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占中事件愈演愈烈,尚無轉圜跡象出現,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日才能落幕。香港不但是全世界進出中國的主要門戶、台商的前進基地,更是陸資企業與全球市場的介面,因此事件發展受到產業的高度矚目,特別是若處理不當,恐怕對兩岸關係也有副作用。香港對中國本身、對台商以及世界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數字看出。按照聯合國的統計,2013年其所吸引的直接外人投資金額,竟然高達770億美元(我國同期外人投資僅有32.1億美元),僅次於美、中、俄三個大國,排名全球第四;對外投資也有92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五。
香港人口不過700萬人,卻是世界最主要的外資進出據點,不但各國以香港做為中國甚至亞洲資金投射的平台,也是中國資金投向世界的跳板。預計於10月下旬啟動的「港滬通」,連結香港與上海的股票交易市場,將可能進一步增強香港做為資金門戶的角色。
相較於全球資金,台港之間的相互投資相對不顯著,香港卻是我國僅次於中國及東協六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2013年時我國享有高達23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其中99%的出口都是轉口貿易,是以中國作為最終市場,成為兩岸貿易的關鍵樞紐。
各國及台商鍾意香港的原因很多,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機制、健全的法規制度,以及具有競爭力的服務業,都是主因;近年來香港積極爭取成為亞太地區商務仲裁中心,就是本著這樣的條件。
這些功能,都高度仰賴穩定性與可預測性的支撐,也因此占中事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引發各界對香港未來的關切。
占中事件是由一般稱為「特首」的特區行政長官選舉方式引起。目前香港特首的選舉方式,是由一個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提名並通過。問題是這1,200位選舉委員雖然是普選產生,但被選舉對象,卻是按職業、地區分為38組,各組有固定名額限制,而且職業別代表中有關勞工、社會福利及學界代表,只分配到9%左右的名額,因此普選之名,但實際的代表性有限。
中國人大常委會於2007年決定香港可於2017年實行普選,但今年8月通過修正特首的選舉辦法,將普選方式界定為由1,200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二到三名候選人,再由香港居民以普選選出,即候選人還是要經過只有1,200人組成提名委員會篩選的決定,這就是占中事件的引爆點。
從台灣或是任何民主國家的角度觀察,香港人的憤怒絕對可以理解,更應該予以支持。一般常常拿占中運動與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比較,但問題是香港面對的是立場態度強硬的北京政府,而不是民選出來的政府。況且中國政府30年來也在力推改革,但其改革的特徵就是按自己的步調、按自己的方式前進,更何況一旦妥協的骨牌效應深不可測,更使得北京無法輕易讓步。簡單地說,占中運動最後的結果並不樂觀。
話說如此,香港的前景短期雖然有陰影,但從台灣的經驗來看,其對經濟、投資的影響大小,將取決於事件落幕時間的長短。若是在幾個月內能找到折衝點,順利落幕,即可能船過水無痕,對經濟只有皮肉傷般的影響;畢竟放眼亞太地區及中國各地,能在短期內取代香港地位的對手非常有限。但若延宕無解,則因全球資本市場的高度流動性特質,恐怕就要慢慢離港遠去了。
占中運動最大的潛在傷害,恐怕還不是香港的經濟,而是「一國兩制」這個中國大陸對港、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從香港特首選舉改革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對於所謂的「兩制」,仍然堅持要按北京的方式加以闡釋。「一國兩制」原本在台灣就沒有賣點,目前的局面將使得原本就困難重重的兩岸關係更加複雜,連帶可能影響兩岸服貿、貨貿協議的進展。這是大陸領導人在以大局出發思考香港問題時,不能不多加考量的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