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為環保團體提供法律諮詢,現任環保署副署長的詹順貴,從社運人士到公部門,有人批評他換位子就換了腦袋,但他認為進到體制內會有一定的行為模式。即使重心都在環保署,仍與公民團體保持聯繫,不因身分不同而產生了距離。
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在去年的大選成為極大的助力。民進黨更招攬社運要角,開出漂亮的內閣、不分區立委名單。八個月以來,這些欲把「街頭力量帶進政治」的人們,背負著人民的期待,的確帶來許多實質改變。但有成績,也有爭議。有人被認為換位子就換了腦袋,甚至被「切割」;也有人強調自己始終如一,只是換了場域。
環保大將入閣,上任後環保署大小事情不斷,從杉原灣環評、許厝分校遷校、台化關廠爭議等,詹順貴親力親為。他堅持每天自己讀報,保持輿論敏感度;甚至在脫下律師袍八個月以後,從「告環保署的律師」,轉而以機關代理人身分為環保署打官司,捍衛環評的法律見解。
有成績也有爭議,有環團不滿空汙改革牛步,批評他換位子換腦袋;也有人批評他「管太多」,婚姻平權、土地徵收都要插手。詹順貴坦承,享有公權力就不能像過去那麼衝,必須穩健改革。也提到邀請他入閣的院長林全是明理之人,讓環保不再每次都成為角力下的犧牲品。以下為專訪記要:
我入閣前就知道這會是一份挑戰,所以沒有跟想像落差很遠。兩份工作相比,勢必有要調整的地方。我過去在社會運動的角色,是提供專業的法律諮詢、分析,不管在環評、土地徵收等領域也都建立起一定的專業形象。
享公權力就不能像過去那麼衝
但公部門有一定的行為模式、價值、思維邏輯,要去適應或說服。進到體制內,還會看到很多過去在民間看不到的資料,正因為我享有公權力,不可以像過去高舉著崇高的理想就一直往前衝。享有公權力的人要謙虛,不一定要打折,但一定要兼聽各方意見,做出綜合的判斷,決策會比較慢。很明顯的,工作的節奏,不能像以前那樣明快,要更有耐心。
新政府上台後,公民團體都滿腹期待,期待一夕變天後,改革就能迅速到位,但其實有難處。例如桃園航空城第三跑道應該要先環評、再談徵收,這件事情過去是民間長期的倡議。我在去年六月就已先跟總統、院長報告後取得同意,但之後還得跟桃園市政府說明,取得諒解;後續跟交通部、甚至環保署內部也都需要溝通,前前後後花了兩個月,公文才發得出去。
外界期盼很殷切,但我們要做到踏實的改變,就得慢慢磨。不能一翻兩瞪眼,掀完桌子之後,可能什麼成果都沒有,之後轉身走出去會很暢快嗎?也未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