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這題,只是幫企業找人嗎?」「產學合作會不會把學生送去當廉價勞力?」「去企業實習,就像簽賣身契,不適應也不能轉換?」「世界這麼大,難道要讓十幾歲的孩子,對未來的想像,框限在一家工廠嗎?」 製作這期封面故事前,同事提出各種質疑;許多的擔心,來自不了解。 我對技職教育卻深具信心。倒不是認為全部技職學校都辦學認真,這個體制依然有失敗案例。但我相信16歲孩子的潛力,越早接觸社會,越早被啟發。 因為,我的大女兒正是如此。 當她國中畢業時,高中與技職兩條路,她選擇了後者。她一直是目標清楚的孩子,對選擇全力以赴,從未讓我擔心。在這所學校,有不少成績能上第一志願的學生,想把更多心力,聚焦在喜歡的科目上。 我女兒雖未進產學班,但在3年內,學會專業知識,考取多張證照,參與許多企業徵才座談。她跟我分享,很多學長姐從高職到大學,持續在企業實習,20出頭就能擔當重任,薪資遠勝同儕。 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金字塔,安全感、歸屬感、尊嚴,他們已能掌握,正朝金字塔上層的自我實踐邁進。 他們會觀察該行業的頂尖人士,心嚮往之,會想模仿、學習、超越,這是老師與父母都教不來的動力。 倘若因實際接觸,孩子理解自己不適合某領域,趁早轉換,也是收穫。 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孩子太早進職場,該擔心的是,既不了解孩子,又不清楚產業變化,用刻板印象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負責教育路線的記者陳盈螢,這次採訪逾15位產學班學生,她分享,學生談到工作內容與未來前景,眼睛閃閃發亮,「有些甚至說的很神氣,說我要超越老闆、我要創業、我知道接下來這個位置就是我的!」 受限篇幅,我們刊登的故事只有採訪內容的百分之一。但我們深刻感受,企業競爭激烈,人才選擇很多,人資再也不能坐在辦公室等好履歷主動上門。 9月初是開學週,祝所有的學子,都能擇其所愛;所有的企業,都能愛其所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