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頂尖大學之一的麻省理工學院 (MIT)最近宣布,該校二○二八級新生中,黑人、西班牙裔、美洲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學生(由於後二者人數甚少,簡稱黑西裔)的比例急劇下降。這是自美國最高法院去年六月決定禁止「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以來,MIT招收的首屆大學部學生,也是自最高法院裁決以來第一所宣布新生班構成統計數據的主要大學。隨後由十幾個菁英大學公布的數字,則顯示趨勢並不完全一致。
MIT公告稱,在二○二八級新生中,約百分之十六的學生是黑西裔, 而近年來大學部學生中這一比例約為百分之廿五。 與前一年新生的比較,黑人學生的入學比例從百分之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西裔學生的比例從百分之十六下降到百分之十一。白人學生占新班級的百分之卅七,大致持平。 另一方面,班上亞裔學生的比例從百分之四十,躍升至百分之四十七。
美國人口以族裔來分,在上次人口普查後的二○二一年時,白人、西裔人、黑人與亞裔人,分別約為百分之五十九、十九、十三與六。因此今年黑西裔新生比率劇降到百分之十六,代表人口與新生占比約為二比一,而亞裔人口與新生占比則接近一比八,反差驚人。
美國於廿世紀六十年代初推出「平權行動」,在大學入學方面,作為在招生過程中給予特定種族優惠待遇的一種方式。由於其合憲性受到質疑。二○○三年,最高法院一項裁決,允許教育機構在錄取學生時將種族作為一個因素。但到去年六月底,又裁定在大學招生中依種族做錄取條件是違憲。
MIT校長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去年最高法院的判決,它影響到本校錄取新生的種族多樣性。」另一因素是MIT兩年前恢復採計相當於台灣學力測驗的SAT考試成績。招生主任將其影響歸咎於科學技術方面的教育準備不足:「黑西裔學生不太可能進入教授微積分、物理、電腦科學的高中。」
追求社會正義與促進階級流動是大學的基本職責。美國黑西裔人無疑是經濟上的弱勢族群。據二○二○年美國人口調查統計,亞裔、白人、西裔、黑人家庭收入分別約為十萬五千、七萬五千、五萬八千、四萬八千美元,再加上歷史性因素,均不利於黑西裔人向上移動。在今年黑西裔新生並未大幅減少的大學,如耶魯大學,則因考慮「經濟多元」因素,而緩解最高法院不得考慮「種族多元」判決的衝擊。
美國城市研究所高等教育政策主任布萊恩.庫克告誡不要從迄今為止報告數據的一小部分學校中得出廣泛的結論,並指出今年秋天晚些時候將出現全國性的圖景。但他承認,早期大學群體之間的結果差異很能說明問題所在,並且似乎證實了旨在增加多樣性的「平權行動」的重要性。
台灣自二○○七年施行的大學繁星入學方案,正是基於扶持弱勢族群的思維,以達「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的理念;而根據清華大學多年的追蹤,繁星學生相當一致的平均表現優於一般管道入學學生,顯示給予弱勢學生適當機會極為重要。美國大學面對高等法院對「平權行動」判決的反覆,從「經濟多元」角度,考慮到黑西裔長期被奴役與壓榨的歷史背景,降低社會階級流動滯礙帶來的衝擊,不失為一明智的因應之道。(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