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突然爆發新疆棉花大戰,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事件,從爆發的背景過程可以發現,它既與國際對崛起中國的疑懼及不斷發酵的新疆話題有關,更與中國大陸進入國際社會格格不入高度關聯。
首先,新疆棉花看似和一般人生活離得很遠,棉花卻是新疆最主要的支柱產業,與棉業相關的服飾加工更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打擊到新疆棉花,實際上等於掐住中國經濟重要命脈。
新疆棉花產值達千億元以上,2018年的產量就達511萬噸,占中國全國的83.8%,全球的19.6%。至2019年底,僅在新疆備案的紡織服裝生產類企業3,251家,與之相關高達數千億美元的棉紡與服飾生產加工、進出口、終端消費等產業鏈,是中國最重要、僱用勞工最多的產業鏈之一。
這次新疆棉花大戰,是由瑞典服飾零售商H&M去年官方聲明、對有關新疆強制勞動的報導「深感關切」所引發,這個聲明又是基於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的要求而做出的。這個去年10月的聲明,卻因近日北京與歐盟就新疆問題相互制裁而發酵,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點名H&M,怒嗆「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癡心妄想」,強調「新疆棉花不吃這一套」。
看似有官方撐腰,網民進而搧風點火,在微博上貼出「剪H&M衣服」洩憤的視頻,然後網上挖出所有之前發布聲明,停用新疆棉花的各品牌,如耐吉、GAP、愛迪達、優衣庫、ZARA等紛紛被點名,引發民間情緒,成為一場抵制外國品牌的運動。
中共官方其實了解排外運動結果往往是會傷了自己,許多中國的服飾加工業是為外國品牌代工,抵制外國品牌的結果會傷了自己產業,害得自己工人失業。根據官方資料,2019年直接依靠紡織服裝產業的新疆就業人口就將近13.5萬人,如果計入所帶動的全球2,000多個商業品牌的決策,在此背後的是中國大陸數千億美元的產業鏈及上千萬中國就業人口。
態度向來強硬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最能窺探決策者心態,近來他反倒建議中國官方應「避免、克制」參與聲討西方服飾品牌,尤其不應引導輿論,還勸導中國民眾「要有包容的一面」,呼籲應該「政治歸政治,市場歸市場」。這就解釋了為何在抵制洋貨的敏感時刻,中國總理李克強走訪為耐吉、愛迪達品牌提供原材料的中德合資等其他外資企業,表示支持。
有些分析認為,針對新疆棉花的打擊是美中貿易戰的延伸,是美國對中國紡織出口產業鏈的精準打擊;由於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做為棉花主產國的美國大幅減產,預估今年要減產近25%,擔心失去市場份額,因此才幕後鼓動制裁。
但是用陰謀論來看會讓議題失焦,忽略更根本的問題,西方經濟系統這幾十年來開始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CSR),避免對工人的剝削,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譬如對種族內戰頻仍的西非鑽石礦產冠以「血鑽石」之稱,要消費者與零售商避免購買;又如要求企業要記錄自己的「碳足跡」,滿足碳中和的目標。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做的是類似的事情,這個2009年才在瑞士成立的非政府組織,通過認證,證明供應鏈棉花合法合理,並監督大企業行為、幫助企業維護品牌形象,全球有2,000多個與棉花消費有關的商業品牌加入註冊。
大陸至今認定BCI是這次棉花大戰的幕後黑手,認為「這個非政府組織,僅僅以一紙建議,就導致那麼多國際品牌紛紛與新疆棉花做出切割」。但是重要的不是BCI,而是其所代表的認證能夠讓消費者信賴及放心,這也是大陸要進入國際社會必須要學習的,企業社會責任代表了不是唯利是圖,是進入國際社會所必須理解的門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