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No.389 《第六次大滅絕》


水果奶奶的活動行程,如果劇團的演出訊息,還有更多更多的戲劇相關活動…,【如果愛抱報】通通報給你知!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台灣老樹旅行

第389期 2014/12/6

本期摘要

 
好書推薦:

《第六次大滅絕

科文書摘

《第六次大滅絕》

科文新聞 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文章中的錯字?

第六次大滅絕

我們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未來又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寇柏特試圖追查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 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 這脈絡所呈現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極為堅韌,卻非永遠如此。

《第六次大滅絕》

  
  《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 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 巴拿馬金蛙、鬼針游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 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當前的大滅絕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 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 而是「一場可能由人類引起的大滅絕」!

「在迫使其他物種滅絕的舉動中,」我們是否無心或短視, 也「正忙著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幹」?


 《第六次大滅絕》

     巴拿馬中部的安東谷(El Valle de Anton)小鎮,坐落於大約一百萬年前形成的火山口中間。火山口寬度將近有六公里,天氣晴朗時,可以看見鋸齒狀丘陵環繞著小鎮,彷彿堡壘廢墟的斷垣殘壁。安東谷有一條主要街道、一所警察局,還有一座露天市場。除了各式各樣常見的巴拿馬帽和色彩鮮明的刺繡之外,市場裡販賣的小金蛙雕像,肯定是全世界種類最多的——有在葉子上休息的金蛙、坐在自己後腿上的金蛙,還有相當令人費解的、緊抱手機的金蛙;也有穿摺邊裙的金蛙、擺出跳舞姿勢的金蛙,還有學FDR(羅斯福總統)用菸嘴抽菸的金蛙。

巴拿馬金蛙的顏色是小黃計程車的那種黃色,具有深褐色的斑點,是安東谷附近地區的特有物種。金蛙在巴拿馬被視為幸運的象徵;金蛙圖像曾經印在樂透彩券上。

  十年多前,安東谷附近的山坡上還很容易發現金蛙。這種蛙具有毒性(有人算過,單單一隻金蛙皮膚上所含的毒物,就能殺死一千隻普通大小的老鼠),身上如此鮮豔的顏色,讓牠們在林地襯托下,顯得很突出。安東谷不遠處有條小溪,當地人暱稱為千蛙溪。人們沿著溪邊散步時,會看到非常多的金蛙在岸邊曬太陽。有一位去過很多次的爬蟲學家這麼跟我說:「荒唐!實在太荒唐了!」

    後來,安東谷附近的蛙類開始消失。這個問題(當時還未視為危機)首先在西邊、靠近巴拿馬與哥斯大黎加的邊界處引起注意。一位美國研究生正好在那裡的雨林研究蛙類。她回美國一段時間,寫她的學位論文,等她回來時,竟然找不到任何蛙類;或者這麼說吧,找不到任何一種兩棲類。她不知道究竟怎麼回事,但是因為她需要蛙類來做研究,便在更東邊的地方設立新的研究地點。

  剛開始,新地點的蛙類似乎還很健康,後來卻又發生同樣的事情:兩棲類不見了,疫情遍及整個雨林。到了2002年,位於安東谷西方約八十公里處的小鎮聖塔菲(Santa Fe),周圍山坡與溪裡的蛙類基本上已消失殆盡。2004年,小屍體開始出現在更靠近安東谷的小鎮埃爾科貝(El Cope)附近。到了這時候,一群生物學家(有些來自巴拿馬,有些來自美國)做出結論:金蛙正面臨嚴重的危機。他們決定試著保護殘存的金蛙,從森林裡抓來雌蛙、雄蛙各幾十隻,將牠們飼養在室內。

  然而,不管害死金蛙的是什麼,動作顯然比生物學家擔心的還要快。在他們按計畫行事之前,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

大洪水中的方舟

  我第一次讀到關於安東谷的蛙類,是在我們家小孩的兒童自然雜誌上,隨意翻到的。那篇文章附有巴拿馬金蛙和其他色彩鮮豔物種的全彩照片,敘述疫情蔓延的故事,以及生物學家面對這個問題如何努力解決。生物學家原本希望在安東谷建構一套新的實驗室設備,但來不及準備好。他們試圖盡快拯救動物,愈多愈好,即使沒有地方可以飼養。那他們後來怎麼辦?「當然是把牠們養在蛙旅館囉!」

  「神奇的蛙旅館」其實是當地的一家民宿。民宿主人同意讓這些蛙類(在牠們的水缸裡)待在一排租來的房間裡。

  「有生物學家供牠們差遣,這些蛙類十分享受這樣的頂級住宿,包括傭人及客房服務,」那篇文章寫道。他們為蛙類提供新鮮美味的三餐,「事實上,食物新鮮到會從盤子裡跳出來。」

就在我讀完〈神奇的蛙旅館〉幾個星期之後,我偶然看到另一篇與蛙類有關的文章,調性頗不一樣。這篇出現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的論文,是由兩位爬蟲學家寫的,題目為〈我們是否處於第六次大滅絕之中?從兩棲類世界的觀點來看〉。作者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魏克(David Wake),與舊金山州立大學的文登伯格(Vance Vredenburg),他們提到:「在本星球的生命史期間,曾經發生過五次嚴重的大滅絕。」據他們描述,這些滅絕事件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極大損失」。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末期,大約四億五千萬年前,當時的生物主要仍局限在水裡。最具毀滅性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末期,大約二億五千萬年前,幾乎使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消失殆盡。這次事件有時稱為「大滅絕之母」或「大滅亡」(the great dying)。最近、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白堊紀結束之際,除了恐龍之外,蛇頸龍、滄龍、菊石及翼龍也一併消失。

  魏克與文登伯格主張,根據兩棲類的滅絕率,性質類似的災難事件目前正在進行中。他們的論文只有一張照片插圖:約莫十來隻黃腿山蛙(Rana muscosa),都是死的,全身腫脹、腹部朝天躺在石頭上。

  我明白為何兒童雜誌選擇刊登活蛙的照片,而不是死蛙。我也明白讓兩棲類叫客房服務的念頭,是出自如「彼得兔」童話般的俏皮。然而身為新聞工作者,依我看來,該雜誌似乎掩蓋了真正的重點。

(精彩全文請見本書)

■ 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文章中的錯字?

科學新聞由Pansci.tw泛科學提供

  文/吳易軒

  當你終於完成一篇文章,並且小心翼翼地檢查所有用詞、殲滅任何一個錯字、確保每一句話都完美呈現你所要表達的意思之後,你的讀者首先注意到的卻不是你匠心巧韻的字句,而是第二段的最後一行的第七個字應該是「再」不是「在」。

  錯字一向是作者們的眼中釘,錯誤的用字不但會破壞句子的原意,也彷彿對那些虎視眈眈的評論者大喊「來吧!我在這裡!快點來抓我語病吧!」,更可恨的是,那些錯字往往都是我們知道的,卻總是溜過眼皮底下,而究竟為什麼我們都已經檢查了千百萬遍,還是會遺漏那些討人厭的小錯誤呢?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忽略那些小錯誤,並不是因為我們笨或是粗心大意,正是因為我們太聰明了!在英國雪菲爾(Sheffield)大學從事錯別字研究的心理學家史丹佛(Tom Stafford)表示:「當你在寫作時,你在嘗試傳達某種意義,那是一種非常高階的運作。」。

  我們的大腦為了專注於更複雜的工作(如將句子轉換成意義),會自行推斷簡單的部分(如將字轉換成詞、詞轉換成句子),史丹佛提到:「我們並不是電腦,不會去注意每一個小細節,更確切來說,我們還會擷取感知訊息並且讀取成我們所期望的意思。」,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能節省腦力並且更有效率。而當我們在閱讀自己的文章時,由於我們知道自己想表達些什麼,腦中的版本常常會蓋過所看到的版本,因此更容易忽略一些錯字或漏字。

  「推斷」是我們大腦擁有高階運作功能的證明,我們的大腦會對熟悉的事物繪製一張地圖,彙整標誌、氣味以及感覺等元素形成一個路徑,那張腦中的地圖讓我們的大腦有更多空間去做其他事情,不過這樣的功能有時也會誤導自己,就像是當我們本來要開車去朋友家烤肉,卻一不小心開到公司去,只因為這兩個地點都在同一條路上,而我們的大腦會順著我們的例行公事去運作。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讀者比較容易挑出文章中的錯誤,就算那些錯誤也是他們熟悉的字詞,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篇新的文章、一個新的路徑,並不存在於他們腦中的地圖,因此會更專注閱讀並且特別注意細節。

  雖然這些大腦中熟悉的路徑會阻礙我們檢查自己文章中的錯誤,但是對於動作上錯誤的卻沒有這樣的困擾(根據Microsoft的統計,backspace是第三常用的鍵),事實上,touch typists(指可以不看著鍵盤打字的人)甚至能在文字顯示在螢幕上之前就知道自己打錯字了,他們的大腦太習慣將想法轉換成文字,以至於連非常細微的錯誤都能察覺。根據今年上半年的一項研究,史丹佛和他的同事針對typists進行測試,他們將螢幕及鍵盤遮住並測量typists的打字速度,發現這些typists在即將打錯字之前會減慢其打字速度。

  Touch typists在敲鍵盤時是根據他們的潛意識,其實在打字的同時,大腦就已經準備好打出下一個字了,史丹佛:「不過在產生敲鍵盤的想法與敲下去之間是有延遲的。」在那延遲的瞬間你的大腦會告訴你的指尖怎樣的感覺是正確的回應,當typists感覺到錯誤時,便會減慢速度以做修正。

  任何一位typist都知道,由於他們打字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以至於就算知道他們即將敲錯鍵還是來不及修正,史丹佛表示這種狀況也發生在古代,我們祖先在拋出魚叉的那個剎那也會有相同的現象。

  不幸的是,這樣的反應不會出現在編輯文章的過程中,當你在檢查文章時,就類似在欺騙大腦你是第一次在閱讀這篇文章,史丹佛建議,如果想要檢查出自己文章中的錯誤,可以將文章變得「陌生」一點,像是改變字型、背景顏色或將它印出來用手編輯,史丹佛:「當你已經用特定的方法習得某事,就得使用另一種方法才能檢查其中的細節。」。

資料來源:
The larger your friends the larger your appetite, study shows [Science Daily, Oct 02, 2014]
參考文獻:
In good company. The effect of an eating companion's appearance on food intake.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