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No.408 耳中乾坤─魚耳石、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下)、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樞紐、平台或&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2/01 第4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考古探索
  耳中乾坤─魚耳石

考古探索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下)

博物館頻道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樞紐、平台或發動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艾莎公主勇闖卑南遺址公園巨石陣?!

  在電影冰雪奇緣2的預告中,出現了一座被巨大神秘石柱封印於濃霧中的魔法森林,艾莎公主被召喚至此,並開始了一連串的考驗與試煉。

  而在卑南遺址公園的緩坡上,也有8座巨型地景石柱佇立其中,並有地表唯一僅存的遺跡--距今3000年的月形石柱,靜靜矗立在台東火車站後方的小山丘上,守候著途經的旅人。

  當提到巨石,你會想到什麼呢?!英國的巨石陣?復活節島的摩埃石像?還是巨石........強森?!

  石柱,是巨石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卑南遺址地表上最顯著的地標,根據日本人類學家鹿野忠雄於1930年的記載,他在卑南遺址上看到數不清的石柱,這些石板岩質地的石柱,幾乎排成一直線,石柱高度大多在1.8公尺到3.6公尺之間,最高達4.8公尺,且石柱的上端皆有穿孔,但隨著農地的開發,這些石柱就逐一地被打斷或推倒,而今僅剩月形石柱。

  為什麼史前時代東方西方都有出現過大型石柱或是巨石?這些石柱要如何站在地表上並屹立不搖至今?穿越過石柱,在遺址公園森林後又有甚麼值得去探索的故事與文化呢?答案就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中唷!

文•圖/卑南遺址公園

 


 

  日常生活處處都充滿發現新知的樂趣,沒想到我們日常餐桌上經常忽略的魚耳朵,裡頭的魚耳石可是大有來頭,可以得知魚類的年齡與日齡。從史前魚耳石提供的資訊,還可以逐步重建史前聚落周遭的水域環境,甚至可以進一步推論出當時人群的取食偏好和策略呢。

  上回提到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這一期則針對該遺址的發掘與更進一步精彩的分析。不管是鐵、玻璃珠或是縱谷類型的巨石,都成為探討平林遺址文化屬性及文化發展階段問題的重要元素。而每一個環節的新發現,又帶來更多的疑惑與探究,這也是考古工作極有意思的地方。

  每三年一次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辦理的大會,是全球博物館界的盛事。今年度的大會於9月份在京都開幕,史前館研究人員也前往參加,第一手獲得的新知與思考將逐漸以系列文章與大家分享。第一篇文章就從作者參與的四場會議,提出與本屆大會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的樞紐:傳統的未來」關聯的觀察及反思。

 
 

耳中乾坤─魚耳石

文•圖/宋昱潔


南科園區三抱竹南遺址出土之四帶雞魚右耳石,屬牛稠子文化牛稠子期(現為南科考古館常設展廳展品)

  臺灣四面環海,數量豐富的各類漁產自古以來便是臺灣人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當各位在動筷拆解魚身最複雜的結構─頭顱時,是否曾經注意到那隱藏在頭顱兩側裡,潔白又堅硬的小石礫呢?

  與陸生脊椎動物相同,水中魚類也具有負責司掌聽覺與運動平衡等功能的內耳構造,特別的是,在硬骨魚類的左右內耳裡有3對固結的成塊耳石,分別為矢狀石(Sagitta)、礫狀石(Lapillus)及星狀石(Astericus),與一般脊椎動物的散狀耳砂明顯不同。由於魚耳石是魚類成長過程中,體內的碳酸鈣與有機質交互形成的霰石結晶體,硬度較高不易分解,耳石的大小和魚體大小呈正相關,不同魚類族群間的耳石形狀也有所差異,這些特殊性讓耳石成為研究者們用以辨識魚種的重要依據。

  大部份硬骨魚的三對耳石中,以矢狀石體積最大,型態變化也較複雜,常用來做為分類依據。光從外觀來看,就可以分成鐵砧狀、沙漏狀、水滴狀、腎狀、卵形、紡錠形、三角形、圓形、菱形等等數十種形狀,若再加上對斷面、縱溝、隆脊、邊緣形狀等特徵的分類描述,可區分出成千上萬種型態各異的耳石。

詳全▲TOP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下)

文•圖提供/李坤修


舊香蘭遺址出土雙環帶四突起耳飾

  如前期電子報〈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上)〉所述,平林遺址發現至今常探討的問題除了玉器製作方法之外,考古學家還重視兩個方向,一是平林遺址在文化發展的階段是屬於鐵器(或金屬器)時代還是石器時代?一是平林遺址的文化屬性為何?而這兩個問題基本上也都和玉器製作產生關聯。前一個問題根源於平林遺址出土的玉核廢料是否由金屬工具所造成。另一個問題是平林遺址的製玉是否和卑南文化有關。

一、鐵與玻璃珠的發現與意義

  2004年筆者在平林遺址的發掘,將所有探坑挖出的土方全部進行篩洗,結果發現了鐵片(圖版1)及玻璃珠兩項鐵器時代的遺留。其中出土的玻璃珠共有161件標本,包含紅、藍、綠、紫、黑等5種顏色的單色珠(圖版2-3),其特徵和筆者從舊香蘭遺址發掘的印度太平洋珠(王冠文、李坤修2017)相同。

  這項證據顯示平林遺址應存在和舊香蘭遺址同時的鐵器時代文化階段,換言之,在平林遺址以金屬工具進行玉器加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是本次發掘極具重要性的發現。

詳全文▲TOP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樞紐、平台或發動器

文•圖/林芳誠


京都車站前的ICOM廣告看板

  第25屆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以下稱ICOM)年會,今年9月1日至7日在保存豐碩的日本文化遺產(註1)、共計有212間博物館的京都府京都市舉行;會議地點則選在1963年由日本建築師大谷幸夫設計、1966年開始建造,包含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形式與日本傳統神社造型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從會議場地的挑選,即可聯想到本屆大會為呼應多元文化及各國博物館發展而訂的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的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整個會議期間包含開閉幕典禮,以及3場主題演講,期間共有229場次的座談會、論文發表、工作坊等交流(註2),期望能透過各國博物館從業人員與學者齊聚的場合,共同討論並給予博物館新的定義。

  本屆ICOM大會不僅是第三次於亞洲舉辦(前兩次分別為2004年第20屆南韓首爾、2010年第22屆中國上海),更是首次在日本進行。無論是在京都車站正門、地鐵通道,甚至是街道上的計程車,都可以看到ICOM大會的廣告文宣。作為東道主的日本,除了成立組織委員會(ICOM Kyoto 2019 Organising Committee),也協同日本博物館協會、日本科學委員會、京都府、京都市、京都博物館設施聯絡協議會(京博連)等單位,串連京都周邊集聚盛名的文化觀光景點與所有博物館,提供與會者有別於「會議室開會」的感覺,透過走訪行程來感受博物館與文化景點(觀)的延伸。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還原正名—臺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
    時間:2019/11/29(五)∼2020/2/2(日)
    地點:本館館史室
  • 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 三) ∼ 2020/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3/31(二)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講座:

  • ICOM Kyoto 2019X百花齊放眼撩亂
    活動時間:2019/12/11(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林芳誠、方鈞瑋、黃郁倫、劉世龍、林頌恩(館方研究人員)
    三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首次於日本舉行,地點在京都。為迎接4000位國內外參加者,日本博物館界與地方都積極籌備。本次大會的討論、舉辦與周邊效應為博物館與社群帶來了甚麼樣重要的訊息,史前館五位研究人員每人以20張影像快速緊湊分享五個子題,帶來精采撩亂的所見所思。 詳情查詢
  • 療癒博物館:故宮文化平權巡迴講座
    活動時間:2019/12/18(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許純瑋(行動藝術治療師)、游旻寧(國立故宮博物院教展處)
    故宮文物經過千年時間長河,就像人的生命不停變化流動,偶爾那些失望、失落、失常、失控的情緒可能會困擾著我們,當危機發生時瞬間掉入精神失序的黑洞。講座將由故宮的社工師和藝術治療師,聊聊將在2020年5月與精神障礙朋友合作的《#有精神-故宮與失序人生試驗場》特展,以博物館如何作為精障去污名化的倡議平台。詳情查詢

  》卑南遺址公園 

  • Queering the Museum: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巡
    活動時間:2019/12/6∼2019/12/18(三、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宥宥親子餐廳
    卑南遺址公園第2度與女性影展合作,這次鎖定酷兒、轉型正義、移民經驗、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的主題,精選5部參展作品邀請至臺東放映。搭配映後座談,希望延續去年引發觀眾對分類與認同、主流與非主流、壓迫與權益的省思外,也增加記憶、遷徙、世界南島的討論。 詳情查詢
    12/6(五)19:00-21:30
    浪漫喜劇麥擱騙  Elizabeth SANKEY|2019|英國|78分鐘
    12/11(三)19:00-21:30
    東加豔陽下 Hinaleimoana WONG-KALU, Dean HAMER & Joe WILSON|2018|東加、美國|72分鐘
    12/13(五)19:00-21:30
    沉默正義 Almudena CARRACEDO & Robert BAHAR|2018|西班牙、法國、加拿大、美國|96分鐘
    12/18(三)19:00-21:30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2018|台灣|15分鐘
    漂流廚房  陳惠萍|2019|台灣|81分鐘
  • 風箏奇緣:那年,我們乘著風在遺址上遨翔
    活動時間:2019/12/14(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草原
    奔跑吧!追吧!是否享受過放風箏帶來的愉悅感,也許你曾在卑南遺址公園放過風箏,但這次我們的風箏不只是風箏,而是有故事性又能是自己手作的風箏。想不想知道卑南遺址留下了什麼精彩的傳說呢? 我們將透過故事敘述以身體經驗的方式,來到傳說故事中代表性的地點,以觀察、感受、體會,將卑南遺址公園成為我們的小劇場。這年, 讓卑南遺址公園與你一起草原上說故事吧!
    活動限40 人,酌收材料費100 元(內含門票與活動費等)
    活動對象| 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 潘小姐
  • 冬天暖陽。曬出台東藍
    活動時間:2019/12/21(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你知道太陽的光譜每一道都有不同的顏色嗎? 你知道太陽的光線每一道都有不同的味道嗎? 在冬日的暖陽下, 讓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來體驗一場光線與沖印的好玩遊戲吧! 我們把藍曬廣場的藍曬圖搬家了, 從採集、介紹到沖洗, 讓我們玩出自已的藍曬明信片。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費每人220元(成品: 六張明信片)
    報名對象│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報名方式│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