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2018年宣布,台灣四周海域已經遍布圖中的塑膠微粒。圖╱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提供 | | | 2018年夏初,長期致力於海洋保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花了將近一個月進行「繞島」行動,帶回台灣首份結合「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及「海水溶氧量」的監測資料。這份史上首份台灣海域初探紀錄,出自資源不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而非政府機構或學術單位。 2019年春初,黑潮開始針對台灣受創最嚴重的東北及西南海域,進行史上首次跨季度海洋調查。同時邀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一起進行長期的追蹤報導。經歷400多個日子與十多次航程後,初探調查結果在日前出爐。此刻,他們迫切的想告訴所有人:大海,在求救。 塑膠微粒 無所不在 美國海洋學者Jenna Jambeck統計,每年大約有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被排入海洋,為海龜、鯨豚、鳥類等將近700種生物帶來生存危機。隨著海洋汙染物越來越多,由塑膠製品裂解後所成為的塑膠微粒,已經進入食物鏈,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佳餚。 塑膠微粒指的是塑膠製品在受到海水浸泡、衝擊,或者陽光曝曬後,逐漸分解成尺寸不超過5公釐的小碎片。這些碎片不僅容易吸附環境中的重金屬、戴奧辛,也更容易被生物誤食。 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曾與國際學者合作,分析台灣民眾12年來541次淨灘活動的成果,發現台灣海灘上的垃圾,90.8%為全塑膠或部分塑膠材質,最常見的前5項垃圾分別為塑膠提袋、塑膠瓶蓋、免洗餐具、漁業用具與吸管。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在2018年時,繞行台灣、澎湖、蘭嶼海域進行海洋塑膠微粒檢測,最後發現全數51個檢測點中,都有塑膠微粒的存在。他們曾遺憾宣布:「台灣的海域已經沒有『沒有塑膠微粒的地方』了!」 東北海域 最多硬塑膠 研究發現,台灣東北海域不管任何季節,塑膠微粒都比西南海域更多。夏季時,東北海域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平均有超過25個以上的塑膠微粒,其中又以「硬塑膠」最多,約占總數7成7,其次為「發泡塑膠」占1成7。 黑潮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西南海域夏季時最髒,其中又以安平新港、曾文溪出海口兩個採樣點最驚人,發泡塑膠占9成以上,很可能是養蚵產業造成的影響。黑潮研究人員推測,養蚵產業的廢棄發泡塑膠,可能沿海流漂散至東北水域,對不同海域的生態造成影響。國際研究顯示,人類所食用的海鮮中,都可發現塑膠微粒蹤跡,證明這些汙染會隨食物鏈進入我們的體內。 在歷經一年的調查後發現,台灣東北海域的福隆、和平島及潮境,是塑膠微粒總數最多的前三名,而這三個地點也是觀光、戲水最熱門的地點。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說,「海洋危機一直存在,我們不需要等所有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有問題,才採取行動,因為環境惡化速度很快,我們現在就要採取行動!」他表示,黑潮團隊正努力將調查方法系統化,讓所有關心海洋的人能一起加入調查,否則只是少數人在做,很難造成全面性的改善與理解。 澎湖老漁民、海洋保育志工陳盡川說,4、50年前的人認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盡,沒想到這麼短時間內,人類就面臨海洋枯竭,他呼籲年輕世代能一起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