南梁元帝焚書與北齊運書過程遭河水潰堤前,中古士人編纂了大量圖書,他們還格外推崇能「目下十行」的記憶力神人。這些大量記誦默複的文獻,成為他們典故引用的來源,所以也造成了大量看似引經據典,實則千篇一律的文學重複勞動。

有一堆故典舊篇可以默誦

後來這些古代的閱讀推廣家,試著從兩個面向來精簡這些文獻,一是像蕭統《文選》這樣選古今代表篇章,使之流傳久遠甚至名播海外的著作。君不見這次日本新年號「令和」,雖然號稱典出《萬葉集》,然原句實可上溯至張衡〈歸田賦〉,而張衡這篇賦就有賴《文選》保留。另外則是類書的編纂,像歐陽詢《藝文類聚》專門選古今文章裡的代表段落。因此許多詩歌辭賦我們如今只見殘篇,這就是一種閱讀推廣大法。試想,全篇〈兩都賦〉、〈上林賦〉看得讓人倦而思寢了,要是連篇累牘都是這般長度那還得了,於是類書編者開始搞故事行銷、閱讀素養這套,讓作者迅速背下古今文章的警句,還用天象地理草木鳥獸作分類。一旦文學活動時要來賦鳥賦花賦節令或天象,馬上有一堆故典舊篇可以默誦,援筆立就,出口成章,從讀到寫到蹈襲,可說是閱讀書寫能力大提升。

由此角度來看,我以為閱讀推廣家的努力實在不容忽視。在閱讀蕭條,讀者稀微的時代,在文化機關大力疾呼讀書好讀書妙讀書好棒棒的當前,要讀者蒙頭找書來讀何其難?簡直就像自助遊南美逛極圈,真先得咕狗自助達人視頻,那麼這些閱讀推廣書如果真能成為許多不讀書的人讀的第一本書,那也是樂觀其成之美。

當然,我更憂心的是讀者僅止於此就裹足不前,錯將閱讀或寫作入門書當成這寶庫的全部。就像周星馳電影《鹿鼎記》裡師父陳近南對韋小寶說的:這本只是絕世武功的目錄,「真正的」典籍湯湯浩浩,猶如一整座遼朗星空,只閱讀完了目錄就誤以為習得絕世武功了,未免是一件太遺憾的事。


  人文薈萃

楊宗翰/不只是編輯經
楊宗翰/聯合報
《我們種字,你收書》書影。(圖/爾雅提供)

推薦書:封德屏《我們種字,你收書》(爾雅出版)

雖然紙本出版品的銷售逐年萎縮,「十萬冊大書不再」或「墜崖式滑落何時見底」之低氣壓籠罩;卻也可以見到不少年輕人志在成為編輯,想方設法踏入這個既危險又迷人的產業。如果說他們今日有什麼優勢可憑,應該就是不乏欲以金針度人的前賢,市面上又有多部可供參考的書籍。譬如羅伯.葛特利《嗜讀者》、見城徹《編輯這種病》、都築響一《圈外編輯》、新古學《週刊文春總編輯的工作術》、大塚信一《追求出版理想國》皆已中譯出版,在書肆普遍都有不錯的能見度。本地編輯從六○、七○世代如林黛嫚《推浪的人》、許悔之《創作的型錄》、宇文正《文字手藝人》、陳穎青《老貓學出版》、廖志峰《書,記憶著時光》、王聰威《編輯樣》、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到八十歲上下的大前輩隱地跟周浩正,都以不同角度、同樣熱情分享了自己的「編輯經」。至於跟封德屏(1953-)同一世代的編輯們,仍有多位猶在書海浮沉、業界忙碌,唯恐怕僅有她寫下了編輯檯的故事與見聞——而且還繳出不只一本著作。

這部《我們種字,你收書》,很容易被視為2014年《荊棘裡的亮光》續作。但細讀便可發現:同樣身處《文訊雜誌》編輯檯上,作者內在心境與時局外在環境已生變化。前作收錄2003年2月至2014年6月間的刊物「編輯室報告」精華,本書則從2014年7月選至2018年12月,兩書之時間跨度差距幾近一倍。前作以〈何處是吾家?〉列為首篇,正是被告知《文訊》年度經費歸零、面臨停刊解散的生死關鍵廿天。書末以〈文學之重,文學之慟〉一文作結,既是向《笠》詩刊邁入五十周年致敬,也哀痛於周夢蝶、李渝竟於同月相繼辭世。新書則始於赴龍潭拜訪文壇耆老鍾肇政的〈魯冰花正盛開〉,結束於動員了二十二位八○、九○世代作家,以文學筆法跟書寫技術再現日治以降三十六位標竿前輩的「穿越時光見到你」專題。而這篇〈走過文學的春夏秋冬〉裡也宣告:寫了逾廿年、245期的編輯室報告,自下期交由新任副總編輯丁名慶執筆。我以為將兩書相較,內在心境上可謂從滿室闇黑中孤苦尋光,漸入踏實篤定、榮辱不驚的沉著。外在環境上則由編輯人一夕被迫成為經營者時的無枝可棲,終至邁向歡慶創刊卅五年、「獨立」十五載,且親睹「紀州庵文學森林」跟「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都漸有小成。不變的是:封德屏筆觸溫潤、多情易感的作家本色,對弱勢、邊緣、非中心的長期關注,還有字裡行間如「回憶是文學的私密花園。我痛惜蕭白,不捨阮囊,懷念羅葉」所展現的惜情重義。

《荊棘裡的亮光》出版時,我曾以「文訊的保母,文學的女兒」為題撰文;這次新作中雖見封德屏寫道,文訊雜誌卅五年周年慶「感覺像出席自己的畢業典禮」,相信應該只是一時喟嘆,她終究會是堅持「風雨當頭、文學相伴」的最後一人。畢竟台灣的人文出版歷史、作家服務網絡、文學館舍經營、編輯心法傳承……,需要封德屏守護加持處所在多有,豈是「編輯室報告」一隅能拘牽?


夏夏/矛盾式修辭
夏夏/聯合報
《宛如希望之歌》書影。(圖/立緒提供)

推薦書:讓.端木松著、張穎綺譯《宛如希望之歌》(立緒出版)

生命從何而來?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世界又是從何而來,會否滅亡?神呢?

這些問題既老掉牙又帶點庸人自擾的意味,但過去被提出無數次,往後必將被繼續廣泛辯論、推翻。每個人都無可避免來到這些問題的前面,如孩童般無知且無措張望,並無功而返。它們可說是人類共有的謎題,共同追尋的目標,又或者,是共同想像出來的藏寶箱,埋藏傳說中耀眼的寶石黃金。

也有很多時刻,在好奇心尚能引燃一場大火時,我們曾經渴望有人能夠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引領我們思索這些的問題。

法國哲思大師讓□端木松(Jean d'Ormesson)正是用親切動人的口吻,在《宛如希望之歌》這部作品裡,集結四十二篇短文,好似邀請我們一同邁開不疾不徐的步伐穿越這座迷霧森林。一路上,階段且連貫地走近迷霧下的祕密,一一揭開錯綜複雜的生命思索。

可貴的是,真正的揭示並不是清晰明確地公布答案,因為正如你我所知,這些連問題都難以描述的謎團,更不該賦予解答。讓□端木松引用科學家界定所知的極限「普朗克之牆」的概念,先為這些龐大的問題設立範圍。在那座無法跨越的牆之外是徹底未知,就連我們已知的時間、空間、邏輯都不成立(或者成立?),而在牆之內,則有偶然與必然的大抉擇。

然而在這個我們「非自願被拋入的世界」裡,生命不論是偶然或必然,都太過殘酷。倘若要在其中找到存在的理由,則不免觸及到另一個荒謬的假設,也就是我們習慣泛稱為「神」的觀念(雖然這同樣令人感到殘酷,或者更加殘酷)。如果生命及其中的苦難是虛無,那麼今生的努力、忍耐是沒有意義的。但如果生命的苦難並非虛無,那麼又是誰該為此負責呢?

「神在創造宇宙之時,就像自願禁足賭場的賭客,並不下場擲骰子。他不干涉世界運作。」祂從「烏有」之中,憑意念、憑一時興起、憑一些創意組合,造出我們眼前的「萬有」。我們彷彿都是來為這場魔術秀做見證的,「沒有人的神是一場空無的夢境,近似於烏有,是無限的空無,是永恆的不在場。」烏有和萬有是一體兩面,同時詮釋著宇宙和我們,而我們也背負著有與無的關鍵。

讓□端木松筆觸輕柔,卻一次次深刻的剖析、提問,對形上學進行縝密有致的梳理,毫不迴避問題的核心。又因為懷抱著愛,《宛如希望之歌》是一連串的詩篇、童話,是一次漫步、一支舞蹈,優雅而從容地穿梭在奧祕之間。

生命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是烏有也能擁抱萬有,是喜劇與悲劇交織。在普朗克之牆與死亡之牆間,生命是一個矛盾式修辭,但至少「我們可以相信。我們可以想像。我們可以保持希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