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堅定地、緩慢地,一字一句,把要說的好好說給你聽……
幾個星期前看了一場專為學齡前孩子演出的劇:《一欉樹仔》,故事的主角是一棵會撞到月亮的台灣杉,而現場用了來自台灣中海拔森林的雨聲、風聲、鳥叫聲,對孩子傳達關懷環境的概念。演出單位雖動用了國際級戶外收音技術,但他們並不以此為賣點,而是更專注於向孩子述說人與樹、雨、天的密切關係。經過好幾個星期了,當時觀戲的感動仍在我胸中泛著漣漪。
帶著孩子學習道別
《一欉樹仔》的主辦單位是「不想睡遊戲社」,多麼貼近孩子的名字,每個小孩都不喜歡睡覺啊!我非常喜歡社長在劇後如此回答孩子的提問:「不因為你小,我就用簡陋的語言與你對話;我會堅定地、緩慢地,一字一句,把要說的好好說給你聽。」這讓我想到有時候會在公共場所看到家長大聲對小孩吼:「如果你不……就會……」似乎意圖讓旁人看到「我有教小孩,是小孩不聽話」,將孩子的行為和自己撇清關係。對我來說,這種「給別人看」的作法不是教育,教育應該是打從心底,且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述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兒童的節目多半是喧譁的,對話限縮在「……好不好?小朋友!」我真心地認為,在經歷了那麼多擴音器嘩啦啦的幼兒活動,我們應該要帶著孩子回歸寧靜;不只是耳朵,還有心靈。不是所有關於孩子的事都需要吶喊,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將重要的話和孩子慢慢地說清楚。比方說,帶著孩子一起閱讀《跟小鳥道別》,讓孩子明白傷心也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對於逝去的生命,我們用疼惜與尊敬面對。
在《跟小鳥道別》中,孩子們在公園裡撿到一隻剛剛死亡的鳥,本是歡樂的聚會,突然多了生命疑惑。小鳥真的死了嗎?孩子們討論著。接著,他們注意到小鳥的心跳確實停止了,體溫也慢慢下降,肢體逐漸僵硬。捧著小鳥的感覺和先前不一樣了。
他們模仿了大人為親人掘墓、唱歌、獻花的告別式,也為小鳥舉辦了儀式。雖然好像和往常一樣在玩「假裝」的遊戲,但其中氣氛又與平日不同。縱使他們原來與小鳥並不相識,當遇到這樣的生命大事時,彼此的牽絆也不知不覺加深了。往後他們每一次到公園,都會在小鳥的墓上放上花與香草。
向貓與月亮道晚安
我們多半不知道怎麼道別,道別不是天生的能力,有時需要忍住哀傷,有時也許是種解脫。生離和死別都是困難的,對孩子啟口更難,怎麼向他們解釋爺爺到哪兒去了?爸爸、媽媽呢?小鳥的逝去是漸進的,但若是碰觸不到體溫,要如何用心體會?
《跟小鳥道別》原是一本1938年出版的繪本,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以《月亮,晚安》知名。比起當時的作家,她美麗聰慧,有才氣又大膽,且對兒童教育有獨到的見解。我特別注意到她的書都是簡潔、專注在一件事上:如果這是一本談論死亡的書,那就把「死亡」說清楚;如果這是一本說晚安的書,那就把「晚安」這件事說清楚。我經常讚嘆繪本作家,他們用感性出發,卻要理性完成。
《月亮,晚安》描繪的是一件件晚安情事,我們習慣向家人道晚安,但或許萬物有情,我們也應該向貓、手套、燈、梳子、牆上的畫、月亮,以及晚上涼涼的空氣道晚安。隨著一次次道晚安,心漸漸靜下來,變得放鬆,自己也能夠舒舒服服地享受睡眠了。
道晚安如此,跟小鳥道別也是如此。我們無法永遠在一起,一天中有一次道晚安,一生中也會有一次最後的道別。看著對方、祝福對方、將牠安放,為牠獻上花、香草、有愛的歌聲,也就是在讓彼此平靜,繼續過該過的日子。
與孩子相處,除了熱鬧的活動外,別忘了我們還可以靜下來讀繪本,好好說話給彼此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