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品味生活/從味蕾溯洄時光的旅行

聯副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06 第484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品味生活/從味蕾溯洄時光的旅行
人文薈萃 詩想二則
書評•新詩/在旁邊唱歌
閱讀世界/心理學家解讀村上春樹

  今日文選

品味生活/從味蕾溯洄時光的旅行
須文蔚/聯合報
每一個人的味蕾上,都密藏著一道家常菜,一個家族的記憶,一段流轉的歲月。

對家人來說,家常菜是習以為常的滋味,但是如果邀請客人來品嘗,對賓主都是冒險或是驚喜。特別在台灣多元族群的社會結構下,每一家餐桌上的菜色,交融著原住民、閩南、客家、新住民和大江南北的風味,客人有時未必能理解食物裡藏匿著家族的歷史,但也很可能如獲至寶地開發了感官,和主人一起抵達了菜肴的原鄉,一同遊歷了這一家人尚未宣述的故事。

記得十五、六年前,和「省話」木訥的姑爹一起品嘗淮揚菜,精采的冷盤與點心:干絲、肴肉、風雞、湯包都沒有勾起他的談興,幾道經典的大菜,諸如雙色蝦仁、韭黃鱔魚和肴元寶亦然。一場家族聚會,就要平靜無波地過去,在糯米燒賣熱騰騰端上來時,姑爹咬了一口,放下筷子,居然發表了評論:「這個燒賣不行。」

我看見請客的父親有些尷尬,但很禮貌地抿著嘴。

我有些好強,但輕聲說:「台北很難得吃到糯米燒賣,這裡的不錯啊!」

「不行,不行,皮太厚,糯米太乾澀。」姑爹皺起眉頭,接著說:「我小時候在武昌的小吃攤上吃的,皮嫩、餡軟,入口即化,好吃極了。」

「武昌?就是辛亥革命的武昌?」

收起微笑,切回省話模式的姑爹點點頭,就沒再多說了,我們一桌人都抱著失落與疑惑,咀嚼著本來感覺還不錯的糯米燒賣。

沒多久,姑爹罹患肺腺癌,匆匆離開我們。九年前帶著爸媽和姑媽到武漢旅遊,在武昌戶部巷吃早餐,糊湯粉、豆皮與熱乾麵都新鮮又美味,看著巷口武漢市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裡快熱鮮。」沒有想到糯米燒賣的饗宴就要迎面襲來。

德潤福嚴氏燒賣店前大排長龍,引發了我們的興趣,4兩要價5元,顯然是精品的價格。聰穎又貼心的表妹小嵐,費了工夫為大家張羅來。和台北餐廳的燒賣一樣粉白麵皮,一樣醬料拌炒過的糯米,可是武昌的燒賣口味真是離奇,薄薄的麵皮和內餡若即若離,沒有完全貼合,熱騰騰入口,彷彿聽見姑爹就在我耳邊說:「怎樣,沒錯吧!皮嫩、餡軟,入口即化?」

一個炙熱而鮮美的燒賣解開了多年前的疑問,原來武昌人放縱地用油滋潤米粒,摻入肉末、香菇和胡椒,讓姑爹終生難忘。戰亂讓他離鄉背井,鄉愁或許讓他的心會疼痛,台北一顆燒賣,讓他電光火石地想念起戶部巷裡的早餐,於是他多說了些話,而讓我們有緣也品嘗了他的童年滋味。

家常菜看似不變,名字裡透露著一種恆常、慣習與重複,實則能夠傳家的佳肴卻是十分困難的,家族的遷徙、家人的凋零,甚至遭遇天翻地覆的動亂,都會讓尋常的盤中飧成為絕響。不禁讓人想起葉慈(W. B. Yeats)的名句:「那裡時間將把我們遺忘……」時間總是記憶最大的敵人,再美味的飯菜,再溫馨的聚首,都會慢慢在歲月的長河中淘洗、漂流甚至失落,終成絕響。當我們忙於追逐各種精緻的料理,疲倦於名店繁複的手法,困窘於食安風暴的真偽,寫作《烹調記憶》,在追回味蕾上最原初的「家之味」,無非想為台灣人奪回安心,找回純樸又動人的風味。

記得二十年前,九十多歲的外公,偶然會從北港來台北,到家中住上一、二個星期。他在餐桌上極為嚴格,食不言,不挑食,碗中沒有米粒,就不許孩子動筷挾菜。總之和外公吃飯,非常像進了新兵訓練中心。

一天,新婚的孫媳婦月瓏煮了一碗豆腐湯,先用熱油爆香薑末、蝦皮與蝦油,加入豆腐與高湯熬煮,上桌前佐以蔥末,是很家常的福州料理。外公在秋日暖陽的午餐桌上,竟然打破了自己的規矩,說:「這湯真好喝,讓人想起在福州長樂時,婚宴或壽宴上才喝得到的豆腐湯。」

「外公在福州長大喔?」我忍不住詢問。

他緩緩告訴我,他是福州長樂人,年少時帶著一籃蛋,翻山去探望姑姑,回家時,全村遭遇海嘯,潮水挾帶著海沙排山倒海般沖進村裡,海浪拔木捲屋,媽祖廟一夜間全教沙石覆沒,整座村莊殘破不堪。他遍尋不著家人,一夕成為孤兒,後來當木工學徒,很受師傅器重,要招贅,但他不肯,於是過黑水溝,赴台工作,才在雲林北港落腳。

透過一碗平凡無奇的豆腐湯,從外公的舌尖開啟了一趟漫長的時空旅行,驚心動魄的海嘯,孤苦無依的孩子,咀嚼貧困度日的學徒,曾經在家具行的一場宴席中,捧著湯碗,意外嘗到豆腐裡蘊藏著海鮮的甜香,他眼前閃爍飄忽的喜幛與燭火就收妥起來,藏匿在他的心中,一直到七、八十年後,他才重新回味,把心事回溫。

原來食物是神奇的售票口,只要用心,就能索求一張時空旅行的票券,在家族甚至是國族的回憶中穿越與遨遊。

《烹調記憶》的寫作過程是讓人永遠難忘的,我和怡青在田野中採訪,一面聆聽動人的生命故事,一面品嘗到受訪者或家人烹飪的家常菜,在餐盤與筷子間湧出的字句,有著迷人的香氣與溫度,當時說不出來具體的感受,每個深夜落筆寫作時才知道,每道菜與每個故事背後的情感原來那麼深刻真摯。

《烹調記憶》是十趟從味蕾溯洄時光的旅行,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家常菜從來就不平淡無奇,雖然簡單卻難忘,只要懷抱著珍惜的心情品嘗,掩卷後讀者也在自家餐桌與廚房裡,烹煮自家的歲月與回憶,絕對會探訪到更多失而復得的親情與感動。


  人文薈萃

詩想二則
陳克華/聯合報
天堂裡有文學嗎?沒有聽說有。想必也沒有詩。活在天堂裡或許對天堂門外的我們感覺像一首詩,但天堂裡的人並不需要它。詩原是寫給活在煉獄裡的人類的。思前想後,黃泉碧落,無一不是地獄氣象。詩人像甫跌入人間的天使路西法(Lucifer),一念無明卻也還殘存些天堂的記憶斷片,聊以對愚癡的人類風誦歌頌。最後,無能返回天上的路西法甚至在地上建構了屬於自己的天堂。當然,我們從來就以為那是地獄。因為只有地獄才出產詩歌,詩人,以及真正能夠被詩打動的人。

詩是文字的鬼魅,只有詩人的陰陽眼得以窺見。誠如許多自小有陰陽眼的人所述,愈想看,就愈看不到。而且鬼魅從來不能被直視注視,以眼角餘光窺視反而清晰。

一如詩意在閱讀中的一閃而逝。有如一時眼花的錯覺,事後又起疑。

而且詩是含冤的魂,自己會找到自己的讀者。累世糾結的冤親債主。

詩的讀者當下唯有渾身戰慄,明白徹悟,拜倒,想死又不想死。


書評•新詩/在旁邊唱歌
孟樊/聯合報

推薦書:張默詩集《戲仿現代名詩百帖》(九歌出版)

張默的《戲仿現代名詩百帖》是國內繼拙作《戲擬詩》出版之後,第二本僅見的戲仿詩詩集,為台灣戲仿詩的創作再加一把勁。戲仿或稱諧擬(parody)作品自古即有之,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即將作為一種藝術手法的戲仿的起源歸諸薩索斯島的賀格蒙(Hegemon),因為他利用史詩的風格,在其作品裡再現的男人要比日常生活中的男人低劣而非優異。在近代,比如19世紀晚期,諸如丁尼生、白朗寧、朗費羅、愛倫坡、惠特曼等大家,也都成了史蒂芬(J.K.Stephen)、卡瓦利(C. S.Calverly)、史奎爾(J.C.Squire)、卡洛爾(Lewis Carroll)、比爾彭(Max Beerbohm)等戲仿作家諧擬的對象。

戲仿的原意是「在旁邊唱的歌」(a song sung beside),亦即對一首嚴肅的詩所做的滑稽式的模仿,若按阿布拉姆斯(M.H. Abrams)所說,此乃屬一種上等的滑稽諷刺的模仿作品(burlesque),指的是仿作的形式、風格或手法莊重高雅,但其主題卻是淺薄、平庸乃至粗俗(反轉原作嚴肅的主題)。戲仿所模仿的可能是原作所用的字彙或採取的態度,可透過運用高度精緻的語言或韻律到那些瑣細的主題上,抑或藉由其他不相稱的形式或諷刺性描寫,以達到滑稽的或嘲弄的效果。那麼,張默的戲仿詩呢?他有無採取上等的語言與形式,運用「不相稱的形式或諷刺性描寫」?是否造成滑稽、嘲弄或戲謔(對於原作)的效果?

張默在這本詩集中共收入一三四首戲仿詩作,其中主要為小詩(近78%)。相對於原作,仿作的模仿可謂嚴謹有度,此所謂「嚴謹」係指詩的形式(包括節數、行數、字數,乃至標點符號)以及語言,均亦步亦趨跟隨著原詩展現,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模仿瘂弦的〈如歌的行板〉那首詩(第二段第三行末少了原詩五個字,應為「╳╳之一剎」,乃詩人無意的疏漏)。張默的戲仿,或取與原作不同的場景或意象(如仿林亨泰的〈風景〉),或取和原詩相對立的立場或意象(如仿鄭愁予〈錯誤〉的〈閒愁〉),或從原作延伸另外的想像(如仿孟樊〈余光中的右鄰〉的〈商禽的新世界〉),與原詩相較各有巧妙不同。但整體而觀,張默多採對照或反作的手法以達成他「再版原作」的初衷。

事實上,張默的戲仿既不滑稽也不嘲弄,和原詩相較,也未出現不相稱的形式和內容;至於主題或日常或偉大,就沒見到粗俗的東西,更嗅不出對原作懷有惡意的味道。戲仿往往被視為來自作品內部的批評(一般的評論則在作品外部),就此而論,張默的戲仿詩只見到「仿」而缺少「戲」──不見對原詩的戲謔,然而只有戲謔(包括嘲笑)始寓有批評之意。詩若少了如此成色,未免有所遺憾。從另一角度看,張默的戲仿不妨說是一種戲耍,而此戲耍之作很容易會讓讀者拿來和原詩較量,掂量到底是哪一方的歌唱得較好聽。

最好的戲仿往往超越了對於原作玩笑式的模仿,而能包含獨立俱足的幽默,可喜的是張默集中不乏有這等佳作(如〈舞〉等詩)。這些詩中雖然不見戲謔的成分,但換個角度看,毋寧也可視為張默對原作詩人的致敬。我想,張默的戲作會變成仿作,應該就是本諸此意吧!


閱讀世界/心理學家解讀村上春樹
賴明珠/聯合報
村上春樹的作品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作品受歡迎有各種不同的原因,深入淺出,還不足以完全說清。

讀者讀完之後會一再回想書中的情景,留下一堆問號,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

就像黑盒子一樣。其實村上的作品表面上容易閱讀,內容卻充滿謎團。

從來沒有一個作家像村上春樹那樣,作品引起這麼多人討論和研究的。在日本,不同作家或學者紛紛出書從各個角度研究他的作品。

在《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的書中,村上提到寫小說很多部分是自我治療的行為。寫小說就像在做角色扮演的遊戲。

村上春樹很少接受媒體採訪,或和文壇人士交往,卻十分尊敬和推崇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村上在美國寫《發條鳥年代記》時,兩人在普林斯頓大學面談過兩次,回日本後村上又專程到京都拜訪河合先生。對談內容詳細收錄在《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的書中。對於故事所擁有的療癒作用兩人都擁有深入的看法。而且村上曾經說過河合隼雄是最了解他作品的心理學家。

河合隼雄在擔任日本文化廳長官時曾經來台灣,在師大做過沙療法的專題演講。他的著作翻成中文的有《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心靈工坊出版)、《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天下雜誌出版)。在台灣心理學界河合隼雄早已深受敬重。

令人欣慰的是河合隼雄的公子河合俊雄教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日本榮格派心理學的權威,除了擔任京都大學的教授之外,並做過一系列現代人心理的專題講座,對現代人的煩惱問題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本書以心理學觀點,解讀村上春樹的作品。從《1Q84》故事核心的夢境部分做深入的分析。將小說中的人物關係,青豆和天吾之間的愛,深繪里與領導的關係,乃至於人類的男女關係,太陽與月亮的關係,與榮格「婚姻的四位一體性」概念相呼應。與古代的煉金術士與神祕助手,王與王妃的圖像相對照。從潛意識分析兩性關係的原型。並從文化人類學的歷史,層層由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意識觀點,一一詳加分析其中的差異。

再延伸閱讀到《發條鳥年代記》失蹤的久美子、後巷的笠原May、間宮中尉的信、動物園發生的事,井裡的穿牆,大故事中的小故事,不同的人的不同夢境。《海邊的卡夫卡》中大島女扮男裝的性向,卡夫卡《人造衛星情人》中妙妙和小堇的曖昧關係,狗血灑城門的故事,又是為什麼?從《聽風的歌》的冷漠、疏離,到《挪威的森林》的回到現實、到《黑夜之後》、《1Q84》等不同作品中,故事的發展為什麼出現許多血腥暴力場面,與種種不合邏輯的超越性情節,現實與非現實的連結,故事的表層和深層的結構,村上作品中種種的不可思議,一一加以詮釋,令人驚奇連連,耳目一新。

不但讓讀者對故事的看法,對小說的讀法,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重新解讀,逐漸解開村上春樹小說長久存在心中的謎團。同時對過去認為自己或朋友不可理喻的情緒變化,乃至周邊各種人的種種行為,也能稍微理解。對於善與惡的界定,愛恨糾葛的心理奧祕,或許也能以更客觀、成熟和寬容的眼光,重新包容和面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