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講一下過去的文學獎評審經驗。首先我儘量讓自己放空,不預設、不訂定任何標準,只是去感受每一篇作品的脈動,在這種狀態下總是更能看見作品的來歷與去向,幾乎每篇都有可觀之處,因此每次個人的初審總是選出非常多篇作品,接著在慢慢淘汰的過程中,才不得不拿出評審標準來。而即使已算得上是資深的評審,每一次依舊是非常艱難。
但是這一次有些不同,當我知道徵文題目是「詩如何讀我」的時候,我很驚喜,腦子裡馬上浮現出各式各樣的可能,最感到好奇的便是在「我讀詩」之後,該「如何」反過來讓詩「讀我」?或許因為對於題目的感應太強,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某些預設吧?
就這樣獨自一人面對螢幕上的數百篇文章反覆閱讀、推敲,選出的十篇作品自然是非常主觀的,因此當另一位評審小馬的評選名單出來的時候,意外發現兩人的意見紛歧,這是過去的評審經驗很少遇到的。然而在挫折之餘,我靜下心來再次仔細閱讀他選出的文章,終於發現:原來我過度執著於題目了,太想看到作者寫出讀詩與被讀的翻轉歷程,導致那些明明寫得好,僅僅因為不那麼切題的作品,便都遭到淘汰了,這樣當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很感激能出現這樣完全相異的結果,讓我有反省的機會,而得以用更寬闊的視野再次做出選擇。當然,在兩位評審都重新審視來稿並充分討論之後,最終的結果還是有許多遺珠,但這就是文學獎的命運吧?只要換了評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每次只要想到這點,就會再次感慨萬千。
這次收到的稿件很多,為我和詩之間的讀與不讀搬演出各式劇目。書寫者的身分和年齡分布亦廣,從學生到退休的校長,從吉祥物到外送員,從醫生到憂鬱症患者不一而足。動用到的愛與背叛、病痛、疏離、淚水、汗水自然也不缺席;致意的詩人遠從《詩經》、王維、白居易、蘇東坡,到徐志摩、卞之琳、張棗、洛夫、鄭愁予、席慕蓉、顧德莎、鯨向海、任明信、林婉瑜、徐佩芬、聶魯達、里爾克、布萊希特……等等,無法一一列舉。然而最美最觸動人心的,終究還是僅屬於詩的靈光和啟發吧?看著詩以各種方式點亮了某一時空中的讀者之心,對於以詩為志業的人來說,真是最大的喜悅了。
容我套用一位寫到我的詩而且寫得很棒,最後卻落選者的句子:「就像是千面鑽石般在我們眼裡閃爍著不同的光輝」。其實在數百篇來稿中出現了兩、三篇寫到隱匿詩的文章,我讀了都很感動,可是,其中有個點我實在不能接受,因此而無法選出──他(或她)竟然寫〈南無撿破爛菩薩〉這位寬容的菩薩,將世上所有的不幸拿去拍賣!這位同學!撿破爛菩薩是「收購」世上所有的不幸,不是拿去拍賣好嗎?!哈哈哈,我真是笑得在地上打滾──
好的,於是這篇曾試圖嚴肅的評審觀察,就結束於落選者的淚水之中了,幸好這淚水是笑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