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19屆五中全會在本周舉行,各方關注。關注的核心焦點,是會中將討論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兩個文件。
我們可以從時空兩個角度來觀察及評論「十四五」。從時間上看,它是在「十三五」(2016~2020)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朝向2025、2035、2050三個國家發展目標出發,就空間而言,現階段中國正面臨著由美國主導對中國的全面脫鉤與全面圍堵戰略,長期以來,包括中國在內全球所有國家享有之全球化紅利頓然消失,「十四五」於是擔負著如何排除空前困難,在既有基礎上,繼續朝短、中、長期目標邁進的重責大任。
短期目標,指的是在2025年完成「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期目標,指的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長期目標,指的是到2050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短期目標針對的主要是製造業。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全球之首,堪稱已成為製造業大國,2018年總產值更已超過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之總和。五年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因為美國川普政府要打擊中國,成了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的主要藉口而轉為低調,但並未改變中國要在2025年邁入全球製造業強國行列之雄心;不僅如此,在「中國製造2025」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標準2035」,決心在新一代高科技如AI、5G、大數據等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通過占領專利與標準的戰略高地,進入全球製造業強國之前列。
中期目標針對的範圍擴大,追求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具體內容或可用中共19大四中全會提出的新矛盾論來理解。新矛盾指的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存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所謂美好生活則是指人民在滿足了物質文化需求之後,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很顯然,這就需要推動「五位一體」(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及環境生態)的既平衡又充分的發展了。
「十四五」,作為中國追求未來短、中、長期發展目標的基礎與開局,如何規劃、鋪陳與具體落實,當然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首先必須在當前國內外不利的形勢下穩住發展的步調:第一步,2020年的經濟成長可望成為G20中唯一有正成長的國家;接下去,「十四五」期間的基本戰略將定調為「內外雙循環」,充分發揮中國經濟的自體循環力,並通過一帶一路,使內、外兩個循環相互促進,以因應美國全面脫鉤及新冠疫情衝擊。
至於「內循環」,中國除了享有全球人口最多、中產階級規模最大、全面脫貧基本實現、全球最大製造業及產業體系完整的優勢之外,還將積極推動「新基建」。
新基建不同於傳統基建,內容包括了AI、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特高壓、節能汽車充電樁及城際軌道交通,可以看到,它在需求面將帶動極為巨大的投資與消費,更具有在供應面為未來科技產業與智能社會作好充分配套的積極作用。
五年,不算短也不算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五年中取得的進步往往遠超過一般國家。「十三五」開始實施的2016年,當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剛超過美國和日本的加總,恐怕已有不少人感到意外,但又有多少人會想到才過兩年的2018年,中國會超過美國、日本加德國之總和,又過兩年的2020年,甚至還有可能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再加韓國之總和呢。
五中全會的「十四五」因此又將是一個關鍵的五年規劃,值得全球包括台灣在內的工商企業高度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