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迷宮/實體的迷宮,文字的迷宮,心理的迷宮,都是為了藏匿他們心底,那個最脆弱的秘密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7/07 第95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迷宮/實體的迷宮,文字的迷宮,心理的迷宮,都是為了藏匿他們心底,那個最脆弱的秘密
你吃的食品怎麼來?/日本第一食安專家解析
寫托邦與消失咒/小說穿梭於雙重世界間,沙城與寫托邦,此處與他方
閱讀筆記 男子漢的家常菜/今日,多謝款待

新書鮮讀
迷宮/實體的迷宮,文字的迷宮,心理的迷宮,都是為了藏匿他們心底,那個最脆弱的秘密
文、圖節錄自皇冠文化
圖/皇冠文化提供
實體的迷宮,文字的迷宮,心理的迷宮,都是為了藏匿他們心底,那個最脆弱的秘密……

內容簡介:

十一歲的小女孩瑪格達失蹤了,她身邊的四個大人勉強維持的平靜生活也終於斷了線。

瑪格達的母親歐莎暫停了心理治療師的工作,終日徘徊在清醒與脆弱的迷障之中。清醒時,她積極從自己的病患中尋找兇手;脆弱時,她開始依賴一個不該留戀的男人……

歐莎的丈夫馬汀幫不上忙,不僅因為兩人自從瑪格達出生後便漸行漸遠,更是因為在馬汀的車上找到了瑪格達的血跡,讓他成為最大的嫌疑犯。而瑪格達失蹤當晚,馬汀對歐莎欲言又止的告白會是什麼?

馬汀在出版社的屬下湯姆發現,事發前馬汀曾神情激動地處理一本名為《迷宮》的書稿。在循線追查的過程中,湯姆投射在馬汀身上的英雄崇拜也開始變質……

湯姆的女友卡娣雅一邊梳理成長的創傷,一邊逐漸勾串起散亂的記憶,冥冥之中,她的命運與瑪格達一家緊緊相繫,卻注定解不開絆住自己雙腳的死結……

作者介紹:

席格•艾克倫德 Sigge Eklund

1974年生,瑞典知名的部落客、線上記者及電視製作人,與阿塞爾•舒曼合作的Podcasting更使得他聲名大噪。

2005年,他以自己父親的形象寫成小說《1988年,雪開始下》,雄踞瑞典暢銷排行榜長達半年之久。《迷宮》則是他的第五部小說,已售出德國、荷蘭、義大利等多國版權,備受好評。

因為艾克倫德對無常人生及人性本質的深刻刻劃,書評家常將他譽為年輕時的保羅•奧斯特。

搶先試閱:

她想不起來作了什麼夢,卻隱隱約約覺得有股無形的力量要她站起來,離開她睡的沙發。她走過臥室門口,聽見馬汀平穩的呼吸聲,躡手躡腳走下樓梯,以免吵醒他。她沒有在睡衣外多加衣服,直接套上大衣。

十二月的夜又濕又冷。她經過院子往路上走時,猶如在冰水中跋涉。和往常一樣,她往樹林的方向前進,躲在樹後面以免被人看見。她深吸了一口氣。介於她與房子間飄落的雪花,彷彿在空氣中靜止。

從這裡,她可以清清楚楚看見房子和餐廳。背脊一陣寒顫,毛骨悚然的感覺,就像小孩子對黑暗的恐懼。

她已經在這個地方尋找好幾回了,她設法勾勒作案者當時的想法和感受,但是當她覺得自己彷彿真的變成那個人,便落荒而逃跑到街燈下。站在燈光下一段時間後,她才重拾勇氣走回原來的地方。這回好多了。她又再次進入作案者的狀態。她想像現在時間是晚上九點三十分,日期是二○一○年五月三日,而她就站在作案者站的地方。

其實沒有什麼理由推測他當時一定是站在這裡,不過這個地方的確非常適合觀察那棟房子、餐廳及兩者之間的草地。

她把眼睛闔上,感受他當時是如何虎視眈眈地注視獵物。獵物就在房子裡,很快就會成為他的囊中物了。下手的時間快到了。她慢慢走下山坡,小心翼翼怕被人發現。此刻,她正全神貫注,試著揣測他在這個情況下會怎麼想。

沒想到,事情有了變化。她失去了和他的聯繫,他離開她了。這件事每次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發生。

她早已習慣,想都不想,決定繼續執行任務。她別無他法,只能繼續前進,沿著通往布羅馬(Bromma)的街道走,轉彎進樹林裡。她仔細回想過去幾天研究出來的不同理論,好判定這些推測是否合理。她想到出神,完全沒有意識自己走了多遠,已經來到有鵝卵石建造的迷宮的山丘處,迷宮在月光下閃閃發亮。

她屏住呼吸,看著下方無數獨棟房屋聚集的住宅區,以及上方清朗的星空。她感受著樹林裡芬芳的空氣與寒冷的冰雪、聽著遠處交通要道此起彼落的車聲、望著樹上沉默的月,強忍這股寂靜。她要的答案就在下面某個地方,這個簡單的想像幾乎令人無法承受。

她轉身回家,經過餐廳時用力閉上眼睛,避免視線與餐廳接觸。

回到家時,馬汀已經醒了。他半裸地坐在黑漆漆的客廳裡,神情緊張嚴厲,好像父親在等著孩子回家。

她發現他的鬍子長得好濃密。

她坐在他對面的沙發上,打開立燈的按鈕,等他責備。沒錯,指責的話語傳來。馬汀一如往常想跟她討論,她這種夜裡外出的行為到底算不算「正常」。

他的情緒爆發反而讓她精神為之一振,她喜歡被他質問,也很高興看到他還有點生命跡象。她請他等一下,然後去泡茶、把燈打開,再回來坐下。

「妳到底在外面找什麼?」他試圖克制自己的情緒。

「我有新的想法。」

「說吧,」他嘀咕,「我在聽。」

歐莎啜飲一口茶。

「我慢慢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想事情。我覺得沒有線索本身就是一個線索。就像黑洞把所有的東西吸了進去,連光也是。那裡不會走漏任何風聲。我把瑪格達的所在之處想像成一個黑洞。」

他面露懷疑神色。她繼續說:

「所以我來回奔波,試圖去追蹤這個漩渦的所在。」

他回答前看了看她:

「這話從妳的口裡說出來,感覺特別模糊。」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模糊。過去這八個月發生的所有事情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我覺得即將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而且非常有可能。有股強大的力量在那裡。我想,只要我去瑪格達待過的地方,也許會發現什麼,也許我能感覺得出來。」

她停止說話,看著馬汀。他面朝窗戶,好像是要深入檢測她的理論、觀察外面是否真的有個黑洞。看來他並沒有成功,當他轉回來面對她時,還是跟以前一樣面露愁容。

歐莎又喝了一口茶。

她發現茶僅存微溫,自問他們談了多久的時間。這些日子只要她一喪失時間感,就感到很不舒服。這回她努力抑制不適,注視著馬汀,試圖回想他們剛才談話的內容。這時她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想法,也許丟了線索是件好事。畢竟她早已暗下決定,要正面看待所有能刺激她換個思考模式的想法。她已經用一般的思考模式回模擬太多次,幾乎彈性疲乏了,仍舊沒有發現瑪格達的蹤跡。

任何可以指引她一個新方向的對話,她都歡迎。說不定在這些岔路上,可以找到新的立足點。

當她發現他已經跟不上她的思緒──每次都會這樣,只是出現時間點的早晚罷了──她放下杯子,把燈關上,再度往外走。

她有事要辦。總要有人辦這件事。警察擺明了就是不管,馬汀也不管。除了她自己來,她沒有別的選擇。當她再次回到樹林時才突然想起,她關燈時馬汀還坐在客廳裡。

 
你吃的食品怎麼來?/日本第一食安專家解析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
圖/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先進的調味與保鮮方式,你知道怎麼辨別真正的好食品? 別讓添加物控制你的味蕾,領導日本食品業者超過半世紀的食安權威提出4+6原則,教你學會分辨好食物,吃得安心又安全。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不僅是一般讀者必備的現代常識入門書,更是有志製造、銷售優良食品的業者,以及在乎自己吃進什麼的聰明消費者,必讀的安心手冊。

作者介紹:

磯部晶策

1926年出生於滿州(現今中國東北)。他現任食品與貿易相關的顧問,也是在食品與料理知名的國際學者。他自1950年後半起,因憂心量產與量販而導致的食品品質惡化、傳統的斷絕、食文化的荒廢,而開始在雜誌等媒體上發表文章。1970年代開始,一方面擔任有志生產者的理念、開發、技術等指導,一方面在國民生活中心講習,也在縣市、地區的消費生活中心講習會及大學擔任講師。

搶先試閱:

第1章大量生產時代的食品

「食品」的定義是什麼?

食品產業、食品衛生、食品添加物、食品汙染都是與食品有關的常見名詞,但是真的要問「什麼是食品」的話,卻很難給予明確的定義。我查了字典對「食品」的解釋,上面記載著「可食用的產物」。從「食品標準成分分表」(註:由相當於台灣教育部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同台灣教育部公布。)來看,除了米、麥、蔬菜等食物之外還包含了咖啡、可可、海苔等各種食物,如此來看,字典對食品的定義似乎還可以,但是「食品」兩個字用在消費者問題上時,定義的範圍則更為狹窄。在貿易公司裡,糧食部門與食品部門各自獨立分開,米、麥、飼料穀物等由糧食部門負責,加工食品以及茶、酒、咖啡等不是為了營養而是以好吃為目的的食物則歸屬於食品部門。本書基本上會參考這樣的分類方式,把在百貨公司、超市裡所銷售的加工食物稱為「食品」,而未經加工的食物,例如:雞蛋、肉類等被視為是食品問題重要對象的食物,也列入食品當中。

現在在百貨公司或超市中販售的味噌、醬油、醃製物等食品,與以前的銷售模式不同。這類食物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各個家庭以手工製造的,後來社會上出現了專業的小規模製造業者,在品質不會發生變化的狹小程度範圍內,提供產品給消費者。在這個時期,經由專門業者改良了這類食品的材料與加工技術,食品的品質也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隨著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食品能大量生產,製造業者的規模開始擴大。大量產出的食品可以供應給更多的消費者,製造者彼此間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為了降低售價,製造業者努力尋求更便宜的原料,不過在外觀上還是必須維持著原來食品的形貌。在這個情況下,製造業者為了其本身製造銷售上的方便,逐漸增加各種食品添加物,但是這些做法都不是為了提高產品的品質。在日本,從明治時期(1868年至1912年)以來隨著化學工業的進步,出現了許多有效、方便且適用於各種用途的食品添加物。

然而在食品領域,由於原料都是農產物、畜產物、水產物,所以不若其他工業領域變化激烈,出現許多新產品取代了舊產品。食品業在手工食品、小規模專門業者的製品兩者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慢慢發展,進入了以大量生產食品為主流的時代。或許因為人們總是忘不了食品原來的味道,所以大量生產的食品製造業者面臨一項限制──在外觀上必須盡量保持食品原有的樣貌,在內容上也必須盡量接近原來的成分。不過,當消費者逐漸淡忘傳統食品的味道時,從事大量生產的製造業者便得以擺脫此項限制。

食品產業界原本緩慢推進的變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出現爆炸性的進展。日本戰敗後價值觀出現轉變,在通貨膨脹與物資匱乏的環境下,人們不再重視食品原有的味道、品質,食品製造業者也從過去的束縛中獲得解放。而機器製造、化學物質的開發等工業上快速的發展,更促進了製造規模的擴大,助長了大量生產與大量銷售的發展。食品添加物、外觀與內在不一致的食品紛紛出籠,醬油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戰爭結束,戰敗的日本原料匱乏,醬油的供應量也不足,導致只要掛上「醬油」兩個字,就算是把鹽水加入色素也能銷售的時代來臨。在那樣的環境下,加上占領日本的美國領軍指示將大部分由美國進口大豆分配給胺基酸製造業者,只留下一小部分配給醬油製造業者,因此醬油製造業者只能採用化學工業的方法,在短時間內製造出所謂的化學醬油。

醬油是藉助麴黴、酵母、特殊細菌等的微生物力量,讓大豆、小麥、鹽水的混合物發酵熟成,生產相當費時。相較之下,化學醬油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在大量生產的製程上也非常方便。儘管部分醬油製造廠一開始對化學醬油有些抗拒,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也將傳統醬油改成以化學方式製造的化學醬油,或是將化學醬油與傳統醬油混合出售。從那時候起,化學醬油在市場上擁有二十年的全盛時期。昭和三十年(1955年),戰爭結束的十年後,雜誌《生活手帖》第三十一期就針對醬油商品做了評品調查報導,由與醬油製造廠沒有利益牽扯的品質鑑定專家,對包括知名品牌在內的二十四種醬油做了評比,所得到的結論是「沒有一種是天然釀造醬油,全部都是摻混化學醬油的產品」。當時化學醬油充斥的情形可見一斑。

不過像醬油這種自古以來就與日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人們很難抹去對醬油味道的記憶。在昭和三十九年(1964年),一場由小學親師團體所主辦的會議上,針對約五十名參加者做了一項簡單的醬油品嘗盲測,結果由一般大眾所不熟悉的無名品牌奪下了第一名、第二名,擠下知名的醬油品牌。第一名的醬油是使用大豆與小麥,以傳統方法釀造的產品,第二名使用的是脫脂大豆,同樣也採用天然釀造的方式製造。從這件事情可以確定,日本人的味覺仍然保留著對醬油這種傳統食品的記憶。這種潛在的記憶也成了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四十三年(1968年)天然釀造醬油復活的根基。

只要消費者強烈要求,對於醬油、味噌這類傳統的食品,製造業者即使採用大量生產的做法,仍然會努力製造出接近原有品質的產品。像果汁這類可以將大量生產品與天然果汁簡單進行比較的食品,也出現相同的現象。但是一些比較新的食品,或是較難和實際食物相比較的食品,容易被誤以為是真品,以至於真品反而賣不出去,甚至被懷疑真品是加了色素的產品。例如:醃漬品「福神漬」,傳統是用蔬菜和味醂醬油醃漬,所以自然呈現黑色,但是現在卻必須染成紅色才賣得出去。又例如:海苔佃煮(譯註:以小魚、貝類、海藻、醬油、味醂等煮成的一道菜),傳統的軟硬度、黏稠性被人遺忘,所以百分之百的海苔佃煮不再受到消費者青睞。並不是復原傳統的食品即可單純地解決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比起手作時代,消費者數量不但大幅地增加,飲食生活也傾向均質化,趨於一致。

提升食品品質會拉高售價,但若演變成只有金錢充裕的階層才能享用到真正食品的滋味,那也不是令人樂見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飲食習慣的均質化未必是壞事,我們必須坦然地承認因為工業技術的發達,大量生產的確帶來了某些好處。

理論上,提升食品品質與大量生產的好處似乎兩者相互矛盾,但是科技發達除了帶來了食品的大量生產、廣泛普及之外,同一套科技應該也能運用在提升食品的品質上才對。真正的天然釀造醬油、百分之百果汁都向我們證明了這是可以實現的。

對食品製造業者而言,一步一步提高曾經低落的食品品質水準,的確是可以達到的目標。除非大量生產所帶來的好處超越了維持品質的界線,否則一般的食品製造業者只要稍微改變研究的方向,應該也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兩者之間並不相互悖離。在現實當中,已有食品製造業者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寫托邦與消失咒/小說穿梭於雙重世界間,沙城與寫托邦,此處與他方
文、圖節錄自聯經文化
圖/聯經文化提供
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局「年度最佳藝術家獎」得主潘國靈N年醞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不僅關注書寫狀態,也關注文學在這世界的命運!」

內容簡介:

《寫托邦與消失咒》有三個人物、兩段情感故事,作家遊幽為了創作關於「消失」的小說而自行失蹤,他的愛人悠悠四處尋找,為了進入他的創作生命而來到了「寫作療養院」,療養院的看守人余心一邊帶領悠悠遊逛不同的房間和角落,一邊勾畫處身的城市景觀,共同砌出一座沙城的社會鏡像與歷史命運,即「香港」!

作者介紹:

潘國靈

小說家、文化評論人,兼任大學講師

著有小說集《存在之難》、《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散文/詩集《七個封印》、《無有紀年》、《靈魂獨舞》、《愛琉璃》,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作品於兩岸三地發表及出版,部分被翻譯成外文。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利希慎基金獎助金」,赴紐約遊學一年。翌年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並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校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蕭邦劇院與當地作家交流。2009年,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為潘氏舉辦文學展覽「莫『失』『莫』病:文學遊子潘國靈」。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搶先試閱:

第一章【寫托邦】寫作療養院

我在寫作的療養院中度過了若許年。

期間,認識了不少院友,有的在這裡已住上百年了,有些新加入進來,各自有不同或共通的理由進來。他們有些是在外頭迷路,走著走著就走進來,覺得可以待下去,就一直留守下來,在外邊世界,他們也許被列入「失蹤人口」而不自知,然而這裡不是警察帶著巡邏警犬可以搜索得到的地方。這裡太過隱蔽,或者應該說,這裡的隱蔽性太過特殊,不是外邊世界所能輕易追蹤的。其中一些也不是慌失失誤闖進來的,而是在路上飄泊良久,一直在尋找他們心目中的「應許地」,他們在路上顛簸多時,距離各自的家鄉出發地越來越遠,幾乎就要客死路上,幾乎就要放棄了,「應許地」尋找不果,卻中途來了這所寫作療養院。他們有些,只把這裡當作一個中途站,休息一會再上路,一些進來之後,卻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從此無法再寫,卻一直沒有離開。也有一些是被活捉進來的,進來的時候身體負傷著,或者精神已有點異常,好像隨時都有自毀的傾向,需要特別看護照料。有的留幾天就真的嚥下最後一口氣,終於得到永恆的安寧,療養院成了他們生命的墓地。有的帶著身心重傷,生命力異常頑強(還是折磨力異常強悍?),在療養院中活了很長很長的餘生。

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他們不需要入場券,交入院手續費,出示醫生紙,甚麼也不要,他們進來了的時候,就已經進來。門口是一道會變形的門口,只對屬意的人開啟。你若看到它緊緊封閉,如一堵石牆無異,那即機遇未到,你若看到它半掩,那你要自己作出抉擇,進還是不進。它真正開啟時會變身一道窄門,如門縫漏出一隙曙光,尋找的人可以輕身穿過如駱駝穿過針口,這樣的事已經發生了許多許多年。

這個自身可以不斷變形、重組的寫作療養院,會給每一位院友提供最適合他們的空間。院友一般都是獨立幽居的,他們不慣與人交流,偶爾療養院會安排一些放風活動,院友可自行決定參加與否,一點群體生活還是需要的。但整的來說,大部分時候,每人都踏著自己的影子走路。

在寫作療養院中,他們每天都要服用一定劑量的藥物「花勿狂」(Pharmakon)。每人服用的「花勿狂」配方都不同,它不是可口可樂有特定的方程式配方,可以大批複製。事實上,世上沒有兩劑「花勿狂」的配方是完全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昨天服的藥劑,跟今天服的藥劑,跟明天服的藥劑也不一樣,唯獨它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一致的,這組成元素叫文字書葉,需要「書寫者」按照自己的追求、口味、喜好自行採摘。他們每天啃掉一片片書葉,吸取書葉中的營養,經消化、反芻、轉化,吐出一串串透明游絲,服之,不為飽腹,而為一種精神靈氣。那是一種自我完成的循環系統。

書寫的人

所有在寫作療養院中待著的人,都有一個寫的執念,他們來到此地是因為要寫作,他們各人想寫的東西都不同,而唯有把心目中要寫的東西寫出來,他們才有望被discharge("discharge"不僅是「離院」,也是名副其實的dis-charge──充電的相反狀態)。進來的人不需要入場券,但出院的話則需要一份「出院書」,也就是他們在住院期間完成的作品。如果作品完成不了,他們一生都帶著一份虧欠的感覺,儘管他其實不欠任何人東西,也從來沒人宣稱是他們的債主。他們其實自身就是債主與債仔,另一種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循環。這些人中有些出了院又會再進來,因為他們完成了一個作品後又隨即將之捨棄,又往自己身上積累新的字債,必須離開喧囂的俗世找一張寧靜的書桌閉關修煉,也即是一再回到寫作療養中,儼如一個長期病患者般。但也有其中一些,回來的時候門不再向他們開啟,他們已經不再是病患者了。

這些懷著寫作執念的人,有人稱他們為「作家們」,但鑑於「作家」之名在外邊世界越發有氾濫也即空洞化、庸俗化的趨勢,這裡我們稱他們為「書寫的人」,你要是稱他們為「書寫動物」、「書寫者」、「文字族」、「寫字兒」也是可以的。在這裡,夢想、幻想、冥思與實錄、記述的邊界是十分模糊的,異國神遊與椅上神遊有時是同一狀態,也可以說,在文學國度,凡能構想的都是存在的,如果你找不到,只是在現實中找不到。

書寫族群

一切由流離失所開始。被放逐的命運是其開端。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有一個他們感覺自在的家園。書寫者雖各為個體,但游離的他們,合起來也成一支流徙各地的書寫族群。這些生命離散者,彼此不認識彼此,但彼此又隱密中有所親緣,好像在他們額上烙了一個有待破解的蓋印W,像天生胎印又像因原罪太深而被縫在面皮上的刺青,榮譽與恥辱共存。他們各自在存在的荒漠上行走,孤獨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命運,但在冥冥中他們亦感到一種共生的聯繫,有一把時強時弱的聲音把他們召喚到一處不知實存還是虛構的「寫托邦」(Writopia)國度,這把聲音可能來自外在、高於他們的,也可能來自內在、不過是自我分裂的唇語和幻聽。

耶穌只以譬喻說道理,魔鬼也很會這一套。魔鬼的另一名字是折翼天使,他們墮落凡間,跌落於存在的高處。他們其中一些,在濁世中成為寫作的信徒,語言的囚徒,那受恩賜的,那受懲罰的,他們寧願膜拜九個繆斯的女神為偶像,也堅拒信奉一個單一的上帝。他們把隱喻的本領一一學過來,如天生本能,但他們不說導人向善的教訓。他們只說他們所真正看到的,並極度耽溺於美。他們的故事層出不窮,但既為族裔,也有著他們的生命密碼共通性。我將會把他們的殊異共生面相、處境、故事等,就我所知道的一一道出,如果你感興趣,不妨把他們當作這世上的一類瀕危生物般認識,因為世界的氣候越來越不利於他們的存在;他們無以人工複製如科學家拯救瀕臨絕種生物般,拯救他們於全然崩解的唯一之途,是寫出他們的故事。故事有續命,與死神對奕轉移其視線以延緩死期的作用,這是人類自古就知道的。但我不確定我能否有足夠力氣,說它一千零一夜,如果我中途力有不繼或命有不測,希望有後續的寫者替我接力。

 
閱讀筆記
男子漢的家常菜/今日,多謝款待
吳岱穎/聯合報
《男子漢的家常菜》書影。 圖/麥田提供
2013年的日劇《多謝款待》,是NHK少數讓我能夠追著看完的晨間小說連續劇。倒不是因為劇中愛戀別離如何懾人心魄,純粹就是女主角芽以子從吃貨轉變為行家的過程,教我著迷其中。尤其當她嫁入西門家,日日就料理和大姑鬥法,終於明白關西本味何在,最是令人動容。其中奧妙,就在於「務本」二字。

君子務本,非徒謂道德而言。想立足於一家,必得深究其家常本味;想徹底了解一民族的飲食文化,也必得自家常菜入手。我等生活在台灣,對充斥街巷的日本料理絕不陌生。然而菜單大同小異,台味多於日味;品項花樣雖繁,意念卻總見輕浮。若想藉此追摹日本飲食內在真精神,恐亦有所難能,但我們終於還是遇見了這本《男子漢的家常菜》。

被譽為日本文壇第一名廚,作家檀一雄(1912-1976)將其五十年的料理經驗所得之精華大方公開,在《產經新聞》開設〈檀流料理〉專欄以饗讀者,歷周年而匯集成此書。原書出版於1970年,雖然新譯本書名有「男子漢」,但原本專欄設定的讀者卻是家庭主婦。以一遠庖廚之男子,而欲作中饋煮婦之師,非必有過人之藝業不可。檀一雄確實在本書中提供了深入日本料理意義核心的法門——我說的並非是像電影《美味關係》那樣,只將這九十二道菜一一做去即可,而是透過作者對於時令食材與料理方法的提示,感受日本人對於「旬之味」的執著。即使由於檀一雄遊歷世界見識極廣,書中兼有一部分的異國料理,但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也就是追求「當地、當令、當下」的美味。而這件事,是只有透過親自買菜下廚,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的。

但若將本書當成日本文化與生活的印證,也能讀出許多趣味。譬如作者記錄了他與同時代文人食客的往來,如與太宰治同吃鰻魚、向邱永漢學習肉燥作法等;或者像作者在書中一再呼籲日本人應多食肉,推廣內臟料理,也恰恰印證了胡川安在《和食古早味》中所說的日本飲食習慣。此類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也讓閱讀本書的過程充滿了尋寶的樂趣。

在我水來火去刀俎相待的日子裡,總想著當餐桌上杯盤狼藉風捲殘雲盡,那人也能像日劇裡一樣雙手合十,用幸福滿足的聲音說出「多謝款待」。而今有了此書相伴,或許這個夢想也不太遙遠了吧?

 
綠意繚繞的靜謐之地 隱田山房白色教堂
遠離城市喧囂,沿著蜿蜒山路而上,經過隱田山房一館、二館餐廳,最後來到宛如世外桃源的白色教堂園區。教堂景致潔白優雅、浪漫唯美,成為許多新人婚紗外拍的景點。

台北色彩改變中
色彩策略可說是一門整理術,如何透過色彩去整理、歸納,營造一個舒服、和諧的環境,是台北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而這正是Agua與都市酵母團隊正在進行的一場台北的色彩整理行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