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齊柏林以《看見台灣》,改變一代人對土地的看法。 十年後,看見真相的人們,有讓台灣變更好嗎? 這是有趣的命題,為了回答它,總主筆國禎率領的採訪團隊決定用數據解讀台灣,找出真相。 這是極其複雜的採訪計畫。 以河流為例,當年齊柏林用空拍,看見被工業廢水染黃的高雄後勁溪,商周團隊土法煉鋼,我們與環保團體合作,拿回十年來台灣所有的河川裁罰名單與事由,數十萬筆資料讓電腦一度當機,爬梳數據後,我們再逐筆比對地圖,勾勒出第一份台灣的河流污染地圖,看見台灣污染最嚴重的河流與縣市……。 數據不會騙人,採訪團隊才到現場兩次,就拍到排出紅色工業水的管路,而這只是起始,為什麼明明有裁罰,但大家就是不改?後勁溪改善了,但因應代工污染的「手機河」竟又出現!資深主編婺媛跟主筆郁萌再以此深入,用一季的時間,完成調查報導。 以此脈絡,我們還盤點出台灣解編土地最多的縣市排名,再追蹤被解編山坡地的濫用真相。 政府沒有盤點公開的資訊,我們完成了。但,結果令人沮喪,從「手機河」到「晶圓山」,人們依舊大方的以環境資源交換商業利益。 十年來,大家沒有變,只有土地變了,變得更破碎枯竭。眾人揮霍環境資源時毫無章法,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所說: 「我們從不好好做功課,不算土地容受力,如果我們有算,就不會發生把核電廠設在斷層附近、讓高速公路經過順向坡、讓一堆人住在土壤液化潛勢區,讓中科、南科出現在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地方⋯⋯。」 要交換,也得把帳算清楚、說清楚!就像台灣需要台積電,但我們非要把二奈米廠蓋在斷層帶上嗎?過去,我們總習慣:看到,再解決狀況的邏輯,但倘若維持不變,十年後的台灣,會連交換討論的籌碼都沒有。 看見,真的不夠!重點是,我們敢不敢直視未來,做出取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