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生命體徵的洞 Holes as Vital Signs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典藏藝術網_首頁 典藏藝術網_今藝術
2014/09/26 647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 生命體徵的洞
這次的回顧展,讓觀者在第一眼望入展場的同時,就立刻喜歡上藝術家早期巴洛克風的陶瓷及黏土雕塑作品(約於1936-1950年之間),也對於他那最著名的裂口單色畫布系列:「空間概念」(Concetto Spazial)更能心領神會。

□ 費歐娜.譚 從無安頓的意識
在藝術家費歐娜.譚(Fiona Tan)為了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荷蘭國家館所創作的錄像作品《迷失》(Disorient)中,呈現了因其優越地理位置,而曾經雄?地中海、獨佔東西方貿易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威尼斯共和國......

□ 《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
究竟什麼是觀念藝術?什麼事物,可以稱為藝術?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藝術家?什麼據點,才算藝術的發生場域?什麼時候,那就是藝術?什麼是藝術觀念?介於哲學與社會之間的當代藝術,如何成為一種可多元對話的視覺文化?
《日本美術》
日本繪畫與雕刻

日 期/2014.10.12(日)
時 間/下午2:30-4:30
講 師/潘亮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日本美術的時光隧道~
 
本期精選

封塔那與他的《空間眼鏡》(Lucio Fontana et ses "lunettes spatiales"), 1965年由Oliver Wollen拍攝 c Dr. Oliver Wolleh, cFondazione Lucio Fontana, Milano / by SIAE /Adagp, Paris 2014

生命體徵的洞 Holes as Vital Signs top
文/王馨梨Hsinli Wang

是空中的那隻蝴蝶激發了我的想像,並將我從論述中釋放,就這樣我迷失在時間之中,然後我便開始劃開我的洞。—封塔那《我的洞》,1954(註1)

從前,還不太認識義大利藝術家封塔那(Lucio Fontana, 1899-1968)的時候,我從未像現在這樣對那些被一刀劃開的畫布如此地著迷滿意(這可能是許多人會有的印象);然而這次的回顧展,讓觀者在第一眼望入展場的同時,就立刻喜歡上藝術家早期巴洛克風的陶瓷及黏土雕塑作品(約於1936-1950年之間),也對於他那最著名的裂口單色畫布系列:「空間概念」(Concetto Spazial)更能心領神會。因為,近200件作品在被精密地按時序陳列後(註2),推移出了奇特的脈絡情景,讓我們能從封塔那最早期的素描作品那單純卻有點糾纏的筆觸中,看到他對女體那條狹縫的激動,進而從釉面淋漓的雕塑身上突曲的刺物,挪移到那點孔紛飛、探索宇宙量子的作品(這時期他以素描、水彩、雕塑等材料,不斷地以非繪畫、非雕塑的方式去實驗、摹塑、推進出一種潛在於宇宙時空之中的塑性),再回循到那一道道緋紅裂口的原委,那不僅是實體材料被摸揉出來的物質性與感官性的波動,並且這生命體徵之間存在著層次複雜且豐富的心理空間,讓膚淺印象裡的那道開口產生了深度異常的吸引力,原來,那道開口正是時間與空間最巧妙的爭議……。

專心致力在思考如何賦予惰性物質生命力,與如何轉移延伸平面與環境空間的封塔那,一直不讓任何人記錄他的創作過程,唯有由好友攝影家姆拉斯(Ugo Mulas, 1928-1973)所拍攝封塔那工作時的兩張照片之間(第一張照片,刀尖觸著畫布;而第二張照片,畫布已被劃開,封塔那像是要穿進裂縫中)戲劇性的斷裂,會讓人覺得像是做了個夢,那是一個開場有點驚悚的夢:穿著精巧、舉止文雅的封塔那,右手握著一把刀,那把刀跟他的皮鞋一樣完美地發亮著,他慢慢地走近畫布前面,凝神細瞧著這張掛在牆上的畫布後,仔細地將袖口挽起,隨即一個精準曼妙的手勢刺向畫布……,動作在此畫面停格。接下來,我們只看見那一道溫熱的裂痕,過程像是一陣輕微的痙攣掠過神經,神祕至極。隨後,封塔那專注地在這道縫口裡頭補上黑色顏料,如此畢恭畢敬地,一年畫150張。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九月號•264期。

 
專題

費歐娜.譚(Fiona Tan)於2000年所做的《升空》(Lift)作品,靈感來源自年少時所看法國導演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攝的《紅氣球》(The Red Balloon,1956)一片,藝術家在身上綁滿了紅色的氫氣球,並拍下飛升至阿姆斯特丹一個公園上空的畫面。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Wako Works of Art, Tokyo

費歐娜.譚 從無安頓的意識 top
文/高子衿

城市不會洩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在藝術家費歐娜.譚(Fiona Tan)為了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荷蘭國家館所創作的錄像作品《迷失》(Disorient)中,呈現了因其優越地理位置,而曾經雄?地中海、獨佔東西方貿易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威尼斯共和國,其仍殘存過往輝煌的光榮片段,以及因美洲大陸新航路開通後,卻也躲不過衰落消亡的命運,並藉此反思當代的全球主義以及其源起。

威尼斯的商人、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沿著貫穿東西方的要道—絲路,東進至當時由蒙古統治的中國,歷時四年的旅程經歷許多迷人的風土奇聞,亦激發了歐洲人對於東方的熱烈嚮往,700多年前由他寫就的《遊記》(The Travels)一書,以及同為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藉以虛構《看不見的城市》一書的骨架內容,都是費歐娜的靈感來源。在後者的書中,馬可.波羅向中國元帝國皇帝忽必烈描述他所走過的城市,記憶混淆了真實與虛構、時間與空間,對於費歐娜來說,馬可.波羅正顯現了一個理想旅行者的特質:他並非殖民者、軍事家或政治家,而旅程也未預設目標、亦無終點;跨越虛實分界的見聞,預示了在斷然區分東西方世界兩者論述的過時之後,一種新的想像與詮釋可能。

如同卡爾維諾筆下所描繪的馬可.波羅,威尼斯不但是他旅程中的第一個城市,也是每一個城市,更是唯一的城市(「每次我描述某個城市時,我其實是在說有關威尼斯的事情。」),在費歐娜內心深處,也有著這樣一個同時做為起點與終點的居所,或是對於原鄉追溯的未竟之感。藝術家出生於印尼,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澳洲人,成長於澳洲,但親戚散居香港、印尼、德國、挪威與荷蘭等地,求學期間依親到了荷蘭,便在當地展開了藝術創作生涯。她為了探尋自己的身世,行跡遍布世界,甚至回到父親家族的中國故鄉;簡單的家族世系卻有理不清的曲折細節,多重認同的衝突成為難解的習題,甚至可能更難以消化。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九月號•264期。

 
優惠推薦
 
《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 top

作者:高千惠

當策略成為一種藝術,關係藝術的美學立足點又在哪裡?

究竟什麼是觀念藝術? 什麼事物,可以稱為藝術?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藝術家?什麼據點,才算藝術的發生場域?什麼時候,那就是藝術?什麼是藝術觀念?介於哲學與社會之間的當代藝術,如何成為一種可多元對話的視覺文化? read more

     
訊息公告
要social 就不要so-so
多數人談話的時候,都期待"strong opinion",要嘛很好,要嘛不好;或者喜歡,或者不喜歡。接下來才有話題繼續聊下去。像"So-so"這樣的回答,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言語無味」。

煩躁、敏感多愁,更年期提前來了嗎?
女性更年期不適症狀百百種,每個人症狀不盡相同,但遇到失眠、筋骨痠痛、熱潮紅等更年期症狀,且影響到生活品質時,就應及早求助治療,而不是默默隱忍。
 

其他相關新聞請見典藏藝術網  聯絡e-mail:service@artouch.com 廣告刊登:02-2560-2220 ext.310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