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聯合報社論/從時力與民眾黨的公投立場看端倪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旅讀or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1/29 第510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陳其邁丟給昌仔的難題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從時力與民眾黨的公投立場看端倪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半球化」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民意論壇 德紅綠燈聯盟 擺脫親中?
中共應反思/崛起形象 並未消融人們的恐懼
有機農業救地球 封碳200億噸
用公投表態 走出缺電與漲價困境
我的同意票 拒絕萊豬的食安風險
200億買平版 可能還不夠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茶事.茶思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陳其邁丟給昌仔的難題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沒聽過什麼是「垃圾大戰」的年輕世代,現在終於有機會見識了。由於高雄市拒收外縣市事業廢棄物,造成多個縣市廢棄物在全台大逃竄,連帶使得一般大樓住宅及餐飲業垃圾處理費用高漲。接下來,政府更要嚴防垃圾四棄的亂象會到處上演。

陳其邁以減少空汙為由拒收外縣市垃圾,理由看似正當;但把空汙全推給焚化爐,明顯避重就輕。如此一來,原本委託高雄代燒的桃彰中南等縣市只能大跳腳,許多工廠廢棄物已堆得像小山,黑心一點的就往山谷海邊偷倒。陳其邁這一拒收,難題就丟到閣揆蘇貞昌身上:這麼多縣市垃圾無處可去,中央不要出來協調一下嗎?

蔡政府常提「同島一命」,說台灣是命運共同體;但碰到垃圾問題,就變成「各自保命」了。高雄人會說:別人的垃圾,憑什麼要我們處理?廢氣留給我們吸?但對昌仔而言,「一縣市一焚化爐」的老路已證實走不通;自命「會做事」的政府,除了要求暖男繼續收垃圾,還有其他妙計嗎?

廿多年前的垃圾大戰,垃圾堆滿街頭無處可去,許多廢棄物被棄置溪邊和山谷;這樣的景象,絕不能再重演。這其實正是蔡政府的執政困境:誇稱經濟成長創新高,卻不解決企業「外部性」的問題,最後把環境衝擊和社會成本都倒給了公眾。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從時力與民眾黨的公投立場看端倪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距離四大公投投票不到三周,朝野激辯,民進黨強打「四個不同意」,國民黨號召「四個同意」。更值得觀察的,是兩個在野小黨的立場:「小綠」時代力量的定調是「三好一壞」,民眾黨則決定「二好」;但兩黨內部各有一些雜音。這顯示,民眾黨和時代力量對公投案保持足夠的自主性,與民進黨保持相當大的差異,僅在「重啟核四」一案向民進黨對準。由此可見,蔡政府再怎麼硬拗,從時代力量與民眾黨與它保持距離的景象看,民進黨很難把歪理說成直的。

時力的成立,是集馬政府執政後期反服貿及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世代力量而起;它在立法院的動向一直唯民進黨馬首是瞻,因而被稱為「小綠」。柯文哲則是因民進黨「禮讓」而當選台北市長,他所組的民眾黨雖標榜「白色力量」,但柯文哲自稱是「墨綠」。不論是「小綠」、「白色」或「墨綠」,這次時力和民眾黨在「反萊豬」及「護藻礁」公投上,皆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時力在「公投綁大選案」也不同意民進黨的立場。可見,從環保、食安及正義的觀點,它們難以在公投案選擇追隨民進黨。

特別值得觀察的,是時代力量的立場。時力對四大公投的訴求是宣示「三好一壞」,除不同意重啟核四,其餘三項包括「反萊豬」、「護藻礁」、「公投綁大選」都主張投同意票。如果以它過去的「小綠」定位,原本應該都跟著民進黨投下「四不」;但時力這次選擇訴求「三好一壞」,顯然知道如果不反萊豬、不護藻礁、貶抑公投,都將嚴重違反它和其支持者的價值。最後,時力僅在「重啟核四」案和民進黨站在同一立場。

此一決定,顯然讓民進黨大為光火。政務委員張景森甚至嚴詞批評,時力的「集體智力只有十三歲」,還預言它明年議員席次「會消失」云云。儘管張景森近日為此致歉,但仍稱時代力量下次選舉會很困難;其潛台詞就是:「不當側翼,就成泡沫」,可見他充滿「老大心態」。時代力量近年歷經幾次分化,陸續有人退黨或加入民進黨;包括這次內部對公投的歧見,邱顯智和王婉諭決定成立「行動辦公室」,被視為是「另立黨中央」。而張景森的道歉,就是選在「行動辦公室」開幕茶會上所說;他更大的用意可能不在致歉,而在分化時力。

再看民眾黨對這次公投立場的游移變化。一開始,民眾黨主張「二好二壞」,也就是反萊豬和珍愛藻礁投同意票,重啟核四和公投綁大選投不同意票。經過內部的民調和意見徵詢,發現其支持者對四項公投都傾向投同意票;為此,黨中央修正立場改為「二好二開放」。這次的四大公投無關統獨,除可能分歧較大的重啟核四案外,在野小黨的主張從「三好」起跳應該十分合理;但民眾黨從「二好二壞」變「二好二開放」,甘願對「公投綁大選」放水,著實令人費解。這是柯文哲對民進黨仍存有幻想,或者被綁架久了,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民眾黨只敢主張「二好」,反對立場比「小綠」的時力都不如,這是首鼠兩端?還是本身的政治信仰太弱?

觀察台灣近年的政治發展,扮演「小綠」的政黨雖能在棍子與奶水之間勉強存活,但最後終將失去自己的政黨自主性,終致泡沫化。面對這次公投,時力選擇「走自己的路」,但民進黨的大棒打壓及分化隨即接踵而至。民眾黨試圖走中間路線,卻顯得畏畏縮縮、缺乏主見,看不出「白色力量」的堅持所在。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半球化」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接受日本NHK電視台訪問時說,考量到與中國抗衡,美國打算與印太區的同盟國及友好國家合作,建立有別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經濟新架構。她指的是拜登總統前不久在東亞峰會宣布的「印太經濟架構」。戴琪與商務部長雷蒙多正為此走訪亞洲各國。此一籌建中的「印太經濟架構」涵蓋供應鏈、半導體、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及頂尖技術領域的對中國牽制策略。

據了解,美國此一新經貿組織,有別於CPTPP的重視關稅,而是更多地側重於供應鏈的聯繫與穩定,可以推論它是一種非傳統的貿易安排。其次,這個新的多邊經濟組織希望邀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加入成為會員,那麼其貿易總額將占全球比重超過30%,規模將比CPTPP、RCEP等組織還要高。

對於這個積極推動中的美國新策略,我們有以下的觀察與評論:首先,美國自己都承認這是為了與中國抗衡,聯合相關國家,建構成一個聯合體,並企圖在技術與供應鏈方面與中國切割,達成一方面孤立中國同時又能壯大己身的新策略。

眾所周知,為了對付中國,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就展開了「重返亞太」戰略,除了增強美國軍事在西太平洋的部署之外,還拉攏一眾國家組建刻意排斥中國的TPP,未料川普上台之後即宣布退出TPP,採取更具有針對性的貿易戰、關稅戰與科技戰,但幾年下來一無效果,反而讓繼位上台的拜登騎虎難下:貿易戰的目的是要縮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結果中國對美的出口及貿易順差反而愈來愈大;關稅戰的目的是抑制來自中國的進口、降低對中國商品及技術的依賴,結果不但效果不彰,反而成了美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源頭;至於科技戰,除了捉放華為財務長孟晚舟搞成一場鬧劇外,從長遠看,一如比爾蓋茲所言,反而對中國形成倒逼效果的技術進步效應。不誇張地說,幾乎是三戰無功。於是拜登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轍,在顧及顏面不願重返CPTPP的情況下,想出了所謂的「印太經濟架構」。說到底,仍是不脫冷戰思維。

其次,基於不成功的經驗,戴琪說要跟中國「脫鉤」是很難的,所以應該「再掛鉤」。但她所謂的脫鉤或再掛鉤,指的是貿易,所以「印太經濟架構」側重的不是關稅與貿易,而是科技與產業的供應鏈。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與貿易及投資的實體整合不同,這比較接近類似於APEC等鬆散的虛體的經濟框架,所以拿貿易總值及規模將大於CPTPP及RCEP的比較,並沒有多大意義。也因此,就打冷戰的意義而言,這個被美國視為「TPP 2.0」的架構,其實質作用可能還比不上美國不欲重返的CPTPP。

再其次,無論TPP或所謂的「印太經濟架構」,都有與中國經貿體系一切為二的動機,也就是將上個世紀全球一致努力推動的全球化,予以放棄,並重新建構一個仍是以服務美國最大利益的「半球化」。這對美國而言,全球化於我有利則全球化,全球化於我不利則「去全球化」或「半球化」,固然符合其霸權邏輯,但作為最老牌資本主義的美國難道就不懂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邏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嗎?這些被美國選中擬邀請加入「印太經濟架構」的日本、南韓與澳洲,願意追隨美國也站在反中第一線嗎?但它們又何嘗願意放棄RCEP或願意堅拒中國加入CPTPP,畢竟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全球最大市場了。全球化既是大勢所趨,浩浩蕩蕩,如違逆大勢,硬要搞「半球化」,恐怕吃力不討好。

最後,關於台灣,有無機會加入這個新的多邊經濟組織,取決於此一組織設定之成員的身分是否必須為國家,及是否能積極取得以初始會員加入的機會而定。

   
民意論壇
德紅綠燈聯盟 擺脫親中?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聯合報
歷經兩個月的組閣談判,儘管中間傳出難產,但紅綠燈聯盟終於真正浮上檯面。德國的對外政策,除了對歐盟、美國的走向外,特別是兩岸與印太議題為我們所該關心的。面對掌權許久、更是實際有為的歐洲領導者梅克爾告別政壇後,紅綠燈聯盟的對外政策該是蕭規曹隨?固然組閣協議可一窺堂奧,但未來仍需檢視不同國際議題,考慮外部環境及內部的磨合。儘管如此,人權、法理、美歐為主應為主要骨幹。

這份組閣協議論及中國大陸多處,可見綠黨和自民黨的主張著力甚深,凌駕對中政策隱晦的社民黨。相較二○一八年梅克爾領導下的組閣協議,「紅綠燈」三黨對中姿態趨於強硬。既未大書特書與中國大陸的夥伴關係,更跳脫過往強調大陸是德國經濟界的「巨大機會」。

組閣協議更是首次明確提到台灣,應是友台政黨(綠黨與自民黨)的傑作,主張「唯有透過和平方式以及兩岸均同意的情況下才得以改變台海現狀」。同時不脫歐盟支持在歐盟一中政策框架下立陶宛可與台灣發展關係的路線,並支持台灣事務性參與國際組織。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梅克爾較為親中忽視人權的路徑,協議竟首次納入批評中國侵犯權等句子。無怪乎,有學者認為這是德國近代政府「對華措辭最強烈的執政協議」。

有別於以往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新協議將對中關係定調在三個層面:夥伴、競爭、體制對手,宣稱尋求與北京合作的前提是以人權和國際法為基礎,並敦促中國遵循公平的貿易遊戲規則。還強調以國際海洋法解決南海和東海的領土爭端,支持建立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簡言之,價值、法理基礎取向優先。

至於「大西洋主義」、「歐洲主義」更是新政府明確的對外取向,主張同美國協調對中政策,並與理念相同的國家合作,以「減少對中國的戰略依賴」。德國支持建立一個歐盟層次的全方位共同對華戰略。未來總理蕭茲強調與法國、美國的夥伴關係將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基石。由此觀之,德國未來的對華政策主軸會是考慮德、法的歐盟、美國加上理念相同的國家所互動而成。

不過,社民黨因長期在執政團隊中,不見得會背離前任政府所設定的路線。如要完全走出獨立於美中的對外政策,還須經過經濟分散風險與軍事、科技自主的考驗。換句話說,德國與歐盟布局的印太戰略是否成功,將是德國與歐盟轉骨的關鍵,不然最終仍走不出梅克爾專訪時的名言:「我認為完全(與中國)脫鉤是不對的,對德有損害。」

   
中共應反思/崛起形象 並未消融人們的恐懼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聯合報
愛因斯坦生命的最後廿年住在美國,他驚訝美國人高度重視物質享受,為此終生奮鬥,他們的住處、辦公室多很潔淨與典雅。美國人對人生展現歡樂、積極的態度,普遍友善、自信、樂觀,和美國人打交道很容易。愛因斯坦認為這是美國最偉大的資產。

美國人普遍守法與具有人道精神,他們不見得喜歡每年湧入幾百萬各種族裔合法不合法的移民,但法律如此規定,他們也都遵守。筆者在美國留學期間為了學費和生活費在中國餐館打工,是非法的,這樣的華人比比皆是。美國移民局和警察若無證據,絕不可以盤問誰有沒有綠卡,因為美國法律是無罪推定,更不用說一個人愛不愛國會成為罪名。

筆者以上敘述目的不是親美,美國政府對外工作以及對內的經濟發展與種族問題仍有不少問題;筆者欲說明,百年來全世界有許多人渴望離開自己貧窮多亂的國家,前往美國建立可以重新出發的家園,希望培育下一代可以像美國孩子一樣喜樂自在、有創意有成果。

中共在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後,警告民進黨「倚美謀獨」將採取斷然措施;接著點名蘇貞昌、游錫□、吳釗燮三人為「台獨頑固分子」,稱將依法懲戒;然後發生遠東集團被罰款事件,國台辦稱「絕不允許支持台獨的人在大陸賺錢」,由是一時風聲鶴唳。

台灣社會逐漸蔓延一種憂懼,認為中共二十大習近平連任後,台灣將日益面臨中共槍口下和平統一的壓力。由香港一國兩制失敗前例,中共若以相同思維與手段統一台灣,後果必更嚴重,極可能產生新二二八事件。

近年中共對台進行文攻武嚇的鬥爭,台灣少有人會寄望中共可以帶給台灣人民平安幸福及言論自由的生活。台灣不是沒有支持中共的人,但真正欽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甚至中共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極少。

一八四八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都聯合起來了。」此後馬克思主義影響人類文明一個半世紀多,其建立的國家不斷受到西方與亞洲民主國家的對抗。如今只剩中國和北韓是嚴格意義下的馬克思主義國家。

繼對蘇聯圍堵之後,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又聯合起來了,圍堵中國。雙方的對峙格局將深刻影響今後全球的政治與經濟走向。而對於台灣來說,尤其可能面臨來自中共跨海戰爭的深重破壞,其所帶給中國自身的負面影響,亦難以估計。因此如何因應,是所有兩岸人們都必須嚴肅思考的。

筆者建議中共反思,近年來中國崛起的形象,並未有效消融中共不斷發生極左政治運動帶給人們深刻的恐懼不安感。如何將中共文化逐步轉換為一個誠實、開朗、可信賴、可究責,從而可以帶給人們平安喜樂與自由的政黨,而不是延續著給人們一種制式陰鷙、記仇的危險政權形象,如此才可能由中共與中國聯合世界各政治、經濟、文化實體,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契機。

   
有機農業救地球 封碳200億噸
黃大洲/台北市前市長、行政院前永/聯合報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本月十二日在蘇格蘭結束。會後受肯定者,為確認各國在減排溫室氣體方面之承諾,以及減少燃煤使用及甲烷排放之決定;美中不足的是,討論仍然集中在石化工業方面;針對農業排放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則鮮少受到重視。

去年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網路主席沙吉士教授等人發表,農業排放溫室氣體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廿七%;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Edition 2021)中的報告,則提及農業排放之溫室氣體已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卅七%,已達必須高度重視的程度。

工業革命時期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二七八ppm,二○二○年時已上升至四一七ppm。根據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山上天文台,今年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四二一點二一ppm,因此造成近年迭創高溫、乾旱、森林大火、水澇、颶風、冰川融解、季節變化,以及生物物種滅絕等災難之世界紀錄。如今的氣溫已較工業革命時期增加攝氏一度,其後果便已令全球小麥、水稻、玉米及大豆的產量,依序分別減少六、三點二、七點四及三點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農業及生物工程系理查教授,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行動」所發表的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中報告,每年植物從空氣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是工業所排放量的十倍之多;在該年度報告中,芬蘭前總統哈羅黎也報導歐盟地區的森林,吸收了其他各排放溫室氣體領域所共同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十%,由此均可見,植物在調節氣候變遷方面的地位。

而採取有機耕種方式種植作物,更可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根據羅德爾研究所連續四十年的田間耕作系統的比較試驗,已證實有機農業可以減少使用百分之四十五的能源消耗,而且比慣行農業少排放百分之四十的溫室氣體。若全球農田均採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則可封住一百到二百億噸的碳;並且土壤中之有機質含量增加,如此不但直接地作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及數量,以及增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而言,慣行農業則呈現恰好相反的作用,所以目前全球的耕地已經有約百分之卅以上,遭到慣行農業的破壞。

況且全球碳匯的數量,以海洋、土壤、森林為最重要場域,依序所含碳的數量(億噸),為三兆四千五百、一兆七千四百、六千七百二十,而空氣中所含二氧化碳的數量為七千二百。所以要愛護地球,在可及的範圍內,應當顧及土壤的健康,不可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重農械耕耘等措施,而應以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挽救之。

為減少農業在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肩負農業行政、教育及產銷之相關人員,均應從根本著眼解決問題,而非創造些新奇炫耀的名稱,便以為就可根除農業所擔負減緩溫室氣體的問題。政府若擬落實有機農業,就應該輔導並補助農漁牧業者合格資優的動植物之營養原料,及病蟲害防治材料及方法,此乃方為正途,並且持之以恆,必可減緩溫室氣體、增加產量及營養價值、確保食品安全之效!

   
用公投表態 走出缺電與漲價困境
葉文南/紡織廠廠長(屏東市)/聯合報
十月台電對企業發出「因應電力負載變化之電價機制作□」,知道的民□不多。□什麼?因□缺電考慮到發電模式不同,白天讓太陽能全力發電,到傍晚時,這部分的發電會驟然消停。於是這份「機制作□」,除了將過去夏日尖峰用電時程提前十五日(原六月開始,現改五月十六日),並將時段由每工作日(周一至五)十點至十二點,下午一點至五點調至下午四點至晚上十點,這個時段單價一度電漲了零點一一元。在平時工作日半尖峰時段,一度也漲了零點零八元。

我們是傳產行業裡的石化產業,都是廿四小時運轉,所以這份調整尖峰用電時段對企業並無任何作用,唯一有感就是「漲價」。把尖峰時程多加了半個月,又漲了二點三六%,半尖峰漲了二點八%左右。將來非核家園之後,天然氣五十%發電,再生能源廿%(五年內做不到),這些高成本的發電模式,請問每度電要漲多少?高耗能的企業,你們準備好了嗎?這還不適用在一般民用電力,將來勢必普及應用,大家做好準備了?

聯合國第廿六屆氣候峰會剛落幕不久,大家承諾強化二○三○年減排目標,逐步削減化石燃料。反觀台灣最近的核四重□公投案,整個府院(含監察院)黨打擊核四,推三、四接的力道,讓世界嘖嘖稱奇,對淨零排放毫無政策與對策。

核能發電,尤其核四發電裝置容量二七○萬千瓦,占夏日尖峰發電八%左右。經廿餘年開開停停的施工建造,到因受日本福島核災影響,馬政府選擇安全封存,給未來的政府多項選擇。現在的政府就是要核四「乎伊死」?在企業而言,花那麼久時間,花費巨大金額的建設,到最後說「因故無法使用」。敢問企業大老闆們,你們公司允許這樣?是不是有貓膩在其中?要不要好好查一查?

公投還有二個多星期,請工商企業代表們走出缺電的加護病房,出來講幾句話吧!

   
我的同意票 拒絕萊豬的食安風險
林詠凱/台灣海洋大學、中興大學合/聯合報
身為一個食品科學家與家長,我將在十二月十八日的公投對項目「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等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投下同意票,理由如下﹔

一、Beta受體素不是食品添加物,而是飼料添加劑,原本是做為人類藥物,雖然二○一二年後國際法典(CODEX)許可添加做為動物用藥,但對於長期攝入對動物與消費者的風險評估欠缺。再者,對照使用食品添加物,如亞硝酸等是先民從硝石中偶然發現可改善肉類顏色,並抑制肉毒桿菌孳生等且經多年食用無虞,標準明確,且在加工食材添加;使用Beta受體素於飼料中改變動物的能量分配進而增加瘦肉比例,是違反自然法則與動物福祉的作法,個人無法苟同。

二、政府對於檢出標準未積極為國民健康把關:我國雖訂出零點零一ppm(百萬分之一)的允收準則,卻未考慮以十ppb(十億分之一)來做為法規標準。在零點零一ppm規格下,零點零一四四ppm(同等十四點四ppb)可以允收,但若改用ppb做為標準,四捨五入後則需十點四ppb內才能允收較為嚴謹,單位的轉換之間差了四個ppb;也就是提高了四十%攝入的可能,請問當時訂出這樣標準的人,有考量國民健康與特殊族群,如孩童、孕婦、老人的健康風險嗎?

三、把CPTPP等區域貿易協定與萊豬議題混為一談,卻忽略諸如氣候變遷、碳稅成本與歐盟國家等禁止先例,有失公署誠信且有恐嚇民眾之虞。

四、政府無法擔保除了生鮮豬肉以外,如製成加工製品,是否會流入孩童的健康午餐,另政府的檢驗能量能否防堵前述問題?這是我身為家長最擔心的一件事。

五、台灣已經允許添加Beta受體素牛肉進口,對於前述憂慮不在意者大可享用美國牛肉,政府應考慮台灣民眾食用豬肉習慣,禁止添加Beta受體素豬肉進口,以做為市場區隔與保障民眾飲食選擇自由權。

基於上述理由個人將在十二月十八日公投於選項二勾選同意,建議政府在制定政策與貿易政策能更加專業周詳,保障國民健康。

   
200億買平版 可能還不夠
徐式寬/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報載行政院拍板要讓教育部在未來四年砸兩百億給全國高中國中國小買平板電腦。教育部說因為疫情發現設備有城鄉差距,所以要照顧偏鄉學生,而且可以累積教育大數據,行政院長說要加強網路安全素養能夠分辨真假新聞。

如果這些問題可以靠買平板來解決就好了。我們的偏鄉學校最不缺的就是電腦設備,缺的是專業穩定的老師。如果是為了防疫要用,所以要讓學生回家有設備可以用,那麼請優先解決學生的連線問題。台灣的家戶連網率雖然高,但是除了桌機有使用固網外,絕大多數都是使用行動網路。換句話說,大多家戶都是使用父母親的手機來上網。請問小孩若帶著平板要在家上網,是否都要跟父母分享網路?這還不包括家裡附近沒有穩定網路連線的地方。

或許長官認為離線也可以用平板,但是長官應該知道離線用平板不能夠上教育雲、均一平台,或者是因材網等需要用帳密的地方。這還不包括家裡頭沒有良好的照明設備或桌椅的家戶,平板對於兒童幼弱的視力之傷害將更甚於桌機。

本案有提到要鼓勵公私立機構大幅加強數位內容,但是完全沒有提到要加強校內的資訊人員的配置,或是增設普通教師兼任資訊輔佐的角色之設立。

近數個月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學校老師學生的網路設施、資訊設備、連線方式、規範流程、各式軟體、教師培訓、家長說明等,已經把所有的資訊人員的力量撐到超過極限,備極辛勞。這還不談偏鄉小校教師員額有限,一個學校只有一個資訊人員,不是兩個(沒有系統師),有些還要兼總務主任,管學校所有的網路硬體軟體以及防火牆等資訊安全系統,以及所有教師有關資訊設備的問題。

本案還有提到要增加校內的大屏螢幕頻寬設施,以利數位內容的利用,但是卻完全沒有提到要增加平板之外的其他軟硬體設備之採買與維修。包括黑板重構工程、窗簾燈光重新裝設、帶鎖櫃子購買與安裝、以及行動載具行動車的更新,更沒有提到各種平板內的軟體的購買與更新、毀損設備的維修添購,以及兩三年後所有的平板都需要汰舊換新的事實。

長官有提到教育大數據。請問是指那個系統要蒐集大數據?是google classroom嗎?還是apple app如nearpod等?還是單純指目前教育部正在推的因材網?我們有為老師們的各種教學需求來設計教學系統平台嗎?我是指為了教學用的,而不是指為了評量用的平台。當我們的學生有三分之一英文會考只有C等級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管教學,只管評量嗎?我們有花心力去了解如何善用資訊科技,把學生的英文帶起來,並且努力地建置這些內容與系統,進行教師培訓,來逐一完善這些配套嗎?如果真的要促進數位教育,用兩百億元買平板或者花四億元做大數據,可能都不太夠。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茶事.茶思
張俊哲/聯合報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英國茶;而且,先從自己的糗事聊起。

猶記得剛到英國求學的前兩周,強迫自己入境隨俗,每逢早上十點半和下午三點半,固定向研究所專屬的「茶坊(tea room)」報到,然而自第三周起便缺乏動力前往。其實我還滿喜歡英國茶以及那些甜點,不想去的主因在於有「聊天的壓力」。同仁們輕鬆自在的談話,從科學到旅行,簡直就是對我英文程度的嘲笑。我較能發揮的話題僅是台灣食物和兩岸關係,但他們聽了兩個禮拜,就甚少再問。為了躲開這種群聚的壓力,我總在茶坊要關之前溜入,買了茶點自行享用。不過在空曠的茶坊裡,那份異鄉遊子的落寞,不見得比聊天的壓力好受。

某天,我竟突發奇想,決定不去喝茶了!一方面可避開不自在,另一方面還可向老師和同仁們展現台灣公費生積極認真的工作精神。其實他們每次要去喝茶前仍很親切地向我說聲:「Tea!」,有的還甚至向我晃了晃馬克杯,但我就是不為所動。不過大概過了兩三周,我就強烈地感受到:我,並沒有贏得他們絲毫的尊敬,而且還引起他們的不解——不忙裡偷閒享受片刻,何苦來哉?他們一旦喝完茶,放好馬克杯,洗好手,就立刻捲起袖,戴上手套,走到實驗桌旁,全神貫注地做實驗。說真的,我還有股「被超車」的感覺。為了避免不合群,我悄悄返回「喝茶行列」,坦然接受聽不懂、講不通的尷尬。大約一年後,上下午各一次偕同仁向茶坊報到二十分鐘,竟成為生活習慣。有時早上遇到不可抗力之事錯過,還會有一股下午要補回來的衝動。

回台灣服務後,自己也試著維持此一習慣。然而想要在實驗室中推廣,似乎沒那麼容易。文化與觀念之差異,的確是條鴻溝。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可專心做實驗,且是咖啡達人的學界朋友,勉強恢復每天可喝、可討論的美好時光。詎料某天他竟對我說:「我們還是不要在這邊喝好了!因為透過這個窗戶,單位一半以上的老闆都看得到我,會以為我很混!」我替他抱不平,安慰他說:「您每天做得這麼認真,問心無愧,不用怕!」他苦笑喝完那一杯。不過,後來我們也真的「轉移陣地」。最近,我們還曾笑談當年此一窘境。然而更多時候,我們一起感嘆:現今不少同學常常一出去喝茶聊天,非得兩個小時後才回得來實驗室,且回來後繼續坐在電腦前閒逛網站,揮霍那美好的青春。

我坦承到目前為止雖喝了杯數可觀的英國茶,但仍不甚了解傳統的英國茶文化,上述不過就是個人經歷。然而,我真的很感謝劍橋的前實驗室同仁,他們以身作則,不喝超過半小時,喝的時候怡然自得,也不怕老師看到;就算老師當天未到,喝完也立刻上工而不上網。他們沒教我如何泡茶,卻深深地將工作態度和生活哲學烙印在我心中。我深信:態度對了,台灣珍珠奶茶的文化一樣可昂然國際,而且口感更佳。(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強度、廣度、長度 讓企業說好策略故事
策略故事必須從結尾開始建立,先決條件是先建構起承轉合的「合」,這會決定故事的基本風格,甚至影響構成故事的所有要素,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以全球最大直流精密馬達的製造商萬寶至為例,其以成本作為競爭優勢,並採取各項相關措施,主要包括這4種。

奶油界的勞斯萊斯!法式經典的「彎月可頌」台灣吃得到
外皮酥脆、內層柔軟的「可頌」,一直是許多民眾熱愛的經典麵包,食材中的「奶油」,更是決定可頌美味的關鍵。本季全台共有36間麵包烘焙店,均使用擁有「奶油界的勞斯萊斯」稱號的「蒙太古 AOP發酵奶油」,推出法式經典造型的「彎月可頌」,讓可頌愛好者可以品嚐法國餐桌上的經典滋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