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中,商品價格的波動本來就是自然現象,但台灣社會對於民生物資的價格,卻一直抱持著只能跌、不能漲的心態。誠然,惡意囤貨或者哄抬物價都是不可取的行為,政府依法也必須加以處分,但若廠商只是因應市場供需變化而漲價,消費者自然會做出買不買單的決定,政府也不需要強加干預了。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對於民生物價的上漲,多半都是抱持負面的態度,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對於民生物價的管理也是相對嚴謹,行政院消保處也積極調查比價抓漲價。例如最近因為擴大開放美國豬肉進口,有些餐飲業者可能調漲價格,政府立刻就表達要調查的立場,如果惡意哄抬,可能就會有罰責的風險。
政府為了穩定物價,防堵哄抬價格和聯合壟斷行為,其實是對民生利大於弊的作法,但是這不代表所有的民生產業或商品都適用,因為國際的金融、原物料、能源、貨幣供給鬆緊,還有台灣內部各行業的人力和運輸成本,每個變數都會影響到各產業的營運成本,而這些變因隨時都在改變。有些企業營運成本可能下降,有些企業營運成本可能上升,或者,有些企業使用的材料品質較高,使得成本較高,有些則是材料費較低,但材料品質也相對差,有些則是服務品質較好,所以一樣的材料成本,終端售價比同業平均值來的高,就算是相同行業,大家相同產品的終端售價也未必相同。
市場變數太多,不同廠商不同價格相當正常
在自由市場機制的國家,大部分的日常用品和生活服務,選擇不同的業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的對應價格,例如我要訂披薩,我可以選擇拿坡里,也可以選擇必勝客,或者達美樂,各家業者有各自的消費族群,如果必勝客的產品要漲價,消費者覺得價格高估了,自然會把訂單轉移到他的競爭對手。自由市場機制,會抑制業者的商品調漲幅度,如果披薩店的營運成本驟升,三家廠商都同時調高價格,那群眾自然會減少披薩消費,可以改吃其他類型的餐點,市場機制自然會告訴業者和消費者,在目前的市場上,吃一頓餐點,常態是多少價位,商品的終端價位應該如何訂定會比較有競爭力。
如果政府認為三大披薩店同步調高售價,是壟斷市場的行為,強制業者不能漲價,我認為已經是過度干預市場機制,因為全台灣的餐飲業者數量眾多,就算是連鎖型的餐飲業者,價格調漲,他也要面對市場機制的考驗;消費者不買單,他就得被迫調降價格。基本上,台灣是難以有少數便當店或餐飲業者可以壟斷市場的,因為群眾的選擇太多元了,就算業者只是想透過調高價格,提高營運毛利,那也是合理的商業行為。
又比如精品業者,認為他的商品要主打高端市場,那是他的市場定位,不能因為他的價格遠高於市場平均價位,就認為他的售價不合理。售價合不合理,市場機制自然會告訴他,售價太高不降價又沒生意,他就會倒閉,根本不需要政府去干預。
干預市場,有些是合理的,但有些並不合理。如果產業型態是屬於極重要的民生物資,然後市場的競爭者又相當少,例如水電產業、能源產業,或者2020年爆發中國武漢肺炎時的口罩與醫療相關產業,在這種特殊時期,予以較高程度的市場干預,那對整個社會或許利大於弊,但最好的模式還是盡可能維持市場機制和多元化,每個產業都有各自的多元競爭環境。政府的公營事業也可以成為在自由市場的業者之一,必要時去干預市場機制,例如透過大幅增加或減少供給,讓市場反應價格,而不是直接禁止調漲或調降價格。
若政府強硬限制價格,廠商可能停止生產,或乾脆退出市場
又或者因為當整個產業的業者,同時都面對生產成本驟升,政府又禁止業者調漲價格,那廠商們就會囤貨居奇,因為能賣10元的產品,政府要求我只能賣9塊,那我乾脆不要賣,市場供給被掐住,價格直接飆升,如果政府要干預市場,那應該擴大進口,增加市場供給,業者看到降價才有競爭力,他們自然會降價,如果外國市場也買不到便宜貨來進口,那就代表全球市場都在漲價,台灣業者調漲價格,那也是合理的,不應該要求業者全部自行吸收,因為市場機制下,該產品的價格就是要上漲,如果該商品的價格已經暴跌,但政府依然要求業者不能降價賣,那業者只會倒閉,因為市場供給已經太多了,價格沒有競爭力。
每個產品的市場通常都有區隔,低端、中端、高端價位,對應不同的服務或品質,如果政府要求低端價位的產品不能調漲,那麼中端和高端的業者,是不是也要把價格都降下來,跟低端售價的業者一起競爭,例如,只要求低端價位的便當店不能漲價,但高檔餐廳和餐飲業者卻可以賣更高一截的價位,這樣完全不公平。
在自由市場的社會中,如果民生物資的業者,不能彈性的去調整售價,那反而會傷害該產業的整體服務品質,因為我提高服務和材料品質,售價也不能提高,乾脆就用差一點的服務和品質,這樣利潤反而更高,這樣對整個市場的競爭反而是弊大於利。市場上沒有永遠的物美價廉,品質提高,價格就要跟著上調,限制價格,那品質就更難提升,過度干預市場機制,對整個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