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主計總處在內的國內外主要預測機構,皆預言二○一七年台灣經濟成長會比去年加快,言下傳說中的景氣春燕似乎不遠了。但若對照二○○一到○八年及○九到一四年的兩個景氣擴張期,台灣GDP平均有四.九四%和三.六六%的表現,今年卻恐怕無法順利「保二」,仍令人唏噓。按理說,景氣擴張初期的經濟與股票市場處在成長及多頭的狀態,原物料價格也出現上漲,債券價格則邁入空頭市場。此時,原物料價格與殖利率的上揚雖會提高廠商生產成本,卻可受惠於企業看好前景而提高投資,使生產力增強抵銷投入成本上揚,使景氣持續擴張,並逐步邁向高峰。遺憾的是,若以多維度市場概念將典型的景氣循環劃分為六個階段,並利用頻譜循環模型加以檢視,卻發現金融海嘯後全球景氣循環的擴張期較以往為短,尚未走到擴張的高峰,就反轉向下,提早結束一輪景氣循環。台灣的情形亦是如此,經濟成長表現自然大打折扣。
何以致此?主要原因,是台灣在景氣擴張初期缺乏能促進生產力提升的投資,就像一輛汽車,始終不踩油門,只能處於怠速狀態。
在景氣擴張期,台商廠商仍不願增加投資,究其緣由,一方面是長期結構性問題夢魘纏身,例如科技業遭紅色供應鏈與全球品牌廠夾擊,且在新ICT生態體系最重要的內容與應用層缺乏代表性廠商,實質薪資與生產力脫鉤,導致分配不均現象惡化、吸引與留住人才誘因偏低等。另一方面,則受到國內外的不確定因素箝制,使企業寧可守成,而不願多所作為。事實上,目前各機構公布的台灣GDP預測值,多仰賴循環性因素支撐,才稍稍粉飾結構性問題的下拉力量。
在國際因素方面,目前歐盟將面臨英國脫歐正式啟動,及德、法兩國選舉是否會因民粹運動與脫歐力量結合,出現動搖現有政局的結果,乃致加速歐盟解體的變數。更令人擔憂的是,川普正式執政後,究竟將為美國及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或是一個逆轉改變的機會,仍是個鉅大的未知數。因此,在外需動能受抑和國際貿易規則將遇驟變的高風險下,怎不讓廠商剉咧等?
在國內方面,則是兩岸政策不明、產業政策欠缺妥善規劃、及能源政策東拼西湊等三大不確定因素,更是台灣經濟成長怠速的關鍵。首先,蔡政府上台後對兩岸關係處理失當,已是各界公認的事實,產業交流叫停更時有所聞。就連立場親綠的民間基金會公布的蔡政府民調,在兩岸關係的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在這種政策走向不清的情況下,企業界也只能挽袖觀望。
其次,五二○至今,民進黨政府重大的經濟與產業政策規劃多交白卷,反倒是許多出於政治考量的決策在在引起爭議,使社會擾攘不安。而各界原本翹首盼望去年底全國科技會議能站在制高點上,規劃出讓產業有所依循的方向;但最後期待落空,業界仍舊只能靠自己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路。加上近年來台灣電力備轉容量率持續下探時有所聞,就連非用電高峰的冬季也開始出現供電吃緊的警戒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求企業增加投資,擔任經濟成長加速器的角色,恐怕只是奢想。
對蔡政府來說,二○一七年可說是扭轉外界「看衰」的關鍵年。扣除無法操之在我的國際政治風險外,由於當前全球景氣循環處在順風狀態,使政府無須忙於各種急迫的經濟問題,正可著手解開制約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透過降低前述三大國內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便可望引導廠商開始投資。當投資的油門一踩下去,即能利用景氣擴張之風向加速前進,並解開若干結構性因素的死結,打破台灣經濟長年停滯的狀態。這樣的好事能否發生,就在民進黨政府的一念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