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聯合報社論/拜習峰會成就有限,但至少打破美中僵局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1/18 第510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最大斷層是藍綠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拜習峰會成就有限,但至少打破美中僵局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拜習會後的美中新形勢
民意論壇 行政機關 不應幫政黨政策背書
司法院 是否忘了當年司改初心
守護藻礁 樂生世代應站出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不是機器人
學習歷程綁考招 違反專業
高中分組分群 降低競爭力
物價飆漲 當官只會糊弄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最大斷層是藍綠
黑白集/聯合報
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減碳呼喚,使核能再度獲得正視,認為它是抑低碳排的有效之道。這期《經濟學人》甚至說:核能是「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但台灣對此無動於衷,討論「重啟核四」公投時,各方論述仍沿著卅年來的老調拉扯,沒人關心台灣的碳排或地球的未來。

一批立委組隊去參觀核四,出來後七嘴八舌,談劉姥姥的大觀園見聞。他們以為是去參訪觀光園區嗎?台電則像得了雙重人格的患者,退休廠長堅稱核四完好封存,三年即可重啟;現任主管則極力強調核四位處內陸及外海斷層交界地帶,似恨不得把核四推到海裡。

如果不相信科學,不相信專業,那麼耗費再多時光也只能在表皮打轉,無法前進一步,就像台灣的政治一樣。卅多年來,核四歷經幾代更迭,它蓋了又停,停了又蓋,補強後又封存,已變成一個巨大的仇恨坑洞。論斷層,S斷層已四萬多年未曾活動,而九三﹒九海上斷層則難道是近日才新發現的?這些斷層,有哪一條比得上藍綠的政治斷層更深、更凶險?

說來可悲,這項公投就算通過,民進黨一定會千方百計阻撓核四重啟,就像它對付「以核養綠」公投那樣。今天人們討論此案,主旨是要認清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太過盲目,為了自己和地球,不能不給它當頭一棒!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拜習峰會成就有限,但至少打破美中僵局
社論/聯合報
想在拜習峰會找到亮點,並不容易;但美中兩國領袖終於透過視訊對話,名之「破冰」倒符合事實。外界對這次峰會原有兩種估計:一是這是雙方避免戰爭的關鍵,二是雙方裂痕太深,就算和解也只是曇花一現。會後,美方資深官員悲觀地說:「我們原本就不預期會有突破,結果確實沒有」;然而,拜登自己卻說與習近平的會談過程不錯,後續會有很多工作要跟進。看來,至少雙方的僵局是打破了。

這次拜登一開始就表示,為確保兩國競爭不會轉向衝突,需要建立「護欄」,以確保彼此在高度競爭時能保持理性,避免擦槍走火,並在特定領域上合作。習近平則形容,中美是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我們要把穩舵,使兩艘巨輪迎著風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這場會晤,由於是美方有求於中方,故在時差上選擇遷就中方,安排在北京的上午,華府的晚間。俟視訊結束,華府已是晚上十一點半,年近八十歲的拜登必然已疲累。在氣勢上,拜登剛歷經民主黨兩場州長選舉失利,明年期中選舉大勢不妙;習近平則剛取得中共六中全會「第三份歷史決議」的推崇,達到權力頂峰。兩相比較,習近平顯然更氣定神閒。

此次會晤,美方首重經貿。拜登希望借助與中國談判的利多,幫他度過明年期中選舉的難關。雙方與會官員各有財經大臣,美方是財政部長葉倫,中共是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意味經貿會有後續發展。這點,要等到雙方磋商至相當程度,才會揭曉。

雙方也討論了彼此地緣政治的交集,諸如:北韓、伊朗、氣候暖化、疫情等;針對雙方的核武競爭,同意共同研究裁軍談判。為防止雙邊關係失控,有必要維持溝通管道的暢通,將建立類似歐巴馬時期的戰略與經濟的定期對話機制。拜登證實,將成立四個工作小組。拜習會前,雙方還就川普開啟的媒體戰達成三項共識,美國恢復中國駐美記者一年多次簽證及相關問題,中國則給予美國駐中記者同等待遇。

但在北京眼裡,這些都是小事。中共真正在意的,是外長王毅七月向美副國務卿薛曼所提出「三條底線」:美國不得挑戰、詆毀或顛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得試圖阻撓或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以及不得侵犯中國主權和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其中,尤以台灣問題最容易將美中捲入衝突。

習近平嚴重警告拜登,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這是在玩火。以往對於這一議題,美方總是行禮如儀敷衍過去;但這次不同,美方主動要與大陸開誠布公談論台灣問題,希望去除這個不定時炸彈。至於拜登有沒有向習保證「不支持台獨」,兩國發布的訊息各說各話;但拜登事後受訪問說,「我們沒有鼓勵獨立,我們是鼓勵他們做到《台灣關係法》所要求的,這就是美國所做的,讓他們自己決定。」

此舉,意味美國又回到了「戰略模糊」,回到反對兩岸片面改變現狀;既反對中共動武,也反對台灣走向台獨。與其說美國改變政策,不如說是從先前「放縱台灣」作為對抗中國的政策,轉為「約束台灣」,避免引發台海衝突。

在經過川普四年的動盪,以及拜登第一年的調整後,我們看到美中台關係又回到了過去四十年的傳統架構。其間,儘管華府與北京,甚至台北,都根據自己的利益企圖衝撞拉扯,但是最後還是理解:傳統架構最符合三邊的利益。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拜習會後的美中新形勢
社論/經濟日報

美中領導人16日舉行視訊會議,由於拜登上任後,美中對抗並未見和緩;此次會議不但有其必要性,也可做為未來檢驗美中關係的重要依據。兩大領袖會談雖無具體簽署協議之類的共同聲明,但在減少衝突,降低敵意方面,很具意義。

當前的美中兩國內部均面臨挑戰。甫結束的中共十九大六中全會,雖然確認習近平歷史性的地位,更為其在明年下半年的二十大會議中的延任議題鋪路,但是中國經濟則面臨成長趨緩,金融市場風險升高,產業升級轉型面臨美國制衡的挑戰,美中衝突擴大並無助於中國政權穩定。

至於美國經濟成長也減緩,通貨膨脹壓力增加;上任近一年的拜登總統由於疫情一度失控,以及處理阿富汗問題失當,支持度持續創新低;美中關係惡化將牽動國際局勢動盪,亦非美國之所願。

不過由於美中關係錯綜複雜,美國在事先即預告領袖高峰會議不會有具體成果,只期望透過會議可以降低敵意而避免分歧擴大。美國將會議定位為在美中高度競爭下,向中國宣示立場,使美國能更有效率與中國競爭,雙邊關係可以穩定發展。拜登也建議成立常理性護欄(common-sense guardrails)剎車的機制,雙方各自堅持立場下避免擦槍走火引起衝突,以舒緩目前的緊張關係。

美中在政治方面歧見很深,美國在會議中仍嚴厲批評中國對新疆、香港及台灣的不合理壓制行為,中國則以美國侵犯到中國核心利益,並強力反駁美國的「聯台制中」是干涉內政的行為,在這方面雙方是毫無交集。

在經貿方面,拜登仍將中國視為唯一能挑戰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所以維持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但在接受美中共同存在的事實下,修正川普美中徹底脫鉤(decouple)的政策主軸,主張美中應重新掛鉤(recouple),以調整供應鏈、強化競爭力及落實經濟安全。美國希望藉此較有系統的方法,不僅可維持美國技術優勢,確保美國利益及經濟安全,並且較容易爭取到其他國家的支持。

曾經有美國智庫形容美國對中國是採取所謂「小院高牆」的政策,拜登迄今雖然仍大致維持川普對中國的制裁,但管控範圍縮小,力道卻加強。特別針對攸關美國經濟安全,屬於核心技術的關鍵領域,對中國施加更多限制,形成更完整保護網。例如拜登政府上任後,將更多中國企業或機構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擴大禁止美國人投資中國企業的範圍,利用各項措施防止中國對美國高科技領域的滲透,也直接補助美國電信業者汰換中國設備。另外在會議前也公布「安全設備法」,禁止對美國構成國安威脅的中國企業,取得美國核發的新設備許可,進一步掃除中國在美國電信市場的影響力,這些措施預料短期內也不會改變。

不過美中並非純粹對抗,雙方均表示加強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會議之前美中發布「氣候行動聯合宣言」,合力推動節能減碳,共同對抗全球暖化。雖然宣言並未明確列出達成目標的確定時程,但與川普時期美國排斥推動國際節能減碳截然不同,未來美中不排除在其他敏感度較低的領域合作。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掌握新興產業發展,避免在供應鏈重組中落後,美中兩國都將自由市場機制先擺一邊,在國內擴大對關鍵產業的補貼。美國「2021年美國創新暨競爭法案」即匡列不少項目,而中國則以「十四五規劃」為主軸,以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建立自主供應鏈為目標。雙方均體認惟有在新興領域建立基礎,成功扶植高科技產業,才是固本之道。雖然只是關起門來練功,但由於涉及爭議性很大的補貼議題,將會是未來引發美中交鋒的另一焦點。

   
民意論壇
行政機關 不應幫政黨政策背書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聯合報
近日有政治人物表示,行政機關或國營事業員工在公投案上表態並不違反行政中立,甚至是理所當然;此論調恐混淆了政治與行政的責任界線,也有違政治學的常識。試問,若無執政黨同意,行政機關或國營事業提案能夠得見天日嗎?如今,做政治決策的人要求負責執行的行政機關(或國營事業)站在第一線面對民意挑戰,其情何以堪!

這個論調背後更值得討論的議題在於,「政黨政策」和「國家政策」不應混為一談,行政機關也不應幫政黨政策背書。否則我們有什麼資格批評共產主義國家的「以黨領政」體制,這應是公民基本的民主素養。蓋在民主國家中,任何政黨的政策理念,必須經過一套轉換機制,才能成為國家政策。

首先,政黨必須在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和贏得執政地位後,才較有機會將其理念轉化成政策,但執政黨此時提出的政策還不是國家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必須再經過民意機關的討論與同意,尤其是涉及人民權利義務的事項,「法律保留原則」是法治國的基本精神。而在立法討論過程中,雖然執政黨有可能挾人數優勢照案通過,但也有可能吸納他黨的意見後微調,甚至折衷妥協而大幅修正。然無論何種結果,只要通過合法化程序的政策,這時才成為國家政策,行政機關才負有執行的責任,這是民主國家的日常。

不過,即使是政黨政策經過代議政治合法化程序而成為國家政策,也還是有被否決的可能性。蓋為了彌補足代議政治的缺陷,制衡行政與立法機關的怠惰或獨斷,有些國家設計屬於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制度,包括我國在內,在此機制下,人民可以透過公投複決具有重大爭議的政策,將國家政策的最後決定權留給人民。

依此邏輯,任何未經過立法機關同意的政黨政策,行政機關在依法行政的原則下,固然毋須視之為大政方針,而即使是立法機關通過的國家政策,一旦公投機制啟動,權責機關理應進入「政策看守」階段,靜待人民做出決定,更不宜強力或加速執行該項政策;否則,若導致政策出現「不可逆轉」的結果,即使人民透過公投加以否決,其意志亦將無從實現,公投對政府的拘束力便成空談了。可惜,現行《公民投票法》並未課以政府機關「藐視公投結果」的罪責,若真造成公投結果「無力可回天」,人民也只能徒呼負負。

再者,我國推動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或稱政治中立)多年,究其目的,一方面係避免行政機關隨政治人物或政黨起舞,讓國家與社會陷入混亂;另一方面是保障公務人員不因政治惡鬥遭受池魚之殃或秋後算帳,以維持行政體系運作的穩定性。要言之,公務人員唯一職責就是忠實執行國家政策,但不是政黨政策。

在即將舉行公民投票之際,政務官雖可為政策辯護,但不應動用行政資源,公務人員則應謹守行政中立。此時,行政機關可做的事是,本於政府資訊公開或開放政府資料原則,以中立客觀立場充分揭露和提供政策相關資訊,同時針對不實訊息或假新聞及時澄清,讓人民在充分知情下,經過社會對話與理性思辯後投下一票,決定國家政策去留。這才是民主之道、人民之福。

   
司法院 是否忘了當年司改初心
梁耀鑌/法官學院前代理院長(台北/聯合報
民國八十八年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後,司法院為彰顯「人權之保障」及「社會正義之維護」,推動刑事訴訟法改革,從職權主義轉型為「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

當初實施「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為避免當事人進行主義缺點,即當事人訴訟技巧優劣影響審理結果,乃設下二道安全鎖。如被告為法律素人無法有效為自己辯護,第一道即「促進當事人實質地位平等」,修法採行義辯律師、法扶律師及公設辯護人等多軌制度,期能充分發揮辯護功能。如法庭上當事人雙方攻防技巧不對等,出現明顯差異,又設下第二道,亦即刑事訴訟法中仍保留部分職權主義功能條文,賦予法官就訴訟結果仍有控制權。

經九十一年「促進當事人實質地位平等」修法後,有些案件當事人對等,檢辯雙方處於同等地位,在法庭上進行攻防。但仍有不少案件,因被告或告訴人社會資源差異,當事人不對等影響審理結果,形成「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現象。此時,法官為「維護社會正義」是否依職權補充性介入,又涉及法官是否具備「非法律上之專業及通識能力」,暨法官是否僅「單純聽訟」問題。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同樣一文件或證人一句話,有經驗與無經驗的法官,認知不一樣。法官能否看清被告犯罪事實全貌,或被告根本不構成犯罪,這涉及法官是否具備「非法律上之專業及通識能力」。故第二道安全鎖繫於法官是否具備「非法律上之專業及通識能力」,往往可遇不可求,無法發揮預期功效。

另有些案件,檢察官認事證明確,不再聲請調查證據,而法官認仍有不清楚地方,須要釐清,此時法院為發現真實,「得」依刑事訴訟法第一六三條第二項前段規定:職權調查證據。法律既賦予法官有裁量權,目前實務操作結果,形成一國兩制。有部分法官僅斟酌當事人主張及提出之證據,單純聽訟;另有部分法官,寧可案件未結被究責,仍主動探知「事實真相」。故法官「得」依職權調查證據部分,亦繫於法官是否僅「單純聽訟」,充滿不確定性。

刑事訴訟從職權主義走向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是重大變革;惟改革後,人民對法官信任度的民調不升反降,這是否八十八年啟動的司法改革出了問題,無法擺脫實施「當事人進行主義」缺點,形成「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現象;部分案件因承審法官對職權調查認知不一,審理結果亦異,而形成「法院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更與司改初心「社會正義之維護」背道而馳。

刑事訴訟,在符合法定程序下,明察秋毫,「求真」為最高原則。法官工作,最困難的不是法律適用,而是事實認定。在採陪審團「認定事實」國家,因法官不涉及「認定事實」,該國法官一般較得人民信任。我國於一○五年啟動司改,未針對上述實施「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衍生缺失進行檢討,對症下藥,提出具體改革措施;而係另闢蹊徑提出「國民法官」制度,屆時雖可由六位國民法官分擔「認定事實」責任;惟所做出判決是否貼近社會事實,符合正義及人性,大家拭目以待。

   
守護藻礁 樂生世代應站出來
李建誠/前樂生青年聯盟成員、反瘦/聯合報
年初各校學生串聯宣傳藻礁公投的「粉紅風暴」,激起社會大眾積極投入藻礁保護的連署行動,將藻礁保護與三接站設址問題正式送入公投成案,下月即將公投決定三接站遷址與否。筆者聯想起十六年前曾參與的「樂生院保留運動」,過程有許多相似借鏡之處,得以藉古明今。

二○○五年,筆者有幸認識樂生療養院院民,了解到捷運新莊線工程選在樂生院的山坡地作為機廠基地,政府要將院民搬離居住半世紀之久的房舍,但經由公衛知識的了解,年邁且身體因痲瘋變形彎曲的院民,一旦遷離可能很快便適應不良而往生。

同時,樂生院園區和房舍是日據時期遺留的重要文化資產,也是台灣公衛、人權史上珍貴的景觀遺跡,許多歷史及文化學者專家都認定樂生院具重大古蹟價值,也曾被文建會公告為暫定古蹟。

當時正值台北捷運開發鼎盛時期,新莊捷運線目標擔負一三○萬人口通勤移動所需,被視為國家重大公共工程建設,而樂生院被視為最大障礙。樂生院保留運動一度風起雲湧,捲起全台各地青年學生的聲援,紛紛投入阻擋挖土機強拆行動,隨著各方要求通車的壓力日增,運動團體也提出各種捷運軌道替代方案,為求樂生和捷運雙贏,但官方回應始終是技術不可行、耗時太久等。

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以「衝衝衝」的開發魄力迅速否決文建會保留方案,要鏟掉大半樂生院的山坡,終致抗爭學生發起三度凌晨包圍蘇院長官邸,讓原定一早前往登記參選總統的蘇貞昌,不得不動用強勢警力排除。

在運動團體的爭取下迫使工程會拿出政院版的替代方案,但仍須部分拆遷,運動團體退席抗議,仍擋不住捷運工程蠶食鯨吞院區,迄今對外聯通陸橋都與當初的承諾相差千萬里遠。

在新莊機廠完工前,捷運也以列車調度方式順利先行通車,證明樂生捷運可共容方案是被官僚以技術杯葛而流產。但是樂生保留運動影響了參與抗爭的學生,整個樂生世代見證首度執政民進黨背棄理念價值的快速又凶狠。

對比藻礁三接案,歷史又重演;蘇貞昌的二度執政,同樣的選址錯誤;傲慢官僚漠視七千六百年的藻礁生態系、粗暴蠻橫的程序不正義、替代方案的技術杯葛,所有高官都聽不下潘忠政一句聽證會的請求,只因為國家重大能源政策不容質疑。

潘忠政以一介退休老師投入家鄉環境保護運動,不畏權勢欺壓威脅,無懼網路嘲弄抹黑,堅定地向來訪的孩子介紹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美麗,筆者彷彿見到當年樂生大樹下自救會院民接待學生的身影。

回顧至此,三接外推方案是真正誠意溝通下的承諾嗎?從樂生保留運動的歷史軌跡來看恐怕不是。面對藻礁公投的抉擇,但願曾參與樂生運動的世代不改其志,依然同意保存完整珍貴的藻礁海岸,就如同太陽花世代應勇於對抗不平等貿易,堅定投下反萊豬公投同意票一樣。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不是機器人
趙坤茂/聯合報
在公費疫苗預約登記平台操作時,身分驗證畫面總會要求使用者輸入圖形驗證碼的文字,通過後才能進行身分驗證。明明輸入的身分證字號及健保卡卡號,某種程度已代表自己,為何還要驗證碼呢?

圖形驗證碼是用來判定使用者是不是「人類」,以遏止機器人程式以大批輸入來破解密碼、快速搶票、大量下單或攻擊系統。所以在人流眾多的網路平台,都會看到類似的關卡,如高鐵訂票系統,「為了確保交易安全,請輸入右圖中之驗證碼」;台鐵訂票系統訂票時要勾選「我不是機器人」。

千禧年時,雅虎面臨機器人程式大量申請帳號難題。剛進卡內基美隆大學就讀的Luis von Ahn知道這問題後,很快就想到人類可以辨識歪歪扭扭的文字和數字,但當時的電腦做不到,於是設計了圖形驗證碼,若使用者能正確回答圖形上的扭曲字符,就判定是人類。這類型的圖形驗證碼稱為CAPTCHA,是「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的縮寫字,讀音像Capture(逮到了)。

CAPTCHA後來演進為reCAPTCHA,它讓使用者辨識兩個英文單字,第一個字已知答案,第二個字選自掃描文件裡電腦無法自動判讀的單字。當使用者第一個字過關後,所回答的第二個字就與其他使用者的答案並存,最後以多數人的共識作為第二個字的答案。如此一來,使用者所回答的第二個字,都可協助辨識掃描文件的難解文字。reCAPTCHA巧用此類群眾外包力量,不消幾天就將一年分的紙本紐約時報完全數位化,因此也被用來加速古今書籍的數位化。

另一種判定方式,是讓使用者勾選「我不是機器人」。讀者或許納悶,單單一個勾選動作,怎能判定是否為人類?其實人們在勾選前的游標移動及網頁捲動等行為,都流露了一些人味,其微妙差異可據以區別人和機器人。有些線上服務,除必須勾選「我不是機器人」外,還要辨識圖片上的紅綠燈、山丘、煙囪等,才能得到服務。眾人協助辨識的街景號誌,可用來數位化地表建物,以及訓練自動駕駛系統。

還有一種是系統在背後運作,讓使用者不必回答圖形驗證碼,也不必勾選,系統可藉由操作軌跡判斷使用者是否為人。這種方式較不擾人,對視障者也更友善。

經過這些年訓練,機器人的圖形辨識能力,不僅可與人類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圖文上,早已凌駕人類。或許,未來純機器人的網路平台裡,為了防止人類來攪局,其所設定的圖形辨識碼,只有機器人能過關,答不出來的人類只好被屏除在外了。(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學習歷程綁考招 違反專業
張芬芬/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聯合報
一一一學年大學入學方式變革甚多,其中學習歷程檔案綁考招引發眾多爭議,高中端出現的焦慮與奔忙尚在延燒,大學端則出現不少質疑。

新考招方案中,學習歷程檔案是申請入學的評量項目之一,占總成績二至五成,比率不低,影響顯著。這導致高中端莫不嚴正以待,自二○一九年八月起每學期從學校開課、學生選課,到教師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成績評量,乃至家長為孩子補習班的選擇、寒暑假活動的安排,都希望盡量兼顧孩子在學習歷程檔案上的需求,以裨益升學。

大學端也為此做準備,教育部自一○六學年起啟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十七所大學參與,後漸擴及更多大學。這段時間大學各系組努力配合考招變革,為學習歷程檔案訂定能反映系組特色的評量尺規,並試用之。然而許多教授心中質疑不斷:此計畫雖名為專業化,但若深究此計畫核心—學習歷程檔案綁考招,這符合教育專業與教育理念嗎?

修過教育學分者均知,學習評量有兩類:總結性評量與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於學習告一段落時實施,期中與期末考屬之;主要目的在了解學生在該階段的學習成果,學校與教師可依評量結果進行教學分組、分班等,發揮評量的「安置」功能。形成性評量則於教學歷程中實施,隨堂測驗與平日觀察紀錄等屬之,主要為任課教師的課程規畫、學習輔導提供參考,也可為學生性向試探、自主學習提供指引;學習歷程檔案屬此形成性評量。

高中任課老師與輔導老師因認識製作檔案的學生,如家庭背景、平日表現、修課情形等,老師可將檔案放在這些脈絡裡做解讀,判斷學生性向,提供學習輔導,包括如何自主學習與性向試探。而任課教師也可藉檔案省思自己教學優缺點,進而調整教材教法,以因應學生需求,提升學習成效。這是以學習歷程檔案發揮「改善教學」與「引導學習」功能,這正是形成性評量的主要目的。

蔡英文總統在十月高中生論壇,回應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不利貧生的提問,蔡總統表示:教授看檔案時應先了解學生背景及家庭,評估學生在家庭養成過程學到什麼。蔡總統這一期望其實更適用於高中老師,因高中老師平日可接觸到學生,可將檔案放在鮮活的學生背景裡做深度解讀,若期待教授達此程度的解讀,真是何其難哉!

聯合報今年曾對大學教授進行調查,顯示教授看一份檔案約花十分鐘。如此倉促下的評分有多高準確度?而教授心中更多的疑問是:此檔案是否假手他人?檔案準備是否淪為軍備競賽?競賽是否不利貧生與偏鄉生?不利其階級翻轉?以教育翻轉弱勢者處境不正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以上一再被提出的事實與憂慮,顯示的是學習歷程檔案綁考招有違教育專業與教育理念。

   
高中分組分群 降低競爭力
劉彥辰/課程研發(嘉義市)/聯合報
一直待在台灣教育體制的人可能覺得,高中生分組分群是很普遍正常的事,但是待過私人公司或是海外的人,會發現很不可思議:一群年輕人十六歲開始分組分群,然而未來是瞬息萬變時代,這樣的教育方式已讓台灣提前在國際競技場上出局了。

筆者曾在美國讀書,也在菲律賓工作過,發現富裕的地方延後選專業,貧困的地方提早進入職場。在美國,很多大學都是學生大一大二上通識課程,大三選專業,中間要換專業或以後讀研究所換領域都相對容易。在菲律賓工作時,菲律賓同事居然沒人有碩士學歷,讓我感到意外,細問之下,他們十六歲就上大學,廿歲大學畢業,家裡希望他們盡快賺錢養家。

這不禁讓我想到爸爸媽媽那個年代,十五歲小孩有的讀高中,有的讀師專、商專、工專,讀專科的學生這一輩子的工作就定型了。台灣漸漸富裕,專科升格成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高中分組分流還是照樣進行。

在美國讀書和工作,學理工的外國人很吃香。我們也感慨文科領域受限於語言和身分,很難跨越地域限制,而理工科系碰數字,放諸四海皆準。

我在上海外商公司工作時,看到一個怵目驚心的後台數據。公司招文科生的崗位,如人事、財務,開一個職缺來兩百份履歷,而且多的是留學海歸碩士,條件都很好。然而招製藥工程師這種理工科崗位,要一個人只來十份履歷,而且很多不符合資格。在資本主義職場上,理工科的產業多,理工科的崗位很缺人。

移動互聯網革命讓源源不絕的文科生轉行寫程式。轉行寫程式已算相對容易的,如果要轉去生物、機械、材料、醫學這樣的科系就不是短期內要轉就轉得成。

筆者高中好友讀文科,到了就業那一關,發現自己熱愛的是當中醫。然而文組背景讓她高二開始就沒有再接觸理化、生物,她到補習班蹲了好多年,終於如願考上中醫系。她感慨:高中分組分得早了。

筆者認為,高中階段不要分組分群分流。台灣少子化嚴重,不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當學生有足夠的學科知識,以後如需換跑道,都是相對容易。台灣已經不是過去十五歲讀專科的時代,卻還是用這樣的思維辦教育,以後培育出來的學生,無法幫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和就業機會,怎麼追得上世界其他地方?

   
物價飆漲 當官只會糊弄
何素娟/公職退休(台中市)/聯合報
自發生新冠疫情以來,物價似乎持續上漲。身為家庭主婦的我,每日走訪傳統市場,偶爾也會到超市和大賣場看看,物價愈來愈高,讓我們感受強烈,這恐怕不是執政高官隨便三言兩語糊弄一下就可掩蓋的。

日前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要在大賣場設置「平價專區」,也會想辦法幫「不漲價」餐飲業進行宣傳,讓民眾可買到平價實惠商品。此話一出,網路撻伐之聲不斷,強制大賣場業者配合,不但違反市場經濟,也將政府平抑物價責任轉嫁業者,難怪被網路譏諷政府動作總是慢半拍;看來最後吃虧受苦的,永遠是平民百姓。

明年台灣又要面臨重大選舉,記得二千年總統大選時,一則競選廣告,暗諷政府「連米酒都買不到,連蒜頭都買不起」,害得執政黨痛失總統寶座與江山。

美國民主黨柯林頓當年總統大選能勝老布希,靠的就是一句競選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這次物價上漲帶動通膨可謂來勢洶洶,勢不可遏,恐非朝夕之害。

期待執政者加速遏止物價上漲,推升台灣整體經濟發展動能,守護民眾生活水準,當為執政根本要務,也是選舉時有利的保證。

   
重如泰山的感動 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
日復一日辛苦的訓練,堅持目標衝刺的信念,在拿到金牌的一刻,現場播放著中華民國的國旗歌,看著台灣奧運會旗冉冉升起,讓世界讚嘆台灣舉重的實力。郭婞淳紅了眼眶說:「我非常激動,手發抖著拿起金牌為自己戴上。」她的勝利也為台灣帶來無比的感動。

吃早餐要用eat還是have?
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用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用法,在美式英語是對的,但到英式英語卻是錯誤的。吃早餐就是其中一例,一起來看看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