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入山渡海 環保輔具旅行記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2/04 第39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歲末祝福,祈求平安
證嚴上人專區 父母心,菩薩心
慈濟脈動 入山渡海 環保輔具旅行記
焦點專欄 體貼,也需要練習
歲末祝福,祈求平安
十月下旬,四天十場的《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圓滿結束後,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旋即展開,證嚴上人行腳全臺主持,也與各地區志工溫馨座談,了解志業推展近況;而慈濟各項專案推動,往往也反應社會的實況與需求。

例如慈濟志工為身障、獨老者量身訂做扶手、止滑設施或坡道等「居家安全修繕」,就是為了避免不慎滑跌倒而造成失能或臥床;三十年前,不計成本成立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則是不捨白血病患者失去生機希望;推動大體捐贈,以解決醫學生解剖課程遺體使用的不足,這學習不僅攸關醫術養成,「無語良師」的風範更激發醫德的萌生。

目前慈濟在全臺各地設有「環保輔具平臺」,提供社區人士免費申請,這也是因應臺灣超高齡化社會時代來臨,相關需求與日俱增。政府單位有輔具費用補助,但租借便利性、時效性等有其限制,慈濟作為民間慈善組織,環保輔具平臺業務量快速增加,反應出這項慈善方案能適切彌補不足。

本期主題報導環保輔具平臺設立的時代意義,尤其是輔具器材資源相對較少、採購與運送較不便的偏鄉或離島地區,慈濟志工們是如何驅車翻山、搭船跨海,將醫療輔具親送給亟需的家庭。

志工將完好的輔具回收回來,清潔消毒,愛心惜福,延長物命,讓下一個家庭收到後心無掛礙,安心使用。環保輔具的收與送,是純粹的慈善,送者無薪、受者免費,但志工總是抱持著「今天能送到就不要拖到明天」的心情,即時付出,原因不外乎同理與貼心,因為早一天送到,就能及早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質,降低照護者的負擔。

時值歲末,從生活相對平安的臺灣放眼全球,俄烏戰爭持續一年十個月,以巴衝突也近兩個月了;國際局勢讓人惴惴不安,全球暖化問題不見趨緩,糧食能源議題迫在眉睫……天災人禍不斷,慈濟在全臺乃至海外進行歲末祝福,人人端起心燈,祈願天下能無災無難,月月年年。上人更期許廣招菩薩,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為未來的人間爭取更大的和諧。

父母心,菩薩心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膚慰」,就像是父母看到孩子跌倒,

不捨地牽起來膚一膚;

要永遠抱著這分父母心、菩薩心來愛護社區,

哪�婸搨n,就啟動到那�堨h。

雖然距離歲末還有一個多月,但每年一度的歲末祝福還有授證典禮已經展開,我比往常早一點出門,因為慈濟人很精進,在人間播下善種子,發心的人很多,慈濟事很廣,要關心的天下事也更多了,所以時間要用得更多。

從彰化開始第一場,一路南下雲嘉、臺南、高雄和屏東,每一場菩薩雲集,莊嚴有道氣;人人發心立願,點滴匯集,也給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受證前,大家多是從會員加入慈濟,經過長時間的了解,心服、口服,決定要見習培訓;前前後後好幾年,對慈濟的信心很堅定了,才前來受證。我對大家也充滿期許與祝福,「為佛教,為眾生」,要對自己負起責任,對家庭要和諧,還要帶動社區鄰里和社會。

在每個會所,也看到一群群慈青學長,或許之前因為學業或事業遠離他鄉,但這分緣還在,因緣會合,培訓受證,來到我面前說:「您的孩子回來了。」這是我與他們的暗號,好貼心啊,他們準備好要承擔了,人生的價值觀又提升了。

這趟路感觸也很多,尤其是自己年紀大了,回憶過去,感恩心不斷湧現,到每個地方,視線所及,總是會看看資深菩薩,也會問怎麼沒有看到某某人,有人回答說因為有歲數了,現在的身體狀況已經不方便出門。還有一些人,是再也看不到了,總是人生自然法則,但是記憶中永遠有他們。

我只是發一個願,盡一分心,真正投入和進行的是這群資深菩薩,用心聽師父的法,跟著師父的腳步,人多力大,讓師父不用擔心;三、四十年來,即使年紀大了,心還是念著師父,跟得很緊,四大志業都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間付出無所求,做得很歡喜,做得人生很有價值,所以常常說感恩。

很希望人人把自己的健康照顧好,更重要的是把握時間。曾經與人有什麼恩與情,或是有怨有瓜葛的,要把不愉快的煩惱無明刪除,淨化心靈,重建起人與人之間那分有情有愛。不要讓記憶睡著了,趕快啟發起來,提醒自己堅定意志,不要停歇。佛教要年輕化,年輕人不知道過去慈濟是怎麼做的,就說給年輕人聽,彎腰傳承、挺身承擔。

每一天,一場又一場的菩薩來到面前分享,看著、聽著,我打從內心感到歡喜滿足,因為佛法走入了人間,走入了家庭。有些人過去犯了錯,或者家庭失和,但進入慈濟,心和力合在一起付出,法喜充滿;守戒行道,身心清淨,改變了自己,現在夫妻同心,全家都是慈濟人。家庭氣氛祥和,這正是人人所求的福;也要人人共同造福,唯有社會安定,事業才會穩定。

聽到屏東慈濟人回顧九月屏東明揚公司爆炸的關懷心得,一聲巨響,一卷濃煙衝上天,慈濟人看到了,立刻就有個念頭:要準備動員了。十八天來,支援在現場搶救的人員,膚慰陪伴外圍的家屬。「膚慰」,就像是看到孩子跌倒了的那分父母心,不捨地牽起來膚一膚。我們永遠要抱著這分父母心、菩薩心來愛護社區,哪�婸搨n,就啟動到那�堨h。

每場歲末祝福典禮播放的慈濟大藏經,向大眾報告從元月開始,每個月慈濟做了哪些事情,除了守護臺灣,也踏出國際,每年都在增加援助的地區,統計到這個月已經有一百三十三個國家地區。慈濟從少少幾個人到現在隊伍浩蕩長,又看到代代相傳,第二代、第三代,小小的孩子也會拿著竹筒存錢救人,這都是阿嬤、阿公和父母培養出的慈悲心。不要輕視點滴,不要輕視微量,儘管我們的力量就像「火金姑」的微光一樣,但只要「群」聚起來,也能成為一片閃亮,守護人間。

大家跟師父有緣,都發願做到最後一口氣,師父也發願一直說到最後一口氣。現在的身體真的是要抽氣與抽力,我很用心踏穩每一步,心心念念希望將慈濟菩薩道的心願牢牢印入每個人心中,分分秒秒自我呼喚:「我還有心、我還有願、我還有力。」生命珍貴,要讓每一秒鐘都有價值,請大家多用心!

入山渡海 環保輔具旅行記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重達百公斤的電動床,或是提了就走的四腳柺杖,

慈濟志工將種類紛繁的輔具回收、清消、檢修、宅配到家,

多年來在都會區已駕輕就熟,

但要將數百件輔具送抵離島與深山,又是另一項重量級挑戰。

「有了這臺站立式輪椅,他可以自己遙控,想要站就慢慢升起來,想要坐就慢慢地坐下去,不用人去扶他。」陳惠仙在長照機構任職,負責帶動老人活動身心、延緩失能,回到家也是做類似的工作,因為她八十八歲高齡的老父親,五年前罹患帕金森氏症,病情演變到無法站立,甚至也無法維持坐姿。

老人家上下床、如廁、吃飯都要人扶持,外籍看護一天搬動他十幾次,腰部受傷被迫離職。陳惠仙和擔任照顧服務員的姊姊,於是輪流到弟弟家,跟弟弟一起照顧失能的爸爸與年邁的媽媽。

陳惠仙透過慈濟環保輔具平臺,申請了電動病床、電動站立式輪椅等輔具。她每天將父親固定在站立式輪椅上,繫好胸帶、腰帶、腿帶,將遙控器交給他,自行控制起立、坐下。用了合適的輔具,爸爸身體與精神好轉,也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品質。

陳惠仙有感而發:「當初覺得政府的長照都有在做輔具,慈濟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人力去做?可是這幾年下來發現,社會相關需求真的太大了!」

洪淑英則是在先生出院返家做最後的療護前,向慈濟請領了輔具。慈濟人把電動病床、輪椅、洗澡椅都準備好了,洪淑英要做的,只是開門讓志工把物件搬進屋內就定位。

今年五月,先生重病離世,她一度掛心該如何把輔具還給慈濟。志工請她先完成先生的後事,再處理輔具,過程中沒有讓她出到一分力,「我一樣把門打開,讓志工進來把輔具搬回去。」回顧這段傷痛但受到許多關懷的過程,洪淑英感恩地說:「我接受到的,是大家的付出,這是一個很大的團隊。這分愛是無我無私的,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慈善行動回應社會需求

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推估,臺灣二○二五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占比超過百分之二十以上。然而活得老並不等同活得好,今日國人平均壽命已達八十歲上下,但平均「不健康餘命」卻也長達七至八年;換言之,有高比例的長者是在失能、臥床的狀態下,度過生命最後的七、八年時光。

因應數百萬銀髮族與傷病殘障人口的照護需求,政府除了建構長照體系,也在各縣市成立輔具資源中心;按照現行規定,凡是符合長照資格、持有身心障礙證明和蒙受職業災害者,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補助,購買全新輔具;僅需短期療養的暫時性需求者,可向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租賃或無償領用二手輔具。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解說:「比如輪椅補助兩千八,我買四千元的,就付差額一千二。沒補助身分或短期使用者,例如車禍開刀,用個幾週的人,就用二手輔具滿足需求。」

臺灣的輔具資源中心多是由縣市政府成立並監管,交民間財團法人營運。政府直營、公辦民營的輔具中心之外,以慈善為本、重視環保的慈濟基金會,也因應人口老化,於二○一七年創設「環保輔具平臺」,志工將回收的二手輔具加以清洗、消毒、整修後,無償提供以貧病弱勢為優先的需求者。

這項與時俱進的慈善行動,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年起始的慈濟環保志業,志工響應證嚴上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號召,回收紙類、寶特瓶等資源再利用;然而許多二手輪椅、病床、助行器等輔具,因使用者往生或康復而不再被使用,也被送往慈濟環保站。

慈濟志工一開始也把輔具視同一般回收物,狀況差的就分類,還堪用的則整理,比照仍有七、八成新的舊衣一起擺在惜福區,等待有緣人選取,或是贈予有需要的慈濟照顧戶。

後來有幾位具電器維修技能的志工開始自行檢修,並親自載運「宅配」給鄰里口耳相傳所告知的需求者。及至二○一二年後通訊軟體普及,有意願投入的志工能夠很快串聯,相互交流學習維修方式及清潔技巧。有了團隊的力量,志工穿梭大街小巷、踏進沒有電梯的老公寓,更有效率地將輔具送抵需求者家中。

隨著臺灣人口老化的壓力日增,志工在定期的慈善訪視中也發現,受助者對輔具的需求愈來愈高,妥善消毒、修復的二手輔具,正可滿足匱乏。二○一七年開始,慈濟環保輔具平臺在各縣市陸續成立,在地志工也踴躍投入。

目前除外島的連江縣外,慈濟在全臺都已經成立環保輔具平臺(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合計共兩個)。至今年十月為止,已送出六萬七千多件環保輔具,幫助超過四萬四千個家庭。

不是送貨而是祝福到家

若以送出的輔具金額進行換算,這些年來已為民眾節省了逾四億元,當中不包括慈濟志工無償付出的服務成本。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呂芳川主任說明:「環保和輔具,一個守護大地,一個關懷人群;環保輔具不僅回收資源、延續物命,更發揮善的功能聞聲救苦。」

為了將輔具及時送達,志工練就一身臨機應變、見招拆招的本事。公寓樓梯太窄,病床不好搬,就要卸螺絲進行分解,把一百多公斤重的床架分成幾個數十公斤重的單位以方便搬運,運抵後再重新組裝;志工在運送過程中更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發生意外傷害。

擁有四十幾年泥作專業經驗的林金城,最初以為輔具只有輪椅和便盆椅這兩樣;去年退休後加入新北市土城輔具團隊,才知道還有電動床和助行器,連輪椅也有不同規格,如今兩小時內就能重組好一臺輪椅。他已整修過不下五百臺輪椅,也多次隨車載送、搬運上百公斤重的病床;二十三年來志工生涯,參與過環保、訪視等勤務,他直言:「輔具是最勞累的一項!但我接觸後就全心投入,因為看到很多人需要啊!輔具確實最直接幫助到人,所以我義無反顧。」

林金城表示,全臺輔具數量最多的還是大臺北地區,志工回收的輔具主要來自慈濟環保站及醫院、安養院,如果恰好遇上醫療院所設備汰舊換新,把舊病床、舊輪椅等物資捐給慈濟,一次至少要出兩到三部貨車載運。

「載回來經過挑選,盡量愛惜物命,狀況差的就拆掉當零件備品,可以再使用的就留下來,維修好再送出去;送到屏東、嘉義,甚至離島的澎湖、金門。」林金城補充道。

今年四月,慈濟環保志業正式取得英國社會價值組織(Social Value UK)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認證,其中環保輔具平臺的部分,每投入一元可創造八十一點一八倍效益;換句話說,慈濟志工用在環保輔具平臺的每一分力,可以對社會產生八十倍以上的效益。這些正面影響體現在減輕需求者的財務負擔、改善生活品質、提升身心安全感等。

環保輔具平臺不僅幫助病苦者取得適用的輔具,也讓輔具資源持續循環再利用,落實了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中的SDG3「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環保輔具平臺也是慈濟基金會在今年度第三屆「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中,獲得三項金獎殊榮的其中一項。

環保輔具,善緣福聚,慈濟人不把送出去的輔具視為貨品,而是一分真誠的祝福,也期許受惠的使用者一同成為嘉惠他人、守護大地的人。

體貼,也需要練習
撰文•李秋月 插畫•鍾庭嘉
問:孩子上了國中後什麼事只有想到自己,不會為別人著想,是我沒教好嗎?

答:好友C的兩個女兒,笑容美、嘴巴甜,是人見人愛的寧馨兒。父母都是資深志工,母親到圖書館當志工時,會帶著孩子一起去整理書籍,孩子很自然地親近書本以外,還學會主動跟人打招呼、照顧小朋友、陪伴年長者;父親每天清晨在社區教大家養生操,除了自己健康受益,連帶著全家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以下是給家中有青春期孩子的建議:

愛與榜樣

當大多數人是有了孩子以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孩子好?我認為只要樹立教育專家提倡的「愛與榜樣」就好。

退休教師倪美英對「愛」有獨特的解釋:「『愛』這個字,中間有『心』,上下合起來是『受』,也就是『心�媟P受到的才是愛』,而不是『我打你、罵你,是為你好,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你』。」這樣的愛太沉重,孩子無法感受到,這時候就會築起高牆,活在「自我」的空間。

孩子呱呱落地後,就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因此「父母榜樣」很重要。希望孩子按時起床、睡覺、吃飯時不滑手機,家長本身就要準時睡覺不追劇;希望孩子喜歡閱讀,大人也要拿起書本一起看書;父母多關心他人,孩子自然學習主動關懷周遭的人。

一起當志工

作家劉威麟在〈參與義工活動 遇見模範〉一文中談到,美國德州大學助理教授凱文•蘭薩(Kevin Lanza)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會去當義工的人都有一股特質──樂觀、積極、正面;所以好朋友C的家常溢出令人羨慕的笑聲。

義工活動並不只是另一種學習或接觸社會的管道,目前這類活動都是主辦單位事先篩選、設定好的,對孩子不會有多大的刺激,活動內容也不會有太多的挑戰與學習;但是投入服務工作中,最可貴的就是會遇到一群同樣做義工的人,他們熱情、積極、正面的生命態度,可以打破由3C產品築成的高牆,也會融化「阿宅」的冰山。

所以家長不妨在假日時走出家門,帶著孩子去當義工,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下一定可以成為一位熱情、陽光的青年;只要真心地服務別人,讓人在生活中擁有一點美好,一些幸福的感覺,就是有價值的人生;因為這分價值,孩子會更願意去付出,走入人群做個「手心向下」的人。

父母先放手

「放手」讓孩子嘗試、犯錯、彌補、解決,這些除了代表肯定、信任,讓他經歷整個過程,更能鍛鍊出有力的肩膀,可以扛下未來人生的責任。

放手的過程中,可以靜下心和孩子深談父母期望的「回應」是什麼?而不是一廂情願地付出,又因為期待落空而內傷,進而親子發生衝突時,成為一種變相的情緒勒索。

曾有位父親一直希望孩子就讀醫學系,孩子按照要求讀完醫學系,畢業典禮當天,他恭敬地將畢業證書送給父親,並說:「我已將『您的醫學系』念完,接下來我要去讀最喜歡的數學系!」說完,他頭也不回地離開現場,留下滿臉懊悔的父親。

人性本來是自利的,利他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情操,但需要不斷地練習,不會一蹴可幾。孩子在國中階段,親子間有情感存款,怎麼教都還來得及;與其當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干預或介入孩子的生活,不如帶孩子走出舒適圈,服務別人,這樣他才有機會練習「體貼、看臉色」,進而成為一個懂得跟別人相處、不自私的人。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85期

《禍亂:地下秩序》讓觀眾感受沉重的身不由己
如果你喜歡看角色,能夠同理角色心情,《禍亂:地下秩序》在這方面還蠻厲害的,可以讓觀眾好好體會一下有些人走上歧路或甚至不歸路,可能真的有很多我們無法想像的苦衷。對這個有興趣的話,《禍亂:地下秩序》是值得看看的。

小小餐盒背後潛藏上億商機!「雲端廚房」成為疫情下的餐飲轉型路
天氣炎熱,大家都不想出門,習慣用APP訂中午午餐,其實,有極高的機率是由「雲端廚房」所製作的!許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個小小的餐盒,背後隱藏著相當龐大的商機,其中也可能是台灣餐飲業在數位革新浪潮下的轉型點!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