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矽谷(Silicon Valley) 到華爾街(Wall Street),從倫敦到香港,許多機構組織都在壓榨員工的時間,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主管總是會給部屬超出負荷的工作,上班之外的時間也要聯絡,明明期限已到,卻又追加新的工作。為了滿足長官的過度要求,員工必須早到晚退、熬夜趕工、週末加班、時時刻刻與電子裝置長相左右。不能或不願即時回應主管要求的人,往往會受到懲罰。 組織藉由這種運作方式對員工施壓,要求他們變成社會學家所謂的「理想工作者」(ideal worker):全心全力投入工作,隨時隨地接受指派。這樣的現象在專業領域和管理場域非常普遍,科技新創公司、投資銀行、醫療機構都曾留下深入的紀錄。在這些地方,員工只要流露出在工作之外認真的興趣,或是熱中的事務,都可能被視為不適任現有的工作。 卡拉.哈里斯(Carla Harris)剛進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時,就曾擔心這個問題;如今,她已是該公司的高階主管。在工作之外,卡拉還是一位福音歌手,出過三張專輯,開過多場演唱會。哈里斯事業剛起步時,把這部分的生活視為私人事務,擔心外界一旦知道她為歌唱投入那麼多時間,事業會受影響。多項研究顯示,她的確應該擔心。 要成為理想工作者,人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做出選擇,確保工作的重要性,凌駕生活的其他的層面:(已經或即將)為人父母、個人的需求,甚至是身體健康。這種現象讓人很難啟齒,更別說要改變。對這些選擇造成的個人傷害與實質傷害,相關的探討已相當詳盡,但絕大多數人仍相信它們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且周遭的人都會這麼做。這樣的信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致當組織推動妥善規畫的變革、減輕員工日夜待命的壓力,有些人甚至會抗拒。以百思買(Best Buy)為例,公司曾嘗試只要求業績、避免讓員工長時間工作,結果引發部分主管反對,他們仍深信員工必須對工作無私無我地付出。 成為理想工作者的壓力已廣為人知,但人們會如何因應、不同做法會導致哪些後果,相關探討仍嚴重不足。在企業文化中融入對理想工作者的期望,會有幫助嗎?就個人層面來說,有必要去滿足這些期望嗎?我們曾訪談數百位專業人員,涵蓋企業顧問、金融、建築、創業、新聞與教學等領域,結果顯示追求成為理想工作者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好處。無論男性或女性、有子女或沒有子女,大部分員工都會發現,他們很難扼殺人生其他層面,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對如何管理人生的其他層面,他們會經歷痛苦的摸索掙扎。最後得出的解決方案,或許能讓他們應付各種壓力,但他們往往也因此承受嚴重、失能的後果。 當人們必須在工作上隨時隨地待命、百分之百投入時,會運用幾種策略來因應壓力,本文將逐一介紹,同時也探討這些策略,會對員工本身、他們的部屬、他們的組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最後,我們也會提出組織可以如何營造更健全、更有生產力的組織文化,而且只要個別主管的小小改變,就可以促成了。【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