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蘇蘅/芝麻開門 紐時如何做數位創新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19/08/27 第176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蘇蘅/芝麻開門 紐時如何做數位創新
蘇蘅聯合報

紐約時報最近再度宣布數位模式獲利:本月數位訂戶突破四百七十萬,數位訂戶和廣告再度攀升一成六。其實去年紐時數位營收已達七億九百萬美元,執行長馬克湯普森訂的目標是:明年營收八億美元,二○二五年數位訂戶達一千萬。

二○一一年起,紐時大膽推出付費牆,眾人不看好,但紐時不斷改良經營模式,隨著數位訂戶上升,免費看紐時逐漸緊縮,從最早免費看廿篇新聞,到現在每月只能看十篇。

新媒體業很多人認為「智慧付費牆」是背後成功關鍵,殊不知在全球由谷歌和臉書掌握八成九數位廣告市場下,紐時得用「訂戶第一」模式才能突圍。

一四年起,紐時訂閱收入首度超過廣告收入。一七年,紐時數位業務營收接近五億美元,然而連續九個月虧損。領導高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紐約時報到底獻給讀者什麼,才能向「流量」說不,落實「心中有讀者」的核心價值?紐約時報支出中,五分之一花在新聞內容製作,而美國日報平均編採支出只占十二.五%。比較之下,可看出紐時在品質與報導深度的用心經營。

不像台灣媒體一窩蜂追求沒營養的即時新聞、無效益的「垃圾流量」。同質性太高,沒有差異化,在紅海裡殺成一團,當然,也無法帶來利潤。紐時完全是另一套戰略。

紐時調查報導團隊實力雄厚,大型調查被外界形容像「冰與火之歌」的「權力遊戲」,不受執政者喜愛,卻是真正有影響力的成功心法。總編輯巴奎(Dean Baquet)說,調查報導和其他有價值的內容,讓紐時展現強實力,贏得讀者支持,能和其他媒體重視流量成長和數位廣告營收,展現極大品牌差異。

新科技對老報紙的衝擊,影響深遠。但人才是媒體的核心,紐時怎麼做呢?

首先是成立「數位轉型團隊」,不斷改造新聞編輯室,專注培訓記者數位知識和思考,尤其是對數據的敏銳感。

數字確實愈來愈重要,無論教育、股市、健康、司法,發表數據的機會比以前更多,而且政府、政客和公司,愈來愈只強調對自己有利的數據。這種數據訓練必須落實到各種路線,記者能深入數字背後,看出端倪,提出解決方案。

紐時今年以「川普財務」獲得普立茲新聞獎。三位記者調查川普一九九五年到二○○五年的稅務、財務、金錢往來,閱讀和手稿紀錄逾十萬頁,進行無數訪問。記者Craig說,他們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找資料,長達一年鍥而不捨追查,才做出這篇報導。

讓讀者參與,從讀者角度採訪報導新聞,更是不可逆趨勢。

紐時對數位讀者做足研究:透過線上及現場和讀者討論,知道讀者的新偏好。去年開闢Parenting新聞,內容有親子、育兒、教育,甚至連空巢父母,無所不包。讀者也可寫信詢問家庭天倫各種問題,拆解親子間的籓籬。

讀者對某些政治人物特別著迷,紐時政治記者開線上廣播節目,一周五天,每天半小時,讓讀者得知政治知識養分。選舉期間,紐時推出「人物內幕」,深度分析競選策略,也透過數據解剖,報導讀者喜歡的候選人動態。

流量當然重要,但是像台灣類似「女版黃安嗆館長:打不死我你就是孫子」,這樣的即時新聞,衝出來的垃圾流量,又有什麼意義?

紐時說,追求流量絕對不是永續經營的策略,讀者愈來愈重視內容品質,讀者有了真正信任,才願意付費。這或許給我們另一個角度的思考。(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如何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
面對逐漸老去的父母,不要期待他們對你和你的兄弟姊妹能夠公平。因為你討的不是公道,是愛。而這麼做或許會讓你看不見,有能力提供你更多愛的人。

當科幻走進現實
科幻作者多有科學背景,有些作者本身就是科學家,以他們對科技發展的敏銳觸覺,為企業、為政府撰寫有趣的未來腳本,逐漸形成新興的行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