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國經濟領域一大熱詞,叫做「新基建」。圍繞這一熱詞,由熱烈的討論開始進入不對等的爭論。相關的爭論顯示,大熱的「新基建」未如有人宣稱般,已成為「重大部署」,仍似一彎月牙,懸掛半空。所謂「新基建」,不算新詞,卻算新概念。不算新詞,是因2018年下半年已在流行,那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名寫進文件,又點出5G商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四個具體的領域。
但到2019年,李克強表現相當謹慎,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只用了個「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粗粗帶過。也就在2019年,「新基建」未如預期般大熱,那是因為在經濟下滑中,中美貿易戰不斷拉拉扯扯,當局不得不以「六穩」為綱。
現在中國經濟界提的「新基建」,當然與2018年提的不同,涉及的領域大大擴充,還有人刻意隱去「新型」的意思,聽上去只是新提出來的基建項目,用來對付目前狂襲經濟的新冠肺炎。而這回的「新基建」,看來也沒有那麼萬眾一心,說其有爭論且爭論不對等,意思是涉及的是兩造,一對在經濟界中,鼓吹者多是名流大機構、反對者或名氣不大或機構微小;而另一對即一旦其成事的政策制定者,中央方面態度曖昧,而政策和項目執行者地方政府相度數量都熱情高漲。
具體來看看這兩對,首先看經濟界的鼓吹者,經濟名流和大機構就不點名了,就是其鼓吹的大致有三個觀點,一是中國當前內憂外患,需要「新基建」來應對新冠肺炎重挫的中國經濟。其最熱情的鼓吹者任澤平說,「過去40年,若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麽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力競爭力?」
二是中國有實力玩一場「新基建」,舉的例子是大疫情中中國「基建狂魔」現身,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分別都在12天內建成,顯示中國數十年「鐵公基」領域的累積沉澱。
三是認定中國要保持世界製造業中心,要守住GDP總量近人民幣100兆元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要繼續中美貿易摩擦下大國競爭,甚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需要的「新基建」。而這次「新基建」與2008年的人民幣「4兆元」大大不同。
反對的「新基建」之論者,主要是提三個問題,一是錢從何來,特別是連日張嘴喊數兆元的地方政府,比如財政已不寬裕的雲南,哪裡去找數兆人民幣來基建;二是投到哪裡去,現在不是要不要用鐵路公路基建來拉動經濟,而是必須要大幅度砍壓低效的長回收周期的基建規模,最要警惕當然是房地產,泡沫抹擠,再加槓桿吹泡沫;三是結局是什麼,他們認為經濟困難時期如果一窩蜂地鋪攤子上項目(擺架式卻不作為),以中國經濟目前的狀況看,將觸發債務風險,加劇通膨失控也是顯而易見,則基建狂魔不過是飲鴆止渴。
再看另一方即地方和中央。以地方來說,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雲南、四川、重慶、寧夏等13省市區發布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畫清單。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八省份公布計劃總投資額,共計人民幣33.83兆元;有八個省份公布今年度投資額,合計約人民幣2.79兆元。
地方的表現,在一夜之間由最早提出人民幣25兆元大投資,到現在至少44兆元,就被當做「新基建」的大數據。而經濟界有人推算,以這十多省份的投資看,中國全部地方加起來,100兆元投資不在話下,那不是天方夜談,就是真實大泡沫。
那麼中央方面如何表現呢?雖有多位經濟界人士聲稱中央在加緊部署「新基建」,但讀懂中央文件者說,中央方面對這個概念,比去年還謹慎。
離今天最近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2月21日舉行,會議公報中除大談復工復產外,有專門一段,說「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注意,投資只加快在建。
十來天後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則是這麼一段:「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中共決策層要把消費擺到檯面中間,而對投資方面,專門劃定「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才加快推進,意思太明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