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亡國感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台灣經濟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2/03 第46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認同哪個中華民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亡國感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台灣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退出RCEP的啟示
民意論壇 陳亮恭/給長照家庭公平的選擇
選舉經濟學 選對人,才能做對事
拋開勝負 黑豹旗教出人生態度
扭曲的公共政策決定模式
殺師者掌二二八紀念館 政府不顧遺族感受?
絜矩之道 台灣核心價值
學習歷程 家長恐懼非空穴來風
聯合筆記/誰在操弄假消息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認同哪個中華民國?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最近有一個民調稱,在各組總統候選人中,蔡英文「最認同中華民國」。這個結果讓人啼笑皆非。民進黨創黨以來,念茲在茲的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實現台獨。蔡英文連中華民國四字都不肯說,怎麼會最「認同」?

但民進黨很厲害的是洗腦話術,近幾個月的選舉策略,蔡英文自命「中華民國派」,用「中華民國台灣」的殼把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包進來。此外,連綠營選舉主色調都改採淺藍,可謂用盡心機。

「中華民國總統」認同「中華民國」,原是理所當然。但蔡英文認同的中華民國,是一九一二年建立的中華民國?還是一九四五年開始行憲的中華民國?或者是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的中華民國?答案其實「以上皆非」。民進黨或蔡英文認同的中華民國,只是「民進黨執政的中華民國」。

民進黨各種「去中國化」作為,並一律把反對者抹紅,即顯示民進黨對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中華民國都感到厭惡。無論「中華民國派」或「中華民國台灣」,都只是民進黨拿來騙選票的工具,當成台獨前的「過渡方案」罷了。

然而,相較民進黨的「台獨」神主牌,「中華民國」本應是國民黨的神主牌,如今竟拱手讓人,讓人唏噓。民進黨「借殼上市」策略能得逞,恐怕還得感謝國民黨的昏聵無能。想消滅中華民國的打中華民國招牌,建立中華民國的卻沒有自己論述,這也算是台灣選舉的奇蹟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亡國感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台灣經濟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去年地方選舉,國民黨主打「經濟牌」,一舉攻下了十五個縣市的灘頭。今年大選,民進黨主打抗中保台的「亡國感」,這帖毒藥竟讓蔡英文民調扶搖直上,她洋洋得意。一個亡國感,竟救了蔡總統四年的失政,這是台灣民主的弔詭。然而,冷颼颼的經濟,哪來的熱民調?亡國感雖救得了蔡英文,卻救不了台灣經濟,檢視最近的經濟數字已一目了然。

主計總處最近上修我國經濟成長預測,從二.四六%變成二.六四%,宣稱經濟「穩健成長」。對於這樣的「佳音」,學者專家多半表示存疑,認為從資本形成或存貨變動看,政府的成長預測「很虛」。而民眾和業者則對這個數字覺得「無感」:分明景氣冰冷,街頭商店餐廳紛紛關門,旅館民宿門可羅雀,百貨賣場冷冷清清,哪裡感受得到經濟「熱灶」的溫度?

若看看更多的經濟相關數字,交叉比對,就更有助於釐清事實真相。先看國發會四天前發布的景氣燈號,已連續出現十個代表景氣趨弱的「黃藍燈」,且綜合判斷分數連三月下滑,目前僅剩十八分,距離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僅兩分之遙。再看經濟部公布的企業外銷接單數字,到十月底為「連十二黑」,即連續十二個月負成長。財政部的進出口貿易統計則顯示,出口是除了六、八兩月微幅成長外,去年十二月以來均是收黑,全年注定是負成長。

從這些數字看來,台灣經濟絲毫嗅不出任何回溫或熱絡的氣味,而主計總處卻選在此際上修GDP成長率,莫非是為了「助選」刻意營造利多?我們不妨再看更多數據:一,今年前三季國內「解散」的公司近三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這樣,看得出經濟好轉的跡象嗎?二,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的獲利較去年同期下跌十九%,創七年來最大衰退幅度;這項反差,能用台股指數上漲來粉飾嗎?三,去年國人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三萬八千多元,較二○○一年還低一百多元;國民薪資倒退十八年,蔡政府卻還自誇是「四小龍之首」,這種黑色謊言不可恥嗎?

最諷刺的是,蔡政府近年雖然不斷調高基本工資,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國內仍有三百萬人的月薪不到三萬元。其中,有近五成是卅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這些人也正是受到民進黨炒作的「亡國感」影響最深的一群。經濟學家早已指出,調高最低工資,對於提升整體國民的薪資助益無多;創造更活絡的經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然而,蔡政府這三年多的政策多數在強調「管制」、「重分配」和「補貼」,甚少有真正的創新。

我們分別來看:「管制性」的決策,例如《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惡,嚴重剝奪了中小企業的經營彈性和民眾勤勞工作的精神;「重分配式」的政策,例如大幅削減軍公教年金,也因此削弱了社會中間階層消費的意願和能力;「補貼性」的政策,例如選舉期間層出不窮的旅遊補貼、農機補助、老農津貼等,都只有短期的政策效果,並將留下長期的財政惡果。

什麼是亡國感?亡國感是:忙著指控他人加害自己,卻放著自己的經濟體質耗弱不治,這才是亡國感。亡國感是,聲稱外面有一個萬惡的敵人,手裡的刀卻只顧砍向國內民主的競爭對手,這是一種亡國感。亡國感還是,月薪不到三萬的人,還甘當網軍幫有權勢的人抹紅別人,這是亡國感。亡國感還是,政府當紅的部會是斷交七國的外交部,和三年半沒事可幹的陸委會,以及以政治鬥爭為主業的農委會,財經部門則近乎沒有聲音,這是最大的亡國感。

人民必須在經濟體感與意識形態之間拔河,忘卻自己生存的意義,這是台灣的悲哀。「亡國感」也許救得了蔡英文選情,卻救不了台灣經濟,那是另一輪沉淪。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退出RCEP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上月4日印度突然宣布,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其他15個諮商國(中、日、韓、東協十國和紐、澳)則排定在明年簽署協議,這是亞洲經濟的重大新聞;但也昭示協定簽署的期程應已確定,對美歐和其他亞洲競爭者,包括台灣,施加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

印度的緊急煞車,跌破了許多專家眼鏡。因為,印度在1991年經濟改革後的表現有目共睹─2001~2010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7.5%,在大型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大陸;而後在2011~2018的表現也在5.5~8.2%之間,近幾年成長率都高於中國大陸,沒人會認為印度沒條件加入這個貿易協定,而在更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來取得經濟上的「相對優勢」。甚且,印度發展程度雖沒中日韓或東協先進國那麼高,但人均生產卻和菲律賓、寮國、越南及緬甸不相上下,若這些國家都能突破困難迎接挑戰,印度為何無法邁開大步?

但是,這就不能不研析印度近來的國內政經環境了。今年夏天印度天氣異常、農作物歉收,導至第2季經濟成長率跌至六年來新低,只有5%,第3季預估也僅有4%,將使今年經濟成長相當難看,失業率也正在創新高。由於印度兩大黨的競爭異常激烈,在農業面臨困境的當下,要將印度偏高的平均關稅稅率7.6%迅速消除或刪減,都將嚴重衝擊農業部門,對農業人口仍高達半數的傳統型國家,會產生極可能失去政權的巨大壓力,這也是莫迪政府在最後關頭先踩煞車的原因。

因此,民主國家的選舉競爭,已經構成國際經濟整合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一項重大阻力,因為自由貿易雖能落實參與國的相對優勢、提高生產效率,但也同時帶來「所得分配」改變,讓擁有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者獲利、相對缺乏的生產因素擁有者受害,所以美國的資本家會贊成自由貿易,勞工和工會通常會反對自由貿易。農業部門會和原來的保護程度有高度相關,若原來保護少、國際競爭力強的會支持自由貿易;印度農業原先保護高,自然會擔心撤除保護後難以應付開放的競爭。

那台灣呢?無論是蔡政府或早先的馬政府,都口口聲聲要加入美日主導的TPP或東協主導的RCEP,但面臨的困難其實來自兩方面,一是外部的客觀環境,也就是原來這兩個組織的成員是否支持台灣加入;但還有一個內部的主觀環境,也就是台灣內部的產業或勞工是否支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政府關切的重心都環繞在爭取這些組織既有成員的支持,好讓台灣在它們開放第二輪參與時,台灣可以諮商加入。這當然不能說錯,但別忘了另一個可能更難突破的困境,就是國內相關利害團體是否會支持。我們提醒過政府很多次,要讓相關利害團體感到安心,才可能接受國際競爭帶來的衝擊。過去太陽花學運已清楚顯示,國內不僅農業部門懷有巨大疑慮,許多傳統製造業的弱勢產業也有存著高度懷疑,當時馬政府沒能好好處理,才讓反對黨有機可乘、硬擋下了已經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生效。但今天主客易位,請問蔡政府迄今做了什麼努力,讓上述這些利害團體安心接受CPTPP或RCEP?

台灣面對的困境其實和印度類似,台灣若無法從印度學到教訓,則參與重大國際經濟整合,永遠只是一個騙選票的「假議題」。

   
民意論壇
陳亮恭/給長照家庭公平的選擇
陳亮恭/聯合報

台灣的家庭照顧能量在已開發國家中實屬少見,子女與父母同住並擔負照護責任的比率遠高於歐美,也高於日韓等亞洲國家,自漢代董仲舒的「存留養親」判例以來,華人世界的長輩便是倚賴子女與家庭成員照顧,這是我國社會良善情懷的體現,但也成為許多長照悲劇的根源。

長照服務琳瑯滿目,家中若有需要長照的失能或失智長輩,其選擇不外幾種:居家照顧並聘請移工看護協助、居家照顧並申請長照二.○居家服務、申請社區型日照服務,以及選擇全日入住的住宿型長照機構。對於家庭而言,選擇的決定因素,包括家人對照顧的期待、地點、經濟、資源取得,以及長輩與家人的個人意願;對家屬而言,選擇是一個綜整的結果,是追求長輩照顧品質與家人承擔能力的平衡,並不是為了響應政府政策。然而,政府卻以家屬的選擇評定其所應得之照顧資源。

以照顧需求第八級的重度失能個案而言,選擇自行聘任外籍移工照顧者,能申請喘息服務、長照專業服務等項目,就算全額使用,每月能使用一萬餘元的服務額度,家人需自行支付移工看護每月兩萬餘元;相同狀況下,家人自行照顧,完全申請長照二.○的服務,政府支付服務額度每月最高可達四萬多元,每月自負額不到七千元;申請日照服務的個案,相關金額與採用居家照顧差不多;而申請住宿型長照機構照護的家庭,每月甫獲五千元補助至服務機構,家人每月尚需自行支付照護機構兩萬五以上的費用。

對一個相同失能程度的個案而言,所需要的照顧服務內容大同小異,選擇照顧場域是個案與家屬的綜合考量,但政府以照顧場域與照顧模式的選擇不同而給予差別待遇,是否同樣失能長者不同命?不管長照的財源是從稅收或是保險,以服務模式區隔失能個案所能取得的照顧服務內容是否公允?

政府施政本可透過財務誘因來導引民眾做差異化的選擇,但這些機制用於與人權、尊嚴及生命價值有關的事項,恐需更多的說法。面對重度失能且具有高度複雜照護需求的個案,只因家屬無法配合政府想推動的政策,就必須承擔額外家庭支出與照護品質差異的風險,這似不符合國家社會存在的公義;具有相同狀況的國民只因選擇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何況移工看護與住宿機構都是政府核可而引進與設立的。

現階段的社區與居家照顧資源不足,無法完整提供個案所需的照護服務,並不構成政府可因家庭選擇差異而撤除原本合乎服務申請的理由,這些家庭自行支出的金錢都是辛苦工作與儲蓄所得,只因照顧長輩的孝心而可能耗盡。面對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退休金在個人辭世十年前就將耗盡的警訊,政府的政策加重三明治世代的財務困境與生活壓力。

政府或有千百個建立理想長照體系的想法,但民眾這種因為選擇而受不平等對待的感受也應重視,長照存在是為了被照顧者及其家庭。健保資料統計,需定期更換鼻胃管或尿管的高齡重度失能民眾,進入此階段的第一年死亡率達四成,換算約每年兩萬人以上,這是不停的消逝的生命與流淚的家庭,他們多是聘用移工看護與入住照護機構的群體,他們的困難被政府看見了嗎?

(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選舉經濟學 選對人,才能做對事
許志義/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所教授/聯合報

距離大選不到四十天。失焦的口水戰,淹沒了參選人之價值主張、政策願景及治理藍圖,這場選舉實偏離民主正軌!

參選人政見除外交兩岸關係、維護公平正義、照顧弱勢之外,台灣如何在當前國際競爭態勢中翻轉經濟,實為關鍵。

從經濟發展與產業前瞻視角,當前最重要三大方向:

一是數位化政策。執政者除協助廠商解決取得土地水電資源難題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導入數位轉型升級?問題重點:台灣不但缺乏數位創新生態系統經濟環境,眾多中小企業更不知如何發展數位轉型策略,未能藉由資通訊科技發展其競爭優勢。參選人有必要具體說明其相關政策治理內涵,如何讓台灣真正成為數位化國家?

二是脫碳能源政策。三位參選人應正面回應六月初由中研院李遠哲前院長與劉兆漢院士等十餘位學者專家,提出的「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以及九月廿日十六個大學生社團共同簽署的「青年氣候倡議」。台灣位居溫室效應脆弱國度之列,三位參選人應明確闡述如何帶領台灣走向循環經濟與低碳社會。

三是青年政策。年輕人是台灣的未來,三位參選人需提出如何激勵青年創業與就業政策。尤其創業應朝向新服務平台經濟及資料分析應用領域。大數據已成為「後石油時代」最重要的新能源,能落實數位國家治理。未來四年若能培養出數十隻本土「迷你獨角獸(估值一億美元)」次世代新創企業共打群架,或許真能建立台灣新生態系統「智慧經濟」,破除「悶經濟」。參選人需牢記:給年輕人釣竿、領域、情境及機會,而不是給魚!

在無人機、自駕車、區塊鏈、3D列印、5G引領風騷之此刻,破壞式創新儼然成為時代主旋律,國家領導人就是「變革代理人」,除了用熱情、動機及使命感凝聚人民共識與向心力、激發民眾奮進意志之外,更要發揮雄才大略的整合者角色。

經濟學是探討「如何(正確)選擇的科學」,誠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用於總統大選,是強調「投票選擇對(正確)的人及其價值主張」,然後全民好好一起努力,發揮台灣最大經濟效益。引申言之,人民「正確選擇」一位公共政策代理人,這位被授權的決策者(總統)負責「選擇做對(正確)的事及其大方向」,再交付給經理人(閣員)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努力把事情做對(正確)」!

中選會應善用行動資訊科技,以最符合社會成本效益之經濟方法,由參選人在多媒體上接受選民交叉檢驗、將來問責,包括正副總統參選人、立委參選人(含不分區提名人),都應該進行公開直播政策辯論會,少噴口水、少耍嘴皮、多點牛肉、多些亮點。民間公正團體更可主動出擊,甚至為選民整理比較各參選人政見的「懶人包」,縮短資訊不對稱之落差。

唯有如此,才能讓選民(消費者)以最小時間成本,了解各參選人(品牌)提供服務內容之差異化所在,正確挑選出國家代理人,完善修習每四年一門課程:選舉經濟學。

   
拋開勝負 黑豹旗教出人生態度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聯合報

經一個多月鏖戰,黑豹旗賽事終落幕,平鎮技壓穀保奪冠。黑豹旗賽事雖引爆熱潮,但因各隊實力不一,部分場次比數懸殊,引發賽事分級議論。然就學生棒球而言,除球隊實力競技,更應重視教育意義,僅從競賽角度思考,恐窄化黑豹旗宗旨。

台灣棒球發展經年,在政治過度介入下,雖躍上國際舞台,卻也扭曲了其本質;球員以奪冠為職志,以致台灣棒球文化成了淺碟勝負文化,不利棒球運動生根。為推展高中棒運,廿年前開辦金龍旗,雖曾引領一時風騷,但錦標主義思維下,仍難達成預期目標。迄黑豹旗開打以來,各校組隊入場築夢,參賽球隊屢創新高;木棒鋁棒不受限制,男女球員同場較勁,棒球擺脫輸贏束縛,運動元素得以鬆綁,不僅成為生活樂趣,更是饒富教育意涵。

黑豹旗的盛況空前,社團球隊雨後春筍,部分基層球隊教練,鑒於各隊實力不一,建議賽事予以分級,以免比數過於懸殊,甚至造成球員受傷,近來引發不少討論,正反意見各持立場。然社團球隊學生組隊參賽,只為登上球場圓夢,一嘗對決強隊滋味,烙下永駐深鐫印記,狂輸也是甘之如飴,何必擔心比數問題?任何運動皆有風險,受傷本是風險一環,以此作為分級理由,不僅難以說服球員,更影響棒運發展。

在黑豹旗比賽中,學生揮灑青春汗血,只為一圓心中夢想,那一種堅持與激情,不就是人生的態度?共同承擔球隊勝負,學習接受失敗挫折,不也是教育目標?籃球般的難堪比數,對輸球者或許殘忍,但不讓孩子去嘗試,直接摧毀他們夢想,豈不是另一種殘忍?打造健康的身心靈,超越勝負的價值觀,陶鑄其自信與包容,培養團隊合作信念,勇於承擔勝敗榮辱,才是學生棒球精神,也是黑豹旗宗旨,更是國球發展命脈。

日本甲子園逾百年,基層球隊扎實穩固,造就亞洲棒球強權;南韓鳳凰旗賽事,徹底改造棒球體質,也讓台灣難攖其鋒。推展高中棒球運動,厚實台灣棒球實力,何不拋開勝負激情,讓這群國球的使徒,繼續在黑豹旗場域,盡情揮灑汗水,實現他們的青春夢想?

   
扭曲的公共政策決定模式
林嘉誠/行政院前研考會主委(台北/聯合報

民進黨立院黨團將反滲透法逕付二讀。交通部長林佳龍與學者專家公開對峙,逾千位專家學者連署抨擊交通政策制定不尊重專業。民進黨政府選舉前,利多政策大放送,罔顧財政紀律及相關法律規定。

民進黨自二○一六首次完全執政,卻諸多政策遭人民詬病,扭曲的公共政策決定模式,及其背後的心態,乃是主因。一般而言,常態的公共政策制定,從問題認定、政策規畫、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及政策評估。外部環境、內部資源,綜合形成政府部門的願景、目標、策略、施政藍圖、中長期施政計畫、各部門預算、人力、每年施政方案。客觀的績效評估,政策執行成果、民意反映、預算執行率等。民主國家依法行政,公共政策兼具專業、民意、價值,決策者考慮政治可行性、技術可行性。

國安五法通過,民進黨政府本來欲制定中共代理人法,踟躕不前,在總統大選前夕,間諜事件撲朔迷離,突然欲以反滲透法取代,而且直接由立法院黨團逕付二讀,完全悖離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如此重要法律案,應該開誠布公集思廣益,傾聽各界意見。未來負責執行的行政部門意見,也宜尊重。除了法案內容問題不少(例如名稱即不易界定、容易引人入罪等),連根本的政策制定,均令人不以為然。行政部門保持沉默,立法院也未經過委員會審查。

配合選舉,交通一連串重要方案,例如高鐵南延、蘇花快速道路、北宜鐵路等,雖然這些討論存在已久,但是欲形成具體政策的程序,包括可行性評估、預算編列、環境評估、預期效益等,不少尚未完成,或專業性爭議不休。行政程序法、環境評估、財政紀律等法律,均有明文規定;亦即政策規畫及政策制定,均有明確依據,除非修改法律,否則依法行政。誠然,繁冗程序,有時候與效率相悖,但是明顯觸法或草率行事,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短視近利,缺乏遠見理想,為了選舉不擇手段,應是主因。公共政策十之八九相當專業,常任文官、專家學者具備專業,而且比較超出黨派考慮。政務官負責最後裁定,立法院職司政策合法化角色。必然納入民意、價值觀等。能源、交通建設、科技、產業,甚至外交、大陸等政策,均有高度專業性,問題認定、政策規畫階段,理性務實,由常任文官、兼顧專家學者(例如委託研究、各種委員會)等意見,提出數種可行方案。比較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再由政務官綜合裁定,必要時送請立法院審議。

民進黨政府扭曲的公共政策決定模式,恰好相反。不少由政務官已有既定目標、方案,再要求常任文官、學者專家收拾殘局,給予合理化。不尊重專業,自以為是,僅考慮選舉,諸多政策不言而喻。公共政策攸關國家發展、全民福祉,扭曲的決策模式,禍害無窮。民智漸開的台灣人民,應該共同正視,常任文官的無奈,情有可諒,但仍宜謹守文官倫理。學者專家的怒吼,可喜現象,改革契機。

   
殺師者掌二二八紀念館 政府不顧遺族感受?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前館長廖繼斌召開記者會,對政府、也對今日二二八基金會執行長楊振隆提出高度質疑,指本名周振隆的楊振隆,在五十年前就讀基隆高中期間,因不滿老師誤會,在課堂上手持斧頭砍殺老師致死。

台灣社會有些受刑人出獄後,也自表心路,服刑後數十年有心改過向善,但仍引起社會不同看法。但這個在課堂上當眾砍殺老師的人,竟成了政府任命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長兼二二八基金會執行長,無疑對命喪二二八的同胞和遺族,有強大精神和心理上的衝擊,基本上就是暴行加害者何以搖身一變,成了無辜且等待公義到來者?

殺人犯成了本當慈悲去救贖特定事件基金會的執行長,問題其實是出於自身居多,楊振隆要接此職有無告知政府或上級此一過往?這就好比今日政院發言人,在當特任官時有無告知有酒駕一事,還有就是若任用後,自身當如何面對,特別是良心上的苦行與實踐。

其次是政府在用人時,是用什麼樣的考量而選擇他,若是出自政治色彩正確,卻不顧社會和二二八遺族感受,那政府和當事人都是有問題的,只不過問題不在法律上,而在良心和公義上。

而這個答案到底如何,是官話回應還是說實話,人心是自有一把尺在丈量,這才是國人在乎的地方。

當數十年前殺人犯要成為某類官職在身,良心上真有自覺者,都會用高度自律和克制約束自我,因為就算外界不知,但名器與頭銜終究是人性中貪婪誘惑,從古到今在官場屢見不鮮。而且要對社會中生命和弱勢者伸出援手,盡一己之力,也非一定要當官或掌握資源在手,更不會擾亂一池春水又社會人心譁然。或許楊振隆在接此職前便當如此自問,才不會弄到上了年歲,人生再度蒙羞又自惱。

   
絜矩之道 台灣核心價值
王祥齡/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聯合報

很多台灣人民,最崇拜也最想去的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日本。五十年代一般年輕人最流行口語就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不論是一般學子,或是跑船的,想盡一切辦法打黑工,或是跳船、跑路等,能留在美國就是有辦法。另一個是占據台灣五十年,讓台灣老百姓有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日本。那個貧窮封閉的年代,凡能跟美國人或日本人交上朋友,賣弄兩句英文或日文,在同學、親朋好友面前,都顯得高傲而令人羨慕得不得了。

良師益友,以美、日為師,以美、日人為友。且人往高處爬,人要精進本來就應該如此。但學要學到長處,以及美、日之所以進步的核心價值。

綜觀這兩個國家人民有著共通的一個特點,就是「榮譽感」與「知恥」。其實這兩個所指的價值是同一件事。美國西點軍校的校訓是「榮譽」、「責任」、「國家」,從創校至今還沒有出現叛將,與共犯結構的團隊。因為,他們相信,一個誠實的人必定有榮譽感;有榮譽感的人必定有責任感;有責任感的人,在任何條件下必定以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為第一優先。

相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更是以「知恥」近乎勇的「榮譽感」,做為武士的核心價值,作為效忠藩主的唯一選項。當武士沒有達成任務時,必誠實以報,絕不推諉。為洗刷自己的「恥辱」,引咎請求藩主准允切腹賜死,以保有武士的勇氣與忠誠的「榮譽感」。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為什麼人家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呢?《禮記.大學》所言:「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背棄)。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矩之道」就是在上位者,必以身作則,推己及人方能平天下啊!蓋謂:「上誠誠而民興誠;上實實而民興實也。」

   
學習歷程 家長恐懼非空穴來風
苗知睿/國小老師(台南市)/聯合報

拜讀二日民意論壇「學習歷程 學生擠破頭參加營隊」一文,心有戚戚焉!以自身今年參加國三孩子的學校班親會為例,真實說出我們聽到高中端老師如何描述學生學習歷程檔案。

學校班親會的活動先是在大禮堂舉辦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演講,爾後才回到班級與導師對談、聊孩子的近況。擔任演講的台南市某明星高中老師在學校負責「學習歷程檔案」相關業務,開口談「學習歷程檔案」的第一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要趕快幫孩子找到未來的志向,最好從升高一的八月暑假開始就有節奏地安排一系列營隊課程或是參觀行程,俾有系統地讓大學端清楚看見孩子的志向脈絡。

真的可以如有些高中校長所言,高中三年的志向都可以不一樣嗎?依這位老師所言,想當醫生就要努力參加醫學營,展現孩子在生物研究的能力,並懷抱一顆懸壺濟世的心;同樣地,想當一位建築師就要規畫相關企畫設計的課程或是參觀有名的建築景點,以多樣化的角度呈現獨特觀點,展現興趣才能。如果高一沒有修習相關課程或是沒有參加相關科系的營隊活動,大學端在資料審查時可能優先剔除,無論孩子的學測成績多優秀。

美其名多元探索,實際上就是要幫孩子規畫方向目標,豐富「學習歷程檔案」的可看性,讓大學審查端看見孩子「始終如一」的志向興趣。真如一些校長所言,孩子恐怕就要輸在起跑點而不自覺。

教育現場最真實的聲音,許多家長、學生的恐懼並非空穴來風。我們該掩耳盜鈴地讚嘆政策的美好,還是該為孩子盡點心力,很多家長的疲於奔命其實都是創新教改政策惹的禍。

   
聯合筆記/誰在操弄假消息
蕭白雪/聯合報

政府把假消息視為影響大選的一大關鍵,警調大動員追查,連對政府、政策的質疑、評論都可能被視為遭境外勢力收買,政府跟執政黨都不乏網軍上網帶風向,不知是在比誰會操弄假消息,還是比誰更獨裁?

一個破綻百出、在許多專業情報人員眼中的烏龍間諜案,可在台灣搞得滿城風雨,儘管受訪內容大半是披露過的訊息,真假混雜,仍被有心人視為珍寶,凸顯假消息如何操弄人心。

兩岸向來不缺諜報戰,各國情報人員製造假訊息是基本功夫,但誤信假訊息也不是沒有前例;看王立強案發展,不免想起當年美英聯手出兵伊拉克,最大理由是有情報顯示,當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對世界造成重大威脅,最後證實是從伊拉克逃出的騙子所杜撰的「假情報」。

隨著網路科技,假消息透過網路散布更快、境外勢力藉此影響各國選舉、政策更是屢見不鮮,各國因應網路假消息雖有不少新作為,但同樣衍生許多爭議。

最大關鍵仍是誰來定義假消息?政府說是假消息就真的是假嗎?政府釋放、操作假消息或隱匿重要訊息的行為,早就行之有年。卡神楊蕙如被查出涉嫌為護航謝長廷而操控的網軍作為,只是其中之一。

以目前網路戰,即使王立強在澳洲受訪的內容情報價值有限,但只要被他點到名的政治人物,不論真假,注定都會被扣上「中共代言人」帽子。

有辦案人員形容:簡直跟回到白色恐怖時代一樣,只要被人檢舉是匪諜,大概都沒好下場。更可怕的是,現在還有網路公審,太多由掌權者操弄的假訊息,加上一堆以國安之名推動的立法,更讓許多人不寒而慄。

司法院長許宗力在前任大法官任內,曾在宣告人民團體組織或活動,不得主張共產主義、分裂國土規定違憲的釋字六四四號解釋中提出協同意見書,文中引當時對岸的「反革命罪」為例:凡按當權領導者的意志辦的就是「革命」,反對現在當權者意志的就是「反革命」。用這種隨當權者更迭而變化的政治概念作為犯罪構成要件,根本令人民無所適從,法安定性之受創,莫此為甚。

回顧歷史,擁有權力者的快速腐敗,更讓人心驚。

   
25年教改最大一次變革 108課綱
10月下旬一個週五傍晚,基隆某高中老師憂心忡忡地找上《今周刊》,「我學校的孩子該怎麼辦?」他說話語速極慢,但話語間都透出不平的怒氣,「如果108課綱要這樣對接大學入學,那偏鄉小校學生只會更偏鄉,我們教育要這樣嗎?」

外食吃飽享瘦 必學飯肉菜黃金比例
想改善三高和代謝症候群,得從減肥著手!減肥成功與否,「飲食控制」就占了八成,但外食不比自己料理,該怎麼做才能達到低油、低鹽、低糖的健康飲食原則?專家提供「飯、肉、蔬菜」的黃金比例,快來一起健康享瘦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