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翰墨知交情〉之一】莊靈/函邀吃烤肉

聯副電子報
【好心肝.好健康】電子報提供您最正確的保肝之道、最即時的肝病治療新知,以及與您切身相關的健康訊息。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1/03 第557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翰墨知交情〉之一】莊靈/函邀吃烤肉
【一九四九與歷史修辭】王德威/跨越,逾越,穿越
【慢慢讀,詩】孟樊/一月

  今日文選

【〈翰墨知交情〉之一】莊靈/函邀吃烤肉
莊靈 文/聯合報
父親常需到台北開會;每次他到台北,一定都住在北大老同學、一生至友臺靜農世伯位在溫州街十八巷六號的日式台大教授宿舍裡……

最近和內子陳夏生細理父親莊嚴(慕陵)先生留下的各種遺墨和書畫,發現裡面有不少件是當年故宮文物還存放在霧峰北溝時期(1950-1965),父親的藝文界好友們寄給他的信札和附寄件;其中像臺靜農、張大千、董作賓、劉延濤、王壯為、孔德成、胡適、羅家倫、郎靜山和呂佛庭等多位世伯前輩的毛筆信函,或者即興詩書和手繪小畫,都十分精采。這回當筆者再次展讀它們時,那種知交間的深厚情誼與全然無拘的文墨風采,還有當年他們詩酒雅聚怡然興會的場景,剎那間又一一回到眼前,讓作為後輩的我們無比懷念。儘管這些都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筆者還只是個在校學生),然而從這些墨跡中所散放出的友情光彩和文化幽香,卻因為時間的積累反而愈發顯得醇厚與芬芳。

這裡筆者先介紹一件臺靜農世伯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寄給父親的大字毛筆信函(見圖一), 原文如下:

慕公老兄:今日聞孫喻兩君言,有友生新疆人,能以西域法烤牛羊肉,佐料唯胡椒、辣椒、白鹽而已,味絕美。

公何時北來,請先馳告麗水精舍諸君先為張羅也。據云此等肉遠非淡水河有類炒肉片者可比,六一翁聞之垂涎否?

歇腳庵行者再拜,十月一日(筆者按:「歇腳庵」亦作「歇腳盦」,是靜農世伯的齋名)

信的文句中間還夾著兩行小字:此札書於中秋節前三日,乃於節後三日始發,殊可笑也。 七日晚又及

這封信是用三張斗方宣紙寫的,裝在一個黃褐色的傳統中式信封裡;信封上面是臺老手書的毛筆墨跡:「台中 霧峰 一號信箱 莊慕陵先生啟」 寄件人處則是:「台北溫州街十八巷六號 臺緘」。左上角貼了一張印著金門莒光樓的八角錢淺綠色郵票;上面清晰地蓋著一枚圓形黑色郵戳,「台灣/四九年十月八日/十四/台北(辛十八)」

筆者回算一下時間,民國四十九年十月,自己還是台中省立農學院(民國五十年已改制為省立中興大學)森林系四年級的學生;當時我們家還住在北溝庫房邊用粗竹搭蓋的「洞天山堂」裡,父親那時應該已是故宮古物館的館長。由於行政院就在當年九月,已經決定要把北溝的文物全部遷移到台北士林的外雙溪,(實際上故宮文物是在民國五十四年秋後才遷運到士林的),因此父親常需到台北開會;每次他到台北,一定都住在北大老同學、一生至友臺靜農世伯位在溫州街十八巷六號的日式台大教授宿舍裡。公餘之暇通常都會偕老友去逛牯嶺街的舊書鋪,光顧熟悉的小吃店,或者一塊兒去拜訪台北藝文界的好朋友。像信中所提位在師大附近麗水街內「麗水精舍」的三位青年畫家孫家勤、喻仲林和胡念祖(胡先生今年已屆九十高齡,依然活躍於兩岸畫壇),就是父親和臺伯經常會去造訪的忘年之交。想來信中所說那位擅烤牛羊肉的新疆友生,就是麗水精舍孫家勤和喻仲林兩位所發現並向臺老推薦的。關於信末還提到「淡水河有類炒肉片者」,應該是指當年螢橋(一名川端橋,即今天的永和橋)兩岸河灘上,就有多家臨時搭建專賣消夜的小吃店而言。至於父親究竟有沒有因為這封信到台北去品嘗由臺伯和孫、喻兩君安排的絕美新疆烤肉,可就不得而知了!

這次我與夏生在整理的卷帙當中,還找到一幅由麗水精舍三位畫家於辛丑年(1961)合作繪製,送給父親賀年的設色斗方小畫〈歲朝圖〉(見圖二),上面就有靜農世伯的諧趣題句:「辛丑元日 麗水精舍三畫家為慕陵叟作歲朝圖 屬歇腳漢題曰 歲在辛丑 年當大有 宜酒食肉 叟健如牛」,剛好印證了那段時間父親和臺伯以及麗水精舍諸君子的深厚交誼。

每當筆者展讀靜農世伯這封字跡蒼勁有力又洋溢著無限歡欣之情,寄給遠在台中鄉下同學老友莊慕陵的大字行草烤肉邀函時,眼前便會浮起父親和靜農伯相交近七十年,二老聚晤時或暢論書藝、或縱情筆墨、或把盞對酌,使小小書齋頓時為溫煦祥和的文化氣息所充滿的情景;因而讓作為後輩的筆者和家人,不由自主地對上一代中國文人自然散發的氣質和風采,為之孺慕追懷,感動無已。


【一九四九與歷史修辭】王德威/跨越,逾越,穿越
王德威/聯合報
宋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有言,「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八百年後仍然無比貼切……

一九四九是二十世紀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這一年中國共產黨席捲大陸,國民黨政權撤守台灣;南北韓對峙已然形成,戰爭一觸即發;柏林圍牆矗立,東西德正式分裂。民族主義、國家主權的號召此起彼落。印度到印尼,以色列到愛爾蘭紛紛獨立。在此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美蘇兩大陣營冷戰開始。

一九四九也是歷史修辭以及文學敘述的交鋒點。解放還是離散,革命還是暴亂,共產還是民主,專政還是專制,正義還是邪惡,禮讚還是批判,不同觀點投射不同政治、倫理立場和世界觀,形成的影響迂迴交錯,時至今日依然不絕。如何理解一九四九不只是歷史話題,更是當代話題。

在後冷戰——或山雨欲來的新冷戰——時代,我們如何從一九四九汲取教訓或靈感?本文聚焦中國與華語語系人文領域,以三種相互關聯的修辭方式提出建議:跨越,逾越,與穿越。而這三種修辭各有隱喻對應:界限,律法,幽靈。

跨越指涉時空界限、知識場域,和心理機制的樹立、裂變、重組。跨越既有平面板塊讓渡取捨的律動,更不無黑格爾式時間進程、由辯證到超越(aufheben)的渴望。然而談跨越的條件、行動和結果何其不易。一九四九年,北大教授馮至——魯迅眼中「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歡迎解放軍進入北平,而他的同事沈從文自殺未遂。旅日台灣少女陳蕙貞載欣載奔、回歸祖國,愛國作家老舍幾經躊躇、才從美國回到解放後的北京。新儒家錢穆等「南來文人」流亡香港,更多非左派知識分子從張東蓀到羅隆基等卻選擇留在大陸。胡風高呼「時間開始了」,唐君毅感嘆「花果飄零」,張愛玲幾經顛簸來到美國,從而了解「我們回不去了」。

在這劇烈的「去畛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再畛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過程裡,獻身和陷身其中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如何因應形勢,摧毀與形塑自我主體的經驗,令人怵目驚心。五十年代初知識分子的「洗澡」運動不啻是紅色洗禮。與此同時,台灣的自由主義者痛定思痛,力圖打造民主場域。馮友蘭曾在抗戰期間指出永嘉、靖康、甲申「南渡」重塑中華文明的意義,期許抗戰民族南遷為另一復興契機。當代楊儒賓則延續此一南渡論述,指出一九四九所賦予台灣貞下起元的機會。

歷史的後見之明無從完滿解釋「跨越」與否的重重動機。同樣令人深思的是,在時間的延長賽裡,一九四九所曾象徵的意義也發生質變。當圖騰轉為禁忌、遺忘凌駕記憶,我們見證跨越未必帶來前進或超越,此岸也未必渡得過彼岸。章太炎曾從唯識觀點談「俱分進化」,指出善惡種子在時間的劫毀裡其實齊頭並進,並不產生想當然耳的因果。準此,所謂跨越,可能只是輪迴。

如果跨越引起我們對畛域、界限的審理和辯駁,逾越則強調律法的拉鋸和違逆。相對於國策黨綱、清規戒律,或「歷史的必然」,逾越是衝決網羅,是鋌而走險;是不按牌理出牌,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一九四九年一月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呼籲國共和談;十一月雷震、殷海光創立《自由中國》,鼓吹落實民主。在白色恐怖下他們以身試法,並為此付出代價。但紅色恐怖下逾越者的遭遇尤其慘烈。從胡風到丁玲,從章伯鈞到儲安平,千百黨內外異議分子的遭遇成為一九四九「時間開始了」最諷刺的註腳。

正因逾越的徵候來自律法的壓力和反抗,我們必須檢視兩者的聯動關係。律法的有效性因為對逾越者的指認和監控得以確認;逾越者探測律法必須將其「包括在外」的技術。法網最綿密處,逾越的發生和判定甚至讓當事者都始料未及。姜貴的反共小說《旋風》意外曝露國民黨的荒淫不曾下於共產黨;王蒙的《青春萬歲》熱烈頌讚新人新社會,卻被貼上反面教材的標籤。在律法之上,統治者更可以隨時宣布「緊急狀態」——不論是蔣中正的戒嚴法還是毛澤東的繼續革命論——以宣示高於一切的威權。而當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後,抗爭或屈從成為日常生活的內容。逾越者必須不斷發明「逃逸路徑」。多少一九四九前後的文學述作或言不由衷,或意在言外,或微言大義。從葉石濤暗寫二二八的〈三月的媽祖〉到陳寅恪舊史新論(如《柳如是別傳》),無不遙指「隱祕詮釋」(esoteric interpretation)的必要和風險。

回顧一九四九,我們不能忽略穿越的可能性。顧名思義,穿越打破時空邏輯,不再受制有機形體的局限。今生翻轉前世,故事衍生新編。烏托邦式身體潛能一旦有了出口,得以縱橫古今,創造異質空間,並以此和現實世界形成對峙。我們的問題是,面對「去古未遠」的一九四九,穿越如何呈現批判力量?陳冠中的《建豐二年》首開先例,以烏有史形式調轉時空,擬想一九四九內戰如果國民黨打敗共產黨,日後的歷史將會如何?

但啟動穿越的主體總是幽靈化的。馬克思《共產黨宣言》曾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預示歷史的穿越性。而一九四九以後,又是什麼樣的幽靈在中國內外遊蕩?陳映真〈歸鄉〉裡昔為戰俘的台灣老兵回到故鄉,發現自己早成鬼魅;張大春〈將軍碑〉裡的將軍徜徉時光隧道,重訪聖戰而渺不可尋。《建豐二年》序曲裡,曾被國共兩黨迫害的異議人士齊聚北平;新魂舊鬼穿越死生,相逢共商國是。一面是陰魂不散,一面是魂兮歸來。宋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有言,「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八百年後仍然無比貼切。

(而又有什麼穿越一九四九的故事比得上詭異的現實:靠革命打下江山的政權,如今「不准革命」,只准河蟹?曾經反共的政權熱烈容共,甚至以身相許?或打倒反共政權的政權借殼上市,卻成為真正反共的政權?)

作為歷史事件的一九四九已經逐漸遠去,作為現代人文典範關鍵的一九四九仍有待展開。就此,我們認知歷史千絲萬縷的現象,學習在虛與實、人與鬼糾纏間,指認靈光一線的線索。一九四九不再只是意識形態主導的歷史座標,而是一個蓄勢待發,指向未來豹變虎躍的神祕時刻。這正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歷史「剎那」(jetztzeit)的觀念:「呈現過去並不是將過去追本還原,而是執著於記憶某一危險時刻的爆發點。歷史唯物論所呈現的過去,即過去在歷史一個危險時間點的意外呈現。」一九四九是這樣一個危險時間點。

跨越,逾越,穿越正代表解放這一時間點,從過去「意外呈現」未來的三種方式。


【慢慢讀,詩】孟樊/一月
孟樊/聯合報
一月一出生就體弱而多病

在遠天在近樹在塔頂在庭園

在屋簷在落地窗

在一方掛鐘滴答的牆上


有瘦瘦的面容瘦瘦的長髮

瘦瘦的胸乳瘦瘦的腰枝

還有瘦瘦的思想,以及

瘦瘦的情感


一月一出生就十三歲

那情竇初開酷似

蹁躚復蹁躚的細雪

落地無聲亦無息


既非煙亦非霧的

無聲無息就愛白色的羽衣

飛舞於窄仄的斗室一隅

於千山萬水之外

於我的方寸之心

細數荏苒的歲月


一月永遠十三歲

而十三歲的年華依舊

清臞而美麗

美麗而少恨


後記:周夢蝶有〈細雪〉詩云,細雪乃上天之么女,小於梅花,一出生即十三歲,且永遠堅拒長大。


  訊息公告
fintech大潮流 大數據成為顯學
大數據應用在各個層面,對金融產業來說,更是創新領域。學習哪些知識足以成為大數據人才?又應該擁有哪種思維?讓職人告訴你。

你曾這樣被開單嗎? 警方:這狀況其實可不開…
許多民眾都有行車時違規遭警察攔查、開單的經驗,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警方可以只勸導不開單!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