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異常的正常家庭/究竟是誰定義了「正常」與「異常」?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5/02 第10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異常的正常家庭/究竟是誰定義了「正常」與「異常」?
靈界的譯者4/被賦予靈力,究竟是上天的禮物還是人生的考驗?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
星讀物語/十二星座的閱讀配對處方箋
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耐得住寂寞才擔得起盛名。
閱讀筆記 我們種字,你收書/不只是編輯經

新書鮮讀
異常的正常家庭/究竟是誰定義了「正常」與「異常」?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因為「你是我生的」,所以打小孩是正當管教,不是虐待?低生育率的形成,難道是因為現代女性高學歷、眼光太高?

內容簡介:「要知曉一個社會的靈魂,就看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 「經紀人媽媽」和「大雁爸爸」們,渴望以孩子的成就證明自己人生。在課堂上要求多元文化家庭的孩子舉手,反被貼上「不一樣」的標籤?少女未婚懷孕,誰陪她面對學業中斷、墮胎或生下孩子的人生抉擇?我們對孩子的「愛」,會不會是以「正常」為名的「異常」?

重新剖析一般人眼中,由父母與子女組成的所謂「正常」家庭,以及亞洲社會最重視的傳統家庭觀,看見家庭內隱形的權力如何壓迫、影響孩子的權益與成長,提醒我們──單由一方所建立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暴力。作者金熹暻以多年在兒童人權組織工作的經驗,寫下所謂「正常」家庭型態以外的家庭,在社會上遭受的歧視;以及當家庭內的暗影蔓延到職場、學校、社會時可能產生的悲劇。究竟是誰定義了「正常」與「異常」?父母與家庭、社會與國家又該做出什麼改變?本書試圖提出消弭偏見、扭轉觀念的解決之道。

作者介紹:金熹暻(김희경) ,首爾大學人類學系畢業,曾任社會、文化線記者長達18年,看見許多社會的歧視或漠視導致兒童權益受損,甚至發生悲劇。因此加入國際兒童救護組織,致力於改善制度與認知的「權利宣導(advocacy)」。之後進入政府部門,現為女性家族部副部長。

搶先試閱:〈非「正常」的弱勢家庭才會疏忽孩子?〉

直到二○一五年末為止,「疏忽」還未被視為一個嚴重問題。過去還發生過因為母親有六個月沒有送國中的兒子上學,學校向警察報案,但警察表示「疏忽的標準模糊,沒有相關的指導方針」,因此沒有介入。觀念之所以模糊,沒有判斷基準,主要是因為過去公權力幾乎完全不處理疏忽的狀況。直到後來,疏忽導致了慘劇,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二○一五年十二月的仁川,有一名無法上學、被囚禁在家中遭受虐待的十一歲小女孩憑自身力量逃出家裡,政府才全面展開學校長期缺席兒童的調查,事後查到的殘忍虐待致死事件,一直延續到二○一六年初。

屍體遭到毀損或被丟棄、祕密掩埋,導致屍體化為白骨等,以殘忍手法致死的多數孩子們,父母或監護人都沒有送他們上學,使他們處於教育疏忽狀態。若是沒有送孩子去小學接受義務教育,就必須繳納罰款,但直到二○一六年初,孩子相繼死亡的事件曝光為止,都沒有在法令制定後有實際繳納過罰款的案例。在那之前,即便孩子在學校缺席三個月,也只會被歸類為「定員#(譯註:編按:依據規定內的人員數。此處指長期缺席的孩子被歸類在固定出席的人員數之外。)以外的學生」,沒有人會去確認孩子長期缺席的原因及其安危。「在教育方面的疏忽,甚至不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做法,是嚴重的兒童虐待。」倘若韓國社會有這層堅定的認知,那些孩子還會如此悲慘的喪命嗎?每當事件相繼被報導,大家都會對於殺死父母的惡劣行徑感到忿忿不平,但我不免認為,就連最低限度的介入都沒有的國家,無疑也是一名共犯。

在孩子相繼遭受殘忍虐待而死亡後,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政府宣布該年為兒童虐待杜絕元年,發表《兒童虐待防治對策》。對策的重點不是事後如何因應虐待狀況,而是如何事先預防、及早發現。一旦發生兒童虐待事件,大家就會像哪兒失火似的亂成一團,說要嚴格應對,但只要大眾失去興趣、議論平息之後,一切又付諸東流。之後若再發生事件,就再把過去的事拿出來炒冷飯。宣布二○一六年為兒童虐待杜絕元年的《兒童虐待防治對策》也一樣,針對未接受健康檢查與未接種疫苗者進行家庭訪問、針對學齡期未就學兒童進行家庭訪問、設置兒童虐待專任警察官、禁止家庭內體罰等的相關教育和宣傳,均是在二○一四年的蔚山、漆谷兒童受虐致死事件後發表的對策內容,卻沒有一項被實踐。負責人不明確也沒有人在乎,沒有執行的人力也沒有預算,就這麼不聞不問,等到事件再度爆發,才匆忙將兩年前的對策湊在一起發表。只要想到那兩年政府的無能與不負責任,不知又有多少孩子被虐待,我就不禁感到天旋地轉。

比起過往,二○一六年的對策加強了預防兒童虐待的父母教育,內容在於強化各年齡階段的量身型教育,對弱勢家庭提供支援。可是看到被提出來討論的例子,我感到很荒謬。單親父母、祖孫、離婚、再婚、多文化、脫北者、身障人士家庭,都被拿來當成弱勢家庭的例子,等於是把所謂非「正常家庭」的其他家庭型態,均歸類為容易發生虐待的弱勢家庭。當時我和同事針對新聞報導,整理虐童事件的類型,但我們所觀察的十個事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被政府歸類為主要支援對象的身障人士、脫北者、多文化或祖孫家庭。至少根據當時整理的資料,嚴重虐待孩子的家庭,父母在社會上處於孤立狀態,或家庭成員間有嚴重衝突者為五件;離婚、分居、同居等制度外婚姻者四件;深受養育壓力所苦者四件;遊戲成癮者三件(以上包含情況重複者)。顯然問題並不在於家庭的型態。舉例來說,即便是親生父母也無法保證孩子的安全。就有一對因為生不出孩子,在經過人工受孕手術後成功生下三胞胎的夫妻,將第二個孩子虐待致死的案例。因龐大的養育壓力而飽受憂鬱症折磨的媽媽,看到老大和老三健康狀態不佳,唯獨老二很健康,內心不由自主的討厭老二,經常虐待孩子,最後導致孩子喪命。爸爸則沉迷於線上遊戲,對孩子們不聞不問。又如平澤兒童受虐致死事件是發生於一個再婚家庭,生父是月收入高達五百萬韓元#(譯註:臺幣對韓元的匯率比約為1:36。)的上班族,但生父與繼母不僅沒有送孩子上幼兒園,更對孩子進行虐待。根據警方調查,繼母將孩子關在浴室,幾乎不讓孩子進食,自己則沉迷於線上遊戲,六個月就花費了逾六千萬韓元。除了丈夫,手機沒有和其他人通話的紀錄,完全斷絕了與社會的來往。在此案例中,問題不在於再婚,而是社會關係的斷絕與遊戲成癮。

找出虐待的預測變數並加以防範至關重要。二○一六年二月,美國根據《兒童保護法》並通過議會表決所成立的委員會,發表了《杜絕兒童受虐致死的國家策略報告書》。這份報告書指出,防止虐待致死事件最要緊的措施,是調查過去五年間兒童受虐致死事件發生的家庭環境,找出該類型的家庭環境和結構性原因。找出是否有遊戲或藥物成癮現象、社會孤立、經濟不穩定狀態、過早生育導致缺乏養育相關知識,引發高度壓力,或者兒時有遭受家暴等共同原因,並集中支援其中有虐待跡象的「弱勢家庭」。之所以想要事先預測,是為了看見那些隱形的孩子,也就是讓第三者的公共之眼看見可能在家中顫抖受怕的脆弱孩子,這對預防虐待極為重要。可是在尚未確實分析基本兒童虐待的結構環境,政府就將「正常家庭」外的家庭均納入弱勢家庭的範圍,就虐待預防對策來說不免過於安逸,而且也隱含著對那些家庭的歧視眼光。 ▶▶ 閱讀更多 金熹暻(김희경)《異常的正常家庭:家暴、虐兒、單親、棄養、低生育率……一切問題的根源均來自「家庭」?!》

 
靈界的譯者4/被賦予靈力,究竟是上天的禮物還是人生的考驗?
文、圖節錄自三采
圖/三采提供
「看得到鬼等於會通靈,等於帶天命,一定要走通靈路?」走過十年,她終於找到答案——

內容簡介:從陰錯陽差地踏入宮廟,不斷通靈問事的高中女生,十年後心灰意冷地轉身投入棒球領域,她以為不再通靈就是徹底脫離,但不通靈、不接天命,「靈界的譯者」索非亞要做什麼?

透過一次次的書寫、信仰、運動與工作,她重新整理自己看見的無形世界,出版了「靈界的譯者」系列,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棒球裁判,高潮迭起的人生甚至改編為短片與電視影集,各種出乎意料的轉折雖然豐富了她,也讓她沉澱思考:「我想追尋的人生意義是什麼?」「我快樂嗎?」原來,無論是通靈人或平凡人,每一個人其實都有相同的生命課題——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活出最適合的姿態?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看不到鬼的凡人會無法辨別而迷失,看得到鬼的她偶爾也會迷路,但在來來回回、曲曲折折當中,現在的她試著活出了自己的後•通靈人生……

作者介紹:索非亞(劉柏君) ,六歲會報明牌,十五歲時合開道場,擔任學生靈媒,直到二十六歲決定退出宮廟,結束靈媒工作,投入棒球領域並成為台灣首位棒球女性主審。現任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新北物資中心專案經理、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並攻讀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班。

搶先試閱:〈《通靈少女》第二季劇本讓索非亞落淚,首次面對「會通靈的自己」〉

記得《通靈少女》第一季的開鏡儀式,我因為在台中站裁判而缺席,很訝異吧?此等大事也能為了比賽而缺席,因為那時的我不斷告訴自己:「《通靈少女》不關我的事,不過就是故事顧問,那不關我的事情……」拍攝期間也是有問才有答,除此一概不管,這樣隔著一段距離像是一種防護罩,保護自己不會受傷。這個方法我常用,而且一直都很管用。直到我知道自己逃不了了,也不想再逃避了。我想,發生的事情都有其意義,例如骨折讓我學習接受別人的照顧,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每一次的陷落低潮都是生命安排讓我們沉澱、學習的,如果遇上卡關卻不去面對,沒有從中學到經驗、做出改變,讓自己有所體悟、成熟成長,那麼以後同樣的困境還是會重複發生。不願意試著改變,就沒有成熟的契機,未來還是用同樣的思維與態度面對,只會重複卡關。那時的我有社工學妹們天天陪伴支持,不斷告訴我:「不要害怕,就算倒下來,也有我們會接住妳。」感謝勵馨基金會也體諒我的狀況,讓我請病假,好好休養別掛心工作,更有黃芳苑牧師特地來關懷,並天天為我禱告,傳來安慰打氣的祝福。還有《通靈少女》監製麵包互相支撐,讓我感到溫暖、安全。這次的打擊與考驗非比尋常,有了身邊這麼多助緣,我想試著放下,允許自己被大家照顧,再來一場內心大冒險,正面面對過去想逃避的課題。而第一季的拍攝期間,我只管被動地被詢問,就算接收到其他訊息,只要不被問,我就不說。拍攝第二季時我想要做點改變,想要更清楚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不管好壞、不管評價都好好體驗。於是除了去濟德宮協助劇組擲筊、獲得同意拍攝這類例行事務之外,我告訴自己:「《通靈少女》也是我的事。」這一次,我出席了開鏡儀式,去了也才知道其實沒有多可怕嘛!

而在開拍的第一天,除了應劇組要求向媽祖請安,我也轉答了媽祖給的提醒:

通感世事業紛亂

靈心意誠達天聽

圓滿工作也功德

滿心歡喜見分明

另外媽祖也提到,當時劇組主要工作人員都遭逢各自的難題,鼓勵我們不必太過擔心,每個參與人員都是真心想把第二季拍好。透過這一次拍攝,我們每個人也能藉此面對與處理各自的功課,回頭來看,這段辛苦會是肥沃的養分,讓我們未來走得更穩更好。導演和其他人也回饋我這段詩句帶給他們力量,坦白說,我自己也是。那個時候的我才感受到,原來自己以前偶爾很不耐煩的通靈,就算隻字片語也能給人莫大的力量。我過去的厭惡和受傷是人際關係造成的,不是通靈本身;切割通靈就等於切割掉自己一部分,也就是隔離了某部分的自己,那就不是完整的我了。找回完整的自己還滿恐怖的,因為我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支離破碎、有殘缺的,要看到自己不堪的那些談何容易?但我試著先靜下來,至少先察覺自我的感受。拍攝期間的我其實虛弱不堪,帶著尚未癒合的手,以及沮喪、悲觀又孤單的心情去現場,郭書瑤開心地說:「謝謝妳來保護我。」我苦笑說:「這趟不行了,我不是過去那個鋼鐵人索非亞了。」可是謝謝這個溫馨的劇組,讓我體驗到自己不是鋼鐵人索非亞也沒有關係,不管我是強是弱,都是被愛的。

劇集開拍對我的另一衝擊是「劇本」。雖然第二季大部分的劇情都離我更遙遠了,不過編劇想要搜集周全資料為參考,所以除了田野調查之外,也想要了解我個人的經驗與想法。那時,我常被問到李保延大哥離開一事,依著模糊的記憶,我很努力地回想當時發生的事情。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整理好了;與李大哥的分離當然是一大打擊,我早就花了許多力氣處理、發洩,不管有多少悔恨、不甘、虧欠,我相信我們死後就會相遇,到時候再一起清算吧?距離死亡後重逢的這段時間,我就安分地好好度過。由於這段時間是有限的,我過得非常充實認真,甚至敢說幾乎沒有休假的時候,總是努力奮鬥、珍惜光陰,這些年來自己也獲得許多,不管是出書、職位、名聲、獎項,說不虛此生也不為過。只是很奇怪,我總覺得自己不值得,這些榮耀成就與自己是有距離的,我覺得這是因為環境與大家的幫助,我只是站在恰好這位置罷了,反而常常盼望著當個普通上班族,不要有這些奇奇怪怪的意外。別人看似豐盛,我的心裡卻是空虛。因此在討論劇本、回想李大哥的種種時,我不斷被問到:「當時妳有說什麼?他說了什麼?妳當時有什麼反應?為什麼妳不這樣?難道妳沒有想過可以怎麼做?後來妳有試過怎麼去找他嗎?為什麼妳從來沒有想過他會離開?」這些問題像是一次次的重擊,本來塵封安頓在角落的過去,現在又被翻出來吞噬我—為什麼當初如此無能?為什麼我什麼都沒做?為什麼這段時間我放棄去找他?憑什麼我現在可以拋棄他、過得好好的?

這麼多年之後,我總算哭出來了:「這算什麼?這到底算什麼?為什麼不讓我也死了算了?不留一句話就丟下我算什麼?到底我要怎麼活才對得起他?」麵包在一旁安慰我:「他一定是希望妳過得快樂啊。」理智上是這樣沒錯,我也一直這樣告訴自己,可是這對我很不公平,因為我不敢快樂啊!加上個性與過往經驗,導致我價值感低落,總覺得自己的價值是依附於幫助別人,只有幫助他人,我才有活著的價值;既然沒有我,自然也不值得擁有快樂。以前一直這樣生活,可是現在的我受傷、虛弱,也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不想要再隔離於這個世界,我感受到朋友相互安慰的溫暖,也想要被照顧,也想要快樂。 ▶▶ 閱讀更多 索非亞(劉柏君)《靈界的譯者4:我的後通靈人生》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永遠立足在「野」黨的位置來思考。

內容簡介:運動場上的美好,是我們熱愛它的原因,但運動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具體而微的體現。

左外野這個位置,大概是棒球場上最邊緣的位置,既沒有中外野的遼闊範圍,也沒有右外野雷射肩直傳三壘的奪目。但無妨,非主流就是《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本意,而左外野這三個字,更是陳子軒對於「運動社會學」這個學門的期許: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以及永遠立足在「野」黨的位置來思考。近年來,台灣對於運動員處境的論辯、國族意涵的鬆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在在使這個領域越趨豐富與值得關注。評論觸及國族、性別、文化、媒體、教育、體育政策等面向,涵蓋的運動項目以及體育名人不勝枚舉。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體壇大小事,陳子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學科觀點帶入運動評論中,既平易近人又充滿知識性。讀者可藉由陳子軒提供的多元視角,批判性地省思體壇世界包羅萬象的議題,以及運動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作者介紹:陳子軒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台灣運動社會學會副祕書長。主持多項科技部運動與媒體研究計畫,並在課餘擔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除了以球迷身分關注運動場內,更致力研究場外種種面向對於運動場域的影響。

搶先試閱:〈我的陳金鋒時代〉

一九九八年的曼谷,朴贊浩投出的球直接被送到球場外的停車場;二○○一年的天母,面對中村隼人的振臂一呼;二○○四年的雅典,上原浩治那個沒掉下來的指叉球;二○○七年的台中,達比修看著飛向中右外野的完美弧線,都已經是烙印在我們身上、無須贅言的片段。而這些投手的名字,隨著一支支的全壘打,就成了我們記憶陳金鋒的方式。你總會憶起那時的你,在哪裡。對我而言,那個名字是西伊(Bobby Seay),那支安打是支一壘安打。二○○五年的美國國慶日,就在我完成口試,打包行李,準備告別美國、返回台灣的夏日,亂七八糟的房間裡充滿一箱箱待運的紙箱,卻還是打開電腦的MLB TV,聽著史考利(Vin Scully)爺爺的轉播。七局上半,沒有人出局、滿壘,道奇隊零比三落後。輪到投手的打擊,原本道奇隊總教練崔西(Jim Tracy)已經換上左打的韓國打者崔熙燮準備代打,但洛磯隊順勢換上左投西伊,崔熙燮連打擊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換上右打的陳金鋒來反制,纏鬥到第七個球,一個偏低的速球被他直接打回投手丘。是一支帶有兩分打點的安打!終於。站在一壘上的他,沒有棒打中村隼人的怒吼,但臉上微微顫抖激動著的神情,卻是我從未見過的陳金鋒,這支安打,真的等了太久、太久了。

從二○○二年到二○○五年,崔西彷彿成了全台灣棒球迷的頭號公敵,台灣的球迷始終抱怨著他不願意給陳金鋒更多的機會。大概命中就是跟叫傑森的犯沖吧,同為外野手的渥斯(Jayson Werth)、葛拉博斯基(Jason Grabowski)、瑞普柯(Jason Repko)上場的機會就是比陳金鋒多的多。在那支「終於」的安打之前,他從二○○二到二○○四年,只有兩場大聯盟先發的機會,累積了十四個打數(另有三次四壞球),沒有打出任何安打。就在打出生涯首安之後,隔天為自己掙來難得的先發機會,首打席也再揮出安打,但之後又恢復板凳與跑龍套的角色。二○○五年七月二十日,代打面對曾經在一九九二年隨著教士隊小聯盟球隊來台訪問的沃雷爾(Tim Worrell),吞下了三振,這也是陳金鋒大聯盟生涯的最後身影。二○○五年季中,王建民穿上了洋基隊的條紋球衣,季末,陳金鋒未再獲道奇隊續約,彷彿與王建民已完成了交接。

一九九九年,陳金鋒踏上征途。那時的我,跟許多年輕球迷一樣,把進入運動媒體視為夢幻工作,一心踏上我的追夢之路,因緣際會成為緯來體育新聞翻譯外電的工讀生。在網路訊息還不是那麼發達與即時的年代,我和當時的長官文大培與主播廖士堯便想著如何追蹤報導陳金鋒的表現,好不容易找到《今日美國》是極少數刊載小聯盟1A的媒體網站,只能盯著陽春到不行的純文字網站一直按重新整理,只為了一張在晚間體育新聞秀出的陳金鋒戰報。後來,他那賽季在1A的聖伯納迪諾狂奔隊打出了道奇隊體系的小聯盟史上首次三十轟三十盜的紀錄,彷彿我也一點一滴地見證了這段歷史。二○○二年九月十四日,他終於成為第一位升上大聯盟的台灣人。

台灣人在大聯盟的首轟是郭泓志打出來的,甚至曹錦輝都搶先陳金鋒一步,打出台灣選手在大聯盟的第一支安打。身為這個世代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打者,讓這些紀錄被兩個投手拿去,看似情何以堪,卻完美地反襯出那些年的陳金鋒在個人生涯與國家隊之間抉擇的偉大。或許在某個平行宇宙裡,沒有「又是高志綱」的二○○三年亞錦賽,也就沒有雅典奧運可打,儘管就沒有了那支從上原浩治手上敲出的全壘打,但或許他在那個夏天就站穩道奇隊的外野,現在還在大聯盟領著千萬年薪的可能就是陳金鋒而不是渥斯。但,那就不會是這個神樣的陳金鋒。看著他代言的汽車廣告、告別賽的宣傳影片,我總是邊看邊罵:「應該可以拍得更好吧!拜託!陳金鋒耶!」因為這些影片配不上我的陳金鋒。但,又有什麼可以呢?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

什麼都不會做的人,才去教書;教書都教不好的,才教體育課。(Those who can't do, teach. And those who can't teach, teach gym)── 伍迪.艾倫(Woody Allen),《安妮霍爾》(Annie Hall)

課綱微調牽動各個科目的生態,各學科紛紛加入搶課的行列,體育課當然不自外其中。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體育課,因為那是一顆躲避球就可以搞定的年代。儘管也上過跳箱、墊上運動等等各式各樣的運動項目,但所有男生一上課就哀求著老師打躲避球,老師既輕鬆,看起來「大部分」學生又開心,何樂不為?相信那是我這個世代的共同記憶,我也從來不懷疑這樣的體育課有什麼問題。但仔細想想,「躲避球」或許就是問題所在。別誤會了,我愛躲避球,還打到入選國小校隊,愛打熱血高校躲避球的電動,《鐵男躲避球》重播第三十八遍還是會停下來看一下。但是,在年紀小小時就接觸躲避球、甚至還成了體育課最主要的活動,卻可能從此扼殺了許多人對於運動的興趣,使得對於所有運動心生厭惡與恐懼。躲避球,它是一個合理化恃強凌弱的項目。當然,所有運動項目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特質,但是這樣一個以球作為霸凌工具,大剌剌地以身體作為攻擊目標的運動項目,是否應該放在如此塑造運動第一印象的黃金時期,那就值得商榷了,畢竟這或許是我們這世代許多女性厭惡體育的原因。

大太陽底下揮汗與怕晒黑,是許多注重外表的人不愛上體育課的原因,連體育老師自己在上課時都包得緊緊的,甚至還撐著陽傘,如何叫學生愛上這樣的情境?「一白遮三醜」的審美觀念先天阻礙了運動對於人們的吸引力,但這是現行體育課所難以撼動的外在價值;當已經厭惡它了,你還強塞給他,是不是更容易造成反效果?一旦離開校園,終於可以脫離體育課了,能逃多遠就有多遠。因此,除了保有運動技能提升的既有目標之外,我們不妨試著從另一方面思考體育課的可能性。體育課也可以是一種「運動識讀」的經驗,它可以不只是「透過」(through)運動學習,也可以是學習「關於」(about)運動的課程。我們可以引領孩子們欣賞運動之美,領略淺田真央冰上曼妙舞姿、梅西出神入化的盤球、馬查多(Manny Machado)毫不費勁的行進間傳球、科瑞(Stephen Curry)荒謬至極的三分球手感、許淑淨奮力舉起槓鈴的爆發力。所以當他們穿上溜冰鞋連站都站不穩、用腳停球停得亂七八糟、棒球對角線長傳怎樣丟都是挖地瓜、從國小上到高中的三步上籃都還很掉漆、舉幾下二十磅的啞鈴就哇哇叫時,或許就能理解運動員的價值。

體育教學當然是門專業,但是運動卻不該只把技能提升當作唯一目的。如何讓孩子愛上廣義的運動,會比把目光限縮在體育更為重要。體育老師不是只有透過時數才能得到尊敬,我當然理解現行教育體制下「時數等於資源」的荒謬現實,但時數之外,體育老師的地位提升也可以從體育課的內涵開始。如同開頭的那段伍迪.艾倫尖酸刻薄的語錄,體育教學不被看重,在運動文化底蘊深厚的美國況且如此,更別說長期處於邊緣的台灣。因此,不妨先教給孩子們一顆愛運動的心,或許要比上更多的體育課重要。 ▶▶ 閱讀更多 陳子軒《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

 
星讀物語/十二星座的閱讀配對處方箋
文、圖節錄自有鹿文化
圖/有鹿文化提供
你不是不愛讀書,而是沒有挑對書!12星座經典性格+閱讀配對大解析,找到你命中注定的那本書!!

內容簡介:透過星座了解自我、找到正確適性的讀書術,讓自己從閱讀中跳脫侷限,實現更好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以下任一症狀:相信星座運勢;不愛讀書;對讀書提不起勁;只讀幾行字就開始分心;碰到書本就會馬上打瞌睡;想讀書卻總是沒時間翻開書本;人生卡卡、書讀得卡卡、運勢也卡卡;極度熱愛書本嗜文字,請服用怡慧老師的閱讀處方箋——

遇到困難的時候,她習慣回頭從閱讀中找答案。她說,永遠別小看閱讀的力量。致力於推動青少年閱讀的宋怡慧老師,一再挖掘能讓孩子更喜愛閱讀的方法。意外發現,能迅速讓孩子與自己拉近距離的話題,是星座。你我都是天上的一顆星,什麼星座的你,適合在什麼樣的人生時刻、閱讀什麼樣的書呢?不愛讀書、對讀書提不起勁、想讀書卻總是沒時間翻開書、面對生命難題卻不曉得如何解決……透過星座學觀點,宋怡慧點撥你我的「盲目我」(blind self),並引導適合的閱讀文本,開發你我的「未知我」(unknown self)。讓小孩(大人)得以透過書籍的知識,尋得疑難的解決之道。無論小孩或大人,邀請你,一起從中尋得你的生命答案!

作者介紹: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2017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諮詢委員、文化部第39次線上主題書展策展人、皇冠文化集團青少年說書人、教育廣播電台行動家陽光閱聽室分享人。

搶先試閱:〈背對背的擁抱,遇到感情的大魔王——剪不斷的情感糾葛怎麼辦?〉

當他們同在一起: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

曾經遇過一位摩羯座的小老師,剛開始常被她冷靜淡然的回話句點,無論我說得多麼口若懸河、笑得多麼花枝亂顫,她總是保持慣有的一號表情。有一次,我重感冒到不斷打噴嚏,導致無法好好上課,她當機立斷地請示我:是否要讓大家自習寫作文,我們的寫作課還有一篇短文作業沒完成。她的高情商把事情考慮得很周全,下課後,還在我桌上放了幾顆喉糖,要我保重身體,多多休息。不知為何,望著她離去的背影,我驀然感覺到這個女孩不是無情而是深情,她把感覺藏得很深,讓別人對她有種難以親近、不好相處的誤會。她會變成這樣獨來獨往性格的人,好像是有個故事的:原本家境富裕的她,因為父親經商失敗,導致家道中落。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她,為了家裡經濟,放棄讀名校的機會,就近就學爭取入學獎學金,也把節省通勤的時間留給自己K書。原本班上有個藝術天分特別好的雙魚男,不斷對她示好、送上禮物,都被她斷然拒絕。事後,發現摩羯女還是很常協助雙魚男處理班級事物,忘東忘西藝術家氣質濃厚的雙魚男,因為摩羯女的相挺,關關難過也關關過。摩羯女不只是他最堅強的後盾,也從不提及雙魚男追求她的前塵往事,對雙魚男始終保持好朋友的關係。一直對雙魚男有好感的水瓶女或許不懂他們之間微妙的情愫,不只與雙魚男走得近,也常拜託摩羯女替她獻計,甚至替她傳話等。很快地,摩羯女退出雙魚男的生活圈,溫暖體貼的雙魚男與缺乏安全感的水瓶女一拍即合,他們有相同的嗜好,有喜歡追的劇,甚至還一起上線對打《Garena傳說對決》,說不完的話題,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兩人甜膩的氣息。天生有主見的水瓶女,常踩到玻璃心雙魚男的地雷,理智重於感情的水瓶女,開始覺得陰晴不定的雙魚男讓她愛得戰戰兢兢、綁手綁腳,溝通磨合無效之後,水瓶女主動對這場戀情棄械投降,留下還在原地暗自神傷的雙魚男。

有一天,念舊情的摩羯女突然在課後跟上我的腳步:「老師,可以幫幫雙魚男嗎?他的狀況很不正常,令人擔心。他已經好幾天趴在桌上睡覺,還有中餐都沒有打開飯盒……」摩羯女如數家珍地說著雙魚男失戀後的點點滴滴,我覺得這個女孩的心裡也有不能說的祕密。「你還眷戀著與雙魚男在一起的相處時光,往事不只令你回味,也令你難忘,是嗎?你的忽冷忽熱,你的堅守底線到底是為什麼? 明明就放不下雙魚男,你的心底也住著一個他呀!」我刻意點破地說。摩羯女被我直白地剖析驚嚇到了,緩緩抬起頭說:「考上大學前,我不能談感情,再好的對象都一樣,我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我和大家不一樣。就算有喜歡,也談不上是愛情。」「《如果可以被喜歡,誰想被討厭?》說過:吸引人的外在魅力,常常是給人好印象與好感的名片。被討厭不一定可恥,但被討厭也不一定光榮呀!你又何必自我設限。讓喜歡你的人親近你,讓自己不要活得那麼孤獨。《高敏感者愛自己的19個練習》能讓雙魚男辨認自己獨特的HSP敏感特質,豐富的想像力和細膩敏銳的直覺,隔絕外界干擾,天天練習愛自己,就能展現天賦。《創造生命的奇蹟》讓你知道:只要願意對自己的心下工夫,幾乎所有問題都能解決。你要先好好愛自己,讓自己喜歡自己。《停止抱怨的人生》教會雙魚男戒掉抱怨,開創幸福人生,讓人生起飛。就像喜劇演員卓別林說:『如果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悲劇;如果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喜劇。』」我把四本書拿給摩羯女,請雙魚男、水瓶女也來找我。

「打起精神來,人生無比精采,青春不過是一場跌跌撞撞的旅行,《別讓現在的壞事,趕走未來的好事》說:『只要不被打倒,壞事終究是個過期品!』失戀也一樣,都是生命美麗的圖騰,給你更好的養分。《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讓你明白:生命中任何走來的人,只要曾經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你就沒有愛錯人。至於這兩本書是要給你忠實知己摩羯女的:《開始,期待好日子》鼓勵總是用懷裡僅存的一點火花,暖了別人,也亮了自己的阿信摩羯女。《沒有人應該堅強一輩子》要摩羯女學會示弱,找回柔軟的自己!一個人學著不那麼堅強,其實也是很好的生命情調。」我期待雙魚男能回過身,好好看見一直默默守護在他身邊的摩羯女。「一直不用讓老師擔心的水瓶女,不知你在這段感情學會了什麼?」我悄然地問。「學會認清自己不適合談情說愛,這次愛不對人,真的很『落漆』……」水瓶女倔強地說。「作家江孟芝抱著『人生只有堅持,才能創造奇蹟』的態度,《不認輸的骨氣》學會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拿到一副好牌,而在於如何把一手壞牌打好!曾帶給你傷痕累累的雙魚男,記得他的天真爛漫,原諒他懂得說愛卻不懂給愛的性格。《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讓你學會麻理惠的整理魔法,做著自己最喜歡的事,度過每個怦然心動、又閃亮亮的小日子。《念念時光真味》讓理性的你,透過味蕾找到感性的時光味道。或許食物的香味看來誘人,但令人眷戀的是味道包覆的情真。《你已走遠,我還在練習道別》讓你再一次從蛛絲馬跡中找到愛與不愛的平衡,喜歡與不喜歡都是真心走過。好好地和受傷的過去說再見吧!老師依然祝福著你們,從文字中找到抽絲剝繭的人生處方箋。」旁觀的自己依然期待他們,即使面對背對背的擁抱,都能瀟灑地互道祝福,快意向前。 ▶▶ 閱讀更多 宋怡慧《星讀物語:怡慧老師十二星座的閱讀配對處方箋》

 
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耐得住寂寞才擔得起盛名。
文、圖節錄自方舟文化
圖/方舟文化 提供
最愚蠢的事就是犧牲健康,去追求任何一時的快活。人生在世,要嘛孤獨,要嘛庸俗,選擇其實並不多。

內容簡介:叔本華曾說:「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就連在獨處時,都能在自己的思想和想像中自得其樂。換句話說,一個人內在擁有的東西,是決定他幸福與否的關鍵。」極端氣候、國際衝突四起、強國經濟崩盤……這個世界越來越多壞消息,很多時候,現實讓人不得不感嘆:人生是一個太沉重的枷鎖。然而,讀了叔本華的著作,任何人都能找回初心,從悲劇中開出幸福的花朵。讀到這裡,你也許會問:「誰是叔本華?」那麼,德國哲人尼采你總認識吧?尼采曾盛讚:「我一翻開叔本華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而叔本華正是影響尼采極深的哲學家。實際上,不光是尼采,就連俄國哲人托爾斯泰、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捷克文學家卡夫卡,甚至中國思想家王國維,都曾受到叔本華的啟發。

作者介紹:阿圖爾.叔本華 ,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但澤(Danzig,今波蘭的格但斯克),雙魚座。

搶先試閱:〈窮人比富人更容易揮霍〉

假使一個人擁有一筆獨立的財產,應當將其視作堡壘,用來對抗許多可能會遭遇的惡事和不幸;而不應僅僅將其視為一份禮物──一份可以讓他從外界獲取樂趣的禮物;更不應認為他就該義不容辭地將這筆財產揮霍一空。當出身貧困的人,透過努力,運用他所具有的天賦,最終掙得了一大筆財富時,通常會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天賦就是資本,而他們掙來的錢只是天賦產生的利息而已。他們不會考慮要把所得的一部分金錢轉變成固定資產,而是賺多少就花多少。因此他們時常陷入貧窮,財產變少,甚至花光,這要嘛是因為他們的天賦枯竭了,例如那些搞藝術創作的人;要嘛是因為他的天賦只適用於某個特定時期,而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至於那些依靠勞力和技術白手起家的人,也喜歡賺多少就花多少,這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掌握的技能不大可能會消失,就算真的消失了,也可以用同行其他技能來替代;而且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永遠是有市場需求的,就像一句格言說的:「學門手藝,一勞永逸。」藝術家和各領域的專家往往能夠獲得很高的報酬。他們本應當用自己掙得的錢財累積一筆資產,但他們卻將其作為自己天賦的一點利息,最終揮霍殆盡。

繼承了遺產的人們至少還知道應該如何區分本金與利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會想盡辦法保證本金的安全,不會動它;倘若條件允許,他們甚至會將其八分之一的利息拿出來存好,以備將來不時之需,大多數人因此都能夠維持自己固有的生活。關於本金和利息的隻言片語對商人而言是不適用的。商人只是把錢當作掙錢的工具,就好像工人對待他的工具。即便他們的資產全部是辛苦掙來的,他們仍會千方百計運用金錢使其保值、增值,所以商人階級比其他任何階級都更懂得如何運用金錢,他們是最富裕的人。

人為什麼不能太窮?

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那些經歷過匱乏的人更不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生來就富有的人們,將財富看成是沒有它就不能活的東西,如同空氣。他們有條不紊、精打細算,並且勤儉節約,終其一生都在守護自己的財產。世代受窮的人家,對貧窮早已習以為常。倘若偶然的機會讓他發了財,他會將之視為巨大的盈餘,就該用來享受或浪費。即使錢花光了,他最多不過是打回原形、變得跟以前一樣,還省事了呢! 就像莎士比亞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說:「乞兒得馬,騎死方罷—是否屬實,有待查證。」24可以說這類人,對命運也好,對自己的能力也罷,都有著全身心且略顯過度的信任。與那些天生有錢的人不一樣,他們並不認為貧窮是個怎麼都爬不出來的無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貧困,他們只會認為那就從頭開始,打場翻身仗就好。

人類天性中的這種特性,充分解釋了為什麼婚前出身貧寒的女性,比起那些給丈夫帶了一大筆嫁妝的女性,有著更多欲求、更容易揮霍浪費—富家千金帶給丈夫的,不僅是一筆財產,還有血液中那股比貧窮女孩更強烈地想要守護這筆財產的熱望。如果有人懷疑這點,並認為結論應該是相反的,那麼他可以在阿里奧斯托的第一篇諷刺作品中找到權威的支援。但是,詹森博士則同意我的觀點。他說:「一個富有的女人,習慣運用金錢,會明智而審慎地用錢;但一個在婚禮上才首次掌握經濟大權的女人卻渴望花錢,常常一擲千金導致揮霍浪費。」(出自《詹森傳》)以防萬一,我奉勸那些娶了貧窮女孩兒的人們,不要把本金留給她們,只給她們一份年金即可,還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孩子該繼承的財產交給她們打理。無論如何,當我在建議人們謹慎守住他們已經掙得的或繼承來的財產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說一件不值一提的事。

生活初始,擁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也就是說,這類人可以不必辛苦勞作便能舒服地生活。就算擁有的只夠自己花用,無法顧及全家人,這也是一項不可小覷的優勢,這意味著他對貧窮這項慢性疾病免疫;意味著從普羅大眾天然的命運,也就是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唯有得到上天如此眷顧的人,才可以說是生來自由的人,是他自己的時間和力量的主人,能夠在每一個清晨對自己說:「今天只屬於我自己。」收入一百塊的人和收入一千塊的人之間的差別,比收入一百塊的人和身無分文的人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當具有高度精神稟賦的人繼承了大筆家產,那麼這筆財產將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這種人可以說是得到了命運的雙倍眷顧,無須操勞,可以只為他的才智而活;他可以創造出既能服務普通大眾,又能提升自己榮譽的作品,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百倍償還他所欠下的俗世的帳;或是使用其財富來開展慈善事業,以更好的方式為同胞們服務。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打算嘗試去做,甚至沒想過要學習一下、提升自己──如果是這樣一個人,即便他生來就富有,那麼他也只是一個懶漢、一個時間的小偷、一個可恥的遊手好閒的人。像他這樣是不會感覺幸福的,即使被豁免於貧窮,也會被推到人類痛苦的另外一個極端:無聊,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如果貧窮讓他不得不奔波,可能還會好過點。當這種人無聊的時候,他更容易揮霍浪費,並最終失去這種他認為對自己而言沒有價值的優勢──富有。數不勝數的有錢人最後一貧如洗,就是因為他們有錢就揮霍,花錢只是為了獲得瞬間的解脫,以逃離壓迫他們的無聊感而已。 ▶▶ 閱讀更多 阿圖爾.叔本華《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

 
閱讀筆記
我們種字,你收書/不只是編輯經
楊宗翰聯合報
《我們種字,你收書》書影。(圖/爾雅提供)
推薦書:封德屏《我們種字,你收書》(爾雅出版)

雖然紙本出版品的銷售逐年萎縮,「十萬冊大書不再」或「墜崖式滑落何時見底」之低氣壓籠罩;卻也可以見到不少年輕人志在成為編輯,想方設法踏入這個既危險又迷人的產業。如果說他們今日有什麼優勢可憑,應該就是不乏欲以金針度人的前賢,市面上又有多部可供參考的書籍。譬如羅伯.葛特利《嗜讀者》、見城徹《編輯這種病》、都築響一《圈外編輯》、新古學《週刊文春總編輯的工作術》、大塚信一《追求出版理想國》皆已中譯出版,在書肆普遍都有不錯的能見度。本地編輯從六○、七○世代如林黛嫚《推浪的人》、許悔之《創作的型錄》、宇文正《文字手藝人》、陳穎青《老貓學出版》、廖志峰《書,記憶著時光》、王聰威《編輯樣》、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到八十歲上下的大前輩隱地跟周浩正,都以不同角度、同樣熱情分享了自己的「編輯經」。至於跟封德屏(1953-)同一世代的編輯們,仍有多位猶在書海浮沉、業界忙碌,唯恐怕僅有她寫下了編輯檯的故事與見聞——而且還繳出不只一本著作。

這部《我們種字,你收書》,很容易被視為2014年《荊棘裡的亮光》續作。但細讀便可發現:同樣身處《文訊雜誌》編輯檯上,作者內在心境與時局外在環境已生變化。前作收錄2003年2月至2014年6月間的刊物「編輯室報告」精華,本書則從2014年7月選至2018年12月,兩書之時間跨度差距幾近一倍。前作以〈何處是吾家?〉列為首篇,正是被告知《文訊》年度經費歸零、面臨停刊解散的生死關鍵廿天。書末以〈文學之重,文學之慟〉一文作結,既是向《笠》詩刊邁入五十周年致敬,也哀痛於周夢蝶、李渝竟於同月相繼辭世。新書則始於赴龍潭拜訪文壇耆老鍾肇政的〈魯冰花正盛開〉,結束於動員了二十二位八○、九○世代作家,以文學筆法跟書寫技術再現日治以降三十六位標竿前輩的「穿越時光見到你」專題。而這篇〈走過文學的春夏秋冬〉裡也宣告:寫了逾廿年、245期的編輯室報告,自下期交由新任副總編輯丁名慶執筆。我以為將兩書相較,內在心境上可謂從滿室闇黑中孤苦尋光,漸入踏實篤定、榮辱不驚的沉著。外在環境上則由編輯人一夕被迫成為經營者時的無枝可棲,終至邁向歡慶創刊卅五年、「獨立」十五載,且親睹「紀州庵文學森林」跟「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都漸有小成。不變的是:封德屏筆觸溫潤、多情易感的作家本色,對弱勢、邊緣、非中心的長期關注,還有字裡行間如「回憶是文學的私密花園。我痛惜蕭白,不捨阮囊,懷念羅葉」所展現的惜情重義。

《荊棘裡的亮光》出版時,我曾以「文訊的保母,文學的女兒」為題撰文;這次新作中雖見封德屏寫道,文訊雜誌卅五年周年慶「感覺像出席自己的畢業典禮」,相信應該只是一時喟嘆,她終究會是堅持「風雨當頭、文學相伴」的最後一人。畢竟台灣的人文出版歷史、作家服務網絡、文學館舍經營、編輯心法傳承……,需要封德屏守護加持處所在多有,豈是「編輯室報告」一隅能拘牽? ▶▶ 閱讀更多 封德屏《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

 
新富町文化市場 改寫老城故事
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站上舞台,以往的攤台換成藝文展場、咖啡館與料理;管理者倒也沒忘記庶民採買的生活軌跡,帶領大家走入日治時期的傳統市場,與新富町的舊時光連結,一睹前衛新穎的建築風格。

跟著拉赫曼尼諾夫追劇去!
拉赫曼尼諾夫孤傲的靈魂,敲響旋律間的浪漫與孤寂,而他在音符間烙印的掙扎渴望與情感張力,也使得我們在電影中常聽見他的蹤跡。本篇,就讓我們來整理電影配樂愛用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